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

歷史假專家


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於原蘇聯武裝力量(蘇聯軍隊、邊防部隊和內務部隊)採取義務兵役制,導致同一支部隊往往出現人員來自不同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導致國籍問題混亂的情況,因此軍人的國籍分配成為了麻煩事。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經歷了漫長而反覆的過程。總體來說情況如下:

在原蘇聯各加盟國獨立伊始,按照各國協商結果,軍人採取按武裝力量屬地分配國籍的方式,即原蘇聯武裝力量的部隊成為新獨立國家的武裝部隊後,其所屬的軍人即歸屬該國國籍。這種處理方式簡單粗暴,並未考慮軍人的個人意願,因此很多軍人對此頗有微詞,甚至出現軍人攜帶武器裝備逃跑回母國的情況。因此,這種處理方案並未持續太長時間。

隨後,各國改為採取武裝力量按屬地各自歸屬、人員按個人意願決定去留的處理方式,即部署在原各加盟共和國境內的部隊歸屬各國、但人員可按個人意願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該國服役並取得國籍。由於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因此如果有現役軍人既不願在武裝力量所屬國服役、又不願退役回國,則統一編制到俄軍部隊序列。

另外,由於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的特殊地位,原蘇聯戰略火箭軍的絕大部分兵力都劃歸俄羅斯所有,在這些部隊中服役的軍人也大多歸屬俄羅斯國籍。原蘇聯海軍黑海艦隊雖然部署在烏克蘭,但由於其服役人員中俄羅斯族佔據相當大的比例、同時俄羅斯又不願放棄對黑海艦隊的控制,因此按俄烏兩國協商結果黑海艦隊約三分之二兵力歸屬俄羅斯海軍,約三分之一歸屬烏克蘭海軍,另有部分零星剩餘歸屬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問題,就是原蘇聯邊防部隊的歸屬。由於有少量邊防部隊幾乎完全由俄羅斯族組成、且這些部隊並不同意在獨立後的國家服役,因此最終這些部隊成建制返回了俄羅斯。還有一些部隊根據俄羅斯與部隊部署地所在國的協議,在部隊歸屬俄羅斯的情況下仍然留在當地協助新政府維持秩序。這種特殊的局面,也反映了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國之間的特殊關係。


軍機圖


1991年12月龐大的紅色帝國——蘇聯解體了。這也導致了整個蘇聯國防轟然倒塌。本身蘇聯就是由15個獨立的國家聯合到一起的。分家也沒有什麼的,只是龐大的蘇聯遺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和龐大的軍事問題,讓這些國家留下了一些隱患。

戈爾巴喬夫1991年12月23日,把蘇聯核鑰匙交給了葉利欽,就代表蘇聯的軍隊的徹底破產。俄羅斯繼承了2.7萬枚核彈頭的絕大多數。還有一些分佈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後來在俄羅斯的威逼利誘之下,逐漸都劃歸俄羅斯之手。



可是對於像軍事裝備而言相對容易,其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國土之上的就歸加盟共和國所有。由於烏克蘭是當時蘇聯時期的艦船工業基地,和蘇聯的黑海艦隊基地,與俄羅斯協商後只獲得了黑海艦隊裝備的20%。俄羅斯租借其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可是蘇聯時期200萬的陸軍,50萬的海軍,50萬的空軍,70萬防空軍,30萬的火箭軍軍人的歸屬問題。俄羅斯作為老大還是俄羅斯說了算,提出的方案是保留當地建制,留在獨立國家。



由於服役士兵多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共和國,這就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不能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國家服役。那麼多國協商,其採取官兵自願原則,只要服役國願意接收,可選擇願意效忠該國。可是這樣還是完成了很大的混亂狀態,士兵並不願意留在該國。


於是又提出根據官兵籍貫可以選擇回到籍貫國部隊服役。不想退役又不想待著別國的,俄羅斯可以全部接收。這樣就相對容易的解決了問題。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實力相對增強了,其他加盟共和國則是大量軍人銳減。

像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並沒有表現出過於的擔心。其原因就是在整體軍事接管方面俄羅斯已經做的非常徹底。留給這三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了。



但是蘇聯的解體,即使俄羅斯繼承了其大部分的衣缽,但是整體實力俄羅斯依然保持著下降的趨勢,無法挽救。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和俄羅斯的葉利欽施行經濟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軍隊難以為繼。同時也出現了軍人連最起碼的工資都無法發放,導致了很多軍官私賣武器,官兵流失。


蘇聯的解體,並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什麼新的希望,反而是給大家帶來的都是實力徹底的邊緣化。各個國家之間因方向的不同導致內部矛盾的積增,從而導致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就像現在的烏克蘭,很多地方的軍人都不知道為誰而戰,可見其問題是多麼的深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蘇聯的解體,帶來的不只是國家的陣痛,還帶來了軍隊的裂痕,軍人的茫然。謝謝朋友們的閱讀,同時也謝謝朋友們的點贊!


淡然小司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的分配主要是兩種原則,一是士兵回原籍,二是士兵可選擇在駐留地。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裝備。

蘇聯在1991年被閃電般解體後,如何繼承蘇聯的遺產——蘇軍,是各加盟共和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對於數百萬蘇軍士兵,原則上的分配方式,是按原籍。例如,烏克蘭籍的蘇軍,就歸烏克蘭;哈薩克籍的蘇軍,就歸哈薩克。當然,一般是先把眼下的服役任務完成,交接後再回家或者調度,不能說直接扔了槍就跑。

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是必須的。實際上還有不少士兵並不願意回原籍。原因可能有幾種。比如有的士兵雖然來自加盟共和國,但他已經在蘇軍中有了較好的發展,包括人脈關係等。這時候,留在俄軍中顯然對他個人是更有利的(畢竟,傻瓜也知道分家後俄羅斯軍軍隊整體會更強大)。另外,當初劃分加盟共和國時,有不少俄羅斯人的居住區被劃到了加盟共和國。當時大家都是蘇聯,也就無所謂。現在要分家了,加盟共和國裡面的俄族人,還是希望繼續在俄羅斯這個真正的大家庭裡面。

至於蘇軍眾多威力無窮的武器裝備,一般來說,是按照駐地劃分的。修在哪個共和國的軍事基地,連同裡面的所有兵器設備,都由該國獲得。所以很多加盟共和國都有大批蘇制火炮、戰車和飛機。但大頭還是在俄羅斯手裡。估計俄羅斯繼承的蘇聯常規武器佔總數的80%左右。

四大艦隊,北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基本上歸俄羅斯所有,黑海艦隊則由烏克蘭和俄羅斯瓜分(俄羅斯一直想繼續以獨聯體艦隊的形式合併存在,烏克蘭不幹)。

核武器,除了俄羅斯繼承外,其餘境內佈置有核基地的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都自願放棄核武器。


巴山夜雨涮鍋


蘇聯解體後,原來的資產大部分都被俄羅斯繼承了,其他加盟國別說分到肉了,湯都沒分到幾口。

蘇聯之所以解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俄羅斯對其他加盟國的掠奪。蘇聯內部一直都是由俄羅斯主導的,其他加盟國都說不上話,不管什麼資源都被掠奪到俄羅斯了,導致其他加盟國過的非常慘。比如烏克蘭饑荒事件,餓死了幾百萬人,就是被俄羅斯給坑的。

當年的軍隊也是如此,蘇聯的軍隊的軍官基本都是俄羅斯人擔任的,受到俄羅斯的直接領導指揮。蘇聯解體後,軍隊分成了是十數支部隊,很多都撤回到了俄羅斯。獨立後的加盟國都由重新組建了屬於自己的軍隊。

原本蘇聯的各種資源也都由俄羅斯繼承了。比如各種高端武器裝備、蘇聯政府的財產、海外存款、駐外機構等等。其他加盟國只得到了實在拿不走的不動產,各種建築、礦產等,還有些低端普通的武器裝備。

不過當年因為蘇聯內部已經亂套了,管理非常的混亂,大量的軍用物資、武器裝備被軍隊倒賣。很多軍火庫甚至都被賣空了,這些裝備很多都流到了恐怖分子手裡。除了倒賣,因為缺少看護人員,很多武器甚至都被人偷走。

當年烏克蘭想跟俄羅斯爭奪強大的黑海艦隊,雙方相持不下,決定歸雙方共同所有,共同指揮,黑海艦隊變成了俄烏聯合艦隊。幾年後烏克蘭終於絕對退讓一步,將艦隊分家,烏克蘭只分到了20%不到。

總的來說,就是蘇聯的一切值錢的東西都歸了俄羅斯。


漂浮菌


蘇聯解體了,一個令歐美寢食不安幾十年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地,解體的速度之快,連美國人都瞠目結舌,這也是老布什任內的“意外收穫”,一舉帶領美國奪得冷戰的全面勝利。

隨後,十幾個加盟共和國開始了亂糟糟的分家過程,既要急切地跑出蘇聯這個圈子,又想盡快從蘇聯這個圈子裡撈取最多的利益。

不過,蘇聯的經濟是比較畸形的,重工業很發達,軍事工業也能與美國媲美,但民生相關、科技含量高的、高精尖的產業很少很少,以至於到了冷戰後期,蘇聯主要靠賣油為生,1970年代油價大漲,蘇聯是牛逼的很,手裡錢多,爭霸的勢頭超過了美國,到了1980年代,油價不斷往下跌,蘇聯的經濟幾乎無以為繼,也是解體的因素之一。

蘇聯解體前後,約有400萬軍隊,這些人的去留和分配成了很重要的問題,因為蘇聯地域廣大,有2200萬平方公里,為了促進民族融合,蘇聯喜歡把士兵派到遠離他們戶籍地的地方服役,比如波羅的海三國的士兵可能會被派到遠東去服役,而格魯吉亞的士兵也可能去列寧格勒服役,這導致很多士兵在蘇聯解體前,都遠離自己的家鄉。

本來呢,加盟國之間一商量,打算簡單點,這些士兵在哪服役就歸哪,這樣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可是士兵們不幹啊,年紀輕輕離開故土,就指望著服完2.3年的兵役就回家了,更何況現在都分家建國獨立了,當然是想回自己的祖國了,誰願意留在其他人的國家,幫別國守邊呢。

最後各國幾乎就放開了士兵們的去留,士兵們想回祖國的,就回吧,不想回的,繼續留在當地也行。比如一個格魯吉亞士兵,他在俄羅斯服役,他想回家,就可以回國服役,把剩下的服役時間完成,就可以退伍了;如果不想回去,也可以在俄羅斯服完兵役,退伍,退伍後領取一筆退伍費用。

一般士兵自然還是會選擇回國,但那些在駐地部隊已經混到一定軍官位置的人自然會繼續留在原來的部隊,比如俄羅斯軍隊裡還有不少來自前加盟共和國的軍官在服役。

最後,400萬蘇軍,有相當一部分老兵在這亂哄哄的漫長時期裡也退役了,畢竟蘇聯海陸軍士兵的服役期也就2.3年,最後,俄羅斯接收了170萬蘇軍,以此為基礎,成立了俄羅斯聯邦軍隊。

蘇聯遺留下來的巨大核武庫、戰略級武器、遠程轟炸機……這些大國們都惦記著……

蘇聯解體了,核武器遺留在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當然,絕大多數核武器還是在俄羅斯。

自然,俄羅斯和其他世界大國們都不願意其他三國擁有大規模的核武庫(烏克蘭就接收了上千件核武器,一躍而為世界第三核武大國),以美國為首的核大國們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進行了密集的談判,軟硬兼施,並承諾不對他們三國使用核武器,最終迫使他們放棄了核武器,隨後他們的核武器全部被轉移到了俄羅斯。

蘇聯遺留下來的常規裝備損失驚人,大批大批的蘇聯武器成為1990年代國際武器黑市上的搶手貨,無數的蘇軍官兵監守自盜,使得小到輕重機槍,大到直升機戰鬥機,很多都莫名其妙失蹤了。

對於核潛艇、遠程轟炸機、航母等戰略性武器,可這些都部署在烏克蘭,造航母的船廠也在烏克蘭,經過爭奪,俄羅斯好歹搶回了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開回來部分遠程戰略轟炸機,剩下的大多數航母被烏克蘭陸陸續續賣掉,而大批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則在美國的“勸說”下被挖掘機拆毀了……

當然還是要囉嗦一句:當年的烏克蘭領導人如果有哪怕一點點戰略眼光,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般境遇。


雲中史記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根據石頭君所查到的一些國外資料顯示,當時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根據士兵原籍地,另一種是根據士兵的駐守地,士兵們自己似乎在當時有選擇權。

根據原籍地原則分配

在蘇聯時代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每名蘇聯男性都要在18-27歲之間都要去服兩年陸軍兵役或是3年海軍兵役。而且蘇聯解體前通行的制度是將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遙遠的地區服役,比如來自烏克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遠東、中亞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來自遠東地區的士兵則通常會在烏克蘭或者歐亞交界地區服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

蘇聯解體後,其軍隊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通行的原則是根據士兵的原籍地對士兵進行劃分。比如來自烏克蘭但是駐守在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的士兵,會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餘時間,在烏克蘭服完兵役。而對於來自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但駐守在烏克蘭或者其它國家的士兵也是一樣,通常這些士兵都會被允許返回俄羅斯或中亞國家,完成兵役之後退役。

曾經的蘇軍

根據士兵駐守地原則分配

現在的俄軍

但根據士兵原籍地原則分配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些士兵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當時原蘇聯各國基本也都允許士兵們自行選擇留存駐守地繼續服兵役。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最為常見,特別是在蘇軍中已經晉升為軍官的那些人,相當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在俄軍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國,因此直到現在,俄軍中還有許多來自原蘇聯各加盟國的軍官在服役。

哈薩克斯坦軍隊

蘇軍武器裝備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蘇軍的裝備與彈藥則全部按照蘇聯解體時的部署歸所在國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蘇聯解體時,其核武庫分別分佈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但顯然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都不可能接受白烏哈三國成為有核國家,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相關國家立即就分佈在白烏哈三國境內的核武器如何處置展開了談判,最後的結果是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公開承諾不對白烏哈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放棄自己境內的所有核武器。後來這些核武器都根據協議被移交給了俄羅斯。


桃花石雜談


蘇聯屬於加盟式的共和國性質,並非是真正獨立的實體國,(有一點像分封制一樣,最後分來分去弄成了韓趙魏楚燕齊,但又不太一樣,因為人家原本就是一個整體,蘇聯還不是實打實的一個國家)真的是好日子過的舒坦了,就要出來作一作,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培植自己的親信,大搞個人崇拜,有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擁有勳章最多的人,形成了貪汙腐敗的特權階層,蘇聯的經濟,軍事停滯不前,給蘇聯和社會風氣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經濟上,由於冷戰時期遺留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傳統,導致蘇聯經濟水平不斷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引發了社會動盪。而戈爾巴喬夫這個時候卻實行了多元化和多黨制,削弱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派趁機崛起,第一個宣佈脫離蘇聯的是立宛陶,隨後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其它成員紛紛效仿。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盟國瓜分了很多軍事裝備,而俄羅斯則繼承了前蘇聯的百分之九十五(也有說是百分之七十五)的兵力,前蘇聯的綜合實力還是很強的,所以它的財產,軍備等倍受世界關注,那麼士兵們在蘇聯解體後該如何分配呢?



第一,按照服役區域。

經過協商,士兵是在哪裡服役,就分配給誰,理論上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很麻煩,比如和戀人不同國家,和家人不同國家,被分配到異國他鄉,各種麻煩意外不斷,所以在那段混亂的時間裡,蘇聯丟了很多軍備,士兵不知所蹤,航空母艦丟失,軍艦也不知道去了哪,直到現在還是個謎。

第二,按照個人意願。

對於士兵不願意效忠所在服役區的,可以脫離軍隊,而那些既不願意效忠所在國,又不想脫離軍隊的,則是直接被俄羅斯接收。

(青年時期的戈爾巴喬夫)
解體後的蘇聯,一度裁撤軍隊,因為經濟停滯不前,實在是拿不出錢來養,更別提去研製新的武器裝備,那個時候很多軍官下了班還得自己打工賺零花,要不就是倒賣裝備,而俄羅斯希望不要只恢復和重建蘇聯時期的輝煌,而是從舊體制中走出來,所以俄羅斯換一次國防部長就得進行一次軍事改革,兵種合併,軍區合併。

如果對蘇聯解體這方面比較感興趣,推薦一部《戰爭之王》給大家。


軍事一點通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通俗一點講就是由15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一個聯盟組織,簡稱“蘇聯”,主席為蘇聯的最高領袖,15個國家的軍權外交等由蘇聯主席來領導。當然,加盟的國家有獨立的主權,他們可以選擇退出,也享有投票選舉蘇聯主席的權利。

另外,蘇聯的武裝力量由加盟共和國自己徵兵,統一派往蘇聯軍隊服役。假如蘇聯解體了,士兵就回到自己的國家。

簡單來說,士兵都是有“國籍”的人,比如某個蘇聯士兵來自“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那麼,蘇聯解體以後,這個士兵就回到烏克蘭。

再舉例,比如我國有23個省,某個士兵來自臺灣省,如果服役期限滿了,這個士兵就回到臺灣省。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謀士說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蘇聯隨即宣佈解體,在這之前蘇聯軍事實力可謂超級強悍,幾乎擁有400萬的武裝力量,軍事設備充足,隨著解體之後,這些武器和資源也被瓜分。



都說東西是死的,自然比較好分配,可是當時還面臨一大難題,那就是這些士兵怎麼辦?蘇聯當時士兵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蘇聯陸軍200萬、空軍120萬、海軍50萬,此外還有50萬人的其他兵種,這些士兵都來自15個不同國家的地方,尤其是他們的國籍究竟算哪個國家的?


1991年12月23日,戈爾巴喬夫在克里姆林宮,將軍隊最高指揮權和核發射按鈕等一批珍貴材料交給了葉利欽。

所以蘇聯解體時俄羅斯掌握大權,他們採取軍隊就地所屬國家的原則,也就是說軍隊駐地在哪裡,士兵就屬於哪個國籍,但是這一做法似乎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畢竟很多士兵都是從原本自己得國家來到這裡,如果成了這個國家的人,那將意味著他們和自己得親人分離,還不是同一個國籍,很多士兵根本接受不了。

後來經過多個國家進行會議商討,最後決定按以下幾個方法分配。

一:官兵自願效忠原則

只要士兵願意在軍隊駐地,也願意在這個國家,再加上該國家願意接收,就可以達成一致,當然如果不願意的可以回到自己的國家。


二:部隊官兵籍貫原則

也就是說這個士兵原本是哪個國籍,解體後就是哪個國籍,但是也不強求,比如原本是烏克蘭國籍,解體後士兵不想在烏克蘭,或者他們在在當地成家立業了,畢竟蘇聯幾十年,很多士兵背井離鄉很多年,所以可以按照他們自己得意願更換國籍。

三:俄羅斯國籍

蘇聯解體後,大多國家國力下降,他們大多無法供養龐大的軍隊士兵,所以當時俄羅斯接收的士兵最多,部隊士兵達200萬人。



雖說大多士兵有的繼續在當地服役、有的就近分配、有的退役回自己國家。但是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那些不想退役,但是所在的軍隊又不是自己國家的,對於這類士兵,俄羅斯又撿了個便宜,俄羅斯聲稱,這類士兵一律歸俄羅斯接收。

以上就是蘇聯解體後士兵如何分配國籍的情況。


羽評郡主


1991年,蘇聯轟然倒塌。樹倒猢猻散之下,原先的加盟共和國,也分為16個獨立主權國家。

這是俄羅斯文明發展史上的最大災難。而在這場崩潰中,俄羅斯聯邦的態度頗有些難以理解,它不僅沒強勢出手,阻止其他加盟共和國脫離,反而是予以默認,甚至推波助瀾。

這就有點怪了。畢竟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可是出了名的。正是憑著對土地的極端渴求,它才從蝸居東歐的一個小公國,逐漸發展成橫跨歐亞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這樣的國家,為什麼在上個朝代崩潰後,繼承者卻出奇的大方,坐視500萬平方公里邊緣國土脫離而去,而無動於衷呢?

當然,這裡面有來自西方的壓力——畢竟過於龐大的蘇聯(俄羅斯),對它們構成天然威脅,將其拆解,削弱其地緣實力,本就是西方反蘇的一大目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關鍵。對俄羅斯這種國家來說,如果沒有內因推動,外部壓力再大,也不至於將其拆解——別說蘇聯鐵甲洪流了,光核武庫,就決定了西方不能對俄霸王硬上弓。

所以,外部因素並非主要因素。俄羅斯之所以會坐視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關鍵還是自身的利益考量。

而說到自身原因,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蘇聯崩盤下俄羅斯本部自身的衰落,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國離心力的加強,以至於俄羅斯無力阻遏邊緣板塊的脫離。

這種觀點看上去有點道理,但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當時俄羅斯確實衰落,但還沒到徹底完蛋的地步。蘇聯崩盤時,蘇維埃中央跟俄羅斯共和國之間的權力交接還是比較和平有序的,並未出現大規模長時間的革命騷亂——這即是說,莫斯科的組織發動體系,尤其是軍隊,大致還能維持在基本水準線上。有了這張底牌,——縱然莫斯科已經不能再用利益籠絡無力邊緣共和國,可強力鎮壓分裂勢力,還是有這個實力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有明顯副作用,但無論如何也比看著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獨立出去要好的多。

可俄羅斯卻沒有如此,而是默許了這一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推波助瀾——比如中亞五國,因為在蘇聯體系內一直享受邊疆補貼,俄族人口在當地也有很高比例(蘇聯崩盤前後,俄族在哈薩克斯坦已佔當地人口一半),故這些地區的脫俄意願其實並不強烈。可俄羅斯,卻對放手它們獨立態度積極——所以中亞板塊的剝離,與其說是當地獨立浪潮的逼迫,倒不如說是俄羅斯自己將其放棄!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不僅僅是外部壓力和內部的無能為力,在某種程度上,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自願”,也是原因之一。

把領土當命根子的俄羅斯,為何會在當時幹出主動棄土的“傻事”?

這得從俄羅斯的國情說起。

俄羅斯國土位於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緯度偏高,氣候苦寒,並不利於孕育高質量文明體系——即便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文明的成色也是相對較低的,其國力和經濟質量,很大程度上是依仗其龐大的工業規模。在先進產業方面,除了軍事工業,俄羅斯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

這是俄羅斯文明與其他主流強勢文明一個大不相同之處。縱觀古今強勢文明,不管是東方的中華文明,西方的羅馬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還是近代以來的英美,他們的文明之強大,不僅在於規模之巨大,同樣也在於成之上乘。而俄羅斯,卻因為地緣環境的限制,先天不足,這就給其後來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由於文明質量有限,俄羅斯文明的向心力一直不強:

對東歐邊緣地區,像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等加盟共和國,儘管地緣上跟俄羅斯的主體部分——東歐平原關係緊密,但它們跟與歐洲文明圈也隔得不太遠。在對這一板塊的爭奪上,歐洲在文明程度上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對沖掉了俄羅斯在地緣距離方面的領銜。這種東西雙向影響,使得跟俄羅斯都屬東歐板塊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俄羅斯卻一直不能對他們完全同化。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他們對當地的統治都停留在武力和政治強力方面,並沒有打造出強力經濟紐帶,更沒有讓當地民眾徹底歸心——在許多東歐邊緣板塊的民族眼裡,與其跟半開化半蠻夷的俄羅斯廝混,到不如融入西方,不僅經濟收益更大,文化上也感覺更先進。

這種困境,削弱了俄羅斯對東歐邊緣板塊的統治力。以前蘇聯強大時倒也無所謂,一旦蘇聯沒落,政治強力不再如前,對當地的控制力就明顯衰減,再加上西方的引誘,東歐加盟共和國對俄本就不多的認同度,更是驟然降低,當脫俄離心力超過親俄向心力,脫俄獨立訴求頓時就爆發出來。

雖然俄羅斯可以用武力鎮壓來維持統治,但由於無法從在經濟上與東歐邊緣板塊有機融合,文化方面認同度更是不夠,光靠強力逼迫,勢必引發無窮反抗,統治成本會變得十分高昂——這擱在蘇聯鼎盛期倒也罷了,但對於蘇聯解體後急劇衰落的俄羅斯來說,很難長期承受這種消耗。弄不好好會把自己拖垮,引發二次解體。

統治的維持是需要成本的。嚴重衰退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對那些遊離於自身經濟體系之外,文化上融合度也不夠的邊緣板塊的統治。出於成本控制考量,俄羅斯最後只能選擇縮小統治範圍,保留東歐本部和北亞。

東歐本部自不必說,這是命脈所繫,俄羅斯還要想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就不可能放棄。

至於北亞,儘管開發程度低,不過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且從長遠看,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具備極大的開發潛力——這是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以及將來東山再起的希望所在。而且,北亞因為自然條件極端惡劣,故人口有限,並且與東歐俄羅斯本部的經濟關聯度也較高——這意味著統治成本較低;而且這有限的人口,多數還是近代以來東遷的俄羅斯族人,本地原住民數量有限,所以文化向心力也有保證。總而言之,保北亞,消耗少,收益高,而且未來還大有希望。

至於中亞部分。其雖然跟北亞一樣,地域遼闊,開發程度低,但麻煩在於,當地人口結構複雜,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大都是非俄羅斯的亞裔族群,尊奉的也是伊斯蘭教——這意味著其天然離心力十分之強。而俄羅斯以前之所以能維持對當地的統治,一方面是因為中亞地緣環境閉塞,除了俄羅斯,周圍再無強勢發達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全仗俄羅斯的恩威並施——其中威自然是軍事政治強力,恩則是經濟層面的鉅額邊疆補貼。

這就更糟糕了。中亞人口比北亞要多,而且族群文化與俄羅斯主流格格不入,本來就極具脫離潛力,以前仗著強力和補貼,還能維持住當地族群向心力。現在隨著蘇聯崩盤,俄羅斯衰退,無論是胡蘿蔔還是大棒,都逐漸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就算中亞因為西方滲透較少,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脫離之意,但日子久了,來自俄羅斯的補貼斷絕,還要受莫斯科管治,再加上中東伊斯蘭影響力的逐漸侵入,遲早也是會生亂子。

基於這種權衡,雖然當時中亞並沒有獨立的想法,但俄羅斯還是選擇長痛不如短痛,將他們推了出去,這樣不僅可以提前止損,而且還可以保持個良好關係,總比鬧到最後翻臉開撕要好的多。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固然是俄羅斯文明自身衰落的結果,但在這個散夥兒過程中,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聯邦,卻仍然保留了自己成熟果斷的一面。面對邊緣板塊的獨立趨勢,它非但沒有強力阻止,破壞,甚至還有意推動,儘管這麼做看上去是崽賣爺田不心疼,但實際上,卻是根據自身實情及未來發展的統籌考慮,在無可挽回的敗局中,儘量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空間。

只是,俄羅斯終究已是明日黃花,儘管莫斯科的政客精打細算,但這些努力,最多也不過只能稍加換回,無法從根子上扳回俄羅斯的大敗局。而隨著蘇聯的崩潰,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迅速滑落,在這場崩潰與重塑的過程中,俄羅斯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其負面影響至今無法平復。

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震盪,最具標誌性的,就是政治層面的民主化,以及經濟層面的休克療法。自建國其就不斷在加強中央集權的俄羅斯,為何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全盤西化的浪潮?俄羅斯為什麼會採用後來幾乎讓其徹底癱瘓的休克療法?難道這些真如某些媒體說的那樣,是莫斯科被西方忽悠了?

非也,實際上,俄羅斯之所以會走這條路,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俄羅斯為何會採用“休克療法”》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68章——俄羅斯之第三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