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

流光與花色


每個早晨,我急著要趕去上班,而孩子卻不想上幼兒園,各種拖延招術輪番使用。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他就是不肯配合,常常逼得我“河東獅吼”。

其實,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對孩子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恐慌,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總歸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沒有任何好處。但是,面對孩子的任性不聽話,想要做到不急不吼,我只想說一聲——“臣妾我做不到啊!”

孩子嗷嗷落地時,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從諸多育兒書的理論中,我們學了不少,但是真的跟孩子“短兵相接”時,卻常常敗下陣來,往往還是會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大吼大叫。

面對孩子的各種“刁難”,究竟該怎麼做到不急不吼?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究竟該如何輕鬆化解呢?又有什麼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讓我們輕鬆養出好孩子呢?《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會給你想要的答案,它是一本有理論支持,也有實際操作方法的指導手冊,裡面的育兒技巧,拿來便能用,用了便有效果。

何小英、魏華、李叢是三個各自在育兒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媽媽。三位作者的名字各取一字,便是“櫻花叢”。“櫻花叢”三人都是在育兒道路上經歷了焦慮、困惑和痛苦,通過不斷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最後都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還發展了自己的事業,成為育兒專家,實現了人生的雙贏。

她們三人結合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加上各自多年來的實戰經驗及案例的總結,共同合作完成了《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

在《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中,“櫻花叢”針對家長普遍的育兒痛點,總結出了很多全新的實用模型,幫助家長更懂孩子,掌握行之有效的育兒新技能。她們從良好習慣、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健康和家庭溝通五個關鍵點出發向我們詳細講解如何輕鬆育兒。

1.良好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簡單來說,習慣可以決定命運。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要培養好孩子的好習慣。

習慣的培養不是說教說出來的,也不是棍棒教出來的,而是一套科學的行為訓練,需要遵循一定原則才會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從而養成某個良好習慣。

櫻花叢三位媽媽給我們分享了“四葉草法則”。父母要提前跟孩子約定好規則,讓孩子能做好心理準備,再引導孩子合理制訂和實施目標,接著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尊重和理解孩子。“四葉草法則”最關鍵的是要提前跟孩子約好,不是父母定好規則,而是孩子自己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會讓孩子更願意合作,而孩子的自我參與,會增加孩子行動的自主感、歸屬感,會將正在執行的行為轉化為內在動力。

所謂“四葉草法則”的四片葉子分別指的是:

第一片葉子,提前約定,讓孩子心中有數;

第二片葉子,制定目標,有目標的人才不會迷路;

第三片葉子,有限選擇,孩子更願意合作;

第四片葉子,認可孩子,讓孩子更有價值感。

一個好的習慣,需要保持;一個壞的習慣,需要改變。掌握了“四葉草法則”,我們便可以幫助孩子打破越來越多的壞習慣,養成越來越多的好習慣。像孩子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不愛做家務,愛撒謊等等讓家長頭痛不已的問題,都可以運用這個法則去解決。

2.做孩子的伯樂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關鍵是父母要學會去發現。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天賦,有一些天賦依靠發現,一些天賦依靠鼓勵,還有一些天賦需要後天賦予。而有天賦卻不一定能得到開發,而是需要我們父母給予相應的發展環境。

什麼叫天賦?孫圈圈說過,真正的天賦,是能夠讓你感覺自己更強大的東西。也就是說,天賦,是孩子自身的優勢。既然如此,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呢?《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給出了一張“興趣—優勢”對照表,讓我們對興趣和優勢有一個清晰的區分。從而能夠找到孩子的天賦,避免浪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讓孩子去學習一些他既沒有優勢又沒有興趣的特長。

3.提升學習能力

一個學生上課專心致志,記的筆記疊成小山,下課後廢寢忘食地苦練習題。但是,明明起早貪黑的學習,但是跟學霸卻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我們在自己或是身邊人身上會看到這個學生的影子,這些人學得又苦又累,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只知勤奮,卻不講究方法,只能說是死讀書。要知道,任何一個學霸,不僅僅只靠勤奮,他們更講究學習方法、學習效率。

尼爾.波茲曼說過,一個人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學習方法。學習並不是埋頭苦讀就可以的,是要講究方法的。《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裡提出,學習能力也是一種技能,越早培養越好。

書中為大家介紹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方法,還提供了讓孩子愛上寫作業的方法,還有各種遊戲學習法……學習方法決定了學習效果,這些方法大家可以按照書中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各種學習能力,讓孩子在日後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輕鬆些。

4.讓孩子自帶發光功能,不懼怕黑暗

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育兒的過程中常遇到的,也是常常困擾父母的。小孩子一般從3歲開始就可能會有各種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孩子以後在社交能力、人格發展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會導致孩子出現自卑、恐懼、暴躁、仇視等等病態的性格。

櫻花叢給了我們一張孩子的晴雨表,能夠判斷孩子的心理狀態。不管是孩子出現哪方面的心理問題,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而都是有其深層次根源的。

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書中介紹了有“紅綠燈法”,“樂觀DAD”,“哆來咪”,“CAP原則”等等,每一個方法都針對孩子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讓他們在情緒穩定、自信力、抗挫能力、自控力、不叛逆、感恩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現。

5.好的家庭環境,勝過許多教育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他們在培養子女方面都捨得花錢,花精力,但卻很少注意自己家庭氣氛的創造。

臺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最好的家教,是幸福的婚姻。家庭教育除了父母個人還有看不見的家庭環境。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任何教育都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有愛的家庭才能形成良好溫馨的家庭環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跳離具體的育兒技巧,《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還處處滲透著3個重要的育兒觀念。

1.懂,才是最大的愛

不瞭解孩子,99%的教育都是無用功。

怎麼養?怎麼教?怎麼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都需要技巧和智慧。而解答這些問題的前提便是父母瞭解孩子,懂得怎麼養,懂得怎麼教,懂得怎麼愛!

每個孩子都遵循一定的身心發展規律。父母若是能提前閱讀專業書籍,學習相關課程,就不會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時不知所措了。

懂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才知道什麼是對他好,否則很容易揠苗助長;懂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意義,才能理解他的一些看似不正確的行為,能夠減少負向手段的使用比例。

如果父母可以在各類科學的基礎上真正懂得孩子,做到科學養育,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孩子的生命也將更加精彩。

2.做有原則的父母

方法再好,也要堅持,沒有一種習慣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方法,有很多方法都要求父母要有原則,否則再好的方法也是徒然。

父母必須做到有原則。做有規則和界限的父母,不然孩子就會“步步緊逼”,任何約定好的規則都會失效。因此,父母不管採取任何方式來幫助孩子保持或改變一個習慣時,一旦約定好規則,就必須堅決執行。

3.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

焦慮的本質就是無知。我們在育兒時出現的焦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育兒的無知。

三位作者一開始都經歷過這樣的焦慮,她們最後能夠開創全新的天地,都是因為她們三個人沒有讓自己深陷在焦慮的沼澤中,而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想要培養孩子成為你的驕傲,還不如先讓自己成為可以讓孩子驕傲的人!我們都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有些事,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能學會。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區別於其他育兒類書籍的最大的地方是“櫻花叢”三位媽媽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不斷教育自己,為孩子,也為自己帶來了幸福人生。

父母和孩子是美好的遇見。作為父母,我們究竟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未來?或許《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本書中誠意滿滿的乾貨能讓我們心平氣和地走好這條無法重來的育兒路!


淡之讀書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一個詞“一個暴媽毀三代”,那些經常用“吼叫”態度對待孩子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孩子的“不聽話”是沒有必要用吼叫去解決的,態度溫和同樣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孩子搗亂、磨蹭,我們還是忍不住向孩子發脾氣,覺得這就是立竿見影的最好辦法。可是每次吼叫過後,又會覺得發脾氣不好,對孩子有點愧疚感。

我們常常困頓於這種矛盾的情緒牢籠,事實上當下讓我們發脾氣的事情也並不值得我們大發雷霆,那麼真的是為我們的脾氣不夠好嗎?事物都有兩面性。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我們的認知不到位,對事情的認識和看法出現了偏差,才導致這件“原本不那麼壞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帶來了負面的行為。

比如,你辛苦準備了一頓大餐,還走開沒多久,兩歲的孩子就已經將桌子破壞得不可收拾,飯菜倒得滿地都是。看到這般殘局,身心疲憊的你怎能不發火?如果順著這個情緒的走向,肯定要對孩子發火,但如果轉念一想,在兩歲的孩子眼裡,不是吃的就是玩的,你把這些新奇的東西擺在他面前,激發了他無限的創造力,說明他想象能力足、動手能力強,這比對這些東西完全漠然的孩子強吧?

回到正題,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瞎搗亂”,當媽的如果做到不吼不叫呢?

首先我們要升級我們的認知能力。察覺我們情緒發生時的起源,多看些哲學書、育兒書,升級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打破固有的認知水平,儘量從正向樂觀的角度去評判事情,認知水平高了,自然沒有脾氣了。

其次我們要強化練習,不斷練就好脾氣。如果遇到事情如果真的無法控制情緒,也不用壓抑,但是一定不要立刻開口,先冷靜下自己,等心平氣和了再作處理。


Anne1547371


我家寶寶才一歲的時候,因為他打我,我就吼了他一次,真是後悔,其實是不懂孩子,誤解他,不明白他那麼小打人,想來真是無知的表現。想改變自己,就要不斷學習,懂孩子, 愛孩子,用心守護!



首先, 懂得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特點。打人、發脾氣、煩躁、摔東西都是有原因的,千萬不能在自己不明白孩子的時候管孩子。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方法。大喊大叫就是不可取,沒有效果,反而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說明後果的管教,正面的管教,幽默一次,寓教於樂、與玩、與學,好方法事半功倍!

再有,充實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成長需要營養,尤其需要媽媽提供的養分,不只是物質的,重要的還有精神的。學習的媽媽最智慧,智慧的媽媽,智慧的愛!


卓越父母大學


看到這個標題,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媽媽吼叫和打罵的教育方式讓我的童年幾乎沒有歡樂可言,長期生活在這種暴力溝通下的我自卑敏感,沒有主見。導致我長大後,畏懼做任何決定,總是徵求別人的意見,也為自己每況愈下的處境埋下了伏筆。

有了女兒後,多數情況下,我都是溫柔的媽媽,但是偶爾也會像媽媽那樣對她們吼叫,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到童年時的自己,感覺虧欠她們。媽媽錯誤的教訓方式毀了我,我怎麼可以重蹈復輒呢?


於是,我制定了每天不吼叫的計劃,並且已實施105天了,在這105天裡,我每天微笑著面對孩子們,帶她們玩遊戲,給她們講故事。孩子們越來越自信開朗,我也從自卑敏感的不良情緒裡走了出來,親子關係也更加融洽,我已然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媽媽。
如何做到不吼不叫?當然是首先制定這個計劃,然後就是排除萬難地執行了。


女孩長成記


有的媽媽脾氣不好,經常會對孩子大吼大叫,負能量都消耗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沒有辦法接受媽媽的這種行為,就會把所有的不滿不理解都壓抑在內心,孩子的情感沒有辦法釋放出來,長久下來性格就很容易自卑,甚至抑鬱。那麼媽媽如何才能做到不大吼大叫呢?



首先,作為媽媽要有正確的心態,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和孩子交流,構成親密的關係。媽媽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的,可是由於採取的方式不同,卻把這種愛轉化為對孩子無行的傷害。很多媽媽就是對孩子的不瞭解,所以就以自我感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這種方法是完全不對的。媽媽要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孩子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有再多的缺點在母親眼裡卻是完美的,母親就要用一種包容的胸懷去接受孩子的一切好的壞的。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母親不要否定孩子,要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找出原因,客觀的評價,這會讓孩子覺得母親走入他的內心,會對母親的愛會有種敬意之情。



其次,媽媽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如果你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首先自己就要不斷的學習,不要被社會淘汰。因為媽媽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影響著孩子。如果有些事情沒有辦法和孩子解釋,就做個坦誠的媽媽,和孩子主動說明,媽媽的能力有限,這件事情幫不到你。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總比那些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好,那種行為只能說明媽媽在掩飾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希望這些能幫到那些大吼大叫的媽媽,爭取做個孩子眼中的好媽媽,如果有更多的分享,請關注我。


我說一二


首先,媽媽要對自己的身份有正確的認知。媽媽是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情緒,並不完美,知也不是一直壓抑自己的需求滿足孩子的需求才是好媽媽。只有正確認識了自己,才能去真正的尊重孩子,理解親子關係。

其次,媽媽要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要承認孩子是成長中的獨特的生命個體,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所作所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媽媽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產生不良情緒,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在用不斷犯錯的形式進行學習。

第三,媽媽要學會“暫停”。當媽媽發現自己被情緒控制的時候,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暫時離開孩子,讓自己回到冷靜狀態。

最後,溝通的方式有無數種,並不是只有吼叫才能表達,媽媽需要多學習思考,用更理智有效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芊媽七絃




看到這是一個關注人數超過答題人數的問題,就覺得很開心了。畢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同,應該以包容的心態,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
作為職場媽媽,我們每天似乎有著無盡的工作,而且,沒有假期,似乎永遠看不到光明。有句話說的很好,你對孩子發火,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你的心太累了。
然而,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那些似乎無處不在的“說了矯情、不說憋屈”的小事,要想調整好心態,似乎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要想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
首先不要太過苛責自己,不必強求。
事實上,要想做的情緒穩定,不只是對自己不必苛責,對很多事情都要“放輕鬆”。


——臨近上班時間,寶寶吃飯灑了一半,怎麼辦?
沒關係,給他喂點奶或米粉,方便快捷,灑了東西可以簡單收拾一下,也可以等到下班再說,放心,都不會有什麼大不了。
——寶寶快要睡覺的時候打翻水杯,灑了滿床水,怎麼辦?
別激動,換個床單,鋪個隔尿墊,用不了多久時間,邊換床單,還能邊給娃講個故事啥的。放心,晚睡10分鐘,遠比在緊張哭泣下入睡好得多。
可能媽媽們原本都是乾淨整潔的妙人兒,有了娃之後,似乎一切都不在掌控,也變得邋遢了;“別人家的孩子”似乎都是天使,偏偏我家寶寶是個磨人精……但不管怎樣,都要以平常心去面對一切,不必比,更不必強求。
其次,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做好預案。
有了寶寶之後,經常會狀況百出。雖然有很多預料不及,但也有很多可以預料。要想盡可能的避免麻煩,就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出門時,除了尿不溼、溼巾紙巾水瓶奶瓶外,我的包裡永遠都有一條小包被,一身替換衣服;不想讓寶寶碰到的東西,就一定放到他絕對夠不到的地方;給他創造絕對自由的空間,但那些彩筆貼紙之類的,永遠確保留在他的自由空間……
如果家長不能提前有所預備,就不要怪孩子把一切弄得一團糟……
最後,每個媽媽都要留點時間給自己。
可以和寶寶爸溝通好,或是求助於家中的長輩,安頓好寶寶,適當給自己放假。只有身體休息好,心態調整好,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溫柔的媽媽。
願每個媽媽都不必大吼大叫,願每個寶寶都有個不吼不叫的媽媽。

胖駿小穩穩


雖然我深知這一點的正確性,但是有時候脾氣上來了,情緒控制不住了,就很難做到,可能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每每衝著蛋仔吼完後,我就會很後悔,事後也會第一時間跟我家蛋仔道歉,承認媽媽剛剛脾氣急了,但這恰恰說明了我的修為還不夠,需要不斷的鍛鍊。那麼,有了這樣一種意識後,就應該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地加強訓練,慢慢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沒來由地大動肝火。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外國媽媽,她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不吼不叫的“橙色犀牛”行動,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不僅很好地學會了控制自我的情緒,培養出來的孩子也非常棒!
因此,我覺得,即便現在你不能完全做到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但至少應該成為你一個努力的目標,每天都進步一點點,那麼久而久之,當你在這種意識下不斷地訓練,那麼總有一天,你也能成為控制自己情緒的主人,做一個真正不吼不叫的媽媽。

蛋仔嘛嘛成長館


從我切身經歷來看,不吼不叫的關鍵點是媽媽自我情商的提高。跟孩子乖不乖鬧不鬧點關係沒有。

可能目前正陷入熊孩子煩惱中的媽媽會不屑於我的觀點,覺得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可以仔細想想某一天,老公突然開竅了各種買買買各種貼身陪伴各種讓你滿意,工作順利心情大好。這時候孩子哭的時候你是笑著哄還是吼著訓?

所以媽媽的吼叫大多數佔主因的是媽媽心情不好💢💢

找到了根因是不是就好解決了?想想怎麼能讓自己開心這個問題是不是就簡單多了。因人而異吧,我開心的事情就是工作和掙錢。但又不會那麼拼命,會盡力勻出時間陪伴孩子。其他所有的事情我一律不操心。

這樣適當的放空自己,工作累了客戶變態虐忍到極限了,再看看孩子,突然就覺得帶孩子是件很輕鬆的事情。可以玩可以樂可以做手工可以一起烘焙。

就是偶爾不愛學習了看電視多了吃飯的時候淘氣了,心是靜的對孩子也從吼叫變成談心和講道理了。加上有一點點小心思的曲線救國迂迴引導說服。

真的不需要歇斯底里的吼叫,你可以多看看兒童心理學。吼叫對孩子的成長副作用很大的,儘量多放鬆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心靜了說話想吼都吼不出來。


養公主的女漢子



不是每一個媽媽沒有脾氣,製造脾氣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因為工作,也可能是因為友情,或者是經濟,更或者寶寶真的淘氣了。

不管哪一種,在寶寶面前,一定要忍,也或者在發火的時候立馬告訴孩子媽媽要生氣了,提前只會一下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收斂頑皮。也或者轉移注意力,剛要對孩子發火,想想這孩子是不是有原因啊?先問問再說吧!一天一點改變,慢慢的就不會大吼大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