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碰壁”外部金融科技?

“他們承諾技術輸出的同時能夠帶來數百萬零售用戶,但兩年多的合作下來,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某家城商行零售業務主管趙誠抱怨道。

趙誠所在的城商行先期支付200多萬技術服務費給金融技術機構,但是就他看而言,金融技術機構雖然幫助銀行零售業務能力大幅提升,但最終獲客量並沒有達到預期,導致城商行還需自建營銷渠道,言語之間表示對金融技術機構的失望與不滿。

中小銀行“碰壁”外部金融科技?

縱觀當前發展,圍繞金融科技佈局,大型銀行已經紛紛擁抱互聯網巨頭,強強聯合,如農業銀行與百度、中國銀行與騰訊等。面對大型銀行的各種搶灘佈局,中小銀行如何把控並處理好自身當前困境,有效突圍成十分必要。

上述案例中,趙誠所在的城商行就是基於自身缺乏互聯網零售等人才的現狀,選擇與外部金融科技機構合作,讓其協助自身開發反欺詐風控模型、用戶數據智能分析、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等。

可以看出,城商行們為了尋求轉型,也在進行金融科技的探索與實踐,但由於技術儲備、資金實力 、人才、機制等方面的限制,實踐多是由“點” 展開, 系統性、前瞻性低,導致實踐沒有帶來滿意的成果。

中小銀行“碰壁”外部金融科技?

一直有人擔心,如果風險控制、數據處理等核心技術的依賴外部金融科技機構,中小銀行自身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拓展能力將會受到制約,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化,長期核心技術被滲透甚至會產生業務分流等影響。

但是必須承認,金融科技給中小型銀行的業務發展與轉型創新帶來重要作用。一方面與中小銀行合作,共力搭建新的模式與業務生態,藉助數字化發展帶來新的盈利點;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機構成熟的數據模型和技術人才,無形中降低中小銀行運營和人才培養等成本。

所以,中小銀行要想合理利用金融科技,並且不受金融科技機構的反向滲透成功突圍,就一定要突破自身瓶頸,選擇一條合適的、具備清晰戰略和有效戰術的道路。

中小銀行“碰壁”外部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通常需要大投入, 週期也長,這對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中小銀行無疑是一大考驗。無論是單個網點,還是單位資產,中小銀行需要承擔的投入都遠超大型銀行,規模經濟很低。

人才的缺乏對中小銀行也存在制約。在發展中,將科技與業務有效融合,並結合市場環境提出應用策略是必要的,所以兼具技術和業務背景的複合型人才至關重要。,但這恰恰是長期困擾中小銀行的難題。還有數據信息源低,缺乏科學規劃也都影響中小銀行發展。

對中小銀行而言,在金融科技領域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借力是不失為好的選擇。相較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具備自身的優勢,體制靈活。藉助外部第三方的力量,或是擁有金融生態的互聯網公司,或是技術雄厚的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合作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都將為金融科技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