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張騫通西域以後,西漢王朝在西域屯田駐兵,保護和供應使者往來,後設置西域都護府,鄭吉為首任西域都護;東漢時期著名的西域都護是班超。唐代先後在天山南北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漢唐時期,先後和匈奴、突厥、吐蕃等爭奪西域地區,戰事不斷,在唐詩中也留下許多著名的邊塞詩篇。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實力衰弱,敦煌和西域地區大部被吐蕃佔領,直到唐代晚期,敦煌將領張議潮擊敗吐蕃,河西走廊和敦煌再次迴歸中央政府管轄。


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說到敦煌,可能大家都會立刻想到大名鼎鼎的敦煌壁畫。不過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曾經有一個政權,他們在外敵環伺之下,以敦煌為中心頑強的挺立在絲綢古道之上,那就是鮮為人知的——歸義軍。

安史之亂後,我們的歷史書就一下翻到了黃巢起義,接著就是大唐華廈嘩啦啦地倒塌了。書好象翻得有點快,我們給大唐重新捋一下:安史之亂是755-763年;黃巢、王仙芝起義是874-884年;朱溫建後梁,唐亡是907年。也就是說,安祿山757年死後,大唐還有150年,大唐國祚290年,大唐的進程未滿一半;黃巢over後,大唐還有60年。

說到歸義軍的興起,還要追溯到幾乎毀滅唐朝的“安史之亂”。為了抵抗叛軍的進攻,當時的唐朝政府,迫不得已將西域和河西走廊的軍隊全部調入內地。而這一行為,無異於等於放棄了唐王朝這些經營已久的戰略要地。對於這些地區一直虎視眈眈的吐蕃自然對唐朝趁火打劫,一時間西域以及河西走廊的大批城市在吐蕃的攻勢下轉瞬易手。不過吐蕃軍隊依然在沙洲(今敦煌)碰到了硬釘子。沙洲是當時重要的商路要地,雖然唐軍的主力早已撤出,但是憑藉著唐王朝在此多年的經營,沙洲依然堅守到河西走廊基本都落入吐蕃之手後,才最終陷落。此時距離吐蕃人圍攻沙洲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年。


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歸義軍的創立,正是在這段唐王朝無比苦澀的年代。不過由於吐蕃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始終難以獲得當地漢民的支持。加之在唐會昌二年,當時吐蕃贊普病故,新繼任的贊普難以服眾,而導致吐蕃內部發生了內亂。這給了當地反對吐蕃的漢民極大的機會。唐大中二年,沙洲人張議潮趁機帶領眾人對沙洲當地的吐蕃人發動進攻,張議潮的行為很快也獲得了漢民們的支持,而當地的吐蕃人無心應戰,就這樣棄城而逃,張議潮也就因此得以坐穩沙洲。

兩年後,唐大中四年,吐蕃的內亂終於波及到了河西走廊。當時自立為吐蕃宰相的尚恐熱大肆掠奪河西走廊,而他的這一行為不僅遭到了當地漢民的反抗,甚至於尚恐熱的部下,也對於他的行為多有微詞。尚恐熱在河西走廊的屠戮,極大的動搖了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統治,因此已經將沙洲牢牢掌握的張議潮再一次利用了吐蕃貴族之間矛盾,成功將吐蕃人的勢力基本逐出了河西走廊。

不過張議潮也並沒有盲目樂觀,雖然吐蕃此時身陷內亂無暇顧及河西走廊的異動。但是很明顯的是,一旦吐蕃人停止內亂,或者哪一個強勢的貴族決定要解決河西走廊的問題,那麼張議潮等人的努力,將會輕而易舉的被吐蕃粉碎。因此,張議潮派遣親信前往長安,向當時唐王朝獻上地圖表示歸附。可此時的唐王朝暫時還無力直接干涉河西走廊的事務,因此唐朝只是將張議潮奉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洲觀察使等職務,暫時還無法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但是唐王朝的這種認可,卻也依然能對蠢蠢欲動的吐蕃進行牽制。

在得到唐朝的認可之後,張議潮便開始準備與吐蕃人的決戰。而吐蕃作為唐王朝的邊患,多年以來一直讓唐朝感到如鯁在喉,因此唐朝自然希望能夠趁此機會,通過張議潮來對吐蕃進行痛擊。此外,唐王朝和張議潮還有一個盟友,那就是與唐朝關係緊密的回鶻。

鹹通二年張議潮收復涼州,至此唐朝再一次與河西走廊連接起來。而唐王朝也立刻調遣軍隊前往河西走廊,並且重新劃分州府以增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鹹通三年,感覺到時機成熟的唐王朝,調遣當時回鶻的首領僕固俊配合唐軍與吐蕃作戰。回鶻人所遭遇的,正是之前在河西走廊大肆破壞的尚恐熱。激戰之後,回鶻軍隊成功擊敗了吐蕃,並擒獲尚恐熱將其斬首後,首級送至長安。原本就已經因內亂元氣大傷的吐蕃,更是受到極大的打擊,之後逐漸衰敗,再也無力插手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張議潮人生最後一段時間,是在長安城裡度過的。他在起義之前,就“誓心歸國”。起義後,多年孤軍奮戰,收復淪陷國土,創造了“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不世奇功。時人作詩讚曰:“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他也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就有的“歸國”夢。

公元867年,張義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義潭去世,這一年,張議潮已經68歲,在當時已屬高齡。他做了一個決定:去長安。張議潮離開沙州,沿河西走廊南下,一步步走過曾經淪陷如今又歸大唐的廣袤土地,一步步走過一座又一座他收復的城市……很遺憾,他沒有留下詩文,記載自己的心路歷程,但完全可以想象,這位老人的欣慰、自豪和感慨。

張議潮到達長安後,滿朝文武嘆頌,他的赤誠之心,得到朝廷上下的褒獎,唐廷授以右神武統軍,賜田宅京師,享以厚遇。74歲的時候,他在長安壽終正寢,朝廷贈太保。他逝世的消息傳到河西,各族軍民,無不悲泣。

很遺憾的是,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均未單獨給張議潮作傳。近代學者羅振玉撰寫了《補唐書張議潮傳》。哲學社科“六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六卷第四十五章,為張議潮單獨列傳,詳細記載他的事蹟,給予了高度評價:

“河西走廊暢通無阻,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在武力保衛河西的同時,張議潮還積極治理,大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河西地區是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有的務農,有的放牧,還有的經商。張議潮著手恢復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發展灌溉。當時沙州修建了許多溝渠,每一溝渠還設有‘渠頭’、‘升門’等專門管理人員。由於水利灌溉的興建,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五穀豐登景象。

“張議潮還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使河西地區的風貌有了較大的變化。他能團結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使他們和睦地雜居在一起。"


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繪製於敦煌莫高窟 156 窟的南壁和與其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156 窟又名張議潮窟,是時任河州刺史的張淮深為其叔父張議潮所造的功德窟。為敦煌晚唐時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畫面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整個壁畫色彩華麗,氣勢壯闊,威儀赫赫的大唐氣象。

史載:吐蕃被驅逐後,吐谷渾王又進犯沙州,張議潮出兵討伐,兩軍相遇,張議潮首戰破敵,吐谷渾王敗逃,張議潮率軍乘勝追擊1000餘里,並大獲全勝,活捉吐谷渾宰相3人,斬首示眾,而後全軍高唱《大陣樂》凱旋。

先取山西十二州,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過黃河,萬里徵人盡漢歌。

莫堪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

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記書。

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

先教淨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

靈武西涼不用圍,蕃家總待納王師。

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軋吃兒。

《大陣樂》是漢朝軍歌,悲壯雄渾,亦是漢代肇始以來中華民族血性與忠誠之聲。若知道這些背景,今人觀《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靜默中,心中怎不湧動漢唐之聲、崇敬之情。這是盛唐的鼓點,這是帝國的豪邁,可惜它是張議潮的出行,不是李唐的歸來。


河西走廊因為他才重回大唐版圖,但史書卻將他遺忘

​​​​這幅漲議潮統軍出行圖壁畫,也被收錄進了2019《陝博日曆 絲路輝煌》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