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消息!近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啦!

你可能要說變個名字很了不起麼?且看江報君細細道來

解讀

從“所”到“院”有多牛?!

經江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月4日已更名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資料顯示,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1989年掛牌成立,它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江西文物工作隊。2003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升格為正處級單位。記者瞭解到,目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依舊是正處級,人員、經費不變。

據悉,在全國省級層面的文物考古研究機構,目前只有陝西、河南、四川、重慶再加上江西5個省份稱之為“院”,其他的稱“所”。

有專家表示,由“所”變“院”,這意味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從過去相對事物性的文化機構轉變成更加註重學術研究的科研院所,這也意味著江西有望儘快結束長期靠“外援”撐場面的局面。

碩果

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28年來,收穫了9頂“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桂冠,幾乎是每三年一個“十大考古新發現”,江西獲獎密度之高全國罕見。

1.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1991年度)

2.豐城洪州窯窯址(1993年度)

3.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1995年度)

4.進賢李渡燒酒作坊遺址(2002年度)

5.景德鎮明清官窯遺址(2003年度)

6.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2007年度)

7.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2009年度)

8.景德鎮樂平南窯遺址(2013年度)

9.南昌西漢海昏侯墓(2015年度)

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位於江西北端的瑞昌市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為商周時期的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中國大規模開採銅礦的歷史至少已有三千餘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大型銅礦遺存,是中國青銅文明的象徵之一,對於研究中國青銅文明的發展進程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

豐城洪州窯窯址

洪州窯遺址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洪州窯始燒於東漢(25年~220年)晚期,發展於東晉、南朝,唐代中期達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漸衰落。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洪州窯遺址發現於1977年,遺址內現已發現窯場遺址30餘處,主要分佈贛江兩岸,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480平方米。共揭露窯址5座,出土各類青瓷和窯具標本12000餘件。此外,遺址內還發現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磚或磚坯砌築的龍窯遺蹟。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兩遺址相距約800米,其中吊桶環遺址應為仙人洞居民狩獵的臨時性營地和屠宰場。時代在距今2~1.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及距今1.4~0.9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

進賢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文化堆積主要為元、明、清三個時期。遺存除釀酒相關的設施外,還有大量的陶器碎片,其中以酒具最為豐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是中國年代最早、遺蹟最全、遺物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且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遺址,也是中國酒業的國寶,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李渡燒酒作坊的發現,為中國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實物依據,證實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於李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之。”

景德鎮明清官窯遺址

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是元、明、清三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一九八三年被公佈為景德鎮市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保護範圍為:東至中華路,西至東司嶺,北至彭家弄,南至珠山路。其保護範圍為5.43萬平方米。景德鎮御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管辦瓷廠。這裡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藝,最精細的原料,最充足資金,造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瓷器,成為真正的無價之寶。御窯廠在陶瓷發展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是瓷器的祖國,而宋、元、明、清四代官窯則是中國古瓷中的精華。四代官窯瓷器是當時技術水平最高的工匠為滿足帝王和朝廷之需,用質地最優的原材料製作而成的,其造型與紋飾也都出自宮廷畫家之手,因而這類瓷器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在都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寶。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李洲坳東周墓葬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風格獨具特點,為全國僅見。出土的絲織品文物,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絲織品,其中的染色織錦服飾,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服裝,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

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位於江西省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發現於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兩次共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抄紙房遺蹟及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延續生產時間又歷經宋朝、元代、明朝,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它是中國第一個經過考古發掘的古代造紙遺址,對研究我國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景德鎮樂平南窯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龍窯全景(由東往西)

景德鎮南窯位於景德鎮市下轄的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是景德鎮市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窯業遺存。南窯遺址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儲料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遺蹟,再現了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醬釉腰鼓

考古專家根據地層疊壓關係以及出土遺物,推斷出這座龍窯是特色鮮明的中晚唐時期龍窯,並認定這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蹟,也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蹟。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

南昌海昏侯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數件出土文物創下了全國首例,對於復原西漢列侯葬制和園寢制度價值巨大。海昏侯墓園平面呈梯形,有長達868米、保存較完整的墓園牆,墓園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28年9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