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亮劍》中的丁偉是縱隊司令,為何僅授少將銜?

1178891903


縱隊是一個什麼樣的編制,縱隊司令應該授予什麼樣的軍銜

首先要鬧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縱隊是一個什麼樣的編制?縱隊是我軍在特殊時期特殊的編制,除了我軍,別的部隊沒有這個編制,當然這也是一種非正規的軍事編制,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我軍發展太快,部隊調整性很大,因此就有了縱隊這個編制,縱隊在解放戰爭前期相當於師一級的單位,在解放戰爭後期相當於軍一級的單位,但並不等同於軍。

因為師一級、軍一級單位是固定的,一個軍下面有多少師,一個師下面有多少團都是固定的,但是縱隊就不一樣了,下面可以有兩個師,也可以有五個師,這就看縱隊的發展了,在解放戰爭前期,縱隊可能就是師一級的單位,多也多不了哪去,但是打著打著人就多了,畢竟俘虜敵軍就可以收編,擴充到自己的隊伍中,因此在解放戰爭後期將縱隊改編的時候,大部分都變成了軍。東北野戰軍12個縱隊基本是一個頂一個組建了12個軍,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就是中原野戰軍的第4縱隊組成了人民解放軍第13軍第14軍。而第17軍是用中野的第11縱隊加上一些地方部隊合編而成。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一共55個縱隊,後來改編成軍的時候,實際組建了67個軍。

實際上要是早期是縱隊司令的話,後來基本都評為中將以上軍銜,但是早期的縱隊司令在55年授銜的時候職務基本也都是正副兵團司令了,一個兵團下面都是好幾個縱隊。而丁偉是從縱隊司令變成軍長,按理說一個正軍級是有資格擔任中將的,只能說丁偉這個縱隊司令提的可能是有點晚。

正常來說縱隊司令,到1955年的時候都不應該只是一個軍長。

丁偉以軍長的職務授少將銜沒毛病,但是以紅軍時期的團長給個少將銜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從上面可以分析出,丁偉、孔捷以軍長,李雲龍以代理軍長的職務授予少將軍銜都沒毛病,有毛病的是他們的資歷實在老,升遷實在太慢,以他們的資歷不可能在1955年的時候就是個軍級幹部,更不可能授予個少將銜。

關於丁偉的背景已經交代過了,那是紅軍時期的主力團,到八路軍建軍後還是帶番號的標準團,這一點不像新一團,新二團,獨立團這些野雞團,八路軍接受改編的,一共也就12個標準團,再加上教導團、特務團什麼的才16個,這16個團長後來有13個參加了1955年的授銜,其中6個被授予上將軍銜,7個被授予中將軍銜,所以,以丁偉這個資歷任命一個少將明顯有點侮辱丁偉了,難怪丁偉說和他一起提縱隊司令的陳大麻子還弄箇中將。

其實這很可能就是導演另有深意的打李雲龍、丁偉、孔捷他們三個人的臉,他們三個都是紅四方面軍的人,要講究根正苗紅,顯然紅四方面軍捱了點張國燾的瓜落,最後李雲龍自殺,丁偉失蹤,這都不敢往下想啊,細思極恐啊!


史論縱橫


電視劇《亮劍》來自於小說《亮劍》,其中的三大戰將李雲龍、丁偉、孔捷個性、經歷等方面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實際他們三個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

而三個人在解放後也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按照資歷、戰功而言,三人都是授低了。所以三人開始都很不服氣,拒絕穿軍禮服佩軍銜。

55年授銜,除了軍銜,還有級別。比如就有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等,級別高低不同,但有可能授予同樣的軍銜。比如上面的三個就都有可能是上將。

李孔丁三人都是正軍級幹部,授予中將是標配,授予少將也沒有問題。初看他們是授低了,但也細想也不是沒道理。

他們三人都是優秀的“戰將”,優秀的軍事指揮員,打了很多勝仗,建立了赫赫威名。但是,中國革命並不是單純的軍事革命,而是更強調政治、軍事全面發展。

八路軍在敵後進行的是游擊戰爭。原來的三個師殺到華北之後,如水銀瀉地,很快就發展出幾十萬軍隊,更重要的是發展出很多根據地,建立了很多軍區、軍分區。原來的團長、旅長變成了軍區司令員。作為軍區司令,不光是軍事強,政治也要強,需要強大的政權建設能力。

查詢開國將軍的履歷,很多赫赫威名的將軍都有軍區司令的經歷。他們不光仗打的好,更是開闢了一塊地盤,增強了革命的力量。

李孔丁三人中,只有孔捷表現出了政治素養,李丁劇中並沒有表現出來。李雲龍的部隊通過分散發展,擴張到一萬多人,但也沒有說是開闢出專門的根據地。

從這方面來說,三人是有缺陷的。

授銜的時候,中將及其以上算是高級將領,所以人數是有限制的。這種情況下,如果符合的人數比較多,那麼因為這些缺陷,有可能把他們三人擠下去。


故紙匯


1955年首次授銜時,丁偉作為軍長授少將銜確實低了點,但這一點恰恰是符合史實的,因為丁偉的原型——開國將軍鍾偉也是軍長授,也是授少將銜。

先看看丁偉的原型,開國少將鍾偉

鍾偉,紅軍時任十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抗戰時,任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二十八團團長、第十旅副旅長;解放戰爭時,任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師師長、第十二縱隊司令員。

1948年秋季全軍整編,縱隊改軍,鍾偉擔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九軍軍長。

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縱隊就等於軍,縱隊司令等於軍長。

1955年5月,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頒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編制軍銜》,對當時軍官的每一個職務規定了詳細的編制軍銜,這是授銜最直接的依據,陸軍軍官編制軍銜規定如下:

上將——中將:兵團(集團軍)司令員、政治委員。

中將——上將:兵團(集團軍)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

中將:軍長、軍政治委員,兵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

少將——中將:副軍長、軍副政治委員,兵團炮兵、坦克兵、後勤、技術主任。

這樣來看,軍長應授予中將銜,但鍾偉時任第四十九軍軍長,正軍級,卻只授予了少將銜,只和副軍長持平,授少將銜確實低了。

四野縱隊司令的授銜情況

跟四野其他縱隊司令、軍長相比,鍾偉的少將銜也是略吃虧的。

四野的12個縱隊剛成立時,縱隊司令如下:

1縱李天佑、2縱劉震、3縱韓先楚、4縱吳克華、5縱萬毅、6縱洪學智、7縱鄧華、8縱黃永勝、9縱詹才芳、10縱梁興初、11縱賀晉年、12縱鍾偉。

這12個縱隊司令中,只有賀晉年、鍾偉2人授少將銜,其他10個縱隊司令都是中將和上將。

就算加上12個縱隊的政委,也只有段蘇權、李中權2人授少將銜,其他10個政委都是中將。

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鍾偉個人原因,另一方面是整體原因。

1955年授銜時,全軍有50多個縱隊,按照規定標準能授中將銜的有200多個,但中將的名額一共只有175個,尤其是四野已經佔了43箇中將名額,不可能所有縱隊司令和政委都授中將,否則你讓人家一、二、三野怎麼想?也要照顧兄弟部隊的感情嘛!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平衡,需要犧牲,那為啥要犧牲鍾偉?

一是鍾偉履歷中有小瑕疵。鍾偉擔任縱隊司令(軍長)時,是從師長直接提拔上來的,沒有經歷縱隊副司令(副軍長),這本身不是問題,但當需要犧牲時,就成了資歷問題。

二是鍾偉吃過大敗仗。渡江戰役之後,鍾偉不聽上級指示輕敵冒進,在青樹坪一戰被白崇禧伏擊,損失慘重,這是我軍渡江後為數極少的大敗仗,而同時期其他將領表現很穩,鍾偉這個大跟頭摔的真不是時候,讓自己吃了大虧。

綜合上述因素,鍾偉就被降格授了少將銜,不過鍾偉擔任的軍職可一點都不低,他先後擔任廣西軍區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部參謀長,北京軍區參謀長等職。

再看看丁偉的履歷,與鍾偉完全一致

丁偉抗戰時任28團團長、129師新編第一團團長,但這個團是八路軍自己編出來的,沒有國民政府的編制和番號;解放戰爭期間,和鍾偉一樣,也曾任東北野戰軍某縱隊司令員;建國後,和鍾偉一樣,也曾任北京軍區參謀長。

1948年秋季全軍整編時,縱隊統一改編為軍,丁偉的縱隊司令就是軍長。

丁偉的原型就是鍾偉,不過是改了一個姓而已,授少將銜確實低了點。

授銜時的特殊案例

上面的幹部級別與授銜比照關係只是一般規則,具體授銜是有特殊案例的,比如韓先楚。

按照規則,副兵團級一般授中將,但韓先楚卻授了上將。

韓先楚在解放戰爭時就在四野三縱擔任縱隊司令,1948年後又擔任第40軍軍長,一開始和鍾偉(丁偉)的級別一樣,但他同時兼任兵團副司令,因此屬於副兵團級。

不過韓先楚的戰功不是鍾偉(丁偉)能比的,他先是力排眾議,率軍解放海南島,立下首功;後來又率軍抗美援朝,任志願軍副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

對比鍾偉的摔跟頭,韓先楚亮點頻出,有這兩個戰功墊底,上將是沒跑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電視劇《亮劍》中縱隊司令即是後來的軍,不過是為了方便在戰時調配部隊而做的一種調整,縱隊司令在55年授勳的時候大多數確實是中將,而且丁偉是四野的戰將林彪的愛將,按說應該給一箇中將的,給中將就是因為他和李雲龍一樣,犯錯誤過多。

在丁偉抱怨自己僅僅是少將時,李雲龍和老孔就說過丁偉偷偷賣酒的事兒,也是一個錯沒少犯的人。在軍事學院也能夠看出來他也不是省油的燈,不過丁偉的軍事素養長期發展的話肯定是要比李雲龍好的。在團一級崗位上丁偉和李雲龍可能差不多,但是丁偉的大局觀要比李雲龍和老孔強的多,這從他們三人最後的畢業論文也可以看出來。


國產經典劇大全


縱隊司令員授銜以中將,上將為主,當然也有少部分少將甚至高配至大將。這主要還是要看是何時的縱隊司令!

陳庚是45,46年解放戰爭初期時的縱隊司令兼太嶽軍區司令員(屬大軍區),後該部發展成與劉鄧大軍人數相當的陳謝大軍,並與陳粟大軍在廣大的中原地區形成針對國民黨陣容的品字形進攻態勢。後其部分改編為第四兵團,陳庚任司令員,所以他是最早兵團雛形的大司令員,所以授大將軍銜不為過(當然,他後面還當過志願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其它比較早的縱隊司令或副司令後來均提為兵團司令或副司令的,一般都授與了上將,如鄧華,葉飛,許世友,韓先楚等。後期上來的縱隊司令員(或軍長)大多授予了中將軍銜,如聶鳳智,梁興初,張國華等。而鍾偉在解放戰爭初期是東野的一個師長,後來才被林總破格提為縱隊司令(此時陳庚已是大軍區司令員),資歷上還是有差距的。加上其軍在湖南青樹坪遭重大損失,對其授銜多少有影響,故後來只授少將軍銜。


古月1537131


丁偉的軍銜確實有點低,丁偉的歷史原型鍾偉,就是縱隊司令授予了少將軍銜。

一般而言,解放戰爭中的軍職和1955年首次授予的軍銜對應關係如下:

  1. 野戰軍總司令和政委,授予元帥軍銜。

  2. 野戰軍副總司令,授予元帥或者大將軍銜。

  3. 兵團司令和政委,授予上將軍銜。


  4. 縱隊司令和軍長軍政委,授予中將軍銜。

  5. 師長或者副軍長,授予少將軍銜。

十大元帥中,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毅分別是四個野戰軍的總司令,聶榮臻是華北軍區司令,羅榮桓是四野的政委,朱德和葉劍英是解放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徐向前和賀龍在解放戰爭中僅擔任了兵團級的指揮員,但在紅軍時期地位很高,是分別是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

大將軍銜中,粟裕、黃克誠都是野戰軍副司令,陳賡雖然是兵團司令卻同時指揮了第四兵團和十五兵團兩個兵團。

上將軍銜的指揮員,在解放戰爭中一般擔任兵團司令。解放軍總共設立了15個兵團部,最後上將軍銜授予了55個,基本涵蓋了兵團司令、副司令、政委,以及貢獻特別大的軍長。

中將軍銜中,大部分都是縱隊司令和軍長,開過中將總共有175位,基本涵蓋了70個軍的主要指揮員。

少將軍銜中,大部分都是解放軍的師長,開國少將總共有798位,大部分的師長級別的軍官,都授予了少將軍銜。

丁偉的原型鍾偉,本來就是越級提拔的縱隊司令,還承受了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授予少將合情合理。

鍾偉將軍,在紅軍中和八路軍中僅僅是團長和副旅長,挺近東北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師師長。這樣的提拔,已經是我軍中的火箭速度了,他在靠山屯戰鬥中傑出表現,讓他一躍成為縱隊司令。

三下江南時,一向沒有機會擔任主力隊伍的鐘偉終於找到了他的戰場。鍾偉帶領2縱5師包圍了88師一個團,同時吸引敵87師來援。林彪讓他退出戰場,他堅持戰鬥,把1縱和2縱都調過來,林彪只好配合他調兵前來,全殲了國軍87師。

戰後,林彪問鍾偉,你到二縱當副司令吧!鍾偉說,要當就當司令,副司令不要!不久後,鍾偉成了2縱隊司令。

可是鍾偉帶領萬餘人的師進行戰鬥敢於亮劍,帶領數萬人的縱隊時,就暴露出輕敵冒進的問題了。渡江戰役後,鍾偉求戰心切,在青樹坪兩個師遭遇桂系軍閥4個精銳師,還與後方失去聯繫,苦戰3天后退出戰場,栽了大跟頭。

鍾偉被評為少將後,非常氣憤,揚言要把勳章掛在狗尾巴上,結果被林彪叫去訓了一頓。

鍾偉將軍其實也是李雲龍的原型之一。

在電視劇《亮劍》中,很多個李雲龍的事蹟,其實發生在鍾偉身上。

李雲龍讓國民黨俘虜繞操場跑步,結果發現混在士兵中的暫七師師長常乃超。在解放戰爭中,這件事是鍾偉的事蹟。鍾偉通過操場跑步的方式,挖出了藏在俘虜士兵中的新五軍軍長陳林達。

李雲龍在解放戰爭中,因為物資繳獲問題和友軍發生爭執,就是有名的“王有勝閱兵”。真實的歷史中,鍾偉經常寫封條到處貼,只要有封條友軍就不敢搶,後來還搶了東野總部的彈藥車。


歷史知事


1948年11月軍委宣佈整編命令時,重要的兩點就是所有的“師或旅”統一稱為“師”,所有的野戰縱隊統一改稱“軍”,也就是說,縱隊就是正軍級的部隊單位。雖然幾大野戰軍由於歷史原因,所轄縱隊的人馬數量不太一致,比如整編後四野一個軍可達5萬人,而一野的一個軍只有2萬餘人,但是級別是一樣的。

(鍾偉少將)



既然部隊改稱了,那軍事主官也得相應改稱,所有的縱隊司令就全部成為“軍長”,比如《亮劍》裡丁偉的部分原型鍾偉將軍,就由第12縱隊司令員改稱第49軍軍長,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改稱為第38軍軍長。

但是在解放軍序列的“軍”上面,還有個“兵團”建制,僅四野就編組了第12、13、14、15四個兵團,每個兵團下轄至少三個軍。那麼兵團司令、副司令的人選怎麼產生呢?有兩個渠道,其一是從野戰軍司令部機關下來任職 ,比如四野副司令員蕭勁光出任第12兵團司令,四野參謀長劉亞樓出任第14兵團司令等;其二就是在原縱隊司令中,選擇資歷深厚的出任兵團副司令員(有的繼續兼著軍長),比如李天佑任第13兵團第一副司令兼38軍軍長,韓先楚任第12兵團第二副司令兼40軍軍長。



李天佑在三打四平時就曾經以第1縱隊司令的身份,同時統一指揮三個縱隊作戰,資歷是顯然的,因為他是八路軍最初整編的16個主力團長之一,115師686團團長,整編前的紅軍職務至少也是師長起,根據統計,這16個團長在55年授銜時,最低為中將軍銜,李天佑則為開國上將。

由此可見,雖然都曾經是野戰軍縱隊司令和後來的軍長,但是能否最後達到“兵團級”或“副兵團級”是授銜時非常重要的考量,這就需要根據資歷和戰功來綜合考慮了。而按照授銜規則:正軍級、副軍級多數授少將銜,副兵團級多數授中將銜、兵團級多數授上將銜,丁偉、李雲龍和孔捷都是軍級幹部,並沒有達到副兵團級,也不是八路軍最初的主力團長,因此授少將軍銜完全沒毛病。



也有特例拔高的,即資歷特別深厚或戰功特別巨大的,比如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第12兵團副司令員韓先楚被授予上將軍銜。

比較正常的情況,則第49軍軍長鍾偉被授予少將軍銜,跟《亮劍》裡的三位比較吻合,而李雲龍原型之一的王近山將軍,因為已經擔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所以被授予中將軍銜。

正軍和副兵團,就是個坎。


度度狼gg


解放戰爭中,各大野戰軍中下轄的縱隊就相當於國民黨軍的軍,國民黨的軍叫軍長,解放軍的縱隊叫縱隊司令。由於解放軍各個野戰軍的人數和實力參差不齊,東北野戰軍的一個縱隊人數最多。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加快,解放軍從解放戰爭初期的獨自作戰,到後期解放區連成了一片解放軍的野戰軍開始聯合作戰,如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由於各個野戰軍中都下轄一縱、二縱等,不便於指揮,到1949年1月,中央軍委將各個野戰軍中的縱隊改為軍,以前的縱隊司令改稱“軍長”。


《亮劍》中丁偉的原型就是鍾偉將軍,他在四野中確實當過縱隊司令,49年鍾偉的縱隊改為第49軍,鍾偉擔任軍長。



根據1955年的授銜要求,正兵團級可授予上將;副兵團級可授予中將;正軍級可授予中將或少將……

55年的軍銜制要求職與銜要壓低2到3級,因此,在當時解放軍的70個軍長中只有少量軍長能評中將,如38軍軍長梁興初就是中將,其餘的軍長多數是少將,如49軍軍長鍾偉、63軍軍長傅崇碧等都是少將。


歷史軍魂


這個很簡單。在吳法憲將軍的回憶錄當中可以看到,55年授銜其實是有一個硬標準的。那就是中將必須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團級領導職務,上將在紅軍時期必須擔任過師級領導職務。按照這個標準,《亮劍》中的李雲龍明顯是被評低了,但他是黃麻起義出身,屬於紅四方面軍序列,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從劇情中可以看到,李雲龍擔任班長的時候,丁偉只是戰士。在長征途中,李雲龍作為團長,丁偉可能只是營長。所以55年授銜,丁偉評為少將不算過分。


孤雁行80138239


首先,我來介紹下"縱隊"是怎麼回事。

縱隊是我軍在1949年建國之前,所設立的一種軍隊編制單位。紅軍時期,我黨就組建了各種遊擊縱隊。此時縱隊規模較小。




等到解放戰爭時期,縱隊相當於現在的軍一級編制單位。解放戰爭初期,我黨共編成27個野戰縱隊(一般是一個縱隊下轄三個師/旅)及 6個野戰旅。

1948年11月1日,我黨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確定了70個軍的番號。全軍野戰縱隊,改編為軍。到1952年10月,我軍實際共計組建了67個軍。第56軍、57軍、59軍,三個軍沒有組建。


如此看來,丁偉的縱隊司令,其實就是軍長級別。

我們再來看看1955年我軍授銜時的情況。

1955年我軍授銜時,全國在裁軍以後只有38個軍。在職的軍長政委實際有64人。其中,兩人被封為上將。這兩位是55軍軍長陳明仁、69軍軍長董其武。他們封為上將有政治原因,原來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本來就是國軍中將軍銜。

剩下的62人中,6人被授予中將,53人被授予少將,3人為大校。


所以,丁偉軍長的少將軍銜也不算低。

其實,給丁偉少將軍銜,已經不低了。

1955年授銜普遍壓低了一兩級。當時,那6位被封為中將的人,都是抗戰時期主力團的團長或者參謀長。

6位中將在抗戰時的職位:陳康是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範朝利是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跟陳錫聯團長一起夜襲陽明堡戰鬥;張天雲任115師344旅687團團長;劉金軒任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

而丁偉,孔捷,李雲龍都不是主力團。八路軍主力團都是國軍正式編制的,丁偉的新一團只是八路軍自己擴編出來的“野雞團”。


而且,在丁偉出任新一團團長之前,他應該是紅四方面軍10師28團團長。這個紅10師後來編為 129師 385 旅769 團,紅軍28團只是八路軍769團下面的一個營!

跟那6位授予中將的人比,丁偉只是抗戰時期的一個“營長”,他們可是“團長”級別的。

所以,晉西北的鐵三角,都沒有資格被授予中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