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再拿知識產權對華“說事”:樹欲靜而風不止

孫立鵬中國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

美國東部時間12月4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公然呼籲加強立法,禁止中國所謂的“竊取美國知識產權”的商品進入美國市場,並揚言“這不是一個關稅問題,而是捍衛美國知識產權的方式”。

在元首會晤為中美關係穩定健康發展再定調、雙邊貿易談判即將重啟、中方本著最大誠意為貿易摩擦“降溫”的積極時刻,博爾頓再發涉華知識產權荒謬言論。樹欲靜而風不止,美方負面雜音正在加劇中美經貿談判的複雜性。

一、

美國指責我“知識產權偷盜”站不住腳。特朗普政府老生常談、“不厭其煩”地拿知識產權對華“說事”,中國政府已經多次正面回應。我國商務部《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對美國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從2011年的34.6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72億美元,6年時間翻了一番。此外,中國為知識產權保護做出了巨大努力,增加多項立法,處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週期是全世界最短的之一。但美國卻對中方的努力視而不見、選擇性遺忘,揣著明白裝糊塗,凸顯特朗普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國或以此增加中美經貿談判砝碼。根據白宮網站12月2日聲明,90天內中美談判焦點在於“強迫”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安全、服務業與農業問題。可見,知識產權及相關科技問題,是中美未來談判的優先事項和焦點之一。所以,美方再次拋出所謂的“竊取”知識產權,或意在對華極限施壓,獲得更多談判砝碼和主動。

中美科技競爭博弈悄然拉開序幕。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實則是科技的較量與博弈。回顧這一年,如果說中美經貿摩擦是兩國博弈的“主線”,那麼還有一條“暗線”就是科技之爭。4月,美國悍然對中興發佈出口禁令,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8月,特朗普簽署《外商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主要目標針對中國獲取美國關鍵技術乃至新興技術;10月,美國財政部再發“試點計劃”,明確在新能源、機器人等27個行業和部門加強投資審查,與《中國製造2025》十大領域大多重合;11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出臺出口管制框架,涵蓋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微處理器技術等14項先進技術,再次劍指中國;12月初,美國蓄謀已久,慫恿加拿大以齷齪的手段抓捕華為公司的孟晚舟,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再下“黑手”。而博爾頓的言論,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

特朗普政府“暗箭”連發,具有雙重考慮:一方面,維護美國競爭優勢,打壓中國經濟崛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17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4.9萬件,僅次於美國。有10家中國企業進入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前50位。數量背後凸顯中國科技的進步,這已經讓美國寢食難安、如鯁在喉。因此,美國拿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產業補貼政策“不公平”等為藉口,目標鎖定《中國製造2025》,意在打壓中國經濟崛起,永遠將我們按在全球產業鏈低端。

另一方面,美國正在長遠佈局。目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起航。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第四次科技革命將聚焦於物聯網、人工智能、企業可穿戴設備、增材製造。中國在上述科技領域具有很多後發優勢,美國加緊在新興領域對中國的防範和打壓,意在維護科技霸權,贏在未來。

二、

談判“降溫”仍是中美最佳選擇。事實上,近期中美元首會晤取得積極成果,確保了兩國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未來務實談判,合作共贏仍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包括博爾頓指責中國知識產權在內的美方連續“小動作”,體現了特朗普政府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心態失衡、缺乏自信。為此,中國應該保持戰略定力,將90天的談判視為最重要的優先事項。只有談判取得務實成果,中美貿易才能真正“止戰轉和”,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長期看,中美關係需要再定位與再思考。此輪貿易摩擦終將結束,但中美競爭與博弈才剛剛展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已經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者,中美關係正處於建交以來的最複雜、最難掌控的十字路口。尤其是,今年一系列事件和美方的強硬立場,更需要讓我們警醒。美國因素將伴隨中國經濟崛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歷史進程,是時候對中美關係進行再定位與再認知了。

做好自己的事仍是根本。2035年前後,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這是必然歷史趨勢。只要中國繼續堅定改革開放,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不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做好國內各項工作,就沒有人能夠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