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以荊州為根本、巴蜀做後方並扼守漢中,是否能奪天下?

楚客雲中


在我國,三國時期時段精彩紛呈的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蜀國的建立者劉備出身貧寒,自漢末起兵以來,經常投奔他人,後來到了荊州後,遍訪名仕,三顧茅廬,諸葛亮決定投效劉備。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先佔據荊州益州,後靜待天時,最後兵分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最終實現漢室復興的目標。假如劉備集團以荊州為根本,巴蜀做後方,扼守漢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麼?

事實上,劉備集團確實做到這三點了,但是結局大家也知道,蜀漢最早一個滅亡。總而言之,蜀漢政權滅亡,總體來說就是策略失誤。即使佔據了荊益,漢中也沒有用,因為它要等待的“天時”遲遲不到,而自己卻陷入了危機。

人和是可以爭取的,地利是可以控制的,唯獨這個天時是難以預料的。天下的確變了,但對劉備來說,沒往好處變,反而變得越來越糟。先是孫權暗中聯合曹操,偷襲荊州,荊州這條路線算是夭折了。再是劉備東征,折戟沉沙,益州這條線也元氣大傷。荊州是主力,益州是助力。如今主力沒了,僅剩一個助力,想去取天下那就難上加難了。


荊州形勢變化之大,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

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

劉備如果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完成益州和漢中的軍事和政治部署,再率軍回駐荊州,以益州為根據地,同時保證作為荊州和益州的主要聯繫通道的三峽運輸通道的安全,那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在孫吳不背盟的條件下,在荊州可以對曹操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只要“天下有變”,也就是曹操內部出現重大危機,從荊襄出兵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但是關羽攻襄樊,本身只是個奪取荊北地帶的戰區行動,雖一度水淹七軍、戰果豐碩,聲勢不小,但只有1/3個荊州為分基地,更要分心防備荊南的孫權,是以連樊城都還沒打下,就被徐晃長驅直入擊敗而樊城圍解。益州方面更剛剛經歷漢中大戰、精疲力竭而長達數個月、直到關羽敗亡時不能做任何策應,荊州作為重要的線丟失了,劉備集團東征失利,只能偏安一隅。

就形勢而言,一方面在劉備顛峰時期,跨有荊益二州的戰略沒有完全達到,荊州一分為三,殘破不堪,關羽自保有餘,北伐危險;另一方面“江東為援”的戰略,前期赤壁之戰,變成孫劉聯盟中,孫權為主導,劉備仰人鼻息。劉備勢力做大之後,孫劉衝突不斷,而經過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兵敗猇亭後,吳蜀聯盟只相當於互不侵犯協議,連最起碼的緩急可共,出兵救援都困難,所謂北伐中原,平分天下,不過是畫餅而已。


“天下有變,發動鉗形攻勢”的計劃,對於劉備,關羽來說,從來都沒有當回事吧。關羽盲目發動襄樊之戰,丟失荊州、劉備衝動東征報仇兵敗猇亭、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率軍北伐,所謂: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自保尚可,想謀取天下實在是太難了。


源稚生


奪得天下,當時強大的曹操都不能,更不用說劉備了。再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意思也是北伐中原,建立霸業,而不是帝王之業。因為諸葛亮也知道,打下基礎,是他們的責任,但是要統一天下,並非這一代人的事。大飛熊認為《隆中對》不是那種固定不變的戰略,可惜剛剛有了基礎,來不及調整,就失去了機會。因為,關鍵就在於荊州。



先回到主題,如果是以荊州為根本,那就是說劉備和主力大部分在荊州,益州則交給諸葛亮或者一個上將駐守,會不會改變蜀漢的命運呢?這裡有優劣之分。這麼做自然有優勢,第一,荊州地理位置重要,特別是江陵。第二,從荊州北伐曹魏比從漢中出川,後勤道路要方便很多。第三,蜀漢的荊州集團有歸屬感。第四,政治中心離孫權更近,便於外交斡旋或者合作。第五,只要打通襄樊,中原地區就一馬平川了,嚴重威脅曹魏在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第六,關羽水軍在秦川使不上力,在荊州則很重要。



那麼,劣勢又是什麼呢?第一最關鍵,佔據長江上流,孫權始終不安心。第二,益州派他人駐守,劉備也未必放心。第三,荊州四戰之地,雖然江陵城厚,畢竟易攻難守。第四,從荊州北伐,江陵,夷陵,公安,秭歸都必須分兵把守,曹魏和孫權都可以從這幾個地方威脅江陵。第五,只要荊州一失,劉備必然和關羽一樣會出現崩盤的現象。第六,違反了《隆中對》的最初戰略設定。所以,以荊州為根本,一樣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失利,益州和劉備的聯繫還會被阻斷。這時,不但是考驗運氣,還在考驗人心。如果益州是諸葛亮加劉禪的組合,那麼就避免了荊州自立的可能。




因此,荊州的劣勢並非不能改變,作為根本,並非不可以。倘若分出益州的部分資源人才,充實荊州,那麼江陵也不是那麼好拿下的。關鍵是,劉備和諸葛亮能想不到這點嗎?特別是關羽北伐,曹魏的南陽宛城,並中原等地,都出現了大範圍的叛亂,響應劉備關羽,這都證明了此時從荊州北伐效果更好。可惜的是,蜀漢不得天時,入主成都(214年),奪取漢中(219年),這中間除了治理巴蜀,就是和孫權在荊州對峙了。直到張郃突入巴西郡,劉備才讓步簽訂了“湘水分界”。這段期間,曹操的統治中心鄴城和許昌都出現謀反,中原地區也到處動亂。而劉備219年五月佔據漢中,七月進位漢中王,同月關羽北伐,根本沒有時間反應。接著,江陵一被拿下荊州丟失,東三郡隨後丟失,就更談不上以荊州為根本的戰略調整了。


大飛熊ヽ騎士


不是地方不行,是人不行!事在人為!


狼哥161507250


隆中對原本的戰略規劃就是,跨有荊益,以荊州為北伐的主要據點。

但做隆中對的時候,有兩個條件:第一是關中實際上還是割據狀態,而且漢中還在張魯手裡,處於分裂狀態,如果按照諸葛亮當時的設想,能夠迅速攻佔荊州和益州,劉備“率大眾以出秦川”,自然是很容易就奪取關中的。但這個條件後來並不具備,到劉備佔領益州的時候,曹操已經佔領了關中、漢中,劉備自己出秦川北伐,就已經不可行了。

第二個條件,劉備集團與孫吳集團始終保持聯盟關係,這樣,就可以同時在關中、荊襄和江淮三個戰場同時出擊,協同作戰,讓曹操首尾不能相顧。這其實也是歷代南方割據政權的一般戰略規劃,而大多數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也就是因為,往往無力同時在三個戰場同時並舉。這個戰略在三國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劉備爭奪漢中時,關羽北伐和孫權出擊淮南,成功牽制了曹操。

其實,這樣的戰略規劃在當時不止諸葛亮一個人提出,周瑜也對孫權提過。赤壁之戰後,周瑜就曾對孫權講過,應該迅速全取荊州,並且由周瑜自己馬上率軍進攻益州,成功之後聯合當時在關中的馬超,對曹操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之後,周瑜再回到荊州駐紮,以荊州為主戰場“蹙曹”,也就是對曹操施壓。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荊襄戰場離中原腹地最近,只要能夠一舉突破,曹操很難在南陽盆地形成堅固防線。

劉備如果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完成益州和漢中的軍事和政治部署,再率軍回駐荊州,以益州為根據地,同時保證作為荊州和益州的主要聯繫通道的三峽運輸通道的安全,那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最起碼,在孫吳不背盟的條件下,在荊州可以對曹操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只要“天下有變”,也就是曹操內部出現重大危機,從荊襄出兵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實際上也是在做這個準備。這從當時劉備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來。首先是漢中並沒有如很多人所設想的那樣,讓當時劉備集團僅次於關羽的張飛去鎮守,而是派了當時資歷還比較淺的魏延,這顯然是意味著,要在漢中地區採取守勢。同時,在關羽北伐進展還比較順利的時候,派原本駐守宜都保障三峽航道安全的孟達也出兵北上,進攻房陵,隨後佔領東三郡,又派劉封到東三郡出任最高軍政負責人,同樣是要在東三郡採取守勢。唯一採取進攻就是關羽在北伐襄樊,這裡就成了主戰場。


如果關羽不是困於堅城之下給了孫吳偷襲機會,而是在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之後見好就收,退守荊州,孫吳其實也沒什麼成功機會。這樣,劉備就完全有可能自己親自回鎮荊州。為什麼呢?伐吳的時候,劉備就是自己帶兵,夷陵之戰後,劉備也是自己屯駐在永安,“天子守國門”,並且擊敗了孫吳的追兵。

但當時荊州和益州之間的聯繫通道只有三峽這一條水上通道,其它都是要翻山越嶺的山路,大軍行動不便,所以跨有荊益必須要保障三峽航道的安全,宜都太守的人選就非常重要。劉備率軍入川的時候,宜都太守是張飛。劉備進攻益州不利,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率軍入川,孟達接任宜都太守。孟達北伐之後,接任宜都太守的是樊友。也因此,呂蒙偷襲荊州得手後,陸遜馬上率軍進攻宜都,攻佔了秭歸和巫縣,切斷了荊州和益州之間的聯繫。

反過來說,如果孫吳不是抓住關羽在襄樊戰況膠著難以脫身的時機偷襲荊州,等到劉備的部署完成,自己回鎮荊州,孫權就不可能偷襲荊州了。劉備不是關羽,就算是北伐襄樊,也不會給孫權留下偷襲的機會,否則就不會在入川的時候只帶少量部隊,而把大量主力留在荊州,難道留下那麼多人都是防備曹操的?當然也包括孫權。


蕭武


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到最後分割一方稱皇帝不得不說能力還是有的,但是就是差一步一統天下恢復漢室。

很多人都是拿劉備,劉邦,劉秀作對比,劉邦也是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做起,而且也是從漢中,蜀地慢慢的打敗項羽統一全國的。其實劉備和劉邦的遭遇很多確實還是很相似的,但是關鍵是劉備失敗了,劉邦卻成功了。很多人都在覺得劉備是人不行。還有人覺得劉備不能入蜀。劉備如果真的不入蜀,而是把蜀地作為後方,就像劉邦那時候一樣,劉邦當時就把蜀地作為後方,讓蕭何管理。然後自己在前方南征北戰最後一統天下的。那麼劉備可不可以呢?

如果劉備把大本營設在荊州,蜀地作為後方。這樣的局勢看起來是美好的,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首先就是劉備當時的勢力還是不行,如果劉備在荊州的話,是很難守住荊州的,這個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要劉備入蜀的原因。當時劉備最多幾萬人,別說和曹操比了,連孫權的實力都無法相提並論,怎麼守住荊州。

蜀地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想要攻進來還是很難的。但是荊州就不一樣,荊州可以說除了長江可以利用一下,地理優勢就沒有了。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劉備無人可用,孫權有周瑜,劉備在水師方面根本沒有人可以用。

而且荊州四戰之地,又是富庶的地方,曹操,孫權都想得到,劉備的實力最弱小,怎麼能夠守住這麼一大片富庶的地方。諸葛亮早就意識到荊州不可能長久守住,他的想法就是守一天是一天。

當然巴蜀之地作為根據地的話,在當時來說也是一個大問題,巴蜀之地確實只能是作為後方,比如說秦國,劉邦都是把巴蜀之地作為後方而不是大本營,這裡道路崎嶇,人口也比較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山地,也不適合耕種,大量的人口居住。也不適合大量的軍隊駐紮行軍等等。劉邦當時也是意識到想要一統天下就必須要出去。劉備想出去,但是奈何對手實力太強,自己能力有限,而且實力還是不行啊!看看劉備身邊軍師就是諸葛亮,武將方面就是關張趙。

而且大漢已經延綿四百年了,確實已經到了氣數已盡的地步了。一個劉備是不能恢復大漢天下的。


小伍講歷史


不能!

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實現的條件除了佔據荊州和益州外,還有一個決定性條件——"待天下有變"。

諸葛亮的規劃是曹操所統治的北方出現變亂,這時劉備可以分兩路大軍進行北伐,一路向宛城洛陽,一路攻長安。但很明顯直到諸葛亮去世,他所期待的天下有變都沒有發生,因此也就不可能憑藉兩州之地去對抗當時擁有十州以及荊州部分的曹魏政權了,更何況當時還有一個孫權,孫權不可能希望諸葛亮北伐成功,一旦諸葛亮北伐,荊州難免空虛,到時孫權會不會偷襲也是不確定的。



除此之外,即使天下有變,能不能把握時機也是重要因素,中國歷史上佔據荊州益州的政權也有很多,如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劉宋,蕭齊以及南梁政權,這些政權不僅佔有荊州益州,還包括孫權的揚州,交州等,而且當時北方也是戰亂頻頻,但是就是沒有一個政權北伐成功,不斷錯失良機。最後反而被北方政權統一。
所以劉備光佔據荊州益州是很難實現一統的。


浪花志


“如果劉備以荊州為根本、巴蜀做後方並扼守漢中,是否能奪天下?”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以當時的形勢論,即使劉備得到的是荊襄的全部+東西兩川之地,只要南陽+樊城還屬於曹操,劉備就不可能有漢中、荊州兩路出兵的機會。出去也是送人頭!以當時的實際人才、兵力來衡量;曹操要想統一天下,主攻方向只能是東西兩川。而劉備的主攻方向有兩路;一路就是出漢中,奪取關中平原,然後平定涼州。之後才能兵出潼關、兵出荊州。另一路就是與曹操講和(不是聯合),重兵東出,先滅東吳。

荊州之北是什麼地方?曹魏的心臟地帶,經濟、政治中心,是重兵集結之地。只有最後決戰,戰場才有可能在此。劉備即使集兩川+漢水以南整個荊州的力量,你有足夠能力出荊州,與曹魏一開始就進行決戰嗎?這就等於劉邦、韓信一出關中,就不顧其他,直接去找項羽主力決戰了。如果這樣也能成功;那麼,荀彧為曹操規劃的“高祖居關中,光武據河內”的方略,那就是廢話一堆了!都知道曹魏國力比蜀漢、東吳加起來都強,單憑蜀漢一國之力,即使東吳保證不偷襲。就能直接與曹魏決戰中原,滅了曹操?那才真是異想天開呢!

何況荊州以高壓的態勢,三路虎視江東。即使你不會打他,並誠心誠意和他結盟,卻也難免“瓜田李下”之嫌。所以,既然要佔據著荊州,就不要有“東和孫權”的任何幻想!況且,歷朝歷代聯弱抗強,都僅能延緩“死亡”而已。只有“並弱”,才有可能“吞強”。這樣的例子,春秋戰國、歷朝歷代都比比皆是。

所以,不管劉備以哪裡作為根本,要統一天下,就只有出漢中,奪關中,和出荊州,取江東這兩條路。而且,即使吞併江東,還是得先取關中,最後才能從潼關、荊州、合肥三路出兵,與曹魏決戰中原。也就是說;荊州對曹魏,只是最後決戰的基地。沒有決戰能力之前,只能守著。


傲視蒼穹39


巴蜀之地,崎嶇不平,地處偏遠,交通實為不利。此地只可做後方,若為根據地,實則自困死路。當年劉邦就深知此理,所以也只是把蜀中之地作為幌子,而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積極地尋求外出機會,伺機東山再起。

而把荊州做為根據地,更是笑談了,荊州雖然是戰略要地,地處三國門戶,但軍事環境很是複雜多變。你把一國都城放在首當其衝的地步,稍有不慎即會有被敵軍破城亡國的危險,那豈不是太草率了?

任何人選擇都城都是要選擇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之地,這樣安全係數要高的多。所以,作者此種說法實為不妥。


清峰徐來89


題主的這個問題應該可以理解為對諸葛亮《隆中對》的可行性分析。諸葛亮描繪的霸業藍圖是:“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果劉備跨有荊、益,其奪天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其一、從地盤上講,如果跨有荊、益,則魏蜀吳地盤此消彼漲,劉備的實力更強。如果劉備能在荊州站穩腳根,在控制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基礎上,最好是能從曹操手上奪回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從孫權手上完全佔領江夏郡、南郡,則將荊、益兩州聯成一片,曹操和孫權的地盤相對消弱,劉備肯定大有可為。

其二、從軍事上講,荊州是中原戰略要地,北上可伐魏,東進可拒孫。如果荊州在手,則北可將戰線推至宛城,直接威脅魏都許昌,逼迫曹操分重兵駐防,向東則令東吳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失去荊州,則讓孫權對劉備基本處於守勢,為三分天下有其一,孫權勢必與劉備和好。果真如此,則劉備分別從宛城、祁山方向出兵,加上孫權從合肥,公孫淵遼東南下,曹操必定自顧不暇,劉備就真的有機會了。

其三、從資源上講,如果劉備能坐擁荊、益,經濟和人才實力超強。荊州地盤面積非常大,大致包括了現在的河南南部,以及湖南湖北省的全境,在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州爭戰連年,疲憊不堪。只有劉表治理的荊州相對安定,一直被稱為富裕之州。而益州也由於地處邊遠,戰亂,人口多,也非常富裕。相比與曹操北方中原多年的征戰,孫權東吳大多是蠻荒之地,劉備在經濟上已經佔絕對優勢。同時荊州也是各類英雄豪傑、

奇人謀士的重要聚集地,也必將為劉備爭奪天下提供豐富文武人才儲備。

如此分析,如果劉備能坐擁荊、益兩州,則完全可逐鹿中原,一成霸業。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一切皆有可能!

從來謀事在人,劉備手下也人才濟濟,合理規劃,量才安置在正確的地方,都有奪取天下的可能。

以巴蜀天然屏障,易守難攻之地從來都是消耗敵人壯大自己的好地方。且物產豐富可資軍用。荊州為根本主要在用兵,外交上善謀劃,或先聯吳伐操,或聯操伐吳,先3分變對壘。然後以大漢之名統天下。若得天佑,天下一統仍為劉漢,一切皆有可能。

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這三分天下也是第一步目標,群雄逐鹿到天下三分。天下三分後還是要統一天下的,後面怎麼謀劃,也是要根據形勢做具體分析具體規劃的。以荊州為根本,巴蜀為後方,並能扼守漢中,則能擁有戰爭資本,征討天下有物資經濟保障。如果諸葛亮或再有大能人出,而曹、孫政權又內亂髮生,則劉備政權便有機會了。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天註定三分卻都在關鍵根節上!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