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華冠擬定增15億 新技術“隱形冠軍” 受資本青睞

本網訊12月7日,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華冠”)發佈公告稱,擬以10.75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3,953.50萬股(含本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億元。

作為“新三板電動汽車第一股”,長城華冠此輪定增投前估值75億元,相較於蔚來汽車赴美上市前約64億美元的估值,同為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長城華冠,已經實現自建工廠、量產上市,並開創性地構建出“汽車設計服務+新能源整車製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製造”產業鏈體系,估值窪地明顯。

技術賦能加速量產

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03年的長城華冠,起家於汽車整車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很早就嗅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先機,2010年成立了電動車事業部,2014年便推出了前途K50電動跑車的概念車。“工程師”出身的長城華冠,深諳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深耕汽車行業15年的豐富經驗,加之其對行業發展前瞻性的部署,長城華冠穩步前行。

長城華冠自主建設完成了前途汽車(蘇州)整車工廠和華特品牌(蘇州)電池箱工廠,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條碳纖維汽車零部件批量生產線和第一條全鋁合金框架式車身生產線;同時,還自主建設了國內速度最快的液冷溫控電池箱系統(RESS)高自動化生產線。據相關資料顯示,長城華冠已申請專利1505項,其中發明專利649項。

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變革的核心要素,長城華冠亦始終重視技術研發投入。據公司定期報告顯示,長城華冠2016年和2017年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達94.6%和79.19%。

據公開資料顯示,長城華冠擁有的碳纖維汽車外覆蓋件+框架式鋁合金車身的組合式輕量化工藝,目前只有德國寶馬I3、I8電動汽車在採用,其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技術已走在了國際水平的第一梯隊,技術創新實力可見一斑。

隨著融資進程的穩步推進,公司發展後勁充足。前途K50的上市,品牌影響力將逐步深入,被大眾所熟知。作為目前為數不多擁有自主掌控的領先技術、自建工廠,且一直堅持科技創新的優質新能源汽車標的。

有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前途汽車後續多款車型的下線和核心零部件板塊外部訂單的逐步增多,營收將進入上升階段。低調務實的長城華冠一路穩紮穩打,以產業邏輯為主導,在資本的助力下開啟無限的“前途”。

新技術“隱形冠軍”受資本青睞

造車不僅是技術密集型更是資金密集型行業,一切技術研發的背後,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據公開資料顯示,長城華冠三年來僅投入20餘億元,就相繼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頒發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自建完成了整車工廠及電池箱工廠,創新性地研發了國內前沿的碳纖維、鋁合金、電池箱生產線。同時,前途K50開始上市銷售。相較於其它國內造車新勢力目前取得的成果,長城華冠的成績可謂“可圈可點”。

長城華冠始終踐行“造一部好車”的承諾,憑藉其過硬的技術實力高效管控成本,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造車過程中,能夠控制前期成本,儘快縮短回收期,折射在資本的使用上,亦是高效和不盲目的。憑藉其獨特性和稀缺性,長城華冠在登陸新三板後已成功完成1.98億元、3.96億元及8.97億元三輪融資,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

眾所周知,今年以來,新三板市場融資規模同比有所下降,融資環境趨緊。長城華冠憑藉不斷落地的發展成果依然能夠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繼今年7月份完成近9億元的定增後,時隔5個月,長城華冠又推出15億元的融資計劃,堅持“小步快跑”的融資策略。

據公告內容顯示,此次融資主要用於公司項目建設、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權融資,實現“汽車設計+整車製造+核心零部件製造”的協同發展,持續提升研發規模、生產製造水平及產能、品牌建設、市場推廣、售後服務等方面,從而進一步加強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降低財務風險,為全體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