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4萬年前青藏高原氣候溫暖溼潤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佈,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曾稱“尼阿木底”),證實古人類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消息一經公佈,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有網友質疑:幾萬年前的古人類怎麼可能在高海拔區域生存呢?那麼,4萬年前的藏北,乃至於整個青藏高原究竟是怎樣的氣候環境呢?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西藏自治區氣候中心主任杜軍,他為我們“揭秘”了青藏高原古氣候變遷。

適於遠古人類生存

晚更新世高原生態條件優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先生在其論文《藏北尼阿木底遺址發現的似阿舍利石器—兼論晚更新世人類向青藏高原的擴張》中指出,尼阿木底遺址位於藏北申扎縣尼阿木底山西北麓,瓊俄藏布從遺址前自南向北流過,匯入色林措西南隅的錯鄂。MIS3(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階段,是末次冰期中氣候比較溫暖溼潤的時期,下同)階段後期,錯鄂及臨近湖區氣候溫暖程度相當於間冰期水平。根據西崑崙山海拔6200米處古裡雅冰芯記錄的研究結果,距今2.8~2.5萬年間青藏高原存在古湖高湖面和湖水稀釋現象,說明當時氣候溫暖或環境溼潤。

申扎縣河流縱橫交錯,扎加藏布等 4 條較大的內流河流與9個湖泊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內陸湖泊群,為西藏最大的內陸湖水系。根據對青藏高原地區古湖泊的研究,距今4.0~2.8萬年,高原上湖群廣佈,河湖之間相互串聯。從東北到西南,湖面擴張,存在著數個面積達萬餘平方千米的大湖,這時多數古湖面積達到史上最大值,即“大湖期”。根據不同地區10餘個湖泊的沉積測年數據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以距今4.0~2.5萬年之間居多,有的可能延續至距今2萬年。與MIS3階段的中後段和末次冰期間冰段相當,當時的高原環境非常溼潤,大湖期的形成與夏季風特別強盛有關。

因此,王社江先生得出其結論:青藏高原以其高海拔、低氧而成為人類居住的最極端惡劣的環境之一,目前有近500萬藏族原居民生活在這塊廣袤的高原上。第四紀以來,由於地殼持續大幅度隆升,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古環境研究和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證實在晚更新世某些時段,高原的自然生態條件可能比當今還要優越,適於遠古人類生存。

溫度高於現代2~4℃

青藏高原發生過特強夏季風事件

杜軍介紹,重建古氣候變化序列既能認識過去氣候變化的特徵,也對現代氣候變化的認識和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藏並沒有氣象觀測記錄,只能通過相關代用資料(古生物、地貌、冰芯、樹輪等)來還原西藏過去氣候。

青藏高原氣象學家高由禧根據現有的植物化石資料分析,西藏地區最早的植物群始於早石炭世。繼此之後,在藏南和昌都等地均發現有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時代的植物化石。根據恐龍化石的發現和拉薩煤系植物群的化石來看,那時候的西藏與我國黃河流域廣大地區一樣,處於熱帶、亞熱帶的氣候環境之中。在所發現的西藏動物化石中,尚未見大象和石炭獸之類的動物;在孢粉反映的古植被中,也沒有找到喜酷熱、潮溼的植物類型。因此可以認為,上新世末期西藏氣候是十分溫暖而比較溼潤的亞熱帶氣候。

在距今5.8~3.2萬年期間是間冰期的異常高溫期,“中國冰川學奠基人”施雅風等科學家綜合分析了冰芯、高湖面及植被變化的記錄,也發現在距今4.0~3.0萬年青藏高原經歷了一個普遍的異常溫暖溼潤時期,溫度高於現代2~4℃,降水增長了4成到一倍,這代表著一次特強夏季風事件。

根據西藏不同地區樹木年輪資料,並以冰川遺蹟等代用資料作為輔助手段,高由禧對西藏地區近2000年的歷史時期氣候分析發現,從6世紀中葉起,西藏進入溫暖時期,氣溫變化趨勢大體與東部地區一致,在6世紀以後的約500年內,東部地區維持著隋唐時代的溫暖時期。杜軍說:“文獻記載,當時拉薩一帶大興土木,大昭寺等廟宇的建築用材與燒磚用的木柴,多是距當地不遠砍伐來的,可見這段時期在高原上氣候是相對較好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