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怯場?

喬喬


先要問兩個問題,孩子多大了,孩子在與什麼人交往的時候怯場?如果是小學生在與成年人交往的時候有些怯場,這很正常,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交往的增加,積累的交往經驗的增多,會有很大改善,不用把這個當做很大的問題去強化,家長要經常結合實際情境給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和知識,不要在當著外人的面訓斥孩子或者讓孩子沒面子,過後可以告訴孩子怎麼做,給孩子更好的建議,讓孩子接受起來更容易,下次孩子在遇到類似的場景的時候可能就會用得上你教的交往技巧。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場合,一回生二回熟,接觸多了,見識廣了,處理起來自然得心應手,這是很好的鍛鍊 ,不要怕孩子怯場,不會交往,就不帶孩子參加這樣的場合,不要怕孩子給自己丟人,只要自己欣賞自己的孩子,就沒有人覺得孩子不好,切記。

如果孩子初中甚至高中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還怯場,那就是從小父母肯定的少,鼓勵的少,讓孩子不敢在交往的場合發表自己的見解 ,害怕出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所以乾脆不表現,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就更需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交場合,初中高中的孩子,會不斷的學習和提升,他們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會不斷總結經驗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鼓勵,不要著急,想想自己,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外交家吧,都是後天學習來的,只是孩子這樣的學習機會少而已,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多給孩子一些交往的知識,多給孩子些鼓勵,一定會達到你想要的結果的。

其實,我們站在成人的視角看待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尤其是父母,在父母的角色裡,因為父母的愛,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現的很優秀,一旦孩子表現不好自己就焦慮了,自己的焦慮就會影響你的思維,也會影響你處理問題的行為,就開始訓斥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孩子只能越來越不好,越來越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也會越來越焦慮。問題家長和問題孩子都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孩子還小,做不好事情是正常事情,做不好,我們慢慢教,慢慢鼓勵,總有一天會做好的,家長要有這樣的耐心和包容,當你這麼想了,你會發現孩子慢慢在進步,你也會由於孩子的進步而高興。

其次是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不能因為孩子暫時表現不夠好,就著急、焦慮,你一著急,孩子就急,孩子急就表現不好,所以家長控制自己情緒很重要,不管遇到什麼事,淡定,咱們是有身份證的人,不能說急就急,你說是吧。


雙哥談教育


要想孩子與人交往不怯場,家長的引領非常重要。

1.家長要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老批評孩子。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很容易情緒不穩定,特別愛發脾氣。這其實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裡。所以請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好好成長。

2.平日裡要多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交流。從小孩子起就要學會和孩子好好交流,養成這樣的習慣。

3.要平等的對待孩子。不要認為你是家長就覺得你是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認知,所以多給他們些耐心。

4.學會去影響而不是拼了命的想要去改變。你想要孩子好好學習就不要自己天天抱著手機在那裡看。你也每天抽出時間看看書,當孩子看到你的專注後,我想他也不會想著要去玩手機的。


琴姐聊情感


讓孩子逐漸變得心胸開闊、大方開朗、樂於表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父母的耐心與引導。

一、家長要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學齡前孩子說話積極性很高,總是不斷地向父母提各種問題,他們的腦袋就像一部“十萬個為什麼”。這時,父母應該認真、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但是,這一階段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在表達過程中會有間斷、表達不清的現象,這時,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不能嫌孩子說話費勁而打斷他,甚至表現得不耐煩,這樣做也是對孩子無形的鼓勵。

二、鼓勵孩子發展同伴關係

孩子和同伴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交流方式,他們也很容易從與同伴的互動中得到認同感。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和同齡小朋友一起互動,和他們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週末可以帶孩子去串門,讓孩子體驗與同伴玩耍的樂趣。為了避免孩子不知道怎麼和同伴交流,可以事先在家裡陪孩子進行角色訓練,讓孩子提前有個準備,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

三、帶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一定的生活經驗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空間作素材,孩子才有話要說、不怯場、不害羞。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多參加集體活動,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比如:帶孩子去公園等人多的地方玩,參加一些培訓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帶孩子去參加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賽。讓孩子有了說話、與人交往、表現自己的環境與機會,他們便會逐漸變得開朗大方,從而喜歡上表達自己、展現自己。

四、家長對孩子循序漸進的表揚

每當孩子有所進步時,父母都應當給予他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進步得到了肯定,以後會更加地樂於表現自己。應當注意的是:表揚應該循序漸進,言語要儘量自然親切。

總之,性格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解決,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只有留心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孩子才能克服害羞,勇敢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樂享表現自己。

讓孩子和害羞 Say Byebye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