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初評:一個好的劇本有多重要

《大江大河》開頭兩集充分證明了一件事:一個好的劇本對一部電視劇的作用有多大。

剛播了兩集,現在只有王凱的角色登場了,楊爍和董子健的角色還沒登場。從劇情簡介來看,這樣《創世紀》式的三雄結構,分別代表著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的浮浮沉沉,時代洪流和個人奮鬥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這部《大江大河》,從想表達的主旨和人物的設置結構上我們大致能窺探出一二。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王凱飾演宋運輝

不過作為初評,我們先不去思考它整體的戲劇結構和藝術價值,我們先把目光放在前兩集上面,只聊一聊這兩集的劇作結構。

故事剛開始一分鐘,其實是沒有一場戲的,都是狀態,雖然有點長,但這些狀態很重要,這是在用列錦的辦法直接描摹出主人公在故事發生時的狀態:

養豬的青年戴著厚厚的眼鏡,趴在石頭上,認認真真地演算著化學題目,石頭上用粉筆寫滿了公式,然後青年算對了。非常開心,把演算紙折成紙飛機,讓它在天空任意翱翔。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這是狀態的描述,從這個狀態中我們能看到,青年家裡很窮,每天要忙著養豬,但他仍然持之以恆地在學習。而最後的紙飛機表示的是在時代的潮流下,他最終會隨風飛翔。

但是請注意,這不是戲,戲是要有起承轉合的,光光是這樣的話不叫戲,雖然觀眾看到這裡時,一定清楚,青年是要靠著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學,改變了命運,但具體是怎麼樣的努力,那個是戲。

儘管如此,這一幕其實是可以讓觀眾有代入感的。儘管很多觀眾沒有養過豬,儘管很多觀眾沒有在石頭上做題目的經驗,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雖然條件比劇中的青年好很多,但仍舊需要認認真真學習,期盼著有朝一日通過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學,然後改變自己的人生。因此養豬也好、石頭也罷,這些不重要,改變人生才重要。

另一個讓觀眾有代入感的點在於這部劇的選集在安徽涇縣。這個地方選得非常好。很多觀眾看不下去農村戲,認為農村很土,我們拋開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可以看到的是,《大江大河》劇組擱置了爭議,而直接將故事選在了風景優美、山清水秀的安徽涇縣,這裡雖然是農村,但歷史悠久、環境優美,望著這些背景和色調,不會和觀眾有太多隔閡,算作是一個平衡。

此外,選在這裡還有一個重要點,那就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乾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選在安徽開始我們的故事,有以小見大的意味。

說完這些,我們來看戲。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大江大河》原著阿耐,編劇袁克平、唐堯

翻了一下作者阿耐的原著,發現原著裡描寫得很簡單,比如關於青年宋運輝上大學的事情,只寫了寥寥幾段話,尤其是本來會給他造成極大阻礙的政審,在小說裡更是一筆帶過了:“去年街道主任那句‘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高中不是給這種人家辦的’話,充溢政審全程。姐姐宋運萍痛哭一天,強烈要求將上大學的機會讓給弟弟,因為她是姐姐,她豈能佔了弟弟上高中的份額。成分是深深刻在他們身上的烙印,豈是那麼容易跨越的?”

還是那句話,這屬於小說中的狀態描述,是可以推動故事的,但是在電視劇裡,這樣做就是偷懶了,因為我們可以將它當作一個事件來做,那樣做的話會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而不是讓觀眾作為旁觀者知道發生了什麼。

很明顯,電視劇是將它擴充成了具有起承轉合的戲。編劇袁克平和唐堯是這麼改的。

在電視劇裡,沒有直接說姐姐宋運萍將名額讓給了弟弟宋運輝,而是姐弟倆都考上了,都有戲,但是當他們把政審材料送過去時,負責人李主任不認賬了。

當時正處於轉型期,上面的政策下來了,基層要學習貫徹是需要時間的,李主任還沒捏得準上面的政策,他也不是一個敢擔責的人,因此想扣住姐弟倆的材料不上報。

這個是事件了。如果說小說裡只是一句話過去就解決了問題,那電視劇則擴充到了一整集,當直面的危機壓迫到主角身上時,他會怎麼做來解決?這是戲。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東西,這些年很多電視劇都喜歡平鋪直敘,喜歡用對話解決各種問題,雖然事情是過去了,但沒有起伏,沒有極致,觀眾看了沒感覺,除了硬件設施上去外,沒有任何意思。

也因此《大江大河》證實了這一點:一個會寫戲的編劇有多重要。

主角面臨的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壓力,儘管這個壓力在後來的故事裡一定算不上什麼,但對於那個青年來說,他已經是賭上了自己的命運。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他站在大院裡,背起了中央的指示,一遍又一遍,引起了小鎮上居民的圍觀,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青年一個人是構不成對對方的反擊的,但是加上居民就不一樣了,於是李主任,和居民、青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對立結構。

結果是李主任同意了,他願意冒著風險去遞材料。

當觀眾以為事情圓滿結束了,但還沒有,因為李主任又拋出了一件事:只能有一個名額,宋運萍還是宋運輝去,只能選一個。

這個轉折,一方面是為了引出下面的線索,讓姐弟倆的命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主角宋運輝面臨著更大的痛苦,過去的一切是姐弟倆一起承受,未來只能是他一個人了。

既然只能選一個,選誰呢?

原著裡說的是“姐姐宋運萍痛哭一天,強烈要求將上大學的機會讓給弟弟,因為她是姐姐,她豈能佔了弟弟上高中的份額”,雖然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但放在今天,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為了避開爭議,又不能讓姐弟倆爭這個名額(否則他們的人物設定就偏離了),於是編劇給了一套比較好的說辭: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學校裡說,這樣的家庭,不能有兩個高中生,小輝就只能下鄉去支農,現在小輝能上大學,我願意放棄。”

這段話合理解決了事件,還立住了宋運萍的人物性格。但美中不足的事情是,姐弟倆只能有一個名額,本身是可以再做一個事件的,也許是因為時間有限,不能過多浪費在這裡,因此交代了這件事後,迅速轉場。

宋運輝來到了縣城。

這是第二集的內容了。第二集的矛盾主線是宋運輝和家裡人起了爭執,拿到了錄取通知書,等他到了縣城,也就是第二集的最後十分鐘,又都是狀態描述。

有年紀比較大的室友,有哭著在讀1978年10月出版的《及其他》的室友,有在高呼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加上宋運輝自己,這四個人代表著當時考上大學的各種社會人群。

在第二集的最後,有一個室友打聽到北京剛剛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很多年以後的我們自然清楚地知道,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在哪裡,以及它最後導致了什麼,而在當時,對那些大學生們來說,這無疑於是一次新世界對他們的招手。

然後那個室友說:“要求改革開放的力量,佔據了上風。”

《大江大河》初评:一个好的剧本有多重要

其實這個時候,故事才真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