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5倍,為什麼他們住的都是獨棟小樓?

c陳斌


因為平常人一般很少去想,到底一平方公里有多大。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就算每人佔100平方米並排著,也能擠下去1萬人。


假設全中國的人每個人都住的是100平方米的房子,那也不過佔據了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過是全中國面積的1.4%而已。僅僅一個安徽省而已。


當然,實際上任何國家國土的可居住面積都是有限的。扣除掉沙漠高山湖泊等,中國可供居住的面積據說不到300萬平方公里,但無論如何,中國人其實是不缺地方住的。


真正導致日本人愛住獨棟小樓,而中國人卻住不了的原因,是他們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我國的土地開發制度。


大家知道,日本人土地是私有的,一旦買下房子和土地,很可能要住好幾代人,所以他們寧可在自己的那一點點土地上精細經營,在中國人看來就一個車庫那麼點大的土地,居然可以修2-3層小樓,各層加起來面積也許也就100多平方米。


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是日本這樣,比如英國人,英國人的傳統就是鄙視住在中國式公寓樓或者小區裡的居民,而喜好自己的獨棟房子。



還有個原因,是日本的城市化程度比中國更高。人口集中程度更高。


城市化程度其實有個特點,就是人口不僅僅從鄉村轉移到城市,而且會日益從小城市轉移到大城市。


為了方便中國人理解,意思就是說,最終全國人口會向一線城市轉移,二三線城市的人口都會慢慢減少。


日本的“一線城市”是 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這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日本55%的人口。

而我們的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三個都市圈,人口合計不超過全國的20%。所以與我國相比,日本很多小城市的人口密度低,住的稀疏,就再正常不過了。


閉家鎖的紅楓


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小樓?咱們去的是一個日本嗎?

日本人很多人住獨棟小樓是不假,這種“一戸建て”的建築在日本住房比例裡面大概是54.9%。

但是,別以為這樣就很好。

日本是土地私有,你買下一塊地就可以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大概意思就和中國農村有一塊宅基地你自己建一個房子差不多。

之所以大家會認為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其實還是受了影視劇和動漫的影響。都是電視裡演的了,準確度你覺得有多少。

胡哥來告訴你,如果是東京啊京都啊大阪啊這些城市,地價那麼貴,大家不可能都是自己建房,絕大多數人都是住公寓。

而且東京城市圈基本上集中了日本將近一半的人,其他地方人就少了,甚至還有點“地廣人稀”的感覺。所以你去札幌啊之類的城市,會驚喜的發現原來人人住的都是獨棟哦。。。

住獨棟,注意,這不是豪宅,只是自建房。好處是可以自己設計,省錢。但,壞處就是你的鄰居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你會看到這些房子建得千奇百怪,而且很擁擠。還不如高層公寓呢!

胡哥的朋友Taka家裡就是在東京的公寓裡住,為啥不自己建房呢?買不起地啊朋友!

而且公寓住的人多,物業有保障,比那些所謂的獨棟安全多了!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八十年代初,我有一次去日本橫濱,遇上了一個華裔中國人,是抗日戰爭結束時被敗逃回國的日本兵裹挾過去的,在上海他有過老婆和子女,當然都老了,八十年代開放後他說他回過中國大陸幾次,知道大陸人窮,每次回家都帶了很多東西。此人在日本當然也成家了,不過和日本的子女也早已分開,日本的老伴也已過世,自己已經八十多歲了,只是一直吃不準大陸的政策,還沒有下定決定回國。他在橫濱就獨自居住在一座小樓裡,邀請我們去他小樓裡坐坐,喝杯茶,哇,他那個小樓是真正的小樓啊,三層,每一層只有一間屋子,每一間屋子我看不會超過十二、三個平方,底層就是洗浴和廚房,第二層是會客,第三層是他的臥室,為了儘量少佔面積,樓梯極其狹窄,近乎直上直下。當然,收拾的很乾淨,我們脫鞋進屋的。不過小歸小,八十年代初,中國廣大人民還普遍的窮困,上海人家大多數還居住在棚戶區了,所以我們還是非常羨慕人家的住房,畢竟所有住宅該有的設施非常齊全,包括洗衣機、冰箱、彩電、煤衛等等。不過老人最後說了,不管中國政策如何,只要有可能,他想賣掉這座小樓,最終還是要回到大陸去,日本的老伴都死了,日本的孩子也都成家立業了,他認為自己再客死異鄉沒有意思,關鍵是,中國的那個老婆和子女,都還歡迎他回家。我一直還記得他說他老家在虹口老早的那個殺豬廠附近,叫什麼春裡的。


久卓子60


這個問題可以拆解為兩個問題:1、日本的人口密度真的是中國的2.5倍嗎?2、日本人真的都住獨棟小樓嗎?

一、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5倍嗎?

是,也不是!

為什麼說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13.8億人,日本37.8萬平方公里1.27億人,理論上中國的人口密度是比日本低很多,但這只是理論!

現實是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國土的三分之二為沙漠、戈壁、高山、森林,真正適合人類居住的領土實際很小!這也是為什麼雖然中國面積是印度的3.2倍,但耕地面積竟然少於印度!

日本雖然也多山,但日本沒有沙漠、戈壁,也沒有中國青藏高原這樣的高海拔地區,日本70%的國土是可供人類居住,而中國只有35%!因此,就可供人類定居的國土來說,日本的人口密度和中國是差不多的,所謂比中國高2.5倍,只是不明事實真相的人的胡說!

二、日本人真的都住獨棟小樓嗎?

日本的城市化開始的早,而且日本是土地私有制,所以日本人對土地的支配權比中國要大一些,但並非日本人都住獨棟小樓!據統計,在日本大城市,大多數人也是住在公寓樓裡,只有小城市、大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人們才住在自建小樓裡!所以日本至少40%的人也是住在公寓樓裡的,不存在都住獨棟小樓的情況!

中國由於城市化開展的晚,而且採取的是香港和新加坡模式,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寸土寸金之地,流行住宅小區,中國人口眾多,耕地受限,因此也是採取的住宅小區模式。你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的城市和香港、新加坡很像!

其實中國農村地區也是家家獨門獨戶,每家的佔地面積遠大於日本!


地理志



一般的回答都是圍繞著日本土地私有化、人口集中等老掉牙的理由上,其實日本之所以會給我們人人住獨棟小樓的印象大多是日本電視劇和動漫造成的,這是日本影視產業發達的緣故,而事實上能住的起獨棟小樓的日本人並不多。


日本有8000多萬人聚集在關東城市圈裡,他們中有80%居住在高層公寓當中,只有極少數富人居住在別墅區和獨棟小樓裡,日本城市裡沒有那麼多獨棟小樓,現實中的獨棟居住區都分不在日本的農村裡,正是城市人嚮往獨棟生活空間才在影視劇和動漫當中刻畫那種家家戶戶獨棟小樓的環境,這又碰巧被我們看到才誤以為一戶建在日本很普及,錯覺由此產生。

日本中小城市的一戶建比較多,這與他們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有關,由於家庭富有外國的一塊土地以後都會想盡辦法的建成屬於自己的生活居住區,哪怕是犄角旮旯也不例外的建成小房子,這時候日本發達的建築技術起到了作用,因為宅基地小所以要建成高層建築,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獨棟小樓都是2層或者更高的原因。



中國前幾年經濟不發達老百姓空有大片土地卻無法建造高層建築,因此大多都是單層建築的四合院,但是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好轉老百姓都有了錢不管是農村還是郊區,陸陸續續出現了小產權的高層建築,一些釘子戶甚至是十幾層的高層住宅區,這就說明以我們的人均土地面積和人口密度,只要建築技術跟得上、資金到位完全可以家家戶戶都建特朗普大廈。


兵器世界


還不是因為地皮是私有的!



素腕纖塵


我給你列一組數據吧:

北京26所211高校,河南就一所。

中國TOP100的醫院,北京近20所,河南一所。

中國500強企業,北京104所,鄭州就兩所。

你把醫療,文化,產業,教育等等所有的資源列個表,對比一下,就明白了。

這是二線城市鄭州和一線城市北京的差距,我們的問題就在這裡了。

城市壟斷資源,農村沒有資源,一線城市壟斷大部分資源,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差別都如此恐怖,那農村呢?農村是0資源,啥都沒,誰會在農村,所以中國人人都在逃離農村,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有春運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因為北上廣有資源啊。

城市壟斷資源,城市就是戶口,戶籍就是階層,中國的資源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傾斜太多。

所以,八線城市給你個別墅和戶口,一線城市給你個標間和戶口,你要哪個呢,你肯定還是要擠破頭皮住在擁擠的一線城市,擠成狗住地下室也不會回老家住大院子


遊走的暗夜精靈


這個問題從這幾方面來理解:

1、中日人口分佈對比

中國,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8億左右,人口密度是139.6人/平方公里。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佔陸地面積的33%。中國人口分佈一般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地理上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衝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再看看日本:

日本,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26億,人口密度是348.3人/平方公里。大約有8000萬人居住在本州島太平洋側和九州島北部地區。東京都的人口數字超過1200萬,其他如橫濱有355萬人;大阪有263萬人;名古屋有220萬人;札幌有185萬人;神戶有152萬人;京都有147萬;福岡有132萬人;川崎有130萬人;北九州有100萬人。

可以看出,中日兩國人口都大量聚集在適合居住的沿海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都體現在大都市。中國大城市的人口數量已經遠遠超過日本東京都、橫濱等城市人口。所以中國的大都市到處是摩天大樓和二三十層的商品住宅。而日本呢,除了東京之外,其他城市反而多數人家住的是獨棟小樓。

2、在東京都之外的其他城市,日本人住獨棟小樓是有原因的

① 由於日本一半以上的人口都聚集在東京等大城市,所以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不算很高,這就有條件建獨棟的小樓。

② 日本土地私有制,一旦購買土地永久使用權,法律保護土地所有者權益,所以他們能夠舒舒服服蓋自己想要的房子。

③ 日本是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如果建設大量高層建築很不利於防震抗震,而且房子建得越高,對抗震要求就越高,成本加高,不符合日本國情。這就讓更多的人選擇自己蓋房居住。

④ 目前來說,日本的現代化程度更高,城鄉結合得更好,郊區環境也相當不錯,適合蓋獨門獨院的小樓,就算居住在鄉村而在大城市工作,搭乘快線上班也方便快捷。而中國,城市、鄉村差別巨大,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地理條件都不具備大量出現每家每戶的獨棟小樓。


官龍飛燕蔣建華


“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國全國的2.5倍”這句話說的是全國平均。其實日本比中國的人口密集度更高,日本全國人口一億4千萬不到,但是東京都周圍的“首都圈”、大阪京都神戶的“京阪神地區”和名古屋周圍的“中京圈”這三大都市圈就已經聚集了7000萬人,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這樣一來,其他地方基本上就沒有人了。

所以其他地方你想怎麼蓋房子就怎麼蓋房子,那些地方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地方蓋房子,而是因為老齡化社會造成的人口過疎帶來的被廢棄了的房子怎麼辦的問題。日本的廢房也有一個產權問題,風能進雨能進別人不能進。即便知道這房子無主,根據現有法律,地方政府也不能去拆,但是不拆又會帶來安全上的問題,大家都在撓頭。

當然問題說的不是這些“其他地方”,而是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其實東京大阪這樣的大城市的市中心基本上都是高樓,獨棟小樓少一些。

但即便在首都圈,也能住上“獨棟小樓”,有趣的是價格也不是很貴。比如即便在東京都23區裡面,7000萬日元左右的價格也能弄到一個所謂“獨棟小樓”,按今天的匯率大概410萬人民幣左右,這個價格估計在北京三環之內能弄一個廚房沒問題。再肯遠一點,擴大到琦玉神奈川的話,5000萬日元弄一個也不難,那就是不到300萬人民幣了。

日語中把題圖中的這種“獨棟小樓”叫“一戶建”,很日本式。在東京土地面積一般就只有60平米左右(到了神戶能有100平米),蓋起來了全部建築面積大約也就在100平米左右,除了能停一輛汽車的地方,一般沒有能稱得上“院子”的地方,和中國或者美國的“別墅”“豪宅”完全不同。當然那種真正的大豪宅也有,但基本上集中在高級住宅區,像東京的田園調布,神戶邊上的蘆屋等地方。大城市市中心也算寸土寸金,非大富大貴人家住不起大豪宅。

題圖中的房子,土地大概是90平米以下,建築面積120平米左右,一樓廚房飯廳客廳衛生間,二樓三到四個房間。

下面是東京都品川區的新建一戶建,土地64.48平米,建築面積112平米,價格6945萬日元(按今天的匯率大約相當408萬人民幣,再加上8%消費稅,440萬人民幣左右吧):

而真正的豪宅是這樣的:

選擇一戶建還是大樓看個人的口味和追求,如果追求自由的私有空間,“一戶建”是一個選擇,雖然稍微貴一些。但是對於一般工薪階層來說,大樓是更好的選擇。首先是貸款更容易,其次大樓住戶多,更安全,有些事情有住民自治會出面交涉,不像“一戶建”什麼都要自己出面。樓房一般都是鋼筋水泥結構,抗震強度也更好,而且因為牆體厚,保暖隔熱性能好,光熱費也節省。再有就是大樓因為居民多,附近基本上都會有超市什麼的,生活方便。

至於為什麼日本的大城市裡還會有這麼多“一戶建”存在,沒有給開發商全弄成高樓大廈的理由是因為日本的土地管理非常嚴格,而且開發商沒有那麼大的拆遷能力。

日本全國的土地都有臺帳,產權,用途都有規定。如果是住宅用地,容積率也是定死了的,要改變非常困難,不是睡個午覺就能解決的。而且是完全私有制,永遠歸屬自己所有,不願意賣就沒有人能強買,一般能搞拆遷的就只有國家大型公益項目,一般的開發商就只能和人磨嘴皮,有那功夫還不如另找塊空地去。所以祖上留下來的地皮一般就永遠在手裡,後代有把大宅子拆了改樓房的,也有一塊大宅子地皮改幾塊小宅子地皮的。但基本上不太有人去動把幾塊小宅子的地皮合起來改大樓的腦筋,因為太麻煩。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在日本即便是在大城市也有不少“獨棟小樓”一戶建的現象。


冰冷雨天


日本是個島國,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了一億三千萬。2016年,日本人口的密度為348.3人/平方公里,中國每平方公里不到146個人。 雖然日本的人口密度接近中國的3倍,但是日本的樓房都是以幾層的居多,這裡的居民大多是住獨幢房子,舒適度比中國的好多了。

許多朋友到日本來,會發現東京的房子沒有想象得那麼高大,高樓大廈也沒有我國一二線城市多,走進一般的住宅區,更是的是密密麻麻的幾層小樓房,覺得這樣的都會沒有壓迫感,其實很不錯呢。

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面積是北京的八分之一,人口密度更是北京的幾倍,自建的幾層小樓房非常多,很多日本人住的都是獨棟的小別墅。日本真的是這樣嗎?日本國土面積狹小,為了儘量節約土地,應該是多建高樓大廈才對啊,他們還能住別墅?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1,據說東京一直到明治時代才允許蓋三層樓,平房的歷史源遠流長;此外,東京在明治5年(1872年)發生大火後,制訂了“銀座煉瓦街計畫”(銀座規則),要求建築的高度符合街道寬度,這從安全或景觀角度來說都有道理,深植人心。

(東京車站)

所以,在2003年,森大廈等一批開發商公佈了170米級別的大規模舊城再造方案,但迫於當地百姓強烈反對,最後蓋成了地上12層、地下6層,高度66米左右的模樣。由此,百年前誕生的“銀座規則”再度得到遵守,東京的鬧市區終未出現太過唐突的摩天樓。

2,東京住宅區的樓房有高度限制。日本有“日照權”的概念,就是蓋房子不能妨礙別人享受陽光的權益。所以許多住宅區限制樓房不能高過10米。

(東京都內的獨棟小樓)

3,日本土地私有制法律保障土地所有者權益。

日本土地私有制,一旦購入,有永久的所有權。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想蓋房子就蓋房子,不受時間限制,只要符合當地住宅規劃。日本很少有像中國那樣大面積拆遷現象,因為要幾百戶住戶都統一拆遷,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比如成田機場,到現在了機場內,都還有幾家住戶不走。

在東京,你可以經常看到路邊一棟老平房拆了,又重新在原地蓋新房子。筆者家周圍,一年四季都有一棟2,3層一戶建出售。

(東京都內正在建造的獨棟小樓。2層樓,帶車庫。室內面積86平方米)

4,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過高的建築物在強烈地震當中不利於人員逃生,因此日本政府嚴格限制了建築物高度,這是出於對建築物內人員安全的考慮。

5,日本雖然也有能力建造耐地震、颱風的千米級摩天樓的技術,但建築業者普遍相信,只要超過500米,建築物就需要大量混凝土維持強度,無法確保寬敞的內部空間,只能當作地標等象徵,並不適合人棲息,所以並沒有一股腦兒地去趕這樣的熱潮。

雖然在東京都內也可以買地蓋樓,但東京都內土地價格比較昂貴,買一塊地要付出大筆錢。很多在東京上班的人,都喜歡在東京郊區或鄰近的縣買一塊地,蓋房子。由於交通便利,也不耽誤上班時間,而且房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建設,所以從東京開外郊外的電車沿線,都是密密麻麻的一戶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