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戟的作用是什麼?

ipgks


關於戟,我在這裡要分成東西方兩個板塊來講述。



先說中國,中國戟是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早期的戟是分裝的,就是分別套上矛頭和戈頭,這樣的裝配使得戟的結構不是很牢固,容易發生矛頭脫落或者戈頭打轉。因此從春秋到秦末,戟始終都是一種從屬的長兵,地位次於矛戈。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戟作為輔助長矛和長鈹的短兵,會跟在矛兵後面進攻突擊到矛兵跟前的敵軍,從而做到長短兵的緊密配合。


漢代之後,冶鐵技術飛昇,戟頭開始鑄成一體化,這樣的戟堅固耐用,還兼具矛戈的作用,很快就廣泛的裝備于軍中,並且取代了戈的地位,成為了和矛並重的長兵。漢代的戟頭有三種,根據長相分為:卜型、丫型和γ型,其中γ型很少見,主要是卜型和丫型。漢代鐵戟不只用於步戰,還被裝備於騎兵。在西漢征伐匈奴的過程中,就有過鐵戟刺落匈奴騎兵的壁畫。

卜型鐵戟在東漢時發生了一些變化,戟胡開始微微上彎,有點像明代的龍刀槍。猜測可能是為了對抗鉤(專門剋制戟的短兵)做出的改變。丫型戟具有之前戈的功能,又多了穿刺能力,並且省去了單獨的矛刺(上胡),也是很現實的改進。



三國時期,鐵戟開始了最後的絕唱,三國使用戟的大將很多,比如呂布的轅門射戟,這個在正史裡面也有記載。再有就是曹魏的典韋和孫吳的甘寧,在正史裡面都是用戟的大將,包括張遼威震逍遙津,也是持戟衝鋒。對面的孫權,用的也是戟。除了被步兵使用,卜型戟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還被裝備於騎兵。


然而當三國亂世結束,西晉一統之後,鐵戟就逐漸開始淡化了。東晉十六國,北方的具裝騎兵的甲冑愈發的變厚,這使得穿刺能力受限的戟難以擊破騎兵的重甲,制騎能力反倒是長槊更為有效。因此慢慢的,戟退出了軍陣第一線,演變成了儀仗武器。有趣的是,戟的發展並沒有就此停止。南北朝時期,戟變成了橫支與豎支一長一短的叉子型,不過卻是在儀仗隊中被作為禮器使用。可以說南北朝之後,鐵戟就退出了中國的戰場,轉而成為了象徵皇家威嚴的禮儀兵器。


下面再說說歐洲戟,歐洲戟出現於14世紀末的歐洲,開始戟兵是作為長矛兵和劍盾手的輔助兵種,後來在戰場上戰戟的多用性優勢被愈發的凸顯出來,所以在15世紀中葉作用,歐洲戟成為了和長矛並重的長兵器。

歐洲的戰戟分為幾個形制,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瑞士戟,再就是西班牙戰戟和羅馬尼亞戰戟。瑞士戟的出名源自第一批使用他們的戰士——瑞士僱傭兵。16世紀的瑞士於今天的瑞士可以說是判若兩國,國家經濟窮的一批。為了掙錢,瑞士向各國出口優質僱傭兵,並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瑞士戟的特點是矛尖配斧刃配鐮刀鉤,在使用時以長戟方陣可以最大效果的發揮作用。通常第一排長戟會擺成矛牆,當有敵人突進時,第二排戟兵會用矛尖掩護離敵人最近的那一個戟兵,然後由第一排距離敵人最近的戟兵會展開大斧的攻勢,用斧刃劈砍敵人。因為優良的作戰效果,瑞士戟被推廣到了法國、荷蘭和德國。


西班牙戰戟個頭要比瑞士戟小得多,其劈刃呈月牙形,和中國的戟刀類似,但是劈刃的穩定性要更強(因為是整體鑄成)。西班牙戰戟的優勢在於矛尖呈錐子型,而且長度極長,所以突刺效果極佳。在西班牙士兵的手裡,戰戟沒有成為主戰兵器,倒是在和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的戰爭中,西班牙戰戟成了西班牙征服者們鍾愛的武器。當西班牙開始盛行西班牙方陣時,長戟便退出了西班牙的軍界。

至於羅馬尼亞戟,可以說是盛行於斯拉夫人的一種大殺器。其樣式和瑞士戟很像,只是斧刃比較小,戟尖呈劍型,適合劈刺,可以說羅馬尼亞戟比瑞士戟更適合劈砍,類似於中國的大刀,不過因為正是因此,俄羅斯也好、羅馬尼亞也好,都沒有出現過長戟方陣。



火器工坊


戟是所有行軍武器中最厲害的。如果你只能挑選一種武器上戰場,那挑戟就對了。前面兩位的回答很好地解釋了戟厲害的原因。我唯一能補充的就是:對抗盔甲,戟實在是太有用了。一旦盔甲從戰場上消失,戟兵也會消失。十七世紀末軍事武器論文中幾乎就沒再提到過戟了:

還有一點要記住,文藝復興步兵生活在一個鼓勵使用多種工具的時代,交叉訓練是當時的法則。

如果要與騎兵進行激烈的戰鬥,我每天需要一個15英尺的矛;如果要我在這種戰鬥中護送少尉、艦長或是一群人,我更願意有一支戟。

要對付船上的駐軍?我選擇10-12英尺的矛。要在我的家鄉守夜的話,我選擇戟。

為了幫助我的部隊,請給我一個戟或一個游擊隊員,矛顯得非常笨重,而且菲爾也指出了,矛很貴。

攻打步兵方陣?給我一把火槍,還有99名士兵,他們可以在進行荷蘭反擊時射擊。更棒的是,他們可以在我身後設立火炮。


義薄雲間


關於戟的作用,應該分兩個階段。

首先是春秋至漢代,這時的戟基本是矛和戈的集合,出現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戰場上兼具正對面和側對面的對沖敵手,對於正對面的對手,使用矛尖,對於側面的對手,尤其是車兵和騎兵,使用側面的小枝,同時小枝還有將對方鉤扯下來的作用,至於有人說的自上而下的啄擊,我到不認為是主要功能,因為啄擊不像側擊,可以藉助車馬的力量,在對方頂盔的情況下,殺傷力有限,當然實用時怎麼方便怎麼來,也不是說沒有啄擊的可能,只是效果有限罷了。在車兵逐漸被騎兵取代的過程中,戟也開始發生變化,垂直的小枝開始逐漸傾斜,出現了所謂的僕字戟,這其實也是適應騎兵衝鋒的需要,因為這種形狀相對於垂直小枝不僅更有助於擴大收創面,更能像刀一樣一劃而過,而不用擔心勾住對方後無法擺脫,現代騎兵藉助馬的速度,可以使用不開刃的軍刀輕易將對手砍砍死,同樣戟的小枝也具備了馬刀範圍之外的殺傷力。漢代以後戟逐漸消失,消失原因不明,也不一定是完全被鉤鑲剋制了,但肯定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其次是五代十國之後了,一種叫戟刀的武器橫空出世,這個戟刀是宋代武經總要裡的名稱,其實是劃到刀裡的,我們聽評書中提到的武功高強之人手中的的方天畫戟,青龍戟一般說的就是戟刀。現代評書源於明代的小說,小說家往往文人出身,並不瞭解戰場實際,而政府為了防止民間造反,對於各種戰爭陣法,武器使用方法往往是秘而不宣的,這才造成了我們往往把陣前單挑,一擁而上當成了古代戰爭的常態,現代的影視劇又加大了這種誤導,事實上,戰場取勝,靠的是陣戰,陣戰靠的是紀律,力量和兵器配置,要的是有孔武有力的士兵的相互配合,而不是一身江湖功夫的民間大俠。戟刀的出現也是如此,五代十國期間北中國最強大的是契丹,契丹以重裝騎兵聞名。而宋建國後由於對手騎兵太強,自己又是以步兵為主,所以著力發展剋制騎兵的武器,現在看來,戟刀和弩一樣,都是宋軍重點發展的武器,其實單憑分析也能猜到,騎兵最好用的是長矛和馬刀,弓箭。戟刀並不適合騎兵使用,首先他的反刃就增加了使用成本,因為在對沖時正刃對騎手的阻力最小,反刃最大,但反過來分析,如果是步兵用來剋制騎兵,戟刀的威力就不可小覷了,矛尖,月形刀,怎麼看都是對付騎兵,尤其是重裝騎兵的,對於布成陣型的步兵來說,手中拿一支戟刀,配合戰友的長槍,盾牌和弩箭,不需要什麼特殊技巧,三米長的刀杆足可以與騎兵對抗。,當年瑞士人也是利用類似的長戟玩死了法國的重裝騎兵。而所謂方天畫戟的作用,我的分析是更類似後來戚家軍的狼銑,是為了與其他兵器配合,起格擋作用,為長矛突刺提供機會。

說了前面的,再反駁一種通用觀點,即戟只是儀仗兵器,首先,漢代的羽林軍的確用戟儀仗,但前提是漢代的主要兵器就是戟。至於戟刀,,既然能出現在武經總要中,就說明它是實用兵器,否則武經總要裡為什麼不見儀仗裡最常見的玉具劍,斑劍和法劍。


旋風少校


春秋戰國時期多為青銅戟,大量用於車戰,為”車戰五兵”之一。西漢出現鋼鐵戟,為漢代步兵和騎兵必備格鬥兵器。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入侵,軍隊中戟逐漸為刀所取代。後世仍作為儀仗器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