雙關:詩詞的巧妙手法,深藏玄機

雙關語是漢語中的的一種奇特的現象,不僅在我們用的漢語中存在著,而且在古典詩歌中也有它的身影。比如提到“蓮子清如水”,大家也許會以為這是寫蓮子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句雙關語,其實就是“憐子情如水”。這裡就運用了一種雙關的修辭手法。就像李商隱在一首《無題》中寫到的那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也是一種雙關,其中的“絲”和“思”是相通的,其中有著什麼樣的玄機呢?

雙關:詩詞的巧妙手法,深藏玄機

雙關就是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具體地說,就是利用詞語同音或多義等條件,有意使一個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的是甲義,實際上說的是乙義,很像我們平時所說的一箭雙鵰、指桑罵槐。

這種修辭手法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我們生活中的歇後語中也能尋覓到它的身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等。雙關往往能將原本很直白的語言變得更為幽默有趣,使人更容易接受。同時,雙關又能夠使語言更為深刻,比如: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中有詩句:“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其中的三春既是指現實生活裡的春天,也暗中意指元春、迎春、探春三姐妹的境遇。還有很多運用雙關語的妙句,這裡不再一一道來,都能使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雙關:詩詞的巧妙手法,深藏玄機

在古詩詞中,雙關也有著很多別出心裁,獨具匠心的妙用。我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古代西南地區的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來實現。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劉禹錫詩歌的最後表面上是說“天晴”,其實也是指情感的“情”,雙關的使用將那種隱隱約約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朦朧了。

如果將時間追溯到晉代,你就會發現雙關已經有所運用了,而且運用得非常精妙。例如晉代著名的《子夜歌(其一)》:“始欲識郞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裡的絲、悟都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絲”諧“思”,好像是說織婦對自己辛珊仁的綿綿思念;“悟”諧“誤”,指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耽誤了一段本應美好浪漫的愛情。這裡的“匹”,用抒情主人公織絲不成匹段隱喻情人不成匹配,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將永遠成為人生的一大悲痛之事。全詩抒情如同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深情訴說,讓人潸然淚下,久久不能平復心情。

雙關:詩詞的巧妙手法,深藏玄機

再看一首《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這裡的“悠然”是“油燃”的諧音,其實是來寓指儘管燈光照耀得非常明亮,但是如果沒有意中人的陪伴,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期”是“棋”的諧音,也其實來寓指“歡別”之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像一盤下不完的棋。這首詩的悽美、哀怨之情在字裡行間越發動人了。

其實,後世的這種文學傳統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來源,那就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發端-----《詩經》。這部經典是儒家傳統中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一部,是後世人的靈感來源,更是古往今來詩人探索中國古典文化源頭的依據。其中的《有梅》篇:“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首古詩反映了女子感嘆美妙的年華融老去、期望有人早日託媒求婚的情愫。這裡的“梅”諧“媒”,同時又以梅子不斷減少來比喻青春即將逝去,這裡既是運用了雙關,也是運用比喻。《詩經》擁有高超的藝術成就,是後人學習的楷模,通過這個例子,真的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雙關:詩詞的巧妙手法,深藏玄機

雙關,這樣一個修辭手法,無論是在詩詞中的妙用,還是在生活中的運用,都能讓我們感覺到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多樣性極高娥今天,我們更應該守住自己的漢語文化,並且不斷將其發揚光大。

文 | 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