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焦慮”,如何活出不“焦慮”的人生?

用戶67236050


焦慮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擔憂,或者從防禦機制上來說,是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對可怕事件的猜想構成,這些對事件的可怕構想內容可能源自童年任何一個發展階段到目前為止所擁有的感知和記憶,而且可能是以現實為基礎,也可能是以想象為基礎,也有可能是兩者的結合。

焦慮有時候是對人們有益的,有時候卻是有害的,之所以說有時候是有益的,是因為有時候的焦慮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說焦慮是有害的是因為,過多的焦慮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讓我們處於痛苦之中。

按照防禦機制中的不愉快情感來說,我們很難不焦慮,也無法不焦慮,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水平,當焦慮水平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痛苦。

其實,只要考慮未來、生活遇到困難就會有焦慮情緒的產生,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沒有焦慮的生活是沒有的,即使是看似無憂無慮的小時候,也會處於焦慮之中,只是焦慮水平的程度不同,一個孩子經常體驗到高強度的焦慮情緒,長大後就會經常處於焦慮的生活之中,容易形成焦慮症;如果,孩子體驗到的焦慮水平適中,那麼長大後就能夠很好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焦慮和焦慮症是不同的,對一些事情焦慮是正常的表現,而焦慮症是一種神經症,屬於心理異常。


心理學充電時間


我想從我個人的理解和科學的解讀兩方面進行回答。

從科學的角度來解讀。作為一名心理學研究生,我想談一談我理解的不同心理學流派對焦慮情緒產生的底層機制和解決方法。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討論。

首先,認識到焦慮現象的普遍性可以讓你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的個體。實際上,焦慮障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成年人中出現概率為17%。

讓我們看一下焦慮為什麼會產生,這對理解和解決焦慮是有好處的

焦慮是一個很常見的情緒。為什麼會出現認知焦慮,這個問題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1.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現階段的行為方式是早期行為方式的翻版,現在生活中出現的焦慮在可能是早期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東西在控制著你,也就是說是潛意識在起作用。這可以解釋一些沒有明顯誘因事件的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

2.自我心理學流派認為,人會通過防禦機制將你不想意識到或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壓抑到潛意識中,這種防禦機制僅僅是壓抑,並沒有消除引起痛苦的影響,所以焦慮產生。

3.阿德勒的字體心理學流派認為,人是需要感受到自尊和他人賞識的。如果自尊受到削弱,或不被他人賞識,那麼焦慮就隨之而來。

4.客體關係理論強調生活中重要人物對自己的影響以及人際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如果人際關係發生問題,那麼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

5.認知心理流派認為,焦慮的產生是因為一些生活中的誘發事件A,引起我們的某些觀念B,進而產生了結果C。如果觀念B是負面的,那麼隨之產生的結果C必然是負面的,可能是焦慮情緒。這就是知名的情緒ABC理論,即決定我們行為結果和情緒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你看待事務的方式和觀念。

最後,人的心理太過於複雜,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對焦慮等問題的看待角度不同,從而提出來不同的理論假設對問題進行假設,並依據這些假設構建起了相應的心理學流派和諮詢方法。到目前而言,尚沒有絕對正確的解讀,但是這些心理學方法和心理諮詢流派,其有效性卻都得到了相應的科學檢驗驗證。

解決焦慮問題的方法

  1. 解決焦慮問題,可以嘗試一下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認為,焦慮現象的產生,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客觀事實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我們看待事物的觀念造成的。也就是說,從事件到情緒和行為反應,並不是直接關係,而是經過了一個"認知"的中間變量。所以,要解決焦慮這樣的情緒問題,需要嘗試去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後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鬥爭,也就是認知重建過程。當認知重建完成,實用適應性強的觀念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那麼焦慮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另外,也可以使用暴露脫敏療法,這也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重要技巧。首先,建立自己的焦慮等級的不同事件。比如如果你是社交焦慮,那麼,從與陌生人聊天到公眾演講,這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影響,那麼從最輕最小的事情開始嘗試,逐步過度到焦慮水平更大的情景。這樣你會逐漸適應這樣的情景,並且同時打破你原來以為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觀念。

  3. 日本的森田療法也可以自己查詢相關知識瞭解一下。森田療法提倡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東方思想,更適合國人理解和使用。

  4. 輕度焦慮可嘗試規律的作息習慣,加強體育運動(尤其是對抗性體育運動),並建立好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和朋友圈子。

最後,輕度的焦慮可以自己嘗試解決,如果長期且嚴重的焦慮問題,建議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助。

從我個人理解上,我覺得生活中很多的焦慮源於與他人對比。所謂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普遍過窮苦日子的時候,社會整體焦慮很低。但是現在生活好了,反而各種焦慮氾濫起來了。為什麼?階級差距和人們對比的心理使然耳。那麼緩解焦慮,多向內求,少跟別人比較,焦慮水平就會減少了。

心理學是一門帶來幸福的學科,歡迎關注科普心理學,共同成長!


科普心理學


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現在。


焦慮,就是你對事情期望的結果和實際生活中的現實有差距。


試著在工作、生活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來,不要去想以前如何如何,未來怎樣怎樣,人沉浸在「現在」當中,不再焦慮,事情完成後會有滿足感。


比如,想坐下來看幾頁書。拿著書,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開始看。不要想「以前我也試著看過啊,一直都堅持不下來,沒幾分鐘就煩了」。也不要想「待會兒晚飯吃什麼好呢?麵條?昨天就吃得麵條。米飯?」


你就從第一個字開始看起,思緒跟著文字,在腦中描繪文字敘述的畫面。

尤其是留心作者的觀點

——他要說的是個是什麼事?

留心作者的論據

—— 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好像以前在哪本書裡看到過,當時是用來說明另一個觀點的;原來這個例子可以用在好幾個方面來說明問題啊。

想想怎麼用自己的話轉述

——你想把這些有意思的內容告訴家人、朋友,你當然不可能一字不落地背給他們聽,也可能不會捧著書要求念給他聽,你只能用你自己的語言來說。這麼一試,你就會發現,一些細節說不上來。你就得回頭再翻書去查證那些細節。

如果你還願意寫下來

——那就更棒了。「寫」和「說」還不一樣,口頭語言東拼西湊能說明白,東拼西湊寫明白就不一定了。起碼「五個W」得有吧,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怎麼回事,又得回頭翻書。


能這麼反覆做幾次,以後看書的過程中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跟隨作者思路和發現論題、論據、文章脈絡這些點上。思緒不跑偏,人活在當下,有了成就感,也就不焦慮了。


朗讀者晟煥


🙏🙏🙏南無阿彌陀佛!🙏🙏🙏

焦慮,本意是擔心著急的意思。擔心著急什麼呢,無非是生活,工作等等這些事情。那這些事情要不要擔心呢?其實很多時侯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許多事情的到來和結果的好壞是順其自然的,該來的他一定要來,來的都是緣,擔心也沒用,不該來的,即是無緣或緣分未到,妄求妄盼無益,著急也沒用,所以有話說的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切都不離因果,好事有好因,壞事有壞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心向善,心存善念,不起惡念,不做惡事,不說惡語,做到心善,語善,行善,不懈修持,一切惡事自然遠離,不用擔心,一切好事漸次到來,不用著急。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沒有焦慮,得大自在的意思。

焦🙏🙏🙏南無阿彌陀佛!🙏🙏🙏


1079以佛的名義


(1)弄清楚你焦慮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會焦慮。

如果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夠,就去學習充電,提高個人能力。如果是無緣由的焦慮,那麼你要改改思維習慣了,學會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開心的事情上,不要老是為一些遙遠的事情而擔心焦慮。

(2)要明白焦慮對於解決問題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焦慮這種情緒對於解決問題其實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反而還可能帶來壞處,與其這樣,不如先不想令自己不安的事情,做好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結果交給命運。畢竟有的事情想再多也還是要看結果的,提前的焦慮有什麼用呢,有時間焦慮不如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何必讓焦慮的情緒耗盡了自己的精力。


雅俗共賞就是我


學會知足,無欲則剛,面對那些得不到的學會放下。

完善自己,對於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的事,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養成這種好的習慣就會知道取捨,人也會變得陽光,然後擺脫焦慮


9527是什麼意思


總在焦慮,怎樣走出焦慮的人生?我們焦慮什麼是昨天的錯誤還是明天一無所措,其實人都在為無所用自己無能做到的事在焦慮。焦慮明天明天會因你焦慮,而變得如心所願嗎?不能。焦慮自己以前的錯,還能挽回嗎?不能。無論明天的迷茫無措,還是已經做過的悔恨我們都得面對。焦慮就是無法正視面對,也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怨恨。正如王小波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我們只有努力做好現在,忘卻昨天勇敢面對未知的明天。才不會給自己一個無謂的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