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復渠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為?

焦思聰


說實話,韓復榘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真不咋地,他同我前兩天寫的石友三有些類似,也是個旗幟搖擺不定的傢伙。在抗日戰爭之前,韓復榘兩次背叛馮玉祥,又先後投靠閻錫山、蔣介石,最終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統治了山東省近八年,號稱“山東王”。



從1935年起,隨著日本帝國主義間諜的侵入,華北地區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韓復榘夾在蔣介石和日本人中間,逐漸的將旗幟倒向日本人。當時他不到取消山東境內的反日宣傳、解散抗日組織,還阻止蔣介石的人馬進駐山東,與日本駐濟南的武官花谷交往密切。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韓一方面表示將“抗日”進行到底,限令日領事與日僑即日撤走;同時在其第三路軍政訓處內,容納進步青年,作出要對日抵抗的姿態,但實際上他對抗戰持觀望態度,一心只想保存個人實力。


8月,蔣介石把韓復榘的第三路軍和東北軍于學忠部編為第三集團軍,任韓復榘為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要韓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但韓復榘認定蔣介石借抗日為名,意在消滅自己的部隊,所以只派少數部隊過黃河河與日軍周旋,不久即撤退。

1937年12月22日,韓復榘放棄濟南,接著放棄泰安和濟寧,徑自退到魯西南的矩野、曹縣一帶。同時,蔣介石退出南京,到達武漢,準備入川。韓復渠與劉湘密謀,企圖讓劉湘封閉入川道路,不讓蔣介石入川,進而兩面夾擊將蔣介石幹掉。


劉湘雖然與蔣介石不和,但在民族大義之前,他也不屑於韓復榘之流為伍。所以劉湘不僅不配合韓復榘的行動,反而將韓復榘的計劃密電給蔣介石。蔣介石接到了這一策劃的密報,於是決心殺掉韓復榘。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藉口在開封召集北方將領會議,邀請韓復榘到會,將他逮捕,押解至漢口。1月24日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將韓復榘處決。據說韓復榘在被處決的時候一直面帶微笑,也不知道在想什麼東西。

如何評價韓復榘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為呢?個人認為,韓復榘的行為比九一八事件中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更為可恨。韓復榘在日本間諜滲入華北地區的時候,就與其勾結。日本全面侵華後,韓復榘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不僅不抗日,甚至阻止蔣介石的隊伍到山東抗日。

在民族大義面前,他作為“山東王”,不但自己不去抗戰殺敵,反而還要謀害抗日的蔣介石,這種行為與漢奸又有何異?簡而言之,就是韓復榘的個人品德不配為一個大軍閥,他也沒有一個大軍閥的氣度,最終他被蔣介石槍斃,那也是罪有應得。


魏青衣


首先,韓復渠在山東主政期間,對山東是做了很大貢獻的。他澄清吏治、禁菸、剿匪,並大力發展山東教育事業,建設模範新鄉村,並號召山東農村大力學習模範鄉村,以提倡經濟保障。



抗日戰爭爆發,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韓復榘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韓復榘親自在第一線指揮,進行了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堅守臨邑、濟陽遭遇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夜襲大汶口等戰役。

期間韓與蔣介石多次發生矛盾,後韓復榘不聽國民政府命令,擅自撤離山東戰場而被蔣介石在開封誘捕並因此治罪,審判後被戴笠特務暗殺。


從道理和前因後果來講,韓復渠擅自撤離山東戰場完全是蔣介石流氓行為所致。韓復渠擅自撤離也是意氣用事,缺乏民族大義!



韓復渠這麼死,是笨死!


一嘟嚕一嘟嚕的八月呦


韓復渠和石友三在中原大戰時倒戈,背叛倒戈將軍馮玉祥。蔣介石最終能取得勝利,石友三和韓復渠功不可沒。

石友三大漢奸屠殺抗日人士,最後被活埋。韓復渠後來擔任山東省主席,長達7年。

在臺兒莊戰役前夕,日軍進攻山東。韓復渠為了保存實力,把山東拱手送給日本人。



在軍事會議上,當蔣介石質問韓復渠丟失濟南之罪時。他居然理直氣壯說:老蔣把上海、南京都丟了。閻錫山把太原也丟了。他們不該被治罪嗎?

上海丟了,但打了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傷亡慘重。

閻錫山也是打了忻口會戰,晉綏軍傷亡過半。

總之,上海、南京、太原都是組織了抗戰,付出巨大犧牲後,打不過日軍,戰敗了,才丟失的。

而韓復渠丟濟南,是沒放一槍一炮。把濟南拱手送給日本人的。

韓復渠在抗戰中的行徑,與漢奸無疑。

槍斃他合情合理。

日軍進攻山東,如果韓復渠組織濟南會戰,同時向軍事委員會求援。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濟南保衛戰。即使戰敗,即使濟南淪陷。韓依然是民族英雄。

但他最終卻做了窩囊的狗熊,被蔣介石槍斃。

韓復渠的名字也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世唾罵。


楊朱學派


說到韓復榘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不由自主會想到另外一個人:張學良。

張學良:東北王張作霖的繼任者,東北軍統帥。918事變中,張手握30萬大軍,不戰而退,撤出關外,將東三省拱手讓人。

韓復榘:當時的山東省主席,手下有五個師一個旅,軍隊數量大概在6到7萬。抗日戰爭徐州會戰之中,韓復榘面對日軍的進犯,擅自撤離山東戰場,導致日軍長驅直入。



這兩人的行為,確實有諸多的相似之處。面對日軍的進攻,都是手握重兵,不戰而退。這種行為,其實可以理解:亂世之中,軍隊是軍閥的立身之本,手底下有槍桿子,才能有說話的權力;韓復榘對於這點是深有體會,他的老上司在中原大戰中輸的精光,再無翻身的機會。張學良是軍閥,韓復榘也是軍閥,這種保存實力的做法,符合他們軍閥身份!

實際上,真正能夠做到公而忘私的人很少,特別是對於軍閥來說。他們是中國人不假,和那些漢奸相比,他們相對來說還保有一點民族氣節,雖然保存實力,卻並未當漢奸。


當然,韓復榘和張學良還是有區別的。張學良是完全沒有和日本人打過就退出了東北,而韓復榘在抗日戰爭初期還是積極抗日的:

  1. 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韓復榘便通電全國,支持張楊的行動,要求蔣抗日;
  2. 1937年韓復榘拒絕了日本“華北五省自治”計劃,回絕了日本人的拉攏;
  3. 全面抗戰爆發後,韓復榘多次抵抗日本人的進攻,進行了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堅守臨邑、濟陽遭遇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夜襲大汶口等戰役。

這樣一個堅決抗日的人,為什麼後來會為了保存實力不戰自退?這和他的出身有關。韓復榘是馮玉祥的舊部,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在主政山東期間,韓復榘大力發展自己勢力,這就引起了蔣介石的猜忌。而且韓復榘作戰勇猛,二次北伐期間是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將領,被人稱為飛將軍。

面對這樣一個人,蔣介石頗為顧忌,總是有意無意的給韓復榘使絆子,削弱他的力量,德州血戰期間,韓復榘兵力已經損失過半。抗日戰爭初期,韓蔣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很深了,蔣介石甚至希望藉助他人之手消滅韓復榘。而蔣介石在此前藉故調走了韓復榘手下的炮兵旅,讓韓復榘去送死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了。


所以為了保存實力,韓復榘選擇了撤退。李宗仁曾電令其死守泰安,韓復榘回電:“南京不守,何守泰安。”蔣得知後大怒,決意除去韓復榘,以正軍紀。最終,韓復榘在開封被蔣介石誘捕,審判後被軍統暗殺。


這是一次選擇:戰,可能屍骨無存,成全自己抗日英雄之名;退,保存實力,但會背上萬世的罵名。韓復榘選擇了後者,這是一個作為軍閥的選擇!


小鎮月明


韓復榘為什麼掉腦袋?就因為蔣介石小心眼?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一十八期】(歷史系列第206講)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的是,老蔣是個政治家。作為政治家,一切都要從政治出發,個人的感情要放在背後,不會因為私仇殺人。韓復榘之所以被殺,說到底還是自找的,誰讓你跑路。聽薩沙說一說。

日本鬼子大兵壓境,山東危急。

蔣介石突然宣佈解除自己第五戰區司令的職務(蔣介石代理第五戰區司令),卻並沒有任命副司令官韓復榘接任,卻任命桂系將領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

蔣介石為什麼這樣安排?還是怕韓復榘保存實力,擅自調動部隊,讓老軍閥李宗仁來指揮他。

如果山東作戰由韓復榘指揮,那麼韓想怎麼樣都可以,甚至可以以司令官名義制定各種戰術,合理合法的迴避和日軍決戰。

如果讓一箇中央軍將領指揮韓復榘,他立即會利用輿論攻擊老蔣藉機吃掉他的地盤和軍隊。

無可奈何,只能讓同是軍閥的李宗仁來指揮。韓就必須服從李的命令,不然就是違抗軍令了。

蔣介石並沒有下決心整肅韓復榘,畢竟宋哲元都放過去了,況且一個韓復榘呢。

沒想到,韓復榘根本不在乎李宗仁的命令。

他先是放棄了黃河天險,隨後連續放棄濟南、泰安,導致山東門戶大開,大片領土迅速淪陷。

在短短20天內,由於韓復榘的任意撤退,日軍連接攻佔山東省超過二分之一地區,南北行軍超過200公里,基本沒遭遇什麼抵抗。

所謂的黃河天險,僅僅被1000多日軍突破,國內外媒體對此大肆抨擊。

包括李宗仁在內,幾乎所有人都對韓復榘很得要命。

李宗仁曾經說:山東老百姓養條狗,還可以看看門;養頭豬,還可以殺了吃肉;養了韓復榘這麼多年,還不如豬狗。

此時,就算韓復榘算錯棋了。

這時候,他很危險,老蔣已經具備了收拾他的條件。

韓復榘丟掉了山東的地盤,經濟上就必須依靠國民政府補給。如果後者不給軍費,他的6萬大軍就要散夥。

軍閥有奶就是娘,老蔣早已分化了韓復榘的部下。

韓復榘的部下已經許諾,就算動了老大韓復榘,他們也不會叛亂。

抗戰頭幾個月,華北三大軍閥:宋哲元、閻錫山、韓復榘都在搞事,其他小軍閥部隊也頗有不聽命令胡亂行動的。

這時候,恰恰需要一個大佬的人頭來祭旗,韓復榘就算碰到了槍口上。

同時,幹掉韓復榘可以消滅他的軍閥割據實力,少了一個內部的敵人,這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就出現了下面的鴻門宴:

蔣介石先開了一個徐州會議,表面是商討山東下一步作戰計劃,其實是誘捕韓復榘。

韓復榘如驚弓之鳥,相當敏感,根本沒有敢參加。

稍後,蔣介石又在開封召開了北方抗日將領會議,通知所有北方將領都必須參加。這樣一來韓復榘就不太好推辭了。

話雖如此,韓復榘心裡還是怕的,他趕忙電話給李宗仁摸摸虛實:李長官,我怕委員長生我的氣啊,我看這次會議我還是不去的好。

李宗仁狡猾異常,其實就是他第一個要求嚴懲韓復榘的。他卻說:向方啊,你太多心了!我問你,你有沒有同日本人勾結呢?沒有吧!那你還怕什麼呢?你如果不去,反而讓別人懷疑你串通日寇。委員長脾氣雖然大,頂多也就批你幾句,到時你承認個錯誤就完了。

對付韓復榘這一幕很有戲劇性。

韓復榘帶著孫桐萱軍長和一群衛兵,趕到河南開封。

第二天下午,他們就乘車到達開封南關袁家花園禮堂,參加這個北方高級將領會議。

從他們下車開始,情節就按照蔣介石的佈置發展。

韓復榘下車後,走到禮堂大門口。幾個中央憲兵攔住孫桐萱軍長和幾個衛兵說:委員長有命令,隨從一律不允許進入禮堂,請這幾位到傍邊屋子休息。

韓復榘軍政經驗非常豐富,頓時就有點懷疑。不過,那間隨從休息室裡面非常熱鬧,上百名隨從軍官在屋子裡大聲聊天攀談、抽菸,歡聲雷動。於是,韓復榘的一點疑心,也被打消了。

他扔給孫桐萱幾包香菸說:沒事,你們也去熱鬧熱鬧,跟他們抽菸去。開完了會,我們再一起回去。

於是,孫桐萱和警衛們就這樣被引開了!

韓復榘一人往裡面走,周圍都是北方的高級將領,大半是韓復榘的熟人。

很快走到禮堂門口,卻看見幾個副官放了張桌子在禮堂門口。

門口貼著一張公告,上面寫到:奉委座諭,今日高級軍事會議,為慎重起見,所有與會將領,不可攜帶武器進入會廳,應將隨身自衛武器,暫交副官處保管。

這不是繳械嗎?韓復榘心裡有些嘀咕。

不過,身邊同樣級別的將軍們,紛紛拔出手槍交給副官登記。

韓復榘沒有辦法,只得交出了自己2支手槍,嘀嘀咕咕的抱怨蔣介石膽子小,怕被打黑槍。

這一手,自然也是專門對付他的!

剛進去以後沒多久,蔣介石就走入會場,會議立即開始!

會議開始前,蔣介石還跟韓復榘客套了幾句說:向方啊,我看你發福了,是不是山東的魚蝦把你養胖了。

韓復榘見蔣介石開玩笑,心情頓時放鬆下來,警惕心降到了低點!

沒想到,會議剛開始,蔣介石就嚴厲說道:抗日這個重大的責任,應該是我們每個將領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竟有一個高級將領,放棄山東黃河天險,違抗命令,連續失陷數座大城市。他使日寇順利進入山東,影響巨大,危害極大。

韓復榘在臺下聽到這段話,如坐針氈一樣。

接著蔣介石把矛頭直接對準韓復榘,轉頭厲聲說:我問你,韓總司令!你不發一槍,從山東黃河北岸,一再向後撤退,繼而放棄濟南、泰安,使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

韓復榘也是臭脾氣,頓時也火了。

他刷的一下站起來:山東丟失,我有責任。可是南京丟失算誰的責任?

蔣介石一項以丟失南京為奇恥大辱,被韓復榘這樣一頂撞,氣的全身哆嗦,大聲說道:我問的是山東,不是問的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

韓復榘還要爭辯,旁邊的劉峙用力拉他坐下,小聲說:向方啊,你不要強辯了,不要惹委員長生氣。

好在蔣介石突然話鋒一轉,沒再提山東問題,說起河南省作戰計劃。

氣呼呼的開完會,韓復榘立即起身要走。

傍邊的劉峙又拉住他說:向方啊,我們好久沒見了,別急著走,跟我聊聊去。我這邊有點上好的西湖龍井,正好一起嚐嚐。

韓還在氣憤中,也想找個人訴訴苦,就跟著走了。

剛走到一個偏廳,突然迎面走來幾個人。韓一看,為首居然是軍統的頭子戴笠。

韓復榘頓時全身冷汗,本能的伸手去摸搶,摸了個空。

他想大聲喊警衛,但連孫桐萱他們到底在哪兒都不知道,叫破喉嚨也沒用。

轉頭再一看,身邊劉峙早早已開溜了,前前後後都是持槍的軍統特工。

戴笠皮笑肉不笑的對韓復榘說:韓主席,委屈您了。我們奉委員長的命令,請你去武漢走一趟。

韓復榘聽到這句話,頓時全身發軟,知道在劫難逃了。

後面特務見他身體晃動,趕忙伸手扶住了他,押他上了外面的一輛汽車。

一路上,只見車行沿途佈滿了崗哨。汽車急速開到火車站,將韓壓上一輛專列,車箱裡佈滿了大批荷槍實彈的憲兵、特務,戴笠親自當押車人員。

韓復榘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蔣介石是處心積慮要他的命!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一十八期】(歷史系列第206講)


薩沙


韓復渠在歷史中的評價很糟糕,幾乎成了人人喊打的一個軍事將領:無能,魯莽,違抗軍令,甚至是漢奸所為。

但歷史的細節並沒有這麼簡單用幾個詞可以概括,韓復渠統治山東八年,確確實實地在山東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就是在他主政期間,大儒梁漱溟在山東試驗了鄉村建設運動,沒有韓復渠的支持,梁漱溟的試驗也絕對展開不了。山東在這八年間確實有了長足發展,成為當時的大省。



但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山東戰區屬於第五戰區,李宗仁是司令,韓復渠為副司令。

日本人攻打到山東沿線,老蔣給韓復渠下令抵抗日本,本就對老蔣有些許不滿,在老蔣又將兩個重炮部隊調到湯恩伯部隊,而沒有給山東戰區的時候,韓復渠徹底炸毛了。採取了不抵抗日本的戰略,山東迅速被日本佔領。

老蔣炸毛了,韓復渠那是公開違抗軍令,不嚴懲韓復渠,何以樹軍威。因而就有了之後的老蔣設計誘殺韓復渠。

違抗軍令而被殺這一點無可爭議,但韓復渠八年主政山東做的事情還是值得肯定的。

你覺得韓復渠不抵抗日本,可以被理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韓復渠這人歷史上要不看那檔子事多多少少也算有些好名聲,無論是禁菸、剿匪還是澄清吏治上他乾的都有些起色。甚至韓復渠一個軍閥在那個年代還能重視教育,隔三差五還會去演講、寫點字什麼的。重視到什麼程度呢?說蔣介石曾經問韓復渠的教育部長:“省裡欠你多少教育經費?”教育部長何思源的回答是韓復渠從來沒欠過教育經費。

但無論如何,他也算是國家的罪人,丟了山東。只可惜,那個年月這樣的罪人實在太多,而且有的還是在蔣的授意下獲罪的。我很能理解對於韓復渠而言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當時南京是蔣在做主。蔣對非嫡系是怎麼做的呢?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49軍、51軍、53軍、57軍、67軍、騎兵第二軍,這是東北軍撤入關內的部隊番號。後來怎樣呢?除了51軍和53軍以外不是被黃埔系的人架空就是慢慢耗到被撤編。三十萬東北軍,到最後竟然落得這麼個下場。

韓復渠能不知道麼?更何況他手底下滿打滿算才十萬人。打起來的話,耗光了拼光了,為國盡忠了。然後呢?中國人那個時候大多都太聰明,初一的時候刀架在脖子上,還有心思想十五時候的事。韓復渠不是個笨人,作為一方軍閥他不會像張自忠那種“笨人”一樣先想到國家利益和軍人榮譽並願意為之死戰。

後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他跑也沒能跑多久。不過要說槍斃的話他挺冤的,他沒有張學良那時的運氣,不然按丟失的國土面積算韓復渠槍斃一次的話張學良夠起碼被槍斃四次,可是張學良活著,他死了。


軍事新觀察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是韓復榘,不是“渠”。全面抗戰開始後,韓復榘頂是頂了一下的,時間不長,所以一般人不太瞭解。他的部隊原先叫第3路軍,抗戰初期改編為第3集團軍,下轄第12、第55、第56軍,合計六七萬人吧。


1937年11月,日軍從河北滄州進攻山東北部,第3集團軍在德州、惠民、齊東一線防守,韓復榘親率衛隊旅第1團赴前線督戰,相持月餘。有一次,韓復榘在濟陽縣城被日軍包圍,衛隊團傷亡殆盡,總算護著主公安全突圍。經此一戰,韓復榘受到很大打擊。

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找韓復榘商量對策,建議第3集團軍以沂蒙山區為後方,必要時將彈藥給養物資等運往山區,準備打游擊戰。韓復榘幾乎跳起來,“不行不行,浦口已失,敵人即將打到蚌埠,中央軍節節撤退,我們不能變成包子餡兒!”


日軍進攻濟南,韓復榘早己無心抵抗,一味裝運物資運送河南漯河以西各縣。李宗仁來電阻止,豫西非第3集團軍後方,為何運往該地?韓復榘反問,“開封、鄭州亦非五戰區後方,為什麼將彈藥、給養存在該地?”李宗仁命令守泰安,韓復榘又拒不執行,“南京不守,何況泰安”。

1938年1月,蔣介石在開封召集第一、第五戰區團長以上軍官舉行作戰會議,趁機誘捕韓復榘,罪名是“違抗命令,擅自撤退”。後來,韓復榘在武昌伏法。事實證明,蔣介石沒有冤枉他。沒有抗戰之前,都說要槍口一致對外,大家團結起來,真的抗戰了,你又不聽指揮,這仗怎麼打!蔣介石之所以一直拖延、避免全面抗戰,就是因為中日國力差距大,中國又有那麼多不服中央的地方實力派。

總結一下,韓復榘在抗戰初期表現不是一般差,蔣介石為了整肅軍紀,當然有必要從嚴治軍,我覺得還是不夠嚴,抗戰中後期軍紀又是大幅度下滑。


馮傑


韓復渠的死,對於八路軍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他率十幾萬正規軍不戰而逃,留下的地方保安團又沒有多少戰鬥力,而日軍尚未佔領山東,這就形成了大片相對真空的地帶,便於共產黨動員民眾,迅速發展。毛澤東也正是看到了這個機會,派羅榮桓率115師的大部進入山東,與黎玉、朱瑞和張經武領導的山東縱隊匯合,建立了膠東、魯中、濱海、魯南等六個根據地。到日本人投降時,整個山東除了幾個大城市外,全在共產黨手中。


海上清風8070


首先,不是韓復渠,是韓復榘(同舉)。公正來說韓復榘應該是一個還不錯的人,在他主政山東的時候就有許多關於他的笑話,在他主政山東的時候就能有他的笑話流傳,這足以證明他為人還不錯。


因為在當時軍閥割據的情況下,軍閥差不多都信奉“畏威不懷德”,簡單來說就愛用酷刑和濫殺來標榜自己的權威;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還能有那麼多關於他的笑話流傳,這證明韓復榘人品還算可以;作為反例,大家在資料裡看到過當時有關蔣介石的笑話嗎?


但是韓復榘本人並不是一個近代人物,他更像是清朝時淮軍、湘軍將領。



當然,在抗戰爆發前這樣的人不止韓復榘一個,比如同為西北軍的宋哲元、川軍的劉湘和韓復榘差不多。


宋哲元帶領29軍駐守北京、天津時,不止一個謀士勸宋哲元“挾日自重,借日剿蔣,席捲中原”,甚至在七七事變爆發後,宋哲元還幻想對日妥協,甚至後來壯烈殉國的張自忠將軍在當時都屬於對日妥協派,理由是29軍積攢這些家當不容易。


如果不是日本胃口太大,29軍對日妥協這件事還真被張自忠將軍給辦成了。


但是宋哲元和張自忠將軍幸運在於當時沒人知道盧溝橋事變意味著中日兩國全面戰爭的開始,所以儘管當時輿論對宋哲元、張自忠將軍非常不利,但是國人和媒體的注意力很快被八一三淞滬抗戰吸引過去,再加上宋哲元將軍引咎離開29軍,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韓復榘的悲劇在於他雖然做了和29軍宋哲元一樣的事情,但是當時已經不是抗戰爆發初期,而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特別是南京大屠殺後,儘管蔣介石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地道的地方,比如抽調炮兵部隊等等,但是韓復榘如此在抗戰爆發後公然違抗軍令,擅自撤退無疑也是撞到槍口上了。


韓復榘不但為了保存實力擅自撤退,而且態度還很囂張,就連李宗仁都被韓復榘滿不在乎的態度激怒,向蔣告狀。


蔣介石為什麼能這麼硬氣的處理韓復榘?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蔣介石三分之二的嫡系精銳都扔到了淞滬戰場,就連胡宗南在淞滬會戰尾聲也給戴笠寫信,痛苦的表示“(參戰)黃埔部隊基本打光”。


如果要評價韓復榘在抗戰中的所作所為的話,那麼,只能說韓復榘在戰爭爆發前堅定立場,沒被日本拉攏,是做到了當時中國軍人的最底線,但是他擅自撤退,把黃河天險拱手讓給日軍,這個錯誤犯的時機實在太“恰當”了,韓復榘要是早犯或者晚犯,都不至於丟命。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時機真的很重要,不但成功要講究時機,犯錯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