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政先生的《新台球理论》得多看几遍,确实好书

傅文政先生的《新台球理论》得多看几遍,确实好书

傅文政先生的《新台球理论》认为,锁定的动作进程越复杂,控制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越是简化动作的进程,准度就能够获得更大的保障。这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将瞄准的感觉打包、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才符合本能的认知模式。

按照傅老师的理论,在瞄准试击阶段,锁定进球点的程序一般包括:1,预设重心线的路径,使这个路径的终点达到进球点;2,预设动作前进的力量方向,使这个力量和重心线的路径重叠;3,动作部位在前后点锁定进球点。

由于本能反应在同一时间只能专注在有限的一两个环节上,所以,我们最好将重心线、动作进程及动作部位的锁定感统为一个感觉,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更符合“不断简化瞄准程序”的自然法则。

傅老师认为,预设重心线的路径的目的是为了拿着旋转的母球力量送达到进球点。一旦探测到进球点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忽略或不再关注这个路径。如果注意力过多的停留在重心线的路径上,在身体将注意力向进球点切换的时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专注度,而身体的专注度是有限的。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对重心线路径的感知最好只是带一点轻微的意识,而不要太刻意地逗留在这个感觉上,否则当我们需要将对进球点的锁定转换到“动作前进的力量”以及动作部位的时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实际上,为了进一步简化瞄准试击阶段的程序,我们可以在试击瞄准阶段的一开始,就将重心线上的力量直接当做是我们动作的力量,而不是母球移动产生的能量。换言之,在我们的感觉中,我们的动作才是能量传递的介质,而母球的体积以及移动路径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感觉中,用动作前进的力量取代重心线的力量,仿佛重心线上的母球力量就是我们动作的力量。这样,当我们需要用动作部位对进球点进行锁定的时候,感觉的转换就会更为自然和平滑。

这个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透过这个感觉的转换,我们才能忽略和超越重心线的路径,产生“动作部位将力量打到进球点”这样的感觉。当然,这一打击场景还是一种错觉,但对我们的本能来说,却是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下,在我们的本能认知中仿佛已经不存在球杆打击母球这个程序,更不存在母球、球杆乃至母球的路径,而只有我们动作部位在动作,在向进球点投送力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用动作前进的力量,和这个力量在前进进程中的两三个节点去锁定进球 点。因为,越简化,越合理。之所以要对瞄准进程简之又简,减之又减,就是为了不断简化瞄准环节,不断减少大脑的参与度。越是简到极致,就越有利于我们对打击场景形成统一的印象和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