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對大小金川之戰一共打了七年損失國帑近千萬銀它的起因如何為什麼難打?

軍機處和珅中堂


要了解金川之戰為什麼難打,首先就要搞清楚大小金川到底在哪。按照史料記載,

大小金川就是現在四川阿壩藏羌自治州的金川縣和小金縣。如果按照現在的導航軟件的路徑計算,從成都到小金縣,大約有兩百多公里,到金川縣約為四百公里。這個距離若是平地,不算什麼事,可若是在青藏高原,那可就要命了!

畢竟古代行軍打仗,靠的是兩條腿,地形是很關鍵的因素。大小金川處於多山環境,叛軍憑藉險峻的地形,設碉據守,完全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紅軍的一、四方面軍其實就是在小金川會師的(當時叫懋功縣),中央軍和川軍還不是拿他們沒有辦法。因此這就足以證明攻打大小金川,是非常苦難的。



歷史上當時清軍攻金川,面臨的攻擊難度也確實是非常的困難。叛軍在每一個隘口都會築一個碉堡,清軍必須要把這些碉堡一個一個全拔掉。這對於清軍來說,無疑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速戰速決。軍機大臣傅恆在寫給乾隆的奏疏中就提到過這個問題,繞又繞不過去,飛也飛不過去,只能慢慢打,急也沒有用。

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

所以大小金川難打的第一個原因:地勢對叛軍有利,對清軍很不利。清軍雖然數量巨大,但是地勢制約了清軍的展開。清軍兵力多,反而增加了後勤的負擔。



(現存的川西碉堡)

第二:金川叛軍的反抗決心很強。

金川之戰時,叛軍的表現非常頑強,據當時的記載描述,叛軍眾志成城,異常驍勇,碉堡都被清軍的炮彈砸碎了,卻依然不退。只要清軍的炮火停止,立馬起身迎戰,活脫脫的就是一群悍匪。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金川士兵當時配備的火槍,比清軍先進

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

對於叛軍的這種表現,清軍也是很費解。按說朝廷對番民的政策一直都是安撫為主,很少虧待這些人。那麼這些人幹嘛要這麼玩命呢?其實,玩命的背後,就是歷朝歷代一直堅持的羈縻政策導致的。

大小金川這片土地,自古就是化外之地,歷朝歷代基本都不會直接管轄的這兩個縣,而是設立土司,實行羈縻制度。所謂的羈縻制度,實際上跟獨立王國沒啥倆樣。土司是世襲的,朝廷基本不管土司的內政,

也不管土司地區老百姓的教化,只要土司們不造反就行了。

清承明制,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在西南對藩政策。因此在乾隆時期,大小金川仍然還是半獨立狀態的土皇帝,老百姓對土司有一種精神崇拜。只要土司的一句話,土司管理的老百姓都會拼命死戰。(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是大清的子民,現在某特別行政區的年輕人也是這種心態。)

四川副總兵率兵平叛時,跟金川土司有仇的明正土司、革布什札土司等,也一同出兵隨清軍平叛。這些協同平叛的土司,雖然跟金川土司有仇,雖然服從清軍調令,但是他們跟金川土司其實是一類人。戰事膠著時,這些土司首先是在懷疑清軍是不是在故意磨蹭,害怕平叛的漢人想賴在自己的地盤不走,導致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在背後搗鬼,加深平叛的難度。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朝,大小金川都還是土司制度,明朝的四川布政司並不直接管理大小金川。

介於這個問題,清朝平定小金川之亂後,也就是徹底平定金川之亂後,取消了當地的土司制度,直接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不再視為番區,而是由四川巡撫管轄。後來又在其它土司轄區推行改土歸流,在番民中推行儒家思想,用教化馴服當地人。因此現在生活在大小金川地區的少數民族,相對來說更認同自己是四川人的身份,不是藏人。這種加深川西藏區對內地認同感的措施,毫無疑問是乾隆平定金川之亂的一大功績。

備註:清軍平定大金川時還沒有改廳,是平定小金川之後才改的。起初是大小金川各設一個直隸廳,後來合併為一個懋功廳,後來由廳改為懋功縣。




第三:清軍的表現太差。

地勢險峻、叛軍頑強,這都是客觀原因。實際上清軍平叛不利的根本原因,還是清軍自己的問題。

清軍的戰鬥力,從康熙時期就已經有明顯的退步了。到了乾隆時期,尤其是在承平日久,少有戰爭的地區,比如四川,當地的綠營兵基本上打不了什麼硬仗,而且軍紀很一般。清軍在攻打拉底山的時候,十幾個叛軍搖旗吶喊,居然就嚇怕了三千清軍(以為中了埋伏)。後來盲目突進,還真的中了埋伏。並且,川陝的綠營兵還有一絕,就是喜歡吹噓戰果,故意糊弄上司。據當時的奏報統計,川陝各部上報的戰果,早就可以滅掉大金川好幾次了,但實際結果是,大金川土司仍然活得好好的……

另一方面,清軍的主帥水平也很一般。早期負責平叛的四川總兵、提督,後來前往金川督師的總督張廣泗和軍機大臣訥親,都不是打仗的材料。尤其是川陝總督張廣泗,他之前平定過苗人叛亂,所以乾隆讓他平定金川叛亂。但是

張廣泗有個毛病,喜歡任人唯親,他在用兵過程中,身邊親信裡面有幾個叛軍的臥底。這就宛如三年內戰時期的胡長官,最信任的人居然是對面的的高級臥底,啥秘密都沒有,這仗還怎麼打?

而張廣泗的上司訥親,更不是帶兵的人。按出身,他也是八旗子弟,卻完全不知兵,平時既不接見士兵,也不體恤士兵。打了敗仗就窩在帳內不出去,搞的軍無鬥志,人心惶惶。更讓乾隆震怒的是,訥親見戰局始終打不開,就把希望寄託在了神仙身上,他竟然打算請來西藏喇嘛和終南道士為自己唸咒助戰!據說,乾隆知道後,肺都要氣炸了。

後來乾隆無可奈何,又把嶽鍾琪和傅爾丹兩員老將派到了前線。



派嶽鍾琪到前線,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他當年在四川當過提督,很擅長搞拉一派打一派,利用土司打土司的套路。當年他跟年羹堯在四川當提督時,這一招乾的很溜。並且造反的大金川土司,當年還是嶽鍾琪麾下的部下,跟著嶽鍾琪一起打過仗。他到達前線後,才初步的扭轉了清軍的不利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正確的統帥到底有重要!乾隆之前派到金川的統帥,全部都是酒囊飯袋,不堪重任。

不過嶽鍾琪前期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為他是以四川提督的身份來的,按職務,要排在訥親和張廣泗之下,只是三把手。而且訥親太迂腐,張廣泗太橫,他們三個人相互不配合,還相互寫密摺告狀,因此金川前線的戰況仍然很膠著。後來乾隆實在是沒有耐心了,就讓軍機大臣傅恆到前線督戰,換掉張廣泗和訥親,並將兩人捉拿回京。

傅恆到前線後,首先解決了人事問題,把能拉攏的勢力全部拉攏過來,將叛軍完全孤立;其次傅恆支持嶽鍾琪的打法,派一路精兵,不戀戰,直插叛軍的老巢

。只不過因為後勤補給問題,這一招的效果其實也不好。



那麼大金川之戰是怎麼打贏的呢?其實說來也是很搞笑的。清軍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打的國庫耗銀巨大。叛軍因為被圍困,也是彈盡糧絕無以為繼。最後是大金川土司打不下去了,主動找清軍投降。傅恆知道後,表示可以接受投降,但是土司本人必須要到清軍大營服罪,就是走走形式,不會有人身傷害。

嶽鍾琪為了消除金川土司的顧慮,就只帶了幾個隨從,親自到金川叛軍的大本營與土司面談。有嶽鍾琪作保,叛軍與清朝達成了諒解。第一次金川之戰由此平息。

但是,清軍沒有清算金川土司莎羅奔,導致金川仍然是獨立王國,這也就為後來的小金川之亂埋下了禍根。

戰役總結

金川之亂暫時平息後,乾隆皇帝被金川當地土著的戰鬥力給折服了。叛軍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所表現出來的組織性和集體戰鬥力卻是驚人的,並非是想象中的是一群毫無章法的烏合之眾,無論指揮還是戰術都可圈可點。按照史料中的記載,金川士兵非常擅長山地作戰,對風霜雨雪有著極強的忍耐力。他們每年春夏兩季都會進行常規訓練,而秋冬兩季則要去山裡狩獵,也就是一年四季都在鍛鍊軍事技能,練就了一身的過硬本領。這種艱苦的實戰練習,清軍的祖宗也是如此,但是到了乾隆時期,旗營兵平日裡養尊處優,已經完全墮落了。

因此後來平定小金川之亂後,乾隆皇帝專門下令在當地招募五百名土著士兵,以一千名士兵的錢糧供養,也就是說每人開雙份軍餉。這支五百人的金川民兵武裝,從此便成為了乾隆皇帝非常重視的特種部隊。乾隆每每把他們用在關鍵的刀鋒時刻,比如在後來翻越喜馬拉雅山進行的廓爾喀(尼泊爾)戰爭中,金川土兵就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是的!清軍在當年就翻越了喜馬拉雅山

現在北京香山的碉樓,就是乾隆時期專門用來訓練山地士兵的。當年一共建了六十八座,現在僅存六座。

最後談一些感想,從當時的消耗來看,乾隆發動金川之戰非常愚蠢,勞民傷財。但是從現代的角度來說,乾隆滅了大小金川,將這個西通西藏、東鄰汶茂、北枕青海、南接康藏的戰略要地打通,是功德無量的。

現在的內地人出都江堰,沿著350 國道一直向西走,所到之處雖然都是藏區,但當地人卻都是操著四川話口音的嘉絨藏民,如果不刻意的去強調,根本就不會認為他們是藏民。這就是大小金川之役的意義所在。

從後來的清朝的一些政策來看,就算乾隆不打金川,後面也一定會爆發同樣的戰爭。這是中原的大一統王朝向偏遠地區的擴張,必然帶來的結果。很慶幸,當年乾隆皇帝把這些棘手的事情給辦了。否則,你們懂的……


Mer86


大小金川位於四川西部山區,只有幾萬-10萬人口。但是這裡的碉樓建築,卻達到了我國古代的巔峰。

同時,這裡生產金沙,是土司當中最有錢的。軍事實力更是整個藏區第一,特別是小股部隊的襲擊戰水平非常高。1747-1776年,清軍2次大小金川戰役,戰鬥時間7年,花費了7000萬兩白銀,出動4萬大軍,數十萬後勤,才最後打敗大小金川。

此戰,賜死軍機大臣;二等公;保和殿大學士鈕祜祿·訥親,斬首川陝總督;太子太保張廣泗,陣亡武英殿大學士費莫.溫福。可謂損失慘重!

首先這裡的地形非常複雜,風雪山谷,懸崖峭壁,在後勤上非常困難。這裡現在是自然保護區,屬於高海拔山區,清軍後勤困難。大小金川的碉樓,高的有十幾丈,矮小的也有8,9丈,而且非常堅固,四周都有槍眼,在四川大地震的時候,這些已經幾百年的碉樓都沒有倒塌。

而且碉樓還非常多,光是一個卡撒就有300多個碉樓,攻擊1個碉樓如果半個月成功,如果全拿下,就需要幾年時間。攻擊一個碉樓傷亡數十百人,全部攻克就會傷亡慘重。清軍的弓箭,火槍和輕型火炮無法轟開這樣的碉樓。

清軍最後拼命修路,才能把重型大炮送上,一個又一個懸崖峭壁的山頂,還要派遣大軍守衛沿途道路和糧站。

最後,清軍耗費火藥炮子百萬近以上,陣亡3萬人,才全部攻克大小金川所有碉樓。其實如果野戰,大小金川很快就會失敗,但是這裡艱險的地理,清軍需要修通整個道路體系來運輸重型大炮,攻堅無數碉樓,修路耗費了太多的人力和財力。


歷史救生圈


在清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又攻康定的明正土司,想要吞併諸蕃,可以說是野心勃勃。

大小金川我就比較熟悉了,其實大致就是今天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所轄的金川縣和小金縣。就算是今天,阿壩州十三縣總共也才80萬人左右。

而在清乾隆時期,大小金川的人口最多也就十幾萬,而與朝廷軍隊作戰的更是隻有三萬土司軍隊而已。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清朝為了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竟然前後投入了60萬人力,官方說是7000萬,實則是接近上億的帑幣呢?

這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小金川的地形條件,阿壩州位於青藏高原邊緣的橫斷山脈地區,境內高山峽谷縱橫交錯,就算是在今天,交通也是極為不便。

去過阿壩州的朋友就知道,當地藏羌同胞大多居住在峽谷兩岸的高山之上,且修建有大量的碉樓,羌寨藏寨中也是通道四通八達,易守難攻。



在這樣的地方,是打伏擊戰和防守戰的絕佳之地,所以當地土司軍隊以逸待勞,利用當地地形及碉樓等有利條件,多次擊敗清軍的進攻,這在冷兵器戰爭中,是很容易實現的。

所以,清軍才會在1747~1776年這七年間,用了殺張廣泗、訥親、阿爾泰、溫福四員大臣,陣亡將士三萬餘人,殺抗命苗番兩萬以上的巨大代價,換來最終的勝利。


而所平定之地,不過是四川省西北部的深山荒野,縱深僅僅二百餘公里。

而大小金川之役作為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其代價則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Ko蜀北一


首先,我先來說一說乾隆對金川用兵的起因。此事乃是大金川首領嘉勒巴之孫莎羅奔起的頭,莎羅奔實力漸漸強大以後,對鄰近部落有了很大的野心,“莎羅奔自號大金川,而以舊土司澤旺為小金川”,他將自己的女兒阿扣嫁給小金川土司澤旺,而“澤旺懦,為妻所制”。實際上莎羅奔成了大小金川的主宰者。在乾隆十一年,莎羅奔乾脆“劫澤旺歸,奪其印”,四川總督出面曉諭,才“始還澤旺於故地”。第二年,莎羅奔“又攻革布什札及明正兩土司”,四川巡撫紀山率兵彈壓,莎羅奔

“反傷我官兵,紀山奏請進剿”。然後,定大小金川之戰拉開大幕。


關於這場戰爭,我就拿乾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來舉例。我昨天讀了《聖武記》,情節確實是一波三折,清軍在前兩三年確實是進攻停滯不順,憤怒的乾隆甚至連殺張廣泗、訥親兩名大員。最後在乾隆十四年,才由傅恆、嶽鍾琪總結經驗教訓後,才合力平定。

下面我來說一說為何金川如此的難打?

第一個原因就是清軍的戰鬥力在乾隆時期確實是退化很多了,畢竟承平日久,這是封建王朝都會發生的弊病,這個症狀在圍攻大小金川的時候就明顯暴露。就在乾隆十三年攻打拉底山的時候,就發生了“十餘賊噪而下,我兵三千皆潰”的糗事,這已經無法和入關前的清軍相提並論了。

第二,不管是張廣泗和訥親都有可殺之道。張廣泗在用兵過程中,信任的良爾吉、王秋和阿扣(莎羅奔的女兒)皆為莎羅奔派來的奸細,以至於他們“專為莎羅奔耳目,軍中動息輒報賊為備,所向扞格”。而訥親之過,據傅恆所奏,到軍之日“惟嚴切督戰,任舉敗沒,銳挫氣索,晏起偷安,將士不得一見,不聽人言,不恤士卒,軍無鬥志,一以軍務委張廣泗”,為將者,三軍之司命也!軍隊核心出了問題,這仗還打什麼?



第三,就是地理環境的問題。大小金川位於我國西南,環境多山,這些山道本就險峻,大小金川之人設碉據守,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樣的碉樓而且數量眾多,不啻攻堅之戰。傅恆在其奏疏中寫道:“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地理之難可想而知。

第四,再從天時上看,其地霧氣偏多,煙雨亦多,在第二次征討金川的時候,就發生過“連雨數旬,兵未能進”

的情況,想必第一次征討金川數年之間也是遇到過這種情況的。

第五,金川之地人心堅固,眾志成城,戰鬥意志非常頑強。正所謂“且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大小金川之地人皆驍勇善戰,可見一斑。

所以,上述五點就是清軍為何攻打大小金川時費時費錢費力的原因。各土司把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據了。而清軍無此三項,就特別的勞師糜餉。


論史


大小金川之戰耗費國帑近千萬兩的說法是錯誤的,兩次金川之戰清政府共花費軍費各種口徑相加差不多一億兩。

戰爭的起因,HuiNanHistory博士的答案說的很完善了,本回答主要說下戰爭方面。兩次大小金川之戰在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但在乾隆時代是規模極大的軍事行動,並被厚臉皮的乾隆列為自己十大武功中的兩次。大小金川土司雖然只有數萬人,成年男丁大概七八千人,但給清軍造成的極大的麻煩。

大金川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小金川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兩縣至今仍是人口稀少的地區。金川縣戶籍人口7.3萬人,小金縣戶籍人口8.2萬人。大金川和小金川土司的地盤,也沒有佔據兩縣的全部地區。

(大小金川的區位)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金川之戰正式開始。這年四月,張廣泗出任川陝總督,成為前線主帥。六月,張廣泗統帥三萬多清軍分多路進攻大金川,但清軍連續數月,進展不大。十二月份,清軍經歷一次敗仗,遊擊陳禮、副將張興在內的600餘人陣亡,隨後清軍士氣低落。大金川土司接著反動幾次反攻,清軍又戰敗多次,雖沒有特別大的損失,但已完全沒有士氣,戰線也不斷後退。此次進攻行動徹底失敗。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增派軍機大臣納親和重新啟用的大將嶽鍾琪奔赴前線。六月,納親發動新的進攻,總兵任舉、參將買國良陣亡,進攻失敗。其後清軍轉入守勢。之後的交戰中,發生過很滑稽的一幕,三千餘清軍面對幾十名金川兵從山上衝下,竟然潰散逃循而去。

八月份,納親和張廣泗均被乾隆處斬。

清軍重新增兵三萬五千人,加上前線兵力,總兵力六萬多人,對古代戰爭來說已經是非常龐大的兵力。大金川土司按乾隆所說有三千多兵力,清軍堪稱牛刀殺雞了。傅恆和嶽鍾琪統帥下,十二月份重新發動進攻。清軍連續兩年的圍困下,大金川土司也已經處境困難,向清軍投降。乾隆也不願繼續打下去,大金川土司雖投降,但實際實力未受多大損害。清軍不久後撤兵。第一次金川之戰結束。

第一次金川之戰,清軍先後調集8萬餘兵力,前線最高峰兵力達到六萬多。整場戰爭持續近兩年,耗費軍費超過一千萬兩白銀。清朝官方確認的陣亡人數近四千人。

第一次金川之戰結束後,乾隆將其作為自己一大功績大肆慶祝一番。

第一次金川之戰結束後,大金川土司安分一段時間,實力恢復後繼續擴張,大金川土司的姻親小金川土司也隨著擴展勢力。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清軍調集六七萬兵力,首先進軍小金川。清軍統帥溫福、桂林抵達前先後,十月份開始,清軍的攻勢開始。清軍雖進展緩慢,但基本沒遭受大的失敗,到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三月,小金川看起來覆滅在即。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桂林所屬的部將薛琮所領三千餘人除200人逃脫外,其餘全軍覆沒。清軍攻勢受挫。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二月,經歷一年多的艱苦作戰,清軍基本平定小金川。轉而進攻大金川。

清軍兵分三路對大金川的進攻進展非常緩慢。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溫福部2萬餘人在木果木慘敗,全軍崩潰,主帥溫福陣亡。清軍陣亡四千餘人,其餘兵力潰散。

木果木慘敗後,阿桂被乾隆任命為前線統帥。阿桂在木果木慘敗後收攏各路兵力撤退,大金川土司實力也有限,清軍避免了更慘痛的失敗。清軍之前平定的小金川再次成為大金川勢力範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清軍增兵2萬餘人,清軍在前線實力得到回覆和增加。阿桂統帥7萬多清軍再次進攻小金川,這次進展順利,十多天就攻佔小金川。

清軍再次增兵近萬人後。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一月,清軍總兵力八萬餘人,分三路進攻大金川。三路大軍進展均極其緩慢,但再沒遭受大的慘敗。清軍步步為營,以優勢兵力極度緩慢的一路攻滅大金川各據點。

乾隆四十一年(1775年)二月,8萬多大軍經歷二年多苦戰,大金川最後的據點出降,清軍平定大金川。

第二次金川之戰,前後近5年。清軍先後調兵12.5萬人,前線兵力長期達到8萬多人。清朝官方自己承認的陣亡人數達萬餘人。

第二次金川之戰,清軍共耗費軍費近九千萬兩白銀。

第二次金川之戰結束後,自然也少不了乾隆將其作為自己一大功績大肆慶祝一番。

乾隆後來自我吹噓在位期間有十大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兩次金川之戰佔據了十大武功中的兩個名額。

小小的偏僻之地大小金川,清軍以舉國之力打的如此難看,首先主要因素肯定是清軍戰鬥力的嚴重下降。清軍戰鬥中竟然出現了三千餘人被對手幾十人一衝而全部大敗潰散的奇事。木果木慘敗,清軍2萬餘人遠超全部大金川兵力的大部隊,竟然差點全軍覆沒,因為大金川兵力有限潰軍才得以逃脫。

其次金川位於川西地區,氣候惡劣,對清軍戰鬥力影響不小。08年汶川地震的中心汶川縣,就緊鄰大小金川地區。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也受惡劣氣候影響很大。

最後適合大小金川地區險峻地形的碉樓,給清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清軍對碉樓辦法有限,缺乏有效的攻堅手段。絕望之下,甚至有建議讓道士五雷轟頂破碉樓的大臣。

(現存的金川地區碉樓)


仁勇校尉


大小金川之戰作為乾隆10大武功之一,小樂認為其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明清以來中央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和土司野心的膨脹。

土司制度是自元代以來中原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和制度,“世官、世吐、世民”為其主要特色。明朝後期,中原王朝開始在邊境少數民族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尤其是萬曆皇帝平定播州楊應龍的叛亂。清代乾隆時期,朝廷一直希望在西南能夠廢除土司制,歸中央管理,這就使得中央和地方土司矛盾不斷惡化。大金川的土司紗羅奔野心勃勃,大有一統青藏高原的志向。清乾隆九年爆發的川陝總督慶復戰敗花錢買功事件,使紗羅奔看清清朝軍隊的低下戰力,於是其四處出擊,攻打小金川,這些小土司向朝廷求助,於是引發了前後28年,耗資上億兩的金川之役。

為何小小金川會耗費那麼巨大,戰事拖那麼久?小樂也簡單的歸納了幾點

1.地理因素 金川地區位於四川金沙江流域,山形險峻,奇峰林立,山間有很多碉樓木寨,不利於清軍的野戰作戰。正如清軍主帥傅恆給乾隆的奏摺離說的那樣“戰碉銳立,高於中土之塔,建造甚巧,不逾數日而成。且人心堅固,至死不移”

2.民風士氣 如奏摺所說的那樣,藏民人心堅固,而乾隆時期清軍卻已開始腐敗,戰鬥力早已不是滿清剛入關時的八旗鐵騎了。

3.統帥素質 乾隆皇帝不停的更換統帥,造成前線人人自危,皇帝又好大喜功,沒有對戰事的困難做好預估,以為區區幾萬藏民很好剿滅。

地理上的易守難攻,金川土司軍的士氣高漲,清軍戰鬥力的退化,加上乾隆皇帝的瞎指揮,使得這場戰爭持續了幾十年,耗費上億兩,而清廷得到的僅僅是個面子上的臣服。


小樂故事會


乾隆初年第一次金川之役,本質上是此前瞻對事件的延續。

瞻對在哪裡?它位於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元、明時期曾為土司轄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瞻對土司“各帶領所屬人口投誠,繳明代印信,請授為五品安撫使之職,還給印信,仍令管轄瞻對”,後來雍正六年(1728),清朝授上、中瞻對為長司官,下瞻對為安撫司,合稱為三瞻。

瞻對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代由川入藏,俱須由打箭爐出關至察木多,這段路有南、北兩條道,其中的南道又被為官道,由打箭爐經東俄洛西行至理塘、巴塘,渡金沙江,經江卡至察木多,途中設有臺站、塘鋪、汛兵等,保護公文、糧餉的運輸傳送;北道由打箭爐經東俄洛西北行至泰寧、甘孜、德洛,渡金沙江,經江卡至察木多,這條道是漢藏茶馬商民往來的要路。瞻對位於康區中部,北接甘孜,南連理塘,東接明正土司,西抵德格土司,正好介於南、北兩道之間,是地理要衝位置,可謂是川藏之門戶。

因此,如果瞻對地區出現動亂,南、北兩條通往西藏的大道就有可能被阻絕,這就是清朝必須要控制瞻對的原因。但是,瞻對地區的部族林立,土司之間經常相互仇殺,並搶奪沿途旅客的財務甚至臺站兵丁的銀餉、馱馬,嚴重影響到地方社會的秩序。

因此,清朝於乾隆十年(1745)出兵瞻對,但此次軍事行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未能震懾住鄰近土司,還使其(特別是金川土司)更加蔑視朝廷,金川土司的肆無忌憚最終導致第一次金川之役的爆發。


HuiNanHistory


在回答之前大小金川之戰為什麼難打之前,對土司制度以及明清時期川西的嘉絨十八土司進行介紹是十分必要的。


土司制度

土司,是元朝創設的一種制度,是用以土製土的方式來鎮撫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在本質上,土司就是一種分封制,只不過是一種授權式異姓分封制。

除了元明清時期有土司。越南後黎朝和阮朝時也在越南北部地區設立土司制度。

明清時的土司,其權利是:中央承認土司的世襲治理權利。其義務是: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稅、勞役,並在朝廷命令時提供軍隊進行作戰。土司的義務和西周時的諸侯基本一樣:上貢和跟隨天子作戰。

為了加強對土司的控制和地方治理,明清兩朝都進行過改土歸流的努力,尤其是以雍正的改土歸流最為出名和有成效。

下圖為:清兵攻克大金川官寨勒烏圍


嘉絨十八土司

嘉絨十八土司是川西地區的嘉絨人十八個土司的統稱:

  1. 明正土司,即長河魚通寧遠宣慰司,轄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瀘定、道孚、雅江、九龍、丹巴等縣。
  2. 冷邊土司,即冷邊長官司,轄今甘孜州瀘定東北。
  3. 沈邊土司,即沈邊長官司,在今甘孜州瀘定縣境內。
  4. 魚通土司,即魚通安撫司,轄今甘孜州道孚縣。
  5. 穆坪土司〈亦稱寶興土司〉,即穆坪董卜韓胡宣慰司,在今四川雅安的寶興縣。
  6. 丹東土司〈亦稱革個咱土司、革什札土司〉即革什札安撫司〈又稱丹東革什札安撫司〉,在今甘孜州丹巴縣境內。
  7. 巴底土司,即巴底宣慰司〈又名布拉克底宣慰司〉,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境內。
  8. 巴旺土司,即巴旺宣慰司,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境內。
  9. 綽斯甲土司,即綽斯甲宣慰司〈又稱綽斯甲布宣慰司〉,轄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壤塘以及甘孜州色達等縣。
  10. 促浸土司〈又稱大金川土司、祁浸土司〉,即促浸安撫司〈又名祁浸安撫司〉,在今阿壩州金川縣境內。
  11. 攢拉土司〈又稱小金川土司〉
    ,即攢拉安撫司,在今阿壩州小金縣境內。
  12. 鄂克什土司〈又稱沃日土司〉,即沃日安撫司,在今阿壩州小金縣東北部。
  13. 黨壩土司,即黨壩長官司,在今阿壩州馬爾康縣境內。
  14. 松崗土司,即松崗安撫司,在今阿壩州馬爾康縣境內。
  15. 卓克基土司,即卓克基長官司,在今阿壩州馬爾康縣境內。
  16. 梭磨土司,即梭磨宣慰司,轄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紅原、理縣、黑水等縣。
  17. 雜谷腦土司,即雜谷安撫司,轄今阿壩州理縣、茂縣、黑水等縣。
  18. 瓦寺土司,即瓦寺宣慰司,轄今阿壩州汶川縣。


其中涉入大小金川之戰的土司有:促浸土司(大金川)、攢拉土司(小金川)、丹東土司(革布什札)、明正土司、鄂克什土司。

這幾個土司的地理位置見圖:

乾隆時大小金川之戰為何如此難打的原因:

在傅恆給乾隆的上書中也提到了為何難打的原因,現摘錄傅恆的話:

“金川之事,臣到軍以來,始知本末。當紀山進討之始,惟馬良柱轉戰直前,逾沃日,收小金川,直抵丹噶,其鋒甚銳。其時張廣泗若速濟師策應,乘賊守備未周,殄滅尚易;乃坐失機會,宋宗璋逗留於雜谷,許應虎失機於的郊,致賊得盡據險要,增碉備禦,七路、十路之兵無一路得進。及訥親至軍,嚴切催戰,任舉敗歿,銳挫氣索,晏起偷安,一以軍務委張廣泗。廣泗又聽奸人所愚,惟恃以卡逼卡、以碉逼碉之法,槍炮惟及堅壁,於賊無傷,而賊不過數人,從暗擊明,槍不虛發,是我惟攻石,而賊實攻人。且於碉外開壕,兵不能越,而賊得伏其中自下擊上。又戰碉銳立,高於中土之塔,建造甚巧,數日可成,隨缺隨補,頃刻立就。且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主客勞佚,形勢迥殊,攻一碉難於克一城。即臣所駐卡撒山頂,已有三百餘碉,計半月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且得一碉輒傷數十百人,較唐人之攻石峰堡,尤為得不償失。惟有使賊失其所恃,而我兵乃得展其所長。臣擬俟大兵齊集,別選銳師,旁探間道,裹糧直入,逾碉勿攻,繞出其後,即以圍碉之兵作為護餉之兵。番眾無多,外備既密,內守必虛。我兵即從捷徑搗入,則守碉之番各懷內顧,人無固志,均可不攻自潰。至於奮勇固仗滿兵,而鄉導必用土兵,土兵中小金川尤驍勇。今良爾吉之奸諜已誅,澤旺與賊仇甚切,驅策用之,自可得力。至沃日、瓦寺兵強而少,雜稜、綽斯甲等兵眾而懦。明正、木坪忠順有餘,強悍不足。革什乍兵銳,可當一路。是各土司環攻分地之說雖不可恃,而未嘗不可資其兵力。臣決計深入,不與爭碉,惟俟四面佈置,出其不意,直搗巢穴,取其渠魁,定於四月間報捷。”

傅恆認為難打的原因是:

1、張廣泗沒有快速攻打,導致讓大小金川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好防禦準備。“其時張廣泗若速濟師策應,乘賊守備未周,殄滅尚易;乃坐失機會,宋宗璋逗留於雜谷,許應虎失機於的郊,致賊得盡據險要,增碉備禦,七路、十路之兵無一路得進。”

2、張廣泗戰術錯誤,和大小金川做堡壘爭奪戰,耗費大量時間和兵力,根本就是唐朝攻打石峰堡的打法。“以卡逼卡、以碉逼碉之法,槍炮惟及堅壁,於賊無傷,而賊不過數人,從暗擊明,槍不虛發,是我惟攻石,而賊實攻人”

傅恆提出自己的戰術:

1、各路堅守和大小金川兵抗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後挑選一支精兵,帶足糧餉,繞過碉堡,直撲打金川的大本營。

2、資助其他嘉絨十八路土司,讓他們加入對大小金川之戰,利用他們的地理知識和本土優勢。

傅恆的這個繞過碉堡直撲大本營的戰術,看起來很完美,但風險極大。因為這支精銳清兵不管如何隱藏和繞路,想不被大小金川發現基本上不可能。

孤軍直入,就算不被伏擊覆滅,也被路途上的堡壘狙殺得傷痕累累,即便到大金川大本營,也無力攻擊。

士氣,是傅恆這個單刀直入戰術最關鍵的勝利因素。

但後來因為大金川主動和清朝議和,傅恆計劃能夠有效,也就無從驗證。


現在來看大小金川難打的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個角度:地理因素,科技因素、大小金川因素,清朝作戰因素。

一、地理因素

現在來看嘉絨十八土司所在衛星地圖

你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山,山,都是山!那些白色的就是雪山。大小金川就是出於綿綿的群山之中。

大小金川的山地,就意味著以人數佔優的清軍無法展開,後勤糧餉的運送十分艱難。

大小金川在山路、山狹隘處修建壁壘,就可以讓幾萬清軍無法前進。

“且於碉外開壕,兵不能越,而賊得伏其中自下擊上。又戰碉銳立,高於中土之塔,建造甚巧,數日可成,隨缺隨補,頃刻立就。”

傅恆的話,道盡了大小金川的地理優勢。有壕溝不能跨越,敵方佔據高處優勢,壁壘修復極快。

嘉絨十八土司對於川藏的戰略性作用。嘉絨十八土司所在的地理位置,正是四川和西藏交流所必經之地。如果大小金川得以割據,一則大小金川會一統嘉絨十八土司之地,二則隔絕四川和西藏的來往,讓大清對西藏的控制更薄弱。更嚴重的是,大小金川有可能和西藏進行聯合,抱團取暖以對抗清朝。見下圖:

二、科技因素

大小金川所在地方雖然是綿綿大山,但大小金川兵並不是用傳統的弓箭、大刀和清軍作戰。

清兵比大小金川兵唯一的優勢就是大炮,除此之外,雙方都是用火槍進行作戰。傅恆的上書:

“槍炮惟及堅壁,於賊無傷,而賊不過數人,從暗擊明,槍不虛發,是我惟攻石,而賊實攻人”

這裡可以看出,雙方都是用槍支作戰,清軍的唯一優勢就是大炮。這就刷新了我們一直以來認為壓迫戰爭前清軍都是用冷兵器或者八旗騎兵的固有印象。當時,槍支的數量難以考證,但雙方都是用槍炮作戰。

大小金川兵也使用槍支,這就縮小了大小金川兵和清軍的科技距離,讓雙方處於公平的科技因素當中。


三、大小金川土司因素。

1、大小金川戰爭發生的原因,都是嘉絨十八土司內鬥。第一次,是大小金川的相互爭鬥,即大金川想要吞併小金川;第二次是大小金川聯合共同吞併其他嘉絨十八土司。

這在大小金川人看來,這是他們內部的事情,和清朝無關。清朝因此而攻打,是一種欺凌和侵略。

因此,從大小金川人的角度來看,清朝進攻是沒有道義性和正義性的,完全是侵略。因此他們堅決抵抗。

2、世襲權利歷史。從小金川是明朝所封土司來看,嘉絨十八土司應該大多數都是明朝,甚至元朝時所冊封。對於這些土司而言,他們的世襲權利,比起清朝更為長遠和悠久。

但雍正時的改土歸流讓他們世襲的權利受損,這就導致了他們對於清朝的不滿。

比清朝存在時間更長的土司世襲權利,讓大小金川土司想要同和合並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以奪回因改土歸流被剝奪的土司世襲權利。在大小金川土司看來,這是他們的天然權利——包括清朝在內的統治者都無權剝奪。

大小金川土司吞併其他土司,更多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話語權,增強自己的自治能力。

下圖為:清大小金川之役的慶功宴,中南海紫光閣(1771年至1776年)


四、清朝指揮作戰因素。

清朝軍隊指揮的因素主要有:

1、沒有能夠在早期撲滅,導致大小金川土司準備充足。

2、各路將軍之間相互鄙視、互不配合,或搶功。阿桂能夠擊敗大金川土司,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是主將,管轄諸將,讓諸將不得不聽令配合。

3、四川的山地,讓省外的糧餉運輸異常困難。


總結:

大小金川之戰清軍難以取勝的原因主要是:地理(山地、四川入藏必經之地)、科技(使用火槍作戰,清軍毫無科技優勢)、大小金川土司認為是其自治問題、大小金川土司想要奪回因為改土歸流喪失的權利、清朝混亂的作戰指揮系統和配合問題、後勤運輸巨大成本。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大小金川之戰是典型的山地攻堅戰,今天山地攻堅戰在空軍以及遠程炮兵的輔助下,或許很容易,但是以當時的技術手段,山地攻堅戰是個難啃的骨頭。

當時土司部隊避開鋒芒,固守碉樓,這表明清軍只能進行逐個拔點作戰,但是清軍重型火炮無法運上去,輕型火炮又無法摧毀碉樓,所以戰鬥異常困難。當時沒有遠程火炮,沒有航空兵部隊,而用於攻堅的重炮又運不上來,清軍主要武器就是火槍和複合弓,這勢必造成平定大小金川之戰清軍費時費力。

最後,清軍改變戰術,以火槍、弓箭以及小型火炮掩護,步兵通過掘開壕溝向碉樓推進,最終逐個拔點解決了大小金川。


北洋海軍炮手


乾隆時期國家領土擴張巨大,必須給贊!雖然好多戰鬥並不漂亮損失慘重,但結果很好,奠定了中國今天的好多領土。傅恆福安康父子、阿桂都是好樣的,民族英雄!雖然乾隆和主要將領是滿族,但這個時期中國的代表就是清朝,所以必須肯定他們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