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俠客島按】

今天,12月10日,日子似乎平凡無奇。

但往前推41年,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的考試,從今天開始——41年前的今天,高考恢復。

1966年“文革”後,新中國成立之初形成的統一高考制度被廢除,無數有志青年從此無緣大學校園。1977年,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佈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2月10日,北京高考開始,作文題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突然間,廣大知識青年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再操決於他人,不再由出身和關係來決定,而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通過公平競爭來決定。”


今天,俠客島推薦一篇由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教授,發表於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8期的文章——《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試》。文章4000字,但故事很多,俠客島略有刪減。看完,相信你會對高考有不一樣的感觸。

另外,也可以在留言區,說出你或者你父母那一輩人的高考故事,島叔給你上牆哦。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許多事物深埋在歲月中便成了塵土,有的卻成了琥珀。

1977年高考的恢復,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是“文革”後撥亂反正開創新局的分水嶺,是棄舊圖新的標誌。77年高考恢復,也被一些人看成是個人和民族的“諾曼底登陸”,是“中國青年的復活節”……

確實,1977年的高考,不僅成為許多人命運的轉折點,更是這個國家與時代的拐點。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歷史,是一個永留史冊的傳奇。

突破堅冰的舉措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持續十年的混亂終結。社會要逐漸走向正軌,則必定要有一個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而恢復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但選在1977年恢復,則是必然中的偶然,與鄧小平的英明決斷密切相關。

1977年8月4—8日,在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召集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每會必到的鄧小平在一旁安靜地聽,既不引導大家往哪方面談,也不對別人的發言表態。

8月6日下午,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說,大學的學生來源參差不齊,沒法上課,必須廢除群眾推薦、領導批准那一套,恢復高考招生,憑真才實學上大學。

在會上,查全性還指出當時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沒人才;卡了工農兵子弟;助長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他建議,從今年開始就改進招生辦法,“一定要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聽完查全性的言論,鄧小平沒有表態,他環視四座問道:“大家對這件事有什麼意見?”見在座的吳文俊、王大珩等科學家紛紛表示贊同,他又問當年恢復高考是否來得及。一些代表說來得及,於是鄧小平最後表態:

“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今年就恢復高考。”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查全性的發言是引發鄧小平表態的重要契機。據當時高教司司長劉道玉的回憶:

會議已進行三天了,來自武漢大學的一位代表一直沒有發言。我向他建議說:“代表們的確講了很多意見,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講,那就是由遲群一夥在北京兩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針……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講這個問題,明確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針。

所謂“十六字”方針,就是“文革”後期推薦工農兵到大學的基本原則:“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劉道玉提到的那位“來自武漢大學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

但查全性的回憶卻與劉道玉不同,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回憶到:

發言之前,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沒有任何人建議我怎麼講。我估計,雖然個人有點風險,但風險也不大。其實,我知道大家心裡對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樣的。我講的這些內容其實也並沒有什麼新奇,大家都是這麼想。


參加此次會議的溫元凱還有另一種說法:

我就說高考制度要改革,並提出了十六個字的高考恢復方案。這十六個字叫做“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沒想到鄧小平聽完我發言後講,溫元凱,至少採納你四分之三。我們大家都一愣,什麼叫四分之三。鄧小平說,第二句“領導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准。鄧小平做了決定以後,我們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會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整整五分鐘。

其實,歷史真相如何,還有待復原。但可以明確的是,一些專家提出恢復高考的建議,只是鄧小平決意恢復高考的誘因。應該說,在科教工作座談會之前,鄧小平已經有意要恢復高考了。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1975年鄧小平第一次復出時,就有重振教育的舉措和想法。在1977年5月24日與中央兩位同志談話時,鄧小平便說:“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

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自告奮勇”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7月29日,在聽取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和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彙報時,鄧小平便說:

最近準備開一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才學的,與“四人幫”沒有牽連的人參加。有幾個問題要提出來考慮:第一,是否廢除高中畢業生一定要勞動兩年才能上大學的做法?第二,要堅持考試製度,重點學校一定要堅持不合格的要留級。對此要有明確的態度。第三,要搞個彙報提綱,提出方針、政策、措施。教育與科研兩者關係很密切,要狠抓,要從教育抓起,要有具體措施,否則就是放空炮。

可見1977年8月科教工作座談會,便是藉機提出恢復高考、實現其設想的一個場合,而決定恢復高考,則是鄧小平抓教育的“具體措施”。

遵照鄧小平的指示,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重新召開了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由於還受“兩個凡是”的束縛,一些人對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大學生持反對態度,教育部主要負責人也表現出消極的態度,會議久拖不決。

9月19日,鄧小平找教育部負責人談話,明確指出“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關於恢復高考,鄧小平批評道:“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問題是要思想一致。贊成中央方針的,就幹;不贊成的,就改行。”

“你們起草的招生文件寫得很難懂,太繁瑣。關於招生的條件,我改了一下。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

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9月21日傳達了鄧小平的講話後,形勢出現轉機,招生工作會議在9月25日順利結束。9月30日,教育部呈送恢復高考的報告。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討論。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至此,高考從制度上正式恢復。

過去,高校招生原來是“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恢復高考後改為:(1) 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 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 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 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空前的考試

1977年10月21日,恢復高考的消息正式公佈,像秋天裡的一聲驚雷,喚醒了千萬箇中國青年沉睡的夢。

經歷過多年的中斷和推薦上大學後,廣大知識青年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再操決於他人,不再由出身和關係來決定,而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通過公平競爭來決定。

1997年的冬天無疑是中國教育史的春天。從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佈恢復高考,到12月中旬真正進行高考,所有考生和家長都興奮莫名,整個社會的神經都被高考所牽動。

1977年的高考是中國歷史上最特別、最壯觀的一次高考。十年耽誤和積壓,一朝匯聚和噴湧。77年的高考,從66屆到77屆12個年級的學生一起競爭,如果加上當時允許部分78屆優秀高中生提前參加高考,實際上有13個年級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場。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是一種空前絕後的場景。與考者經歷五花八門,年齡差距大,不僅有兄弟、姐妹、師生同考,還有叔侄、夫妻同考的現象,大家都有一種興奮、緊張和神聖的感覺。

當年在吉林監考的老師裴先生說:“當時沒有一個打小抄的。考試結束後,也沒有一個說話的,大家都帶著神聖的表情離開考場。”雖然,1977年在河北省故城縣,還是發生了為縣委書記女兒進行的集體舞弊。不過,總體而言,77年的考風還是非常好的。

在中國高考史上,1977年高考有幾點是空前絕後的:

一是錄取率最低、競爭最激烈。起初預計報考者有可能達到二千多萬人,原定計劃招生20萬人,錄取率是1%。後來不少省市採取了地區初試,結果這一年全國最後實際考生數為570萬人。後來經鄧小平提議,國家計委、教育部決定擴大招生,經過擴招本科2.3萬人,各類大專班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最後錄取了272971人,按考生比例算為21∶1,錄取率為4.8%。這是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

二是有的省區選取一個縣,先行舉辦了恢復高考的試點。由於高考中斷多年,大家對高考已十分陌生,為總結經驗,廣西在1977年11月,在百色舉行了恢復高考的試點考試,以便全省正式高考時借鑑。

三是由省市自治區組織考試、地區組織評卷。1977年的高考,由於時間來不及,是各地區組織評卷。

四是各省考試時間不一。文件規定當年的“招生推遲到第四季度進行”,並未確定具體時間。如北京是在12月10-11日,上海為12月11-12日,福建是12月16-17日,黑龍江則是12月17-18日。

五是冬季考試、春季入學。這是中國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高考。《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1977年的新生於明年2月底以前入學。”但大多數省市即使快馬加鞭,也未能趕在2月底以前入學,多數高校實際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學。

六是錄取結束後臨時決定擴招,匆忙復辦了許多專科學校,並開始招收走讀生。1978年和後來某些年份也有擴招的舉措,但1977級的擴招特別匆忙,以至於許多復辦的師專沒有校舍,臨時寄在師範學校開學,甚至借用小學的教室來上課。

如福建龍巖師專77級新生在1978年5月初才入學,借用龍巖東街小學的教室上課。二三十歲的青年大學生,使用低矮的小學課桌椅聽課,也是中國高教史上少有的奇觀。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知識改變命運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一次真正意義的革命,其影響遠大於創立高考。所以,2002年高考制度建立50週年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紀念,而2007年恢復高考30週年卻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這場不同尋常的考試,不僅改變了27萬人的命運軌跡,而且改變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進方向。恢復高考盪滌了“讀書無用論”、“唯成份論”的濁流,為百廢待興的中國大地吹來了第一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風。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中國的現代化征程,中國教育的復甦,當代中國的崛起,幾乎都以恢復高考為出發的原點,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凡是參加那場考試的人,都是一個偉大開端的見證人。有的當年考生回憶說:“高考重新給了一代人以競爭的機會,它是我們國家恢復競爭活力的源頭,當570萬滿身風塵、滿懷喜悅的考生從四面八方、從10億人中間湧向考場的時候,這個民族的血脈重新開始流通,而我們77級高考人和時代的脈搏在一起,構成她堅韌有力的律動。”

考上大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生的重大轉折,尤其是對上山下鄉的知青而言。

這批從3000萬被耽誤了青春的人中突圍而出、久處知識飢渴狀態的77級大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看到過去無法借到的書籍,就像餓虎撲食般地享受知識盛宴。這批大學生明白命運之神對他們格外眷顧,所以,他們中的多數人對鄧小平、對國家和社會也有一顆感恩的心, 其中許多人也具有為國家民族勇攀科學文化高峰的使命感,報效國家的使命感也特別強烈。


「島讀」41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77級以及後來的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從社會走過來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大學生中成份最複雜、年齡跨度最大的一群。他們作為恢復高考的受惠者和幸運兒,在學習氛圍特別好的時代裡成長曆練,畢業後填補百廢待興時巨大的人才空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後來他們則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和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

中國近二十餘年來的經濟起飛,追源溯流,與高考制度的恢復和不斷改革密不可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歷史不一定會記得77級大學生具體個人的功名與成就,但一定會記得“新三級學人”整個群體的命運與作為;歷史不見得會記得每一年的高考,但永遠會記得1977年冬季的那場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