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為何堅決的反對希特勒的‘’陣地戰‘’式的防禦戰術?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道!”。

這是閃電戰的創始人、被譽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帝國之鷹”的德國將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1940年5月率領他一手創建的裝甲集群突擊法國面對俘虜時說的名言。

“迅猛進攻,不要停止!”,這就是古德里安把閃電戰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的體現。

納粹德國為什麼偏愛閃電戰?

以儘可能短的時間壓縮空間;以儘可能快的機動力量獲得最大限度的衝擊力;以儘可能集中的機械化部隊出其不意的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一致的防禦。這是閃電戰的優勢和特點,而這些,都被德軍最大化的發揮作用。


資源匱乏,兵力不足,這是納粹德軍的致命短板,也是閃電戰被鍾愛的重要因素。德國的資源不豐富,兵源也不充裕,經不起對峙戰、陣地戰的消耗,所以德軍總是充分利用飛機、裝甲集群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而且運用閃電戰的納粹德軍創造了近現代戰爭史上空前的勝利。

陣地戰需要後勤立體快速的補給,資源缺乏的德軍一旦陷入陣地戰拼消耗的泥潭,失敗是必然的,德軍在蘇聯戰場的慘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防禦的目的是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只有贏得時間集中裝備和兵力轉入迅速進攻,防禦才是成功的。”這句話是身經百戰的古德里安總結的德軍防禦戰的戰略理論。


鏟史倌


1943年的東線戰場,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依靠步兵、工兵、炮兵和堅固的防線阻止了蘇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讓其頭破血流。而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則是依靠裝甲部隊大膽、靈活的機動防禦來擋住了蘇軍的進攻,即使是步兵、炮兵單位也是時刻處於機動的狀態,他們不像北方和中央防線那樣存在著固定的主防線,他們的兵力不足以用來做那樣的防禦。


這就是曼施坦因反對“硬性”的防禦戰術的根本原因,兵力不足,至少在南方集團軍群的地域內行不通,該集團軍群的戰線長達760公里,而只有32個師,即使是齊裝滿員的情況下守住如此長的戰線也難以做到,更不用說還要留出相當的預備隊佈置於戰線的後方。加上從1942年開始南翼的戰鬥就處於不斷的變換中,雙方互有攻防,持續的變換的戰線使得曼施坦因無法像其他戰線那樣構建並經營一條固定的完備的防線,加上希特勒禁止在戰線後方提前預構工事,所以至少在南翼德軍是無法做到進行“陣地戰”式的純粹防禦的。


曼施坦因主張使用他在南翼獲得成功的“機動作戰”方式,在戰略防禦的框架內,德軍仍舊以機動作戰為主要方式,在局部地區發起強大的反擊,打殲滅戰為主。經驗表明,在機動作戰時,蘇軍的傷亡和德軍幾乎是不成比例的,遠遠高於德軍,甚至可以達到幾十比一的差距,而且還可以解決德軍步兵不足的問題。

關於純粹防禦不可取最好的例證就是1944年發生在中央集團軍群的災難,該集團軍群完全是遵照希特勒的硬性防禦意圖而佈置的,即使在側翼被突破的情況下不準撤退,結果20多個師被殲滅,損失了50萬人,整個集團軍群垮掉了。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兵力不足,蘇軍可以輕易的達成突破並縱深發展,德軍大量的被合圍殲滅,使得後方重建防線的可能也喪失,蘇軍一直打到了德國境內才停止。之前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禦一直打的都挺好,但是為了加強南翼的防禦,原隸屬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量的部隊調往了南翼,直接造成了該集團軍群防禦的薄弱。這裡就證明了德軍兵力不足以實施全線防禦的作戰,只能顧此失彼,所以對於東線德軍來說,機動作戰是更好的選擇!


小小狼王


機動防禦、彈性戰術,以進攻代替防禦無疑德軍最善長的。但這種打法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強大航空兵支援;二是具備快速、高效的後勤支持;三是油料供應充足。戰爭到43的時候,在以上三個方面德軍實際上已捉襟見肘,需要有穩固的戰線來降低戰爭的節奏,否則後勤就可能崩潰。有人認為機動防禦可快速解決蘇軍,傷亡小消耗也不大,這就小看蘇軍了。實際上43年以後蘇軍無論是在裝甲力量還是機動車輛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德軍,不要忘了美帝的十輪大卡可是在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只是蘇軍相對戰術呆板,否則要論機動,德軍未必趕得上蘇軍。因此真正實施機動作戰德軍也不一定就有利,搞不好一來二去就把自己可憐的能源耗光了,再想停下來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用戶8815334385152


對於德國來說,德國在人口、生產力方面不如蘇聯,因此保持有生力量和兵器等才是關鍵,陣地丟失與否並不是問題,而蘇聯的優勢就是廣大的土地,以及雄厚的兵力。

在這樣的整體力量對比下,德軍應該靈活作戰,完全可以拋棄一些不重要的陣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尤其是人員方面,這是德國難以和蘇聯相比的。不止曼施坦因,基本上當時的其他將領都十分反感希特勒的不得後退的命令。

希特勒則固執的下令不可後撤一步,結果就導致了大量可以避免的損失,德軍的有生力量受到打擊,直接影響到了後續的作戰,又導致了進一步的潰敗。而蘇軍自然很樂意和德軍硬碰硬,因為蘇聯消耗得起,但是德國則無法撐下去。

希特勒的固執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完全忽略現實。即使是在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之後,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本身兵力和武器裝備已經嚴重不如英軍,而且補給已經極端困難,坦克都無法正常出動。但是希特勒竟然依然要求非洲軍團不得後撤一步,必須堅守陣地,要頑強地和英軍作戰到最後一刻。結果殘餘的非洲軍團幾乎損失了全部裝備,幾乎要被全部殲滅,這時希特勒才允許了其隆美爾撤退的要求。


僱傭兵


個人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裝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戰時期排隊槍斃被陣地戰取代,機槍使得步兵衝鋒成為割韭菜式的送死。二戰陸軍交戰,坦克為先鋒,步兵炮兵為輔助,戰鬥過程快速,單次戰役過程中,所涉及戰鬥區域比以往也大幅增加,固定區域的防守,難度大幅增加,最好的就是多區域聯動,各兵種聯動,才能增加戰場生存幾率,希特勒雖然參加過一戰,但畢竟希特勒不是將軍,看不到將軍所能看到的軍事戰術影響,曼施坦因是世界公認的戰術專家,曼施坦因在戰術應用上被世界各國軍事專家所認可。運動戰成為主流,閃擊戰就是最好的事例。曼施坦因與希特勒之間也存在諸多分歧,希特勒不懂戰術應用,曼施坦因為了國防軍,為了第三帝國堅決反對希特勒的防禦戰術。






榮陽花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希特勒的確採取了堅守“要點”的陣地戰戰術,而曼施坦因等部份將領希望採取機動作戰樣式。現在來評價的話,好像希特勒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但某種戰術的對或錯,不應該脫離當時的具體情況來評價。希特勒為什麼要採取陣地戰呢,他難道不知道機動作戰的優勢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庫爾斯克戰役後,一是蘇德兵力對比德軍處於劣勢;二是機動作戰的核心是裝甲部隊和空軍,也是處於劣勢;三是希特勒希望用第聶伯河這道天險來大量殺傷蘇軍,逼迫斯大林與德國和談。

而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損失坦克超過了1500輛、飛機3700架、人員50餘萬,要補充這些損失,是需要時間的,固此希特勒只能是以空間換時間。

曼施坦因希望機動作戰,殊不知希特勒為保障南方集團軍群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突擊力,已是把能蒐集到的坦克都派到了南部戰線,結果曼施坦因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明明奧廖爾方向已轉入防禦,他仍要進攻,把最後的家當敗光了,轉入防禦後不是節節抵抗,而是一口氣退過第聶伯河,把後方正在修理的大量坦克留給了蘇軍。曼施坦因之所以要說“機動作戰”,無非是甩鍋,證明自己一貫正確而已。

所以說:不是希特勒、也不是古德里安他們不想機動作戰,而是他的確已沒有機動作戰的物資條件了。


孫悟空144972747


不僅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或者是隆美爾都是堅定的運動戰使用的支持者,比如說隆美爾在北非的幾場戰役都是需要長途行軍數百公里!如果說每走一步都必須得堅守的話,那些沙漠地區無險可守,拿部隊過去防衛簡直就是白毫兵力。

至於說古德里安,他因為這個事情還跟希特勒吵過好幾次,當時莫斯科戰役剛剛結束,古德里安部隊要撤離莫斯科地區,因為前蘇聯進攻的浪潮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再不撤,部隊就全部要丟在那裡了。

結果這個時候,希特勒提出來,堅決不能後撤一寸土地都不能還給前蘇聯,接著,古德里安對這項命令表示十分不理解,親自跑到後方去找希特勒本人論理這件事。

結果他聽見了什麼?希特勒要求在當地立刻組織反擊戰,沒有兵力,那你們也得堅守保證德國軍人的高潔,沒有彈藥,你們也必須堅守保證德意志軍人的威嚴,你們沒有辦法挖戰壕,那就拿炮彈炸出戰壕來!古德里安一臉懵逼看著希特勒,那個地方是凍土炸不動啊,而且我們炮彈也不多,怎麼炸?回過頭來,古德里安就問了一句話,請問尊敬的元首先生,您和您的參謀人員究竟多少年沒上戰場了?

多少年沒有上戰場了,這是整個一次談論的重點中的重點。

希特勒的很多戰術思想停留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尤其是在他的潛意識裡面。當時在進攻法國的時候。曼施坦因的作戰計劃並不是因為他的標新立異,戰術思想新穎,才吸引了希特勒,而是告訴希特勒說我按照我這個方法打我們可以獲得一次全面的,很大的勝利,正是因為這個很大的勝利,才吸引了希特勒,再加上當時原先的作戰計劃已經洩露了,所以希特勒只能夠放棄原先的作戰計劃,使用曼施坦因的作戰計劃。

當時就好像很多人臨死的時候會說母語或者是在瀕臨危險的時候會使用淺意識一樣,希特勒的腦子裡面更多的是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戰術思想,這個東西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在希特勒聽得進別人意見的時候,它還能夠針對眼前的情況作出正確的決斷,一旦希特勒腦子犯渾,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的時候,那就全部按照自己的意思過來。

守陣地戰。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主要集中在法國前線比較短的一條戰線上,所以需要的軍隊人數不多,但是我們去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德國人在東線戰場上最長的防禦線達到什麼程度,1200多公里,如此漫長的一條防禦線,希特勒要求他手底下20萬人負責這1200km的防禦性安全,這怎麼可能?況且漫長的防禦線用掉了德國人太多的作戰部隊,敵人進攻過來,連反擊的力量都沒有了,只能夠被敵人挨個擊破。

更何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裝備決定了戰爭的形式,但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仍然還是人本身,德國為什麼會在東線戰場上面屢戰屢敗,到最後一敗塗地,就是因為前線太多的精銳部隊被前蘇聯人給吃掉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真正有經驗的作戰士兵沒了,後面上來的部隊一個個參差不齊的,或者是戰鬥力低下的,根本就沒有辦法跟前期的作戰力量去對比。

總之,土地丟了,我們可以重新奪回來裝備沒了,我們可以重新再建造,但是人一旦沒了那就是真的沒了!況且德國人歷次作戰的勝利,哪一次是跟別人停下來死磕才贏的?只有真正發揮德國人機動作戰能力的優勢。包抄敵人的軟肋和弱點,才能贏得整體戰爭的勝利,這才是德國的閃電戰,但是希特勒硬生生把一場本應該成為閃電戰模範案例的蘇德戰爭變成了一次龐大的消耗戰,最終沒有耗死前蘇聯把自己給打了個頭破血流。


漩渦鳴人yy


這個很簡單,閃襲戰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如果實行閃襲戰,能有效的減少德軍的傷亡,還能取得勝利,戰爭是為了什麼,戰爭就是為了取得勝利。既然有這麼一個好方法幹嘛還去用其他方法。其次,如果光計算綜合國力的話,德國一國肯定沒法跟法國英國蘇聯三國相比,陣地戰很容易演變成消耗戰,拼消耗德國是消耗不起的。這就和我們的抗日戰爭是一樣的,日本希望我們在正面戰場上跟他們直接對壘,速戰速決的解決我們。但是我們就是要依靠我們廣大的國土跟他們拼消耗,結果就把資源弱小的日本給拖死了。如果德軍也採用陣地戰,結果很可能跟日本一樣,也不會取得後來那麼輝煌的戰績


政史琴話


德軍的長處在於機動戰,閃擊戰。

大規模,大縱身的奔襲敵方。

在重要與關鍵地區形成數倍於敵的軍勢優勢,出奇不意,殲滅敵軍。

從而打破敵方的戰略部署,有效擊破敵方士氣與戰鬥激情。

實現以少勝多,快速獲得戰役與戰略的勝利。

但是與敵方開展陣地戰。

失去了德軍的長處。

德軍的快速機動,長途奔襲的優勢,喪失殆盡。

在陣地前,拼軍力,拼消耗。

德軍與眾國為敵,一比一的硬搏。

最後的結果,就是失敗。

故,希特勒剛愎自用,不聽善言,走進了失敗的死衚衕。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蘇軍炮兵強,20公里內威脅大,陣地戰會吃虧。德軍配合流暢,完全可以讓開蘇軍炮兵火力地帶,等蘇軍步兵坦克離開炮兵掩護區後再加以消滅。如同長槍手與短斧手對打,決對避免近身肉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