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是紅喜事,為什麼有些老人去世後叫白喜事?

有痕水瓶


以前倒是聽過一些老人聊過這一話題,我不知道具體對否,但似乎有些道理,所以我願意分享出來,與大家共勉。
紅白喜事其實是很早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一個說法,紅喜事自然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而白喜事就有些講究了。
古人認為年過八旬為一界線,這個界線之後的老人,基本可以認為經歷世間百態,魂歸天地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值得高興。
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人來到這個世界是哭著的,是帶著罪孽來到這個社會,而活著就是為了一點點償還上輩子所造的後果,就是為了受苦受難,而當債還清後,就會離開世界,去到天堂,所以認為80歲老人去世是喜。

牛事


大家都知道結婚是喜事,那麼為什麼會有白喜事一說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在封建社會時候,醫學不發達。人民生病得不到良好的治療,所以人的壽命都非常的短。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就能很好的證明這一點。那就是說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就是古代能活到60歲耳朵還能聽到就很好了,70歲就遵從內心的想法。就沒有80歲一說,可見那個時候活到80歲是很難的。現在人們能活到80歲,感覺很正常。



白喜事,不知道每個地方對年齡有什麼要求沒有。估計都應該在80歲及其以上,這樣歲數的老人去世以後才能稱的上是白喜事。但是現在能活到80歲的老人也少的很。一個村子也難有幾個。

在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時候,康熙在位60年的時候舉行了規模很大的千叟宴。請的全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康熙非常高興說自己能活這麼大年紀,感受了世間的美好。同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老人能活到80歲比在上歷史任何的時刻都享福,現在80歲的老人都是經歷磨難過來的。在這時代享受生活,現在任何一天的生活都是他們以前享受不到的,晚輩們都替他們高興。等到他們百年以後,後代們也是高興的。



說了這麼多,白喜事老人生前一定要好好孝敬才行。百善孝為先,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讓老人多享點福。沒有孝敬,沒有好好的對待老人,白喜事也不“喜”。

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無吳五


對於紅.白喜事,從古至今都有這一說詞,結婚.生子.喬遷.都是一些公認的紅喜事就不用說了,白喜事就是人活到七老八十,子女孝順對他沒有留下什麼遺憾能夠壽終正寢的才是。但畢竟死人了,對至親的離去,心裡還是很悲痛。

對於白喜事這一說法,個人認為應該是旁人對死者親屬的一種勸慰吧!好讓親屬從這一悲痛中走出來,人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坐上了人生這趟列車都會到終點站的,只不過站點不同。誰也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活著的時候儘自己的孝心,到時要離去就讓他安祥的離去,逝去的人還是希望後代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於是就有了白喜事這一說詞。


甘甜2988255


今天就來說說農村的這個習俗。

1、紅喜事指的結婚生子過壽,這叫紅喜事。

2、白喜事指喪事,過了八十歲的老人去世後,稱之為"白喜喪"可以放鞭炮,和喜事差不多。

3、“白喜事”是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是中國民間大眾對人自然死亡的稱謂。透過這句貌似與重禮尚孝,哭祭哀悼祖先的民族傳統相背的俗語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民間人們對死亡,對生命地理解。體現了中國人順天盡命,樂生正死的人生精神和視死如視生的死亡觀念。

大家對農村的白喜事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歡迎留言,感謝轉發,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東北嘎子哥


關於白喜事這一說法,重點在“喜”字上。

其一,只有高壽且能壽終正寢的人去世才能說是喜喪。

其二,只有膝下兒孫滿堂高壽之人,在壽終正寢時送終的子孫眾多才能說是喜喪。

第三,古人認為,能得長壽的人,必定是修行得道的人。其壽終之日也是得道之時。雖是喪事,也是喜事,故成喜喪。



民間文印社


在城市老人一般年過九十過世,人們都普遍認為是喜喪了,因為年紀大了生活質量很差了,活著老人也很痛苦,死了反而解脫了,所以說是喜喪。


銀姐2017


人終有一死,年紀大了落葉歸根是自然規律,無疾而終本來就是人一輩子嚮往的事。當然當成喜事迴歸大自然了


仕懷居士



大海36588


在我的家鄉這裡白喜事是指死者過了七十歲了過世,稱之為喜,要辦酒席給別人吃,這樣家人也會有福,這個稱為白喜事.


格致張春


傳統習俗所致。很多地方認為年齡大的老人,去世了是喜喪。所以也就喜事的一種。當然不是說老人去世了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