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的下一步改進發展,有沒有必要上矢量推進技術?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其實殲-10戰鬥機的改進問題從它2005年左右正式公開開始就一直被人各種猜測和炒作,一開始炒的最火的有兩塊,一是所謂的雙發大十也就是兩臺發動機的重型殲-10,足以壓制歐洲的雙風;二是改為艦載機用來上航母。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兩個改進都無疾而終了,殲-10的三代半改進型相對而言還是選擇了較為穩妥的路線——升級航空電子系統,升級發動機,部分升級其氣動結構(主要是將進氣道改為DSI進氣道)。改進後的殲10在制空攔截性能上實際上是有些弱化的(當然航空電子系統改進後空戰能力依然強於10A),重點強化的是它的多任務能力。

換言之,空軍在殲10戰鬥機的改進路徑上基本上遵循了美國空軍對F16的觀點,那就是這種中輕型戰鬥機無論怎麼改進,其空戰能力實際上都難以和重型戰鬥機抗衡。美軍的Red Flag演習中F16號稱狗鬥之王,經常繞圈能繞死F15。但是一番開始真的從中距離開始交火,F16基本上無法壓制F15。中國空軍的金頭盔也體現出來了同樣的特徵。既然如此,不如在飛機的對地性能上做做文章,儘量多挖掘它的潛力就好。

目前我國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已經逐步開始由殲20擔綱,後期還會有FC31的空軍型號加入。殲10戰鬥機再加強它的制空作戰能力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意義,而且後續的生產規模到底還有多少都不清楚。因此筆者認為殲10戰鬥機的後續改進會僅限於給殲10A更換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有限改進,全面替換髮動機乃至上矢量噴口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只是筆者認為性價比太低而希望不大。


綠島軍武


殲-10戰鬥機是我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輕型戰鬥機,這是我國在航空工業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殲-10戰鬥機是是我國趕上世界戰鬥機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機型。



目前殲-20戰鬥機是我軍最新的戰鬥機,也是我軍未來的拳頭機型。殲-20戰鬥機未來將使用帶有矢量功能的渦扇發動機,而這次來到珠海航展的是一款驗證機。


殲-10B戰鬥機不是殲-10戰鬥機中最新的型號,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才是最新的型號。本身殲-10戰鬥機是一款輕型戰鬥機,使用矢量是需要增加不少重量,這個會影響武器外掛能力。

在而來作戰中殲-10系列戰鬥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與之處在同一水平的機型,攜帶豐富的武器與殲-20戰鬥機等相互配合是一個趨勢,所以不需要配備矢量發動機。


航空視界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還有點早,中國的矢量推進技術還處在驗證階段,遠沒有成熟。只要矢量推進技術成熟,我想會用上的。


矢量推進技術只是發動機控制技術的一個升級,並沒有和其他方面有衝突的地方,也就是說矢量推進技術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魚與熊掌的問題。如果技術成熟可靠,幹嘛不用呢?

亮相航展的帶矢量噴口殲10B


可能有人覺得殲10不過是三代機,有點配不上這麼牛逼的技術。這你就錯了,技術門檻一旦攻克,再應用幾乎沒有成本。現成的例子是“無附面層無隔道進氣道”DSI技術。沒有攻克DSI進氣道技術之前,我們看著F16的高級進氣道羨慕的直流口水。回頭再看自己殲10、殲8的進氣道,頓覺醜陋無比。等到自己掌握了DSI進氣道技術,才發現這東西用起來是那麼爽。於是乎,高大上的DSI進氣道技術淪為白菜價。殲10、殲20、殲31連“梟龍”和FCT2000這種低端貨都無一例外的配上了最先進的DSI進氣道技術。


現在覺得高大上,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所以把矢量發動機技術吹得神乎其神,其實大可不必,等我們掌握了這項技術,它就是一顆大白菜。

FTC2000價格只有700萬美元,不到“梟龍”的一半,專門針對第三世界窮國,毫不客氣的採用了DSI技術。


矢量發動機可以顯著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殲10機動性本來就很強,是否沒有必要?我覺得機動性這東西和推力一樣,沒有最強,只有更強,空戰格鬥,勝負只在剎那之間,多一點機動性就多一份勝算,“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只要有可能,就別客氣,能上就上,現在的情況是機動性不夠而不是機動性過剩。連四代隱身戰鬥機都拼命追求超機動性,三代機還客氣啥。


殲20若能有F22那樣強悍的發動機,問鼎世界最強將毫無懸念


上是必須要上的,如果有可能,俄羅斯的軸對稱矢量噴口和美國的二元矢量噴口都掌握,隱身戰鬥機、轟炸機用二元矢量技術,殲10殲16用軸對稱矢量技術。


全面矢量化,沒有矢量噴口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為後面的“飛火推一體”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坑四彈


按照我國的軍機發展脈絡,一款飛機除非是挖到潛力在沒有,不然不會輕易放棄一個平臺的,更何況還有在平臺上因為不斷的改進從而生成一款全新的武器平臺的例子的,就像引進的圖16,在國產化成轟六後,你拿現在的轟六K去比較還能說它是轟六麼?之所以叫轟六其實還是一種延續罷了!但兩者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對於殲10戰機,上矢量推力技術是必然,這款戰機的空間潛力其實客觀講已經差不多了,不在機動性和機載電子設備上下功夫,那麼它的潛力發掘還能從哪裡尋找突破口呢?顯然沒有了,所以上矢量提升機動性,是必然選項,此次參加珠海航展的殲10網上已經傳言還要進行眼鏡蛇的機動呢!

有了矢量技術對於這類動作而言必然是輕而易舉的,更何況其實現在的矢量技術而言對於戰機也不是什麼太高大上的技術,只不過美俄兩國在這一技術的使用上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美國到現在也沒放棄二維矢量噴口的技術的在改進,而俄羅斯則走的是三維矢量噴管。


長安小師爺


今天上午央視首次發佈一架特別型號的戰機,亮相珠海灣流機場,準備參加珠海航展。而這架戰機就是在殲-10B戰機基礎上,更換了推力矢量發動機WS-10BTVC推力矢量技術改進發動機。這是我國央視正是曝光該戰機,並且配有高清大圖。


很多殲-10BTVC戰機的尾部特寫都非常清晰,戰機尾噴口的可調節的導流片一清二楚。從外觀細節上看,我們設計的推力矢量技術完全不同於美國F-22戰機上二元矢量噴口。也不同於俄羅斯蘇-35S戰機上的三元矢量導流片。這應該是我國科學家獨有的推力矢量技術。

之所以淡然小司覺得不會在殲10戰機上發展推力矢量技術,還是在於殲-10戰機本身的一些因素決定的。而這些因素讓殲-10戰機安裝上矢量技術發動機,未必能發揮出綜合性能更好的指標。



1,殲-10戰機一款中型戰鬥機,其作戰半徑只有1250公里。安裝推力矢量發動機通常都會損耗戰機發動機的推力至少2%-5%以上,而且還要增加油耗,那麼本身殲-10戰機作戰半徑就小,這樣反而降低了殲-10的作戰半徑。即使加大燃油攜帶,勢必會影響彈藥攜帶量。


2,殲-10戰機作為一款中型戰機,本身就擁有良好的機動性,殲-10戰機的鴨翼近距耦合技術,賦予了殲-10戰機優秀的氣動和機動性能。在小半徑盤旋上強於我們裝備的殲-11戰機,那麼針對F-15、F-16這樣的戰機同樣擁有機動盤旋優勢。那麼就沒必要按裝矢量發動機。

3,作為矢量發動機都是安裝在重型型戰鬥機上,強化重型戰鬥機的機動性差的缺點。世界上作為美俄都沒有把矢量發動機安裝在重型以外的戰鬥機上。安裝在中輕型戰鬥機上有些浪費資源,同時也未必有多大的效果。



而之所以這次亮相的殲-10B戰機安裝推力矢量發動機,主要還是為了給殲-20戰機配套的WS-15發動機做技術驗證。畢竟推力矢量技術也是一項我們的新技術,沒有裝機實驗,是不可能直接上殲20戰機的。那麼通過殲-10戰機的配套研究,實驗改進自然能夠解決一些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本文圖片來源於央視網絡視頻


截圖!

從殲10戰機可以到珠海航展做展示,就已經說明了我們國家的技術成熟度是可靠的。而且相關的飛控系統已經成熟,要不然在航展上出了問題可就丟人了。從這些細節來看,淡然小司覺得殲-10戰機作為一個驗證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的驗證機,已經做到了,而且能夠在單發戰機上安裝推力矢量發動機,就說明了我們發動機的可靠性,未來的殲-20裝配也就是不久的事了!


淡然小司


殲十戰鬥機下一步的發展型會不會使用矢量推進發動機?

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必要糾結了因為採用了全向矢量版太行發動機的殲十已經亮相於珠海航展了。


接下來的問題也就是會不會大量採購,雖然說飛火推一體飛控技術能夠極大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但是j10c也只是一個輕型三代半戰鬥機,就是再怎麼改也改不成四代戰鬥機。究竟值得不值得大費周章,還是一個問題。

美國波音公司曾經推出過f15se戰鬥機全方位的碾壓之前的f15戰鬥機,並且儘可能削減rcs值,增強其隱身性能,但是看起來非常棒戰鬥機涼了,為什麼不就是因為這個價格再加點錢都夠買f35了嗎?

殲十猛龍的矢量發動機版也是一樣的尷尬境地,性能怎麼樣?想想都知道相當的好,但是有意義?空軍表示寧願少買j10,也要多買點殲20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沒必要,有鴨翼的戰鬥機機動性都很高,再加個矢量發動機雖說可以提升機動性,但是矢量噴口無可避免的會降低動力,我國發動機推重比和美國一比,差距很大,再降低性能就得不償失了。飛機發展到現在就是個矛盾集合體,某些性能上升,某些性能就得下降,得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平衡。我覺得殲10裝個像20剛出來時候尾噴可以張擴的噴口就可以了,推重比本來就低,還搞矢量,還用飛嗎?


天堂製造73707613


沒必要,因為單發機主要確保出勤率,而換髮後,發動機壽命大打折扣,這對軍事任務來說是不經濟的,美國在很多年前就有矢量版石榴機做論證試飛,機動性超強,之所以他們也沒采用,就是這種不經濟性會嚴重影響出勤率。


晴信4


這架殲10B明顯是技術驗證機,應該是裝備矢量發動機進行試驗,為今後正式裝備積累經驗收集數據。做為三代空優戰機,殲10裝備矢量噴口發動機的可能性是有的,特別是其後續改進型,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應該是為殲20裝備矢量發動機做先行技術驗證。


慣性導航88761176


非常有必要,本身就是單發,各種數據都比不上的情況下,只能靠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