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曾懸賞百萬破解的貴州“紅崖天書”,究竟隱藏了什麼祕密?

小小嬴政


紅崖天書在歷史界的名氣還是很大的,紅崖天書在貴州省安順市,自從紅崖天書被發現之後人們一直在猜測上面文字的含義,數百年來無數考古者慕名前往,他們做了許多的研究,可是沒有人能夠琢磨透其中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紅崖天書還吸引了無數外國的歷史學家,他們也紛紛前來做研究。

紅崖天書被列為了中國八大神秘文字之一,其實不僅是現代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古人同樣也是如此,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一個叫邵元善的人寫了一首關於紅崖天書的詩,大致意思就是他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個時候這個地方叫做紅巖碑。

二十多年前有位神秘人士懸賞了一百萬,請人解釋紅崖天書的含義,二十多年前的一百萬那是什麼概念?一時之間紅崖天書名聲大噪,無數人都前來實地考察,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紅崖天書上的內容,看起來又像是圖案,又像是文字,看起來沒有排列,實際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是很有規律的。

因為那百萬的懸賞,各地歷史學家都在瘋狂的研究,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關於紅崖天書的解讀的確不少,可是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有趣的是日本一個著名的考古學家指出,紅崖天書其實是一個藏寶圖,還有美國曆史學家認為紅崖天書和外星有關係。

大家可別覺得我到最後還是沒有說天書是啥意思,目前全世界最權威的機構或者是學者,關於紅崖天書的含義都是猜測,沒有人能夠真正的破解天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所謂“紅崖天書”,位於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曬甲山上,距黃果樹大瀑布6公里。在長約100米、高3米的土紅色的石壁上,有一塊高6米、寬10米的巖面,分佈著20餘個非鐫非刻、非陰非陽、似隸非隸、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圖畫符號,字跡紅豔似火,十分怪異。

最早發現紅崖碑文的是明嘉靖年間的邵元善,他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寫的《紅崖詩》證明至少那個時候“紅崖天書”就存在了。他在詩中描述了“紅崖天書”的形貌,還第一次試圖破譯紅崖天書的來歷,他認為紅崖天書是當年“諸葛與夷人詛盟的圖譜”。

清代道光、光緒年間,“紅崖天書”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些外國人也摻和在其中。清光緒年間,日本國領事得丸作藏和該國著名的旅行家鳥居龍,把“紅崖天書”的摹本帶回日本展出,參觀者雲集,一時盛況。

1995年3月18日,貴州安順地區行署公開對外宣佈:“懸賞百萬元,破譯紅巖碑。無論哪省哪國人土,只要能全文翻譯紅巖碑,並獲得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可,就將獲得安順地區行署的百萬獎勵。”

雖然是吸引旅遊手段,但同時也是文化善舉。1999年11月,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發佈了他對“紅崖天書”的最新破譯。他認為:“紅崖天書”是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建文帝被朱棣篡奪了皇位,逃到了貴州後,使用變體組合文字所書寫的討伐朱棣篡位的檄文。當年連新華社也對此做了報道。

歷史上確實有傳言認為,“靖難之役”後,建文帝逃遁到了貴州某地出家隱居以避災難,林國恩的“破譯”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猜想。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紅崖天書”並不是人類有意書寫,不過是自然的風化、酸化形成的自然現象而已。

或許,“紅崖天書”背後並沒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不過是歷史上某人惡作劇而已,誰知道呢?


洪良


紅崖天書,是隱藏在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神秘景觀,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的曬甲山半山上,與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相距僅幾公里。

(紅崖天書)
“紅崖天書”直接寫在未經打磨的石壁上,寬約十米,高約六米,一共有四十幾個字,這些字非隸非篆、非鐫非刻、似文似畫,字形奇異,紅豔似火,幾百年來無人能參透其中奧義,因而顯得十分怪異。

關於“紅崖天書”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邵元善所寫的《紅崖詩》中:“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

(紅崖天書)
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信息,一是“紅崖天書”出現時間最晚都在明嘉靖年間;二是“紅崖天書”的由來緣於諸葛亮與當時被征戰的蠻夷交流的圖譜。

邵元善對“紅崖天書”內涵的解釋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們的肯定,否則也就不會有貴州安順政府後來懸賞百萬破解“紅崖天書”的奧秘了雖然這一舉動含有旅遊營銷的嫌疑,但卻實實在在在一段時間內推動了海內外“紅崖天書”的研究熱情。

在這個大背景下,1999年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發佈的他對“紅崖天書”的破譯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他用9年時間,潛心研讀《中國篆書大辭典》《古文字通典》等典籍文獻,再結合歷史史實,他提出“紅崖天書”實乃朱允文號召天下臣民反抗燕王朱棣的檄文,原文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甲天下之鳳皇。”這種說法得到了廣大人們的普遍認同。

(歷史記載)
再後來,山東藝術學院的副教授高樂一曾經前往實地進行考察,經對各種摹本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紅崖天書”形成於明朝初年,出自一位目睹過宮廷內亂的隱士之手,其字義為:丙戌之時,宦官亂政,有口難言,自此不再過問朝事,與妻兒隱居山林,共享天倫之樂。這種解釋得到了業內一些專家的認可。



還有一種說法是由近些年一些專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紅崖天書”並非人為,而是出自大自然的手筆,因為岩石中含有一些礦物質如硃砂等,經過漫長的自然積澱便形成了人們所看到的這些圖案,它們並非文字。 關於“紅崖天書”的含義至今仍然撲朔迷離,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提出的觀點多,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知,期待今後有更權威、更科學的解釋出現吧。


一枚明粉


“紅崖天書”又被成為“紅崖古蹟”,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距貴州著名風景區“黃果樹瀑布”只有幾公里的路程。

在一片火紅的石崖上,有數十個似文似圖,非篆非隸的圖案符號,數百年來,無數人為之傾倒。民間人士和官方學者亦為它趨之若鶩,竭盡全力想破解它的秘密,揭開它的謎底。但時至今日,對它的解讀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紅崖天書)

一、“紅崖天書”是如何被發現的?

“紅崖天書”最初是被明代詩人邵元善發現的。

嘉靖二十五年,邵元善在遊歷貴州時,偶然間發現了這些描繪在懸崖絕壁上的圖案,隨即以詩的形式記載下來:“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

邵元善在詩中既描述了“紅崖天書”的恢弘磅礴之氣,又大膽地猜測這些圖案是三國時期諸葛武侯留下的,其內容是當年諸葛亮南征蠻夷時,教習夷人的圖譜。

邵元善的推測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因為此處確實遺留了很多和諸葛亮平叛南中有關的地名,如紅崖山又叫曬甲山;還有一些地名叫孔明塘、孟獲屯、諸葛營等。

二、“紅崖天書”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

“紅崖古蹟”被稱為“黔中第一奇蹟”,他的神秘性可和埃及古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秘魯納期卡地畫等相媲美。這些符號不符合中國幾千年留下的任何文字,顯得神秘莫測。

(諸葛亮平南蠻)

關於“紅崖天書”的秘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明朝吳三桂留下的藏寶圖。

當年吳三桂為剿滅南明王室成員,率軍入雲貴,經過此處時,因攜帶眾多寶物行軍不便,遂將寶物埋藏於此處的犀牛潭裡,並在崖上畫上一些特定的符號,以作為標記。至今當地還流傳著“紅崖對白崖,金銀十八抬,誰要識得破,雷打崖去抬秤來”的民謠。

二說是苗民古書,也就是原始彝文。

這和當地一個古老的傳說有關。話說遠古時代,當時的部落首領覲見商紂王后,帶著紂王的豐厚賞賜,迴歸途中經過紅崖時,發現他所在的部落已經被其它部落佔領,族人被屠殺殆盡。無奈之下,首領只好將紂王的賞賜就地掩埋,並命人用原始彝文在紅崖上留下標記,待東山再起之日前來找回。

三說是自然形成的。

在所有人都對“紅崖天書”束手無策時,有人提出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岩石中的一些礦物質如硃砂等,經過漫長的自然積澱形成的圖案,並非文字。

(吳三桂剿南明王)

四說是外星文字。

這種說法同樣基於我們長時間無法正確解讀“紅崖天書”,就有人將它歸結為外星文字。說是很久以前,外星人到訪過地球,並留下了類似“XX到此一遊”的紀念,地球人不識得他們的文字。

五說是明代朱允炆留下的“伐燕詔檄”。

當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待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後,皇宮裡已是一片熊熊大火,朱棣著人翻遍了整個皇宮,都找不到朱允炆。朱允炆就這樣神秘消失了。

原來,傳說朱元璋臨死前,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個鐵匣子,交由朱允炆的隨侍太監保管,並留下遺囑:“如果朱允炆遇到走投無路之日,可開啟此盒,照計實施。”

城破當日,朱允炆取出盒子,見裡面有袈裟兩套,錦囊一個,剃度刀一把。於是朱允炆化妝成和尚,在侍衛和太監的保護下,出逃到貴州地區,做了和尚,直到去世。

(不知所蹤的朱允炆)

這個觀點是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發提出來的,他用了9年的時間,潛心研究“紅崖天書”,查閱《中國篆書大辭典》《古文字通典》等數部典籍文獻,結合歷史記載,終於在1997年,破解了“紅崖天書”的全部內容。

翻譯出來是:“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甲天下之鳳皇。”

由此,林國恩得出結論,這是一篇朱允炆詔令臣民反抗燕王朱棣的檄文。

無獨有偶,2003年,一位南京女士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紅崖天書”並非文字,只是一些象形符號,記錄了明朝朱允炆的宮廷政變場景。

“伐燕詔檄”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是迄今為止被廣為接受的最合理的解釋。但還是沒有得到相關權威部門的認可,所以“紅崖天書”至今仍然是個謎。

當地政府為了早日破解“紅崖天書”的秘密,懸賞100萬,但這筆獎金至今都無人認領。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紅崖天書的景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內的一處景觀,距離著名的黃果樹瀑布非常近,這裡的巖壁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數十字的文字符號,沒人能看懂這些文字在說什麼。而且當地人發現這些文字符號不是刻上去的,也不是雕上去的。紅崖天書所在的區域曾是古代夜郎國的國都,還是三國時代的古道經過的區域,所以紅崖天書千百年來一直充滿著神秘色彩,被稱為“黔中第一奇蹟”。

大量學者對這些神奇的文字進行了考證,比較有名的是以下幾種看法,第一是這些符號是古代彝族文,訴說了當年原始部落打仗的事情。第二是商代時的部落首領跑到紂王那裡獻寶後回來發現國家被外族侵略,於是把從商都帶來了的金銀財寶的賞賜都就地掩埋了,這些神秘符號裡蘊藏著寶藏埋葬的秘密。還有人說這是有名的河南洛書。

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對紅崖天書做出了科學的解釋,這些符號並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是岩石中的水銀,硃砂等物質在岩石表面留下的自然花紋,因而和各種歷史傳說是沒有關聯的。


科壇春秋精選


紅崖天書是貴州一處山中石壁上寫的奇怪符號,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認識,各種猜測還在研究中。


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傳說諸葛亮南征在這裡曬鎧甲)的半山壁上,距離黃果樹瀑布也只有幾里地。巖壁寬約百米,高三十餘米,山壁上有若干赭紅色的符號,像圖畫又像文字。雖然只有幾十個字,但到底說的是什麼,從明朝以來幾百年大家爭議紛紛。
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寫的。說紅崖天書是當年諸葛亮與少數民族結盟紀念的一種圖譜,有人又把紅崖天書稱做諸葛碑。

還有人認為,天書文字是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字,實際上揭示了埋藏寶物的地點。

又有人認為,天書是甲骨文,記錄了商朝時候的君主伐鬼方後記錄功績的。

還有人認為,天書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被叔叔朱棣打敗後,逃亡到此留下的,內容是在聲討朱棣。

最悲催的是,清末的1901年,當地的土豪羅光堂拓印一大批紅崖天書後,造成了破壞,導致人們看不到紅崖天書的本來面目了。


巴山夜雨涮鍋


貴州省關嶺縣的曬甲山有用鐵紅染料塗寫的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人為符號。距今有六百餘年。這六百年間不斷有人好奇,研究,探索其奧秘,終無定論 ,當地政府出百萬求其解,也是無果而終,只是旅遊宣傳而已。

我這裡有一塊石頭,請大家破譯。

在1995年新疆考古中,出士一塊織錦,上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幾個漢字。被人們譽為這是千年的寓言。

下面這塊石頭很有意思,也寓言著世界的一次重大事件。這就是1914年七月二十八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山智叟2


紅崖天書位於貴州關嶺縣,它至少已經存在了六百年,從清朝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門前來破迷,又在日本學者的宣傳之下,紅崖天書蜚聲世界。但是,它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國內外專家都莫衷一是。流傳最為廣泛,可信度比較高的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部落盟約

關嶺就是關索嶺,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關索這個人在正史中完全不見記載,他極有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當地人如此解釋關索嶺名稱的由來——關興南征之時曾被尊稱為“關帥”,後來逐漸訛變稱關索,於是就有了這個地名。當地與三國有關的歷史故事,還有諸葛亮南征,在他七擒孟獲之後,孟獲及其子孫曾經延續多年與當地彝族各個部落聯盟,並且刻石盟約,發誓用不背叛蜀漢。而紅崖天書,很可能就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盟約。

第二、藏寶密碼

紅崖天書曾被人為破壞↑

有很多人認為,當年吳三桂帶著紅顏知己陳圓圓在戰亂中逃脫,隱居到貴州,並且將自己的財寶藏在某處。紅崖天書就是尋寶密碼,誰能解密,誰就是寶藏的主人。

第三、討燕王檄

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後,成為明朝第二任皇帝,但是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卻在戰亂中不見了。有一個說法就是建文帝在大臣的輔助下,一路逃到了貴州,並且曾經組織軍隊企圖重新奪回皇位。為了避免被朱棣的爪牙發現,他就用這種神秘字符來書寫討伐朱棣的檄詔。

對紅崖天書的研究基本上是從清朝開始的,光緒年間,日本學者德丸作藏來探秘之後,將天書拓印了帶回日本,引起了日本的轟動,隨後,解密紅崖天書的人越來越多。但百年過去了,也沒有一個人能做出合理的、讓人信服的解釋。


國史通論


紅崖天書,其實是外星人留下的電路圖,由於飛船在地球上損壞,外星人派人到地球檢修,可是飛船上能量耗盡,外星人找不到飛船,只能山崖上留下電路修復圖,希望留在地球上的外星人能看到。就這麼簡單



繡春刀傳人


南中第一奇蹟:紅崖天書

紅崖天書,又被稱為紅崖碑、紅崖古蹟、紅巖天書,是位於中國大陸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曬甲山崖石壁上的神秘符號,被稱為“南中第一奇蹟”。

圖一:複製的紅崖天書(真品已有許多答主提供圖片,不再重複)


紅崖天書和倉頡書、夏禹書、夜郎天書、巴蜀符號、東巴文、岣嶁碑文字、仙居蝌蚪文並稱為中國八種神秘文字。

天書並非篆刻,而是書寫在一塊長達百米,高達三十米的巨大淺紅色石屏上,符號呈鐵灰色,有數十個,大者如鬥,小者如升,其形狀若篆似隸。

由於天書既非陰文也非陽文,而是直接書寫在石壁上的,無法拓印,在沒有照相技術的情況下只能進行臨摹,而歷史上各種摹本之間有很大出入,有的多達50字,有的少至19字。對其含義後人雖多有解讀,但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見。

目前天書上的符號因遭到毀損而已大多無法辨認。


歷史上的研究

對紅崖天書的研究共有過三次高潮,分別為明朝嘉靖年間、清朝光緒年間和1990年代。

圖二:文字拓片


1. 對紅崖天書的首次文獻記載見於明朝貴州普安州舉人邵元善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所作的《紅崖詩》:

紅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迴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躑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住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粉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

該詩不僅提到了紅崖天書,而且給出了對其含義的解釋,即認為是諸葛亮南征時的圖譜示意圖。


2. 根據《永寧州志》的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安順知府翟鴻錫想要紅崖天書的拓片。

當時,永寧州團首羅光堂便使用腐蝕液塗抹在字的四周以便進行拓印,這種破壞天書原貌的做法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翟鴻錫又命人用硃砂對原跡進行了修復。貴州提督徐印川(一說為周達武)在其後視察時又在天書中加了一個虎字,翟鴻錫以此時字跡進行臨摹,共有二十多字。後來,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天書字跡日益淡化,1996年時只剩下七八個字隱約可見了。


3. 後人對天書的含義進行了多種解釋,說法不一

西南巨儒,晚清金石學家莫友芝認為是大禹治水至此所留的遺蹟;

《安順府志》認為這是殷高宗(即武丁,商朝第23位國王)石刻;

近代,有人認為是自然形成的石花,或者是少數民族文字,但都沒有充足證據;

1999年,一名工程師聲稱紅崖天書是明朝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貴州所作的聲討燕王朱棣的檄文,其理由是碑文上有“丙、戌”二字,斷言這是指1406年的丙戌年,碑文上還有一個“允”字,是指建文帝朱允炆。

注:但是在古代,直呼帝王名字是大諱,而建文帝是於1402年失縱,何以會流落貴州,並於四年後寫下該檄文。這一點存疑。

根據其觀點,紅崖天書可能是運用了鐘鼎文等篆隸書體,並對字形進行了肢解,亦文亦畫。其文是伐燕詔檄,整個天書構成一幅圖畫,是御駕親征圖,文字直譯為:

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斬首消滅)。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炆(御製)。


結語

個人認為,自然形成說是可以忽略的,因為每個符號的字體完整,筆劃工整而有規律。如果說真有這樣的鬼斧神工,只能認為大自然的創造力,還在我們的想象力之上。

關於建議帝伐燕詔一說,也很牽強,首先設計這樣一套密碼文字,就不是簡單的事;而且必須要保證解密方式的有效傳遞(即如何讓別人讀懂文字,理解信息)。


於是,只能猜測,是否這是一種古老文明的遺留


或者,是東南亞一些民族文字的起源呢?

錫蘭(斯里蘭卡)文字


柬埔寨文字


緬甸文字


泰國文字



【關注歷史,堅持思考與交流,我是夜未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