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你覺得他和白起誰會贏?為什麼?

海大公爵


這個問題是真的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這真的不考慮實際情況把兩個人安排在一塊打一戰,看看誰更厲害的話,那麼就要從以下的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了。

白起劇照


第一,從主將的個人能力以及性格上來看,無論是李牧還是白起個人能力都是非常強的,也不好說誰更強,是都很強,至少他兩是可以互作強勁對手的。而從個人性格上來看,兩個人打戰的風格都是以穩為主,雖說白起喜歡採用小部騎兵突進到後方截斷敵軍,再正面壓制的戰法,但是終究他還是打的主要的還是殲滅戰,而殲滅戰說白了還是以勢以實力壓制,而李牧更不用說,打匈奴就是非常穩的,打不過就不打,打得過就直接殲滅,所以說兩個人打戰都是主要以穩的那種打法,這種打法對於他兩人來說沒什麼說誰更厲害的。

第二,從部隊的戰鬥力上來看,秦國大多以步兵為主,騎兵輔之,李牧帶的多是騎兵,也有步兵,真的打起來的時候,在正面戰場可能是騎兵的優勢更加的明顯,但是秦軍的步兵軍陣也不是吃素的,騎兵也不一定就是說能把他衝散。

第三從後勤上來說,秦國,趙國在運糧距離上其實在秦國佔據河東,擁有水運之利後,就差不多了,而秦國顯然要比趙國更加具有持久戰鬥的能力,所以這塊秦國要強一點。

總的來說,兩個人如果碰上了打一戰,肯定主要是還實打實的實力對拼,畢竟兩個人都不是什麼蠢人,唯有正面硬碰,而我覺得秦國在正面實力上還是要比趙國強的,不過最終也只會是一場慘烈的消耗戰,無論誰最後打贏了,其實也都是輸了。而如果說一個攻一個守,那這本身就是場不公平的比較。


Y一花一世界YB


首先要糾正問題的錯誤,白起去世於前257年,李牧去世於前229年,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李牧的對手應該是王翦、王賁父子,統一六國基本是他們作為主將的。

李牧能不能打敗王翦王賁?從軍事才能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被合稱“戰國四大名將”,應該都是有極高軍事天賦的。但是,其他國家就沒有名將嗎?在秦滅楚戰爭裡,楚將項燕能把秦將李信二十萬軍隊擊退,也是個非常出眾的人物,但是這些人表現的機會太少。包括齊國,齊國在當時是最富庶的,戰國前中期也打了不少出色的戰爭,如齊將匡章攻入函谷關。但他們的功業包括廉頗、李牧,都不如白起、王翦。

說到底,這根本還是秦國和六國的體制差異決定的。軍事不是兩個武將pk,實際上是兩國國力的競爭。而秦國相對六國來說,專制王權最強,獎賞也最分明,這就能最大程度調動起國內的人財物以及兵將的積極性,所以秦軍也就成為一支虎狼之師。這絕對不是說白起、王翦兩人的軍事才能一定超過廉頗、李牧,而是秦國政治體制對六國是碾壓的。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齊國可能沒將才嗎?居然兵不血刃直接投降秦軍了!

不過相對其他五國,趙國的進取心又是最強的。四大名將趙國能居其二,絕非偶然。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攻滅中山以後,確實給趙國注入一支新鮮動力。對於趙王來說,中山故地的貴族勢力較小,相對來說王權就更加強大。趙國能投入規模和秦國發動長平之戰,對於楚齊是無法想象的。那麼廉頗、李牧,在某一兩場戰爭,還是有可能贏白起、王翦的,但也根本改變不了定局。只要秦國不像秦二世這樣敗家,趙國失敗還是會失敗。


林屋公子


尊重歷史事實,二個人不可能正面交戰的。

白起死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57年,而李牧在趙國擔任官職那一年是公元前246年以後。

也就是說白起死的那一年,李牧還在社會上游蕩,沒有軍官職務。兩個人如交戰就如同關公戰秦瓊一樣可笑。

李牧一戰成名時,白起已死去許多年了。

當然假若白起與李牧對決的話,我選擇李牧。

兩國交戰,戰的是國家實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如果論經濟實力,秦國勝趙國;如果論軍事實力趙國絕對不輸給秦國,甚至還要強一點。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馬還不能大量用於軍事行動,當時的馬矮小無力,不能負重。騎兵大量用於戰爭是漢武帝開始的事。

但趙國是個例外,趙國處在防匈奴的第一線,長期與匈奴交戰,訓練一支幾萬人的騎兵部隊。

戰國時作戰,是以步兵為主,車兵為輔的戰爭。

所以在作戰時,騎兵的強就勝其它國很多。而李牧訓練的騎兵連匈奴人都怕,而秦人對匈奴也只是以防守為主,進攻為副。

不考慮其它因素,兩軍正面對決,秦人必輸。

從個人才能看,李牧比白起要強,只是生不逢時,沒有出生在最強國,發揮受限制。

從李牧的作戰特點看,非常適合趙國。

李牧以守正出奇著稱,也就是長期防守不出,突然間會出騎兵突襲。

如果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大軍對峙之時,趙國能有強大騎兵突襲秦軍糧道,則趙軍勝算很大,秦軍將不攻自破。

趙軍大軍掩殺,秦國可能就亡國了。


新知傳習閣


白起是武廟十哲之一,而李牧不是。白起一戰而定天下強弱之勢,李牧左支右擋不能挽回國家敗亡之局。兵者,國之大事,兵兇戰危,一戰失國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站在了將軍的那個官位,就要對戰爭的結果負責。以結果而論,白起一戰成就了秦國一統,李牧雖極具軍事才華,多次戰勝後卻仍不免被趙王賜詔殺死。

秦軍之所以反間計能夠屢屢奏效,這與趙國將領的任用制度有很大關係。李牧曾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可謂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權力之大,甚於後世唐朝的節度使。李牧在雁門一帶休養士卒,數年間得到戰車1300輛,精選的戰馬13000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50000人,善射的士兵100000人。當時的趙國軍民崇尚氣力,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胡風很盛。李牧能以邊地一郡之力,不勞國家分毫,訓練出得力士卒達15萬人,可見其本人軍政全才,這也為後來李牧入朝為官打下了基礎。公元前246年,李牧設伏一戰擊斬匈奴10多萬人,再乘勢滅襜襤,打敗東胡,收降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李牧劇照)

李牧的輝煌戰績,通過漢朝初年匈奴對內地的強大壓力的對比,使得人們對李牧的神奇戰功神往不已。漢武帝時傾全國之力,以衛霍為主帥,征戰十多年,才滅掉匈奴10多萬人而已。可以好不誇張地說,李牧一戰封神。為了獎賞李牧立下的大功,趙王讓李牧入朝為相,出使秦國。

這時,趙國的力量已經大不如前了。秦國佔領了上黨後,在公元前247年又攻佔了趙國的舊都晉陽(太原),趙國的勢力被擠出了山西。韓國、魏國早已經成為秦國的附庸,與秦國一道,頻頻出山西、河北,進攻趙國腹地。趙國國勢危急。

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趁趙王遷新立,領兵攻擊趙國,在平陽、武城擊敗趙軍,斬殺十萬。秦軍前鋒已經突進到邯鄲外圍,趙王星夜急調雁門李牧帶軍回援邯鄲。李牧收復邯鄲周邊州縣,擊敗秦軍,以功封武安君(白起也封這個爵位)。

此後李牧帶領軍隊連續轉戰邯鄲周圍,在黃河、漳河附近一帶轉戰,其時趙國的土地已經被秦軍掠奪無幾了,只有邯鄲周圍和代地還在趙國手中。秦軍不停地攻打趙國,不讓趙國有喘息之機。

(公元前233年,趙國土地淪喪過半)

到了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李牧在危難之時效忠國家,可是國難之時,君王的危機感特別重,很多人都叛逃了,趙王遷中了秦軍的反間計,被解除兵權。

李牧獨自掌軍時間既久,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3個月後,趙軍兵敗,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可見,李牧不管是打匈奴,還是打秦軍,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其貢獻的軍事案例當然非常精彩,但是以少勝多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乃是以少勝多並不常見,以多勝少,以眾凌寡才是正道。

李牧將兵規模,受限於趙國國力日衰,一直在20-30萬人之間。戰國末期的趙國已經難以再組織起超過20萬人的軍隊了。李牧帶著從雁門郡防守匈奴的邊軍,轉戰於邯鄲腹地,月月接戰,每次都有很多戰損,卻不能得到補充,一直處於勝利中,直到有一天,血流乾了。

白起一生善於打殲滅戰,也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在伊闕之戰中,以12萬對陣韓魏聯軍24萬,取得了陣斬敵軍24萬的戰績。攻破郢都之戰,以數萬主力直搗楚國都城,打下楚國半壁江山。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以100萬傾國之兵,圍困趙軍主力40萬人,取得全勝。白起的這些勝利,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殲滅戰的典型範例,為秦國能夠在戰國後期勢力凌駕於所有諸侯國之上奠定了基礎。

戰國四大名將,起、頗、翦、牧,以起為首,排名不虛。白起的軍事能力應在李牧之上,畢竟指揮100萬人作戰與指揮20萬人作戰的軍事素養和能力,不能相提並論。白起和李牧的戰法也有不同,這與秦國耕戰立國,而趙國胡風盛行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白起更擅長於陣地戰,李牧更擅長於運動戰。在趙國國土縱深不夠時,運動戰難以施展,陣地戰反而能穩紮穩打,逐步逼近趙國核心。實際上,趙國後期秦軍的打法就是以陣地法逐漸蠶食趙國的領土。

在唐代時,曾評出武廟十哲。武廟供奉姜太公,張良配享,白起、韓信列左右居首,李牧未能入選。宋代評選武廟七十二將,李牧這才入選。宋人嫌惡白起殺降太多,道德上有瑕疵,宋人崇尚道學,就將白起從正殿中移到偏殿了。


而知而行


我認為李牧會贏。強秦打弱趙,白起三年裡在長平居然沒有拿下困獸廉頗。最後還用奸計弄走了廉頗,才險勝。後來趙國幾乎無兵可用,白起依舊拿不下邯鄲,還被打出了趙境。看來白起這個戰神的名號在趙國面前不好用。

反觀李牧,戰國後期強秦如神一般的存在,而弱趙天災面前更加衰弱了。在強上加強的秦軍面前,李牧調度弱上加弱的趙軍,兩次在野戰中打敗秦軍。注意是在野戰中大破秦軍,不是守城耗死對方的噢。後面老辣的王翦,舉全秦之力依舊拿不下李牧,最後依舊用奸計才除去李牧。可見李牧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戰神,非白起所能匹敵的。

題外話,怎麼後期的趙王盡出些傻子呢,那麼容易就能上當呢?


yirong249


李牧確實是戰國後期非常重要的將領。有史家把他和廉頗、王翦、白起並稱為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可見他的實力。


(李牧)

戰國後期,在軍事上真正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而趙國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和秦國抗衡,一是從趙武靈王開始,實施軍事改革。這個軍事改革的內容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胡服騎射,學習匈奴的經驗,從裝備和戰法上徹底改變。二是從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到趙孝成王三代君王的積累。三就是因為有廉頗、李牧這樣的軍事天才。

趙國最終敗給秦國,客觀上確實與廉頗不再受重用,李牧被殺有非常大的關係。白起坑殺趙國40萬人,正是在廉頗被解職,而李牧又被殺的情況下發生的。可以說,如果李牧活著,或者說廉頗指揮這場戰爭,戰爭的勝負真的很難說。


(白起)

不過,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將領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也並不一定靠將領厲害就能夠打贏。廉頗之所以被解職,根本的原因是他認為,趙國不適合主動出擊和秦國對壘,而只能守不能攻。廉頗在這裡說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就是趙國的整體力量上是打不贏秦國的。如果和秦國硬打,肯定是會失敗的。

那麼趙國為什麼和秦國硬打,打不贏呢?主要的原因是,趙國在綜合國力上遠遠低於秦國。秦國當時為什麼那麼厲害?除了軍事上成功外,他的國家是非常富裕的,秦國有百二秦川,這裡出產非常豐富,糧食產量很高。同時水利設施也非常好。

說到水利設施,還不得不說鄭國這個人。當時韓國為了拖住秦國的軍隊,派鄭國去給秦王說讓秦王修水利設施,秦王果然派了10萬軍隊跟著鄭國修水利設施,而且花了十年的時間來幹這個事。但是雖然拖住了秦國10萬軍隊十年時間,最終卻讓秦國成為魚米之鄉,為後期滅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廉頗)

除了這個因素外,趙國從趙悼襄王開始,國內發生了內亂,這個內亂讓趙國自亂陣腳。本來當年之所以還勉勉強強能夠和秦國抗衡,是因為有賢明的君王和卓越的大將。現在君王不賢明瞭,大將被殺的殺,死的死。最後在軍事上敗給秦國,幾乎是一定的。

從這裡的分析我們看出,就算李牧和白起在對決中能夠打敗白起,但那也只可能是一兩場戰爭的勝利,最終肯定是會失敗的。

最後,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李牧在戰國後期打出名氣,主要是他在對抗匈奴上,他和秦國的戰爭並不是很多,所以就算他和白起打,我們還真的不好評估,他了解秦國軍隊的程度,能不能夠打贏。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李牧能不能打贏秦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白起絕不會勝利,因為那時候的白起已經死去了。

若是李牧沒有被趙王賜死,和他決一死戰的人是秦將王翦,而不是白起。

戰國有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前兩個是秦國人,後兩個是趙國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大四名將究竟誰最厲害呢?

你還別說他們四個還真交過手,最起碼廉頗和白起交過手,王翦和李牧交過手,下面我們具體來說一下,這四大名將是如何打仗的?

白起和廉頗打的那一仗,就是秦趙打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前期,也就是廉頗做主帥的時候,秦國並不能把趙國怎麼樣,秦國反而陷入到趙國的泥潭,不能自拔。但是戰事已經進行了幾年了,想讓秦國撤軍,似乎他們又不願意。

不得已他們只能用反間計了,因為秦國用了反間計,把主將廉頗給換走了,接替廉頗的主將是趙國的趙括,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就是因為趙括的上場,致使廉頗和白起的交戰終止了。我們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廉頗厲害還是白起厲害了。

長平之戰,最終趙國失敗,四十多萬趙軍被白起坑殺了。可是好景不長,白起回到秦國沒多久,就被秦昭襄王給殺死了。

趙國的廉頗,這時候也已經遠走他鄉,不在問世事了。白起和廉頗兩位百戰名將,就這樣在歷史的舞臺上謝幕了。

我們再看王翦和李牧。

李牧之所以厲害是他防禦匈奴比較厲害,他和匈奴交戰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以防守為主,而且他的軍令十分的嚴厲,他曾下令作為他的士兵,絕對不能擅自去殺匈奴,否則軍法處置。

同時李牧對他的部下,也是十分好的,他一般都會把趙王給他的封賞買成牛,然後在軍營裡請他的士兵吃肉喝酒,所以,他的士兵也很樂意聽他的話。

要知道李牧防守城池,不和匈奴交戰。這也是一種進攻的方式,最起碼只要李牧在這裡,匈奴就不能進犯趙國的子民。

李牧的這種作為,被當時很多朝中的大臣所不齒,所以他經常被人誣告不作為,不得已趙王把他的官給罷了,然後換了個能打的將領去接替他去了。

剛換去的將領很想有一番作為,所以,他就主動的去出擊攻打匈奴去了,結果可想而知,屢戰屢敗,再戰再敗,連防守都防守不住,這時候在邊境的趙國百姓就受苦了。

趙王不得不換上李牧,讓李牧重新前去上任。李牧來到這裡還是殺牛喝酒,防備匈奴。

當然李牧也不是不敢和匈奴交戰,只要有把握能打勝仗,他還是會主動出擊的。李牧曾經就有一舉殲滅匈奴十幾萬人的壯舉。

李牧的厲害之處就是,我不打你,你也休想在我面前佔便宜,但是,我要打你,就會讓你痛不欲生。

到了秦國王翦來打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李牧就被調去和王翦作戰去了。

王翦知道李牧在這裡的時候,他意識到,戰事可能不會進行的太順利。這時候的王翦還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因為他沒有能戰勝李牧的把握。

所以,這時候王翦也開始使用反間計了,他買通了趙國的寵臣郭開,郭開就在趙王遷的面前大肆的說李牧的壞話。

時日一長,郭開的謊話奏效了,趙王遷就秘密的把李牧給殺害了。

李牧一死,王翦率領著大軍就把趙國給滅了。然後王翦滅掉趙國後又滅掉了楚國,他還聯合自己的兒子滅掉了齊國。

可以說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就是這個王翦了。但是王翦始終是沒和李牧交手的。


史學達人


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是不是就擁有了超能力,然後復活死了三十年的白起,來一決高下?

假設這種東西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無論你怎麼說都難免有失偏頗,畢竟戰場瞬息萬變,況且兩國交戰拼的不僅僅是軍隊實力。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從未在戰場上對戰過。即便有機會一戰的白起和廉頗,王翦和李牧,也因為反間計完美的錯過了。

所以如果非得要分出這四個人的強弱,只能看他們的戰績。那麼假如我們暫時忽略兩人不在一個時代的事實,白起和李牧對戰,我認為贏的是白起。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人的經典戰役:

李牧 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李牧駐守在在代地雁門郡的時候,自給自足,士兵每天的任務就是騎馬射箭看守和偵察敵情,一旦匈奴來犯,一個字“撤”。如此幾年,匈奴數次來犯,李牧都假裝不敵,讓匈奴認為他很膽小,但匈奴也並未佔到便宜。

終於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了,佈下奇兵,誘匈奴大部分來襲,一下子殲滅十幾萬匈奴兵。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將李牧從邊關調回,迎擊秦軍,李牧與桓齮戰於肥下,李牧採取堅壁不出,伺機出動的策略,桓齮企圖將趙軍引出營壘,而李牧不為所動,最終尋得機會,趁秦軍不被殺出,圍殲秦軍十萬人。

白起 伊闕之戰 鄢郢之戰 長平之戰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與韓魏24萬聯軍開戰,大戰在即,韓魏兩國誰都不願意先出戰,都想保存實力,白起將其加以利用,採取故布疑兵,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用少量兵牽制住韓國,然後主機突襲魏軍,韓魏大敗,白起全殲韓魏24萬聯軍。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秦軍攻打楚國,此戰對秦軍來說極為不利,一是長距離作戰,二是孤軍作戰,所以要想獲勝,必須爭取速度。

為此白起命令斬斷後路,攻打鄢城的時候遭到了楚軍的頑強抵抗,白起採取水灌鄢城的策略,最終攻佔鄢城,並進一步攻下郢都。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進入膠著狀態,秦國派人使出反間計,使趙國派出取代廉頗,而秦軍換上了白起。白起為趙括量身定做了的一套作戰策略,截斷趙軍的糧道和退路,誘使趙括走出營壘進入白起的埋伏圈,進而趙括被殺,白起全殲趙國降卒四十萬。


比較兩人來看:

李牧謹慎,隱忍,注重尋找戰機,戰則必勝。

白起戰術千變萬化,注重戰前分析敵情,制定作戰策略,在最短的時間內佔據主動,目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未有敗績。

如果單純考慮軍隊的因素,那麼兩人實力差不多,很肯定陷入僵局,對於這種僵局,李牧很可能堅壁不出,沉下心來尋找機會,而白起則會創造機會,尋找李牧的弱點,最終打敗李牧。

再進一步說,戰爭拼到最後是拼的綜合國力,很顯然,即便趙國和秦國的軍事力量差不多,將領水平差不多,但僅就糧食來說,趙國遠遠落後於秦國。


蕭曉四姑娘


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題主應該說是假設李牧和和白起打誰會贏。而不是說李牧不死,和白起打誰會贏。

要知道白起是在李牧之前死的。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秦昭襄王要白起舉兵伐趙,結果白起認為不是好時機,伐趙必敗,再秦昭襄王再三的命令之下,白起依然不出兵,最後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



再看看李牧,公元前229年也是被人陷害,趙王賜死。李牧在白起死的時候還沒有擔任趙國的主要軍職,還在打醬油。李牧在公元前246年,才開始在趙國嶄露頭角。所以說李牧和白起是不可能相遇的。

但是不得不說兩個人都是戰神,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兩個應該是最厲害的,也是粉絲最多的。

白起一生無敗績,要知道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也就兩百多萬人,白起一人斬殺一百餘萬人,長平之戰直接坑殺45萬趙軍,是何等的氣魄。

李牧前期基本上就是在北方和匈奴打,而且也是大破匈奴,後來秦國伐趙,趙王不得已將李牧調回,主要負責對秦作戰。李牧也確實讓秦國損失巨大,最後不得已秦國用反間計,讓趙王賜死李牧。

個人覺得這兩個人都有所長,白起主要是指揮大軍團作戰厲害,就是說的在家就能決勝千里之外,而且秦軍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確實依然成為戰國最強大的。

但是李牧呢,這時候的趙國可是搖搖欲墜,經過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大軍,又來又和燕國打,之後又是邯鄲保衛戰打了三年。在這之後,趙國能過存活下來已經是奇蹟了,而且在李牧的統領之下,還能大破匈奴,之後又能抵禦秦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牧能夠抵禦秦國的虎狼之師確實厲害。

如果李牧早生幾十年,和白起在長平之戰相遇,相信歷史就不是現在的歷史了。


小伍講歷史


個人覺得白起會贏!倒不是說李牧不好,而是白起用兵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用兵從來重複同一個戰法,兵無常勢水無常行這句話就是他說出來的!也就是說,你要找到白起的弱點你找不出來!你要猜想白起接下來想要做什麼那是做不到的!在打仗中,李牧偏穩重,且疑心大,只是他還算大膽,並不會像廉頗那樣過於保守,但這也是一個特點,如果被白起抓住,那也是會被針對的,當然,這一點只是一個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在後面。

白起用兵的第二個點,白起的大局觀,他會利用戰場之外的因素服務戰爭,比如,在鄢郢之戰中,兩萬秦軍發動斬首行動,打掉楚國王庭衛隊,直接削弱了楚國王室對諸侯大臣的控制力,楚國空有二十多萬大軍反而選擇觀望,這是一種政治戰。相反,在這一點上面李牧比較專心於戰場,很少分心於政治。比如,李牧不是死於戰場,他是死於政治場的。當然,白起自己也死於政治,倒也不便評價。

第三點,白起的另外一個專長,他擅長於外交!倒不是說白起去當外交官,而是他在戰場上的打擊分寸很能把握,比如哪些部隊應該全殲,哪些應該故意放走,哪些國家可以引為援軍,哪些國家應該往死裡打,都拿捏得挺好。這也是戰場之外的因素!比如,在五國伐齊大戰中,他率軍在濟西牽制住齊軍,讓其他四國軍隊趁虛進攻齊國,卻又故意放跑齊軍,讓齊國與列國結仇不失復國之本,又不至於太強威脅秦國,這些間接為後來的秦國統一,齊國見死不救起了承接。

當然,就兵論兵而言,兩人應該打平手,畢竟都是沒弱點的人。如果非讓他們打仗的話,可能對峙十年,誰也動不了誰,最終誰的國力撐不住首先退兵那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