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變小綠 車輪說變遷

“永久”变小绿 车轮说变迁

自行車大家都不陌生,從20世紀80年代的“三大件”之一到如今綠色出行的代名詞,改革開放40年來,無論是樣式還是功能,自行車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本期報道,通過市民的講述,看看這些年自行車發生了哪些變化。

以前 自行車是個奢侈品

“在安陽,大家普遍管它叫作‘洋車子’。”說起自己人生的第一輛自行車,家住紅旗路的市民張先生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以前的自行車可是個奢侈品,那時,很多人一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元錢,而一輛自行車大概需要將近200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所以,當家裡湊錢給我買了輛永久牌自行車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張先生說。

“銀光閃閃的車把,烏黑光亮的車架,玲瓏小巧的車鈴,看著多洋氣!我當時圍著自行車是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實在是太喜歡了。那時候,自行車的車體是鋼製車架,輪子非常大,加上前面的橫槓,所以也叫‘二八大槓’。”張先生回憶起自己的“二八大槓”,頓時神采紛揚。“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擦自行車,車把、車梁、車座、前圈、後圈,每一處都擦得油光鋥亮。下雨天路面泥濘,我不忍心愛車被泥水弄髒,便會扛起自行車走到平坦處再騎。雖然累得氣喘吁吁,但看著乾淨的車子心裡卻美得很。”張先生說。

這輛自行車,張先生一騎就是10年。車的大梁載過他的老伴兒、接送過孩子們上下學,後架上馱過米麵油,張先生的3個孩子也是通過這輛自行車學會了騎車。直到一次搬新家,張先生才依依不捨地把這輛自行車賣掉。“這輛‘洋車子’在我們家可是大功臣,有太多的回憶。”張先生意味深長地說。

後來 自行車走進千萬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街頭的自行車多了起來,可選的品牌和顏色也多了,不再是過去那種千篇一律的黑傢伙。人們上班或外出騎自行車開始講究自行車的外觀,自行車有了男式車、女式車之分。” 張先生介紹,“於是我買了一輛輕便的‘二六’自行車,是咱安陽本地生產的三槍牌。”

“我給老伴兒買了一輛女款的自行車,這種自行車比較輕便,要比那種老式自行車好騎一些。”張先生說。“那時候,自行車仍是大部分人的代步工具,顏色和品牌逐漸多了起來,人們上下班、接送孩子、串親戚都騎自行車。不過,自行車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是奢侈品,每家每戶都有好幾輛自行車。”張先生說。

現在 電動自行車很流行

“自行車蹬起來費時費力,要是路遠再帶點東西就更吃力了。20世紀90年代末,電動自行車漸漸流行起來,因為它省時省力,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愛。”張先生說,他花了近3000元購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

“電動自行車速度快,沒有騎自行車那麼累,每天上下班方便多了,節省了不少時間,我每天不用再起大早去上班,別提心裡多美了。隔一段時間充一下電,充好又是動力滿滿。”張先生介紹,電動自行車只能在家裡或者單位充電,街上還沒有快充設備,要隨時看著電量。有時候,稍一疏忽,半路上就只能推著車走了。

趨勢 低碳出行漸成共識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自行車不再稀奇。摩托車、汽車逐漸取代自行車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而自行車則更多地成為市民運動休閒的選擇。

“當前,低碳環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市交通壓力日趨加大,節能、便捷、低價的出行工具自行車,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張先生介紹,公共自行車被人親切地稱為小綠,2015年11月1日,我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了“公共自行車+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車”的綠色出行模式,延伸了我市公共交通服務範圍,解決了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增強了公共交通吸引力,同時也在節能減排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市區佈設了公共自行車站點225個,共有公共自行車8000輛。

“我感覺還是騎車舒服,除了可以預防大腦老化、提高心肺功能和神經系統的敏捷性,還能鍛鍊下肢肌力,增強全身耐力。我們全家都辦理了公共自行車租賃卡,經常一起騎車上班、鍛鍊。”張先生說,除了上下班以及天氣晴好的時候,晚飯後騎公共自行車外出鍛鍊身體,也成為全家人的習慣。

“在合理的出行距離內,騎公共自行車出行是非常好的選擇,它可以節能減排,緩解城市交通通行壓力。低碳出行好處多多,希望更多市民選擇騎行公共自行車。” 張先生倡議。

“除了公共自行車,街頭也隨處可見共享單車,用手機二維碼輕輕掃一掃,就可以輕鬆解鎖騎行,別提有多方便了。到另一個城市出差,不願意乘公交車或者坐地鐵,騎一輛共享單車在城市裡逛一逛,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 張先生由衷地感嘆。

從“二八大槓”到輕便自行車,從電動自行車再到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改革開放40年,自行車的轉變歷程正是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理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