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

璇子生活邦


關於題主問的,為什麼有的人的每天要發很多條毫無意義和營養的朋友圈,這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問題,有書君認為,沒這麼嚴重,上升不到心理疾病的“高度”。

再有一點需要理清的就是,這些題主看起來是毫無意義和營養的朋友圈,對發貼人本身來講,卻並非是無意義的。

有時我們的價值判斷,是難免帶有個人視角的,而這種判斷本身就有失公允。

但有書君也承認,確實會有人每天刷出很多條朋友圈,給朋友們的手機增加了長長的瀏覽選項。

先不論這些朋友發出的東西是否有意義,而只是從客觀上分析一下他們頻繁發朋友圈的原因,比如:

01 有相對充足的閒暇時間

動輒每天十幾條甚至幾十條的朋友圈發出來,僅僅按照最簡單的點開、瀏覽、轉發的步驟來計算。

也需要3分鐘左右的時間(這還得算是速讀高手的成績),更不用說需要修圖的自拍照、需要構圖的風景照、需要顯示格調的餐廳照或表明此刻身處何處的旅遊照了,如果沒有充足的空閒時間,根本就沒辦法進行啊!

02 從不吝惜與他人信息共享

無論看到什麼樣的消息,無需動腦分辨真假對錯,只要覺得有趣或者有用,馬上轉發分享,好像積極傳播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所以全情投入,可能對分享金錢或物質會吝嗇,但對於信息共享,絕對大公無私,網站和平臺估計最鍾愛這樣的讀者。

03 尋求關心關注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負效應,比如,人人都覺得越來越孤獨,現實生活周圍,好像沒有一個人能深切的瞭解自己。

所以在朋友圈上發一些動態,當有人關注或評論時,抓住取暖。

04 刷存在感

想通過動態的不斷更新,來證明我是誰,我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我在哪,狀態如何,心情怎樣,在這樣一個網絡空間裡,證明自己現實的存在。言簡意賅地說,就是刷存在感啊!

鑑於這個問題,朋友圈在現代,其實意味著一個微縮社會交往,所以關於朋友圈的內容發佈,有書君有幾點建議:

1. 如果你認為哪個朋友發的朋友圈對你來說毫無意義或營養,看起來讓你厭煩,那麼你可以選擇不看他的朋友圈,來個眼不見為淨,而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是有心理疾病(因為這個可能真沒有)。

2. 如果你很愛發朋友圈,那麼請適當進行篩選,一般來講,每天2—3條左右的動態,不至於到令人厭煩的程度,而另外一些你很想記錄的事情,可以發佈,但最好選擇只對自己可見或分組可見。

3. 即使是做微商,也要精選今日打榜,每天動態控制在7條以內,根據人內心的接受程度,效果一定要好於每天幾十條的疲勞轟炸,因為發的越多,被屏蔽或拉黑的可能性越高。

綜上所述,認真地梳理和善待朋友圈,也能從側面體現出一個人的情志趣味,如果下次再見到誰發一些對你來說毫無意義的朋友圈,直接屏蔽掉吧,千萬別以為人家有心理疾病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其實,發朋友圈的人,有好幾種類型。



第一種,就是把朋友圈當成自己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開心的,不開心的,或者自己當時當刻的一種想法,這樣的人發了之後,不會在乎有沒有人評論,點贊,只是自己的一個習慣和喜好而已。

第二種,就是把朋友圈當成了一個炫耀的場所,今天又買了什麼衣服,包包,甚至吃了什麼美食,去那裡玩了,發完之後,就等著大家的評論,期待互動,更希望被人羨慕。

第三種,因為工作需要,比如微商,比如一些擁有粉絲的人,發朋友圈,是像特定的人群展示信息。

所以,就你朋友這種情況,具體是屬於哪一種,你可以自己判斷。

其實,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念,你不喜歡看她的朋友圈,屏蔽就是了,沒有必要給自己增添煩惱。

祝福你心情快樂。

我是傻大姐,一個在新疆戈壁灘度過青春的女子,堅持寫最接底氣的職場情感體驗,溫柔且有力。


遇見夏文芳



我的朋友圈都是一些知根知底的朋友,生活中看到一些好玩的,有趣的,漂亮的,我都會隨手拍下來發到朋友圈,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一杯清茶148114266


剛入朋友圈不久的一位老同學近天來朋友圈幾乎一人包場,也不知那來的那麼多表情包無花八門,各類老掉牙的視頻和文章,層出不群,甚至半夜三更都上網發朋友群,真令人討厭。

儘管反感,卻不能打擊老同學的積極性,無可奈何。


老夥計610322


有些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並不是因為內心空虛,寂寞,更不是為了炫耀什麼,只是單純的想和自己的朋友們,尤其是不在身邊的朋友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其中包括了美食、旅遊、雞湯文、購物、微商們的廣告、集贊、日常生活等等。同時,朋友圈也是心情不好時,想發洩又無人訴說時宣洩情緒的最好的平臺,記錄下自己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讓自己的朋友瞭解我的生活。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喜好和習慣問題,如果你願意看就看,不願看就屏蔽。

發朋友圈的人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影響別人的正常生活,這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Wuhan老狼



有些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有的人從來也不發,我覺的愛發朋友圈主要是看發什麼內容,除微商廣告宣傳之類以外,有些人天天發一些情感雞湯,天天曬吃曬喝曬自己曬旅遊的這些人其實還是內心孤獨天天發朋友圈可能是為了刷存在感,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愛發朋友圈的人內心脆弱敏感,喜歡快樂與痛苦與人共享,性格可能不夠成熟,屬於真性情人士吧!


Aml150238564


路過看到這個問題,蝸牛很想回答一下,因為我就是特別喜歡發朋友圈的那一位!

有人說天天發朋友圈證明你很閒,可是隨手發一條朋友圈要多久呢,三十秒還是一分鐘?把這一分鐘的時間給你,你就能做出什麼大事了嗎?你天天發這麼多朋友圈,該是有多閒啊,你天天翻我的朋友圈看,該是有多羨慕嫉妒恨啊。


如果,假設地鐵裡有十個人,那麼估計有九個人在看手機,而九個人裡有七個人在看朋友圈。

我們在朋友圈裡無非就是做兩件事,一件是看朋友在做什麼,另一件是讓朋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對朋友做的事情感興趣,我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朋友,是以自己為圓心,劃開去的離自己最近的那個圈子裡的人,不關注他們關注誰。

況且工作學習的忙碌讓我們無法與每一位朋友保持溝通與聯繫,而在朋友圈,我們似乎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完成和所有朋友的社交,這無疑是符合高效率需求的。既然我們會對朋友的近況感興趣,那麼朋友當然也會好奇我們在幹什麼,這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寫實加創作的過程,所謂的寫實是我們會真實的在朋友圈上展示我們的生活片段,而所謂的創作,是指這個生活片段是我們精心篩選的,這和明星拍了幾十張素顏照片然後選一張最美的放在網上是一個道理,朋友圈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平臺上塑造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這也有一定的好處,從正常心理來看,每個人想要塑造的理想中的自己應該是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更好的,那麼如何塑造這個更好的自己呢?

我們就需要更多符合這個理想自我的生活片段,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更多這個理想的我會做的事情,比如今天下午明明被一堆爛事弄的心情很差,但我希望自己是一個積極樂觀用於面對的人,我或許就會發一張咖啡圖配上“喝一杯咖啡我要繼續奮戰”的文字,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或許我們真的會和那個理想的自己越來越接近。

朋友圈這個東西好不好無法明說,只能說在現在這個形勢下,它是合理的。我們只是要給這個圈兒劃個口兒,想進去的時候進去,想出來的時候出來,而不是把這個圈越畫越大,變成全部。


所以說,發朋友圈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沒處寄託,又想與人分享,所以才會藉助朋友圈這個平臺來抒發感情,其他軟件也一樣。

你也喜歡發朋友圈嗎?朋友!


聽蝸牛有話說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

也許現在朋友圈是你閒著沒事打開手機的最重要理由吧,請好好體會這種中槍感。

相信你一定有在朋友圈圍觀、被圍觀或者轉發分享文章的經歷。但是,請認真想想,當你點擊“分享”按鈕時,是什麼讓你想要轉發這篇文章、視頻或相冊?

只是因為好看嗎?答案似乎沒這麼簡單。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刷朋友圈這件事。


其實,分享信息本身就能讓人愉悅。哈佛大學神經學家簡森·米歇爾和戴安娜·塔米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兩人給被試者裝上腦掃描儀器,隨後向他們發問,“是不是願意分享自己對喜歡的滑雪板或者喜歡的小狗的態度”。

結果,那些“有話要說”的被試者在滔滔不絕地自由表達和分享信息時,他們的腦電波和獲得金錢與美食時的一模一樣。


甚至有人為了“說”個痛快,放棄到手的銀子。

兩位科學家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將被試者分成兩組,每組成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是閒呆一會兒,還是告訴別人自己喜歡吃什麼三明治。不同的是獎勵方式。在第一組成員中,選擇什麼都不做獲得獎勵多一些,第二組剛好相反。


然而結果卻出奇的一致。無論哪一組被試者,都是選擇分享觀點的人多。人們分享觀點、自由表達的慾望並不能被金錢“收買”,即便閒著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人們也更傾向把話說出來。

現在,可以理解身邊的“刷屏黨”了嗎,錢都可以不要,刷個屏算什麼。

什麼文章容易被轉發?


雖然人人愛分享,但每天接受海量信息,總不可能見一篇轉一篇。除了話題有趣、文章好看,就沒別的因素了?

沃頓商學院的營銷教授喬納•伯傑和助手凱瑟琳·米克曼一起就“內容分享”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兩人蒐羅了6個月間出現在《紐約時報》上的近7000篇文章。結果發現,“轉發文章”真的有跡可循——積極的文章和令人擔憂、生氣的文章更容易被轉發。

在《紐約時報》上,像“紐約城墜入愛河的新人們”這樣積極的新聞就比像“明星動物管理員之死”這種消極的新聞更受歡迎,也更多的佔據了流行新聞排行榜的前列位置。

還有讓人生氣和擔憂的話題,也能引起公眾的注意。你一定見過《震驚中國的XXXX》, “不轉倒黴三年”之類的文章。


其實,這說明你正處在“喚醒”狀態。人們處在喚醒狀態時,自律神經會被激活,更能促進傳播行為。簡單來說,正是喚醒決定了一條信息是否會被傳播。

除了生氣與擔憂具備較高的喚醒性,能有喚醒效果的情緒也有積極向上的,比如敬畏、和幽默等。


當然,也有些文章並不是靠“喚醒”獲得高轉發量的。這些文章通常比格很高,人們轉發是為了獲得類似於“哇,你懂得好多”的讚美。

人們都喜歡被讚美,所以,秀智商、秀閱歷、甚至秀顏值、秀土豪、秀貼心都可以理解。

可為什麼有人偏偏不做英雄也不做美人,專門自揭老底,在朋友面前分享糗事?誤航班、坐錯車、出門忘帶錢包鑰匙,低頭認慫裝小白?

千萬別被騙,自黑也是為了贏得社交貨幣。自我貶低說到底還是為自己服務——獲得更多的同情、安慰,甚至是讚美。



如果一個人的人緣並不是太差,當他自嘲“我很笨”時,沒有人會真的白目到回覆“是的,沒錯”吧。畢竟還是好人多,大家會安慰說,“你很好,你很棒,你很聰明的”。

其實對於我來說,我的朋友圈就是分享一些旅遊照片,好友記,還有一些美食,就是想簡簡單單分享我的美食我的快樂給大家,更新的次數大概在一個月三四次吧,我發朋友圈不是特別勤,不知道你們大家愛不愛發朋友圈,有喜歡發朋友圈的嗎?都發什麼內容啊,可以評論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喜歡的話給小編點個贊哦!


我是烤豬蹄


愛在朋友圈發東西,常被稱為“刷存在感”,如果貶義解釋:張揚顯擺,怕被人輕視。刷存在感很貼近存在主義,存在主義顧名思義-----世界上人的個性和自由是第一位的,早期名言:“我思故我在”、“最渺小的存在要勝過最偉大的空虛”。刷存在感沒有錯,我們若褒義的理解,它是表白,它是傾述,它是長夜當歌,它會如泣如訴……遺憾的是,微信的新奇感正在衰退,不是嗎?要麼老生常談,要麼拾人牙慧,要麼一驚一乍亦枉然。這屬於正常,如果你才華橫溢,公眾號粉絲無數,你就不去刷了,可憐我們草根愚民,不刷白不刷……女人比男人更愛刷存在感,尤其更年期女人,容顏漸衰,苦惱深積,極須宣洩,這世界人人都煩躁,沒人願聽牢騷,到朋友圈去宣洩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為了健康,應全力支持大刷特刷!如果連存在感都不敢刷,你就認頭刷鍋刷碗吧,最後只等刷棺材板了。太多的時候,我們的表達慾望受到壓制,即使是平等的朋友聚會,好師者多於拜師者,我們常常是敗興的觀眾,恰在此時,朋友圈給了我們一個的平臺,且無干擾之憂,我們可以自歌自舞自開懷,盡情盡興地表演嘍,但要勒著點,不要過分,不要亂炫,我曾看過一組宴席照,解釋說:“昨天我在自家別墅宴請朋友,喝了一箱五糧液……我那狗,是愛爾蘭牧羊犬,純種……”我只想說,儘量去欣賞別人的才華,不想看的就翻過,若是熟人點個贊。


老淚縱橫


沒有為什麼,因為屬個人自由。再多的討論也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