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銀行推薦購買的理財產品值得相信嗎?銀行的理財經理是依據什麼向客戶推薦產品的?

weiboguo5034


銀行理財產品相對來說,還是值得相信的。

1.銀行理財的風險分類、投資標的選擇都很謹慎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會根據產品風險特性,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這五個級別。

一般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銀行會評定為最低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就是一級,適合所有投資者購買;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標的以及投資比例的不同,銀行會給出二級或三級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風險等級被定義為四級、五級的銀行理財產品佔比較小。

因此風險等級在R3級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較為適合大眾投資。

每款理財產品屬於哪一個風險級別都是經過銀行方面的精心設計,一般會根據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風險、收益、流動性等不同因素來共同設定。

2.銀行理財產品的賣點就是安全、穩健

今年銀保監會發布的資管新規,規定了資管產物的類型規制,將進行淨值化治理,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這樣有助於降低未來的金融風險。

然而面對新規,銀行理財不再保本,還有損失本金的風險,因此大家購買理財產品自然就愈加謹慎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銀行理財的安全性還是相對很高的,畢竟銀行理財吸引大家的賣點就是安全、穩健,即使打破剛兌,銀行也會努力挑選較優質的投資標的,進行投資,以此來吸引消費者。

3.銀行理財經理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偏好進行推薦產品的

銀行理財經理會根據大家的收入情況、年齡、風險偏好、預期收益、投資期限等情況多方面了了解,再根據大家整體的情況進行推薦。

比如,風險較低的產品適合中老年人,因為他們的風險承受力較弱;投資期限較長的不適合中青年人,因為有家庭花銷方面的原因,資金流動性需求較高,那種投資期限適中且能夠提前支取的產品可能更受歡迎;而年輕人的則因存款較少,更適合貨幣基金類能夠隨時存取的理財產品。

所以如今大家的理財需求都不盡相同,因此只有瞭解個人情況,才能更好的推薦最適合的產品。


度小滿金融


理財值得相信這個看你指的哪一方面。

很多人指的值得信賴肯定指的是穩賺不賠。但實際上作為理財哪裡有承諾穩賺不賠的產品呢?只有風險高低。所以,銀行也好,獨立財富機構也罷(不算非獨立財富,也就是隻賣一類產品的銷售機構),客觀推薦的產品的值得信賴就是這個產品是真的,錢真的是去募集的,而真的用於募集描述上的投資項目中了,這樣的話其實已經是值得信賴的了,至於穩賺?那麼需要看項目具體的運作和市場環境等。經過測算的項目應該會好於動態管理的項目,就看怎麼衡量了。


張小帥說理財


行理財經理會依據客戶的資金量、年齡、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客戶的理財目標預期來推薦理財產品。

如果是老年客戶,經理一般推薦較多的是安全係數最大的存款產品,因為老人一般退休金相對豐厚,求安穩,所以會推薦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額存單,年利率可高於4%,有些銀行有按月付息模式,這樣既保證了老人每個月有一筆養老零花錢,也滿足了老人要求本金安全的心理保障。

如果老年人對存款收益不滿意,那經理會推薦銀行理財。

如果是中青年客戶,一般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存錢三五年他們基本不能等!

銀行有一種靠檔計算收益的理財特別受歡迎,為什麼?因為有急用隨時取走啊!

他們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老年人高,理財經理會介紹銀行自有理財產品,起步一萬,封閉期45天到一年不等。風險為中低或者低,投資方向是銀行間債市、債券等低風險領域。預期年化收益如果實現,目前可達到5%左右。結構性存款也是如此。

有些客戶是為了給未來做一些養老、子女教育的資金儲備,那有此類代銷業務銀行的客戶經理也會介紹下。

如果是年輕人來,基本上都是瞭解互聯網寶寶產品的,他們心裡會默默對標

所以理財經理肯定會先拋出自家行內的同類優勢產品——同樣1塊錢起步,隨存隨取的銀行版寶寶或者類貨基產品,也有叫現金管理產品的,繼而推薦自家拿手的理財。

講真年輕人走進銀行一般都是從買房辦理貸款開始的,互聯網一代嘛。但一旦走進銀行,很多人第一次發現,除了自家人白給白借,向銀行貸款借錢利率真心是便宜,也是銀行在年輕人面前重塑對印象的一個機會(覺得產品陳舊、起步投資門檻高、不時尚)。

至於一些中高級風險的理財產品和基金,理財經理也還是慎重的,高收益伴隨高風險,也可能無法實現預期,會推薦給相對投資經驗更為豐富成熟的客戶。

認識一位負責考評、引入基金的銀行產品經理,她哪怕自己對某個基金產品超有信心,對身邊人都是一再做風險提醒的。好在大家都是清醒的人,萬一虧了也不會苛責她。


米蟲理財手賬


基本都算是比較靠譜的。

一是因為目前去剛兌的大背景下,保本理財逐漸退出,但銀行的眾多客戶依然是普通民眾,如果真的大量理財不保本,那真是沒人去買銀行理財了。所以雖然很多銀行的理財宣稱是非保本理財,但會向著保本的方向去做。所以購買銀行理財,基本可以做到保本保收益。

二是因為目前銀行的監管應該是所有金融機構裡監管最嚴格的,銀監和人行經常性的檢查迫使銀行更加合規經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閉著眼睛賣理財,而是會充分考慮風險和收益。以前保險當成理財賣給客戶的事情非常多,現在這種事則比較少見了。

所以,既不能接受股票、基金等風險較高的投資產品,又想獲得超過銀行存款利息的朋友,可以考慮銀行理財。

歡迎留言討論交流,我是司南立冬,後續更多走心分享


司南立冬


大家在銀行裡面經常會碰到理財經理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

所有進入銀行推薦系統的理財產品都是經過正規渠道發行的,並且是通過銀行風控部的。 在風險控制方面也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所推薦的,不是說所有客戶都可以購買,所有購買的客戶需要填寫風險能力測試表。

銀行所推薦的產品大多數是屬於保本保息或者保本不保息,或者預期收益率的產品,高風險不保本的產品比較少。

需要注意的是銀行也會推薦一些銀保產品,銀保商品在風險上是沒有問題的,在時間期限上和取出上就會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以前經常會發生,儲戶的錢變成了保險。現在這種問題越來越少了。


探股市


銀行理財分類

銀行理財一般分代銷類和自有類。代銷類

產品有信託、基金、保險、代理證券公司的其他產品。自有產品有儲蓄存款、固收類理財、淨值型理財、結構性存款。

一般情況下,代銷類的產品風險比自主發行的產品風險大一些,畢竟產品運作掌握在別人手裡,銀行無法參與運作和監督。自主發行的產品中淨值型的理財和權益類的產品風險比固收類的產品風險相對要大些。

理財經理推薦產品的依據

1.年齡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高,一般喜歡購買收益高的產品,如固收類理財、淨值型理財,也會適當配置保險和基金。老年人,喜歡保本類的產品,如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希望本金納入國家存款保障的範疇,在收益和安全性中,更多地會選擇安全性。中年人,理財風格偏穩健,即會配置高收益也會部分購買保本類產品,希望將高收益和風險性折中。

2.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購買理財前,銀行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測評,根據不同的測評結果為客戶推薦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理財產品被劃分為5個風險等級,分別是CR1、CR2、CR3、CR4和CR5,分別對應了謹慎型、穩健型、平衡性、進取型和激進型的投資者。

3.投資者風險偏好。理財經理也會參考客戶自身的風險偏好,尊重客戶的投資意願。

建議

如果遇到不是經常性購買的產品,建議您還是先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看清產品出處、風控、風險等級、投資對象,謹防“飛單”


財瑾微課堂



銀行理財經理和商場導購員沒有區別,可以幫助客戶迅速瞭解產品,知曉產品的價格性能及售後服務等,從而大大縮短海選時間,提高效率。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能夠跨進銀行大門的人,至少對銀行還保留一絲信任。

理財經理的職責大致兩個部分,一是為客戶服務,二是為銀行服務。

我們知道,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客戶金融性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為貼近市場更高服務客戶,提高自身競爭力,銀行也會適時推出更多理財類金融產品。一個再小的銀行,理財類產品都是數十種,每種下面還有幾款到幾十款。試想,一個客戶要想在短時間內逐一認真瞭解產品,必須得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理財產品購買協議以及風險提示等。如此龐大的信息量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比評估,並最終做出選擇,顯然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的。為客戶提供精準輔助服務,不僅是客戶的訴求,也是服務的行業規則。當然,通過對客戶的高效優質輔助服務,也能夠有效促成交易,從而實現自身業績,從這一層面理解,也就是同時服務了銀行,但這也是企業屬性之一,無需迴避忌諱。


一個合格的理財經理,應該遵循“適合的產品推薦給適合的人”原則,切勿一葉障目,唯利是圖。有句俗話,銀行都愛有錢人,有時確實不假。因為不僅高淨值人群可以可以給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潤,但理財類產品也有門檻,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比如理財產品最初門檻為5萬起步,基金黃金類業務雖然門檻低,但還需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測評。所以,當理財經理向客戶推薦產品時,首先是看個人持有金融資產數量,這在電話銷售方面尤為明顯。其次,再結合客戶年齡、性格偏好以及抗風險能力等進行綜合判斷。否則,不僅沒有為客戶著想,有時還會害了客戶;不僅沒有盡職本職工作,還會抹黑銀行招牌。


對於銀行理財經理和產品是否信任,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別人苦口婆心的“甜言蜜語”,還需要自身的審視與甄別。摒棄高息貪念,努力辨別產品真偽,清楚瞭解違約責任,只要做到這三點,不僅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即使出現風險,也能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龍門山財經


我作為在崗理財經理認為,銀行理財當然值得相信,理財經理推薦理財是本著客戶利益最大化為初忠的,進而擴大自己的客戶群,以便其獲得更高的業績。


三葉草152950129


理財產品需要認真研究,應該說是有利可圖的,因為銀行職員都買,但是買的什麼產品,一般人套不出來,謝謝


蓀哥


多聽,下手要慢,不要輕信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