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衣錦坊汪氏宗祠,堂號“敦睦堂”,坐落於衣錦坊61號,佔地面積486平方米,是三坊七巷中唯一的祠堂建築。清道光四年(1824年)動工始建,翌年竣工,系歷經180多年的古建築。宗祠為土木結構,前後三開廳,後座設有文昌帝君神位,是省城、閩侯、永泰、古田、閩清等地汪姓支系集資合建的祠堂。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1956年11月6日,福州市市長許亞簽發,“本房產(汪氏宗祠)已由現所有權人申請登記,經審核屬實,準於發給所證,以憑管業”;福州市人民委員會發有“所字第00127號”產權證。1999年,該祠堂列入《福州十邑名祠》,載入《名祠大觀》;2002年列入《八閩祠堂大觀》;2004年列入《中國名祠彙編》。2005年,《福州史志》登載了《愛國思鄉教育名祠——福州衣錦坊汪氏宗祠》;2010年12月,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發展中心主編的《海峽祠堂大觀》,把“衣錦坊汪氏宗祠”列入214家宗祠中的第31家。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宗祠內存有按祖制刊刻的祠規和祠訓。祠規啟於道光五年(1825年),共十四條。第一條規定春秋舉祭,每年二月十八日為春祭,八月十八日為秋祭。祭祀前須由董事按照儀注章程指派執事在當日黎明行禮,要求衣冠整齊,拜獻虔誠,不得草率了事。以下各條分別對祭奠儀式、人數,房屋租賃管理,日常制度,牌位、香燭事宜,捐資芳品排序,獎勵子孫功名品級等均作詳細明示。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祠訓一百八十四字,總旨“齊家修身為始,孝友和順,道德廉恥,親莫爭財,家忌譭譽,以忍代讓,以公克已”。對族中的男女老幼從業從事、言行舉止都做了嚴格規範。祠規祠訓都諄諄教誨子孫持家治學,立身許國,集教育性、文獻性、歷史性於一體。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宗祠建築系明清模式,明亮寬敞,左右對稱,構件古色古香。天井兩側立有石刻:明朝歷任福州知府、福建巡撫,兵部左侍郎汪道昆的功德碑;中法馬江海戰烈士汪齊金、汪齊善的英烈碑,二人祖籍永泰龍門,當年就在此處慷慨入伍,捐軀海疆,英魂為祠堂增添了正氣和榮光。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福州市衣錦坊汪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