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同仁堂“回收過期蜂蜜事件”持續發酵。真相如何?對相關公司影響如何?我們來捋一捋時間線:
1、12月15日晚,江蘇廣電總檯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欄目在新浪微博發佈視頻,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產商將大量過期、臨期的蜂蜜回收。企業宣稱是“退給蜂農養蜜蜂”,但視頻曝出,回收後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庫。此外,同仁堂蜂蜜還存在更改生產日期的問題。
2、12月16日上午,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致歉聲明,企業稱自身存在監管不力和嚴重失察的責任,已通知鹽城金蜂在調查期間暫停其受託加工生產活動。但尚未發現這些蜂蜜進入生產用原料庫的情形,將進一步深入調查核實。此外,“對於報道中提及的更改標籤日期的行為,所涉產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場,會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依法處理”。
3、12月16日下午,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大興區食藥監管部門已前往北京委託方、即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開展調查,如發現北京企業從事或參與相關違法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
4、12月16日晚間,上市公司同仁堂發佈“關於媒體報道子公司產品涉嫌違規的說明公告”,對事件作出說明。
作為股民來說,最擔心的還是上市公司業績及股價會不會受到影響,我們先來看公告中對這一部分的敘述:
1、同仁堂蜂業繫上市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持股比例 51.29%。
2、鹽城金蜂為同仁堂蜂業食品蜂蜜的受託加工生產單位。2017 年委託加工產量 220 噸,2018 年截至 10 月底委託加工產量 1815 噸。
3、同仁堂蜂業 2017 年度營收2.8 億元,占上市公司營收的2.09%;淨利潤為 268 萬元,占上市公司淨利的 0.15%。
4、同仁堂蜂業 2018 年 1-9 月營收1.97 億元,其營收占上市公司營收的1.88%;1-9 月份淨利-87.3 萬元,上市公司同期淨利為 14.49 億元。
5、本次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公告的意思是說,是同仁堂旗下一控股子公司的委託加工商出了問題,這個子公司的營收和淨利在上市公司體系中佔比不大,影響甚微。
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至今已走過349多年的風雨歷程。北京同仁堂的大門口有一幅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遵循這一古訓,同仁堂才成為了百年老店。
在A股市場上,雲南白藥、同仁堂、東阿阿膠,都是大品牌,老字號,忠實粉絲一大堆,不過湊巧的是,他們均在今年爆發了負面新聞。
雲南白藥“牙膏門”:
2018年10月21日,一名微博實名認證為“三甲醫院血液科職業醫師”的科普醫生博雅發表了一篇題為《三甲醫院醫生憤怒發言:這種牙膏年銷量30億,卻把老百姓坑慘了》的文章,稱在中草藥牙膏成分中發現了氨甲環酸,而這是血液科醫生常用的止血藥,還是處方藥。
一時之間,包括央視網、環球網、澎湃新聞、中國之聲等大量媒體競相轉發,中草藥牙膏成了熱搜。
10月23日,正在資產重組停牌的雲南白藥正式作出書面回應。
1、雲南白藥牙膏組合使用的所有成分均符合國家(GB22115《牙膏用原料規範》)和國際的相關通用規定,無違法添加成分,更未使用禁用成分。
2、氨甲環酸是廣泛運用於功效牙膏中的一種常用成分,目前國內外多種功效牙膏都使用了此成分。
3、雲南白藥牙膏是通過科研人員長期研究,科學篩選的成果。產品功效成分進行過大量、完整的藥效學、毒理學以及臨床試驗,確保了雲南白藥牙膏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效果。
4、產品面市以來得到了用戶的積極認可,是可以很好改善口腔亞健康狀況的產品。
股價表現方面,因當時正處於資產重組停牌期間,未受影響。
東阿阿膠:“水煮驢皮”風波:
2018年2月18日,國家衛計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的官方微博稱,阿膠在保健品中的段位一直很高,有種種功效的光環加持:補血、止血、養顏、安胎、抗疲勞、抗癌……不過,請透過現象看本質,阿膠只是“水煮驢皮”。驢皮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而這種蛋白質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並不是一種好的蛋白質來源。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阿膠是否是“水煮驢皮”的議論扶搖直上。然而,餘溫還未褪去,國家衛計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的官方微博在2月26日晚間發出了致歉聲明。致歉聲明聲明表示,2月18日,因審核不嚴,我們轉發了博文《過節不值得買之阿膠》,雖發現問題後迅速刪除,但仍引起關注並造成誤解。
儘管如此,關於阿膠是否真的有滋補功效的討論仍未停止。
股價方面,東阿阿膠在相關微博發佈後的2月23日以62.45元/股的低開,當日股價最低60.52元/股,最終收盤價為61.2元/股,跌2.16%。2月27日,以62.01元/股開盤,隨後股價一路下跌,最低報60.6元/股,收報60.65元/股,跌1.54%。
再回到同仁堂事件來看,雖然涉事企業只是下屬子公司的委託加工方,但也說明品牌企業上下游之間的“質量鏈”出現了問題,不管出事的是“上下左右”,影響的都是品牌的公信力。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閱讀更多 金融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