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王小榜007


蘇聯在二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按即時收益來計算卻是最大的一國。美國完全控制的只有日本,西歐必須照顧英法利益。蘇聯卻控制了整個東歐和四分之一德國。這些地方的殘餘工業力量,人口和土地基本上被蘇聯有效控制。再比如中國東三省,大量日本的工業設備也都被運走作為佔利品。

這些收益在戰後立刻發揮作用,填補了蘇聯的損失。好多德國更先進的工業技術被蘇聯奪獲,火箭是最典型的一項。蘇聯靠這個底子最先進入宇宙時代。


科技文化鄭軍


東方中華不敗為你解答

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上半期,第一次在雜誌上看到有關二戰的傷亡數字統計是這樣的:蘇聯第一,直接死亡人口2200萬人,其中軍人死亡950萬。

第二中國,直接死亡人口1800萬,軍人死亡380萬,其中國民黨軍陣亡320萬,八路軍和新四軍陣亡是60萬。

第三德國,直接死萬人口是730萬,其中軍人陣亡370萬。

第四波蘭,直接死亡人口600萬。

以後有新的不同版本接連出現,不同的版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數字統計,我在此採用其中的一個版本,不喜勿噴!


通過各種數據顯示,蘇聯在二戰之中是死亡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且還是大量的男性青壯年,這對戰後蘇聯的重建無疑是一大損失。

並且所收到的損失還不僅僅是人口,但凡經過戰鬥過的地方民生基礎設施都基本是被夷為平地。

一句話用來概括當時的蘇聯最為恰當:滿目瘡痍!

但就是這個看似接近殘破的國家,真的是沒想到會在戰後成為一個令美國在世界上說了不算的國家!

在二戰之前,當時世界上的霸主既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英國、法國和德國。

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軍事實力,兩國都排不上第一團隊。


德國咱就無需多說了,被戰勝國分兵佔領,那麼英國和法國卻沒有不行的道理。

美國自不必多說,二次大戰的最大受益者,最強最富裕、實力最雄厚。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蘇聯都沒有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道理。

但恰恰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蘇聯不僅從戰爭中的廢墟上站立起來,而且還成為了一個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

蘇聯之所以在戰後迅速擺脫戰爭帶來的創傷,並且很快成為一個強國,大致有這麼幾點原因:一是蘇聯雖然在戰爭中傷亡了大量的人口,但蘇聯在開戰之時有人口大約是一億八千萬到一億九千萬左右。


拋去造成死亡的2200萬之外,還有人口一億六千萬上下,這一人口數量仍然高於美國,更是大大的高於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

第二,蘇聯在戰爭中俘虜了大量的日本、德國戰俘,加上本國的流放人犯,這可是大量不用支付工資的勞動力。

第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良好的國家體制也是蘇聯在戰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計劃經濟雖有一定的弊端,但在特定時期能發揮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第四,良好的社會主義體制為蘇聯培育了大量的科學優秀人才,義務教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說明。

第五,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激發起起人們建設國家的積極性,根據計劃經濟的安排,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建設最重要的環節。

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蘇聯就已經通過幾個五年計劃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到戰爭爆發時,工業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有了這些經驗,用斯大林的話說:我們在戰後的重建,相比於十月革命之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蘇聯要容易得多!



現代的一些人總是喜歡把蘇聯戰後的強大歸功於掠奪了納粹德國的科技人才和工廠設備,其實一派胡言!

第一,德國的頂端科技人才都悉數投降了美國,蘇聯所能得到的只剩下一些狗吃剩下的渣渣。

第二,納粹德國的工廠在戰爭中受到了英美戰略轟炸機的狂轟濫炸、損失慘重。

第三,納粹德國在覆滅前夕,根據希特勒的最後指示,工廠都受到了人為的破壞。

蘇聯即使能夠搶到一些設備,也都是一些殘缺不全的機器而已。

第四,蘇聯的戰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總設計師是著名的科羅廖夫,他的專業可都是來自於蘇聯本國基礎,與納粹德國絲毫不蘸一點邊。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的航天事業早在三十年代就有齊奧爾可夫斯基寫出了航天論文。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齊奧爾可夫斯基的論文裡面把從幾級火箭、宇宙飛船、如何返回寫得清清楚楚,德國的馮·布勞恩可是真的不知道這些,他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如何想法把火箭發射到英國去,至於如何把人類送入外太空,他甚至想都未曾想過!

難道這些也是蘇聯掠奪的德國的?或者說是偷竊的美國人的?

可以說,蘇聯之所以成為一個強大的超級大國,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它可能是一個搶掠成性的國家,但我卻可以告訴你,在二戰中它確實沒有搶到什麼好玩意!


東方中華不敗


二戰前歐洲眾多勢力是敵對蘇聯的,英法本打算讓德國主攻蘇聯,誰知道德國跟蘇聯言和,一方面德國藉此機會減輕了東邊的壓力,可以騰出手去對付西歐,另一方面蘇聯的資源成為了德國二戰初期生產的保障,要說蘇聯跟美國都是一個德行,美國支援日本,蘇聯支援德國,後來全被反咬了,二戰後西歐被打殘了,法國格式化了,英國清內存了,而蘇聯藉此機會將軍隊壓到了德國,很多歐洲國家就這樣成為了蘇聯的勢力範圍!!而美國隔著太平洋根本沒有能力干涉,英國法國?還得依靠美軍來實現戰略平衡,蘇聯有了德國跟各個國家的科技,所以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加上各國的資源跟影響力,可以說在當時世界只有三個國家!!美國!!蘇聯!!!大韓國!!!!


街頭說評書


不僅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了美國這個最大的贏家之外,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損失都極為慘重。例如,英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直接淪落為二流國家,德國更是被炸成一片廢墟。經歷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的蘇聯當然也不例外。


人口1.6億的蘇聯僅傷亡的軍民人數就高達2700萬。除人員的損失之外,歐洲大部分精華地區被淪為戰場的蘇聯,經濟財產的損失極為慘重。那麼,既然蘇聯損失如此慘重,為什麼它還能夠在二戰結束之後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強國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雖然蘇聯在冷戰期間時間與美國相鬥不落下風,但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實也有水分。蘇聯能夠達到超級大國的水準的,其實只有重工業和軍事。

也就是說,蘇聯雖然成為超級大國,但它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短板,蘇聯的經濟發展一直十分不平衡。蘇聯將國民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用來發展軍事工業,維持龐大的軍事武裝力量,因此,它的民用工業和輕工業發展十分滯後。

蘇聯國內,無論是人民生活水平還是經濟活躍程度,都遠無法與美國相媲美。單條腿走路當然是走不長的,發展不平衡和過於側重軍工業,也成為蘇聯最終解體的重要原因。

第二,雖然蘇聯在蘇德戰場上抗擊和牽制了德國大部分軍隊,但是蘇聯也並非孤軍奮戰。美國的租借法案通過之後,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資,這些海量的物資也成為蘇聯反敗為勝,擊敗德國的有力支撐。

二戰期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100多億美元的各類戰略物資,除了1.4萬架飛機,數千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0餘萬輛各種車輛和上百艘艦船之外,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4萬餘臺各類先進機床。這些機床極大的提升了蘇聯軍工生產能力。這些機床也成為戰後蘇聯軍工飛躍式發展的有力支撐。


第三,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絕非毫無收穫。在攻入德國本土之後,秉承沙俄的一貫貪婪,蘇聯幾乎將德國佔領區的工業、科技成果掠奪一空。眾所周知,二戰期間,德國的科技在世界上極為先進,也因此,蘇聯補上了自己在尖端科技上的最後一塊短板。

從德國那裡,蘇聯獲得瞭如火炮、導彈、潛艇等一大批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先進技術。同時,頗有遠見的蘇聯還將德國尖端科技人才一併掠奪。甚至連德國普通工廠內的設備設施,蘇聯也沒有放過,全部被拆卸運回蘇聯。吞下半個德國的豐富工業遺產之後,蘇聯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這也為蘇聯日後成為世界兩極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如同英國,法國等國,雖然贏得了二戰,但被戰爭嚴重削弱,徹底喪失了世界一流強國地位,二戰結束多年後也沒有恢復元氣。然而,同樣是損失慘重,蘇聯卻能在短短几年內就恢復過來,併成長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之所以如此,竊以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蘇聯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是戰後恢復經濟的重要基礎。與英國,法國等國相比,蘇聯領土廣闊,各種自然資源都非常豐富,這是一般國家所不具備的,這為蘇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其次,蘇聯雖然在戰爭中遭受重創,但其東部工業基礎並未遭到破壞,反而在戰爭中得以保存甚至發展,這為蘇聯迅速恢復經濟保存了工業火種。


第三,計劃經濟的優勢。蘇聯二戰後初期繼續堅持斯大林模式,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斯大林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比較悲觀,因此非常重視重工業以及軍事工業。而重工業的發展莫不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資源,只有計劃經濟能夠短期內調動主要資源用於發展重工業,或通過傾斜性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四,蘇聯在戰爭結束後,不僅擴張了領土,還從德國奪回了大批工業設備,科學技術,科技人才,從中國東北搶走了大批當時日本遺留的工業設備,這都為蘇聯迅速恢復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下圖為蘇聯佔領東北期間破壞的原日本建設的重工業設施資料圖。


西域都護


混亂的世界,會催生新的強者,而強者的出現,除了有意為之,更多是主觀因素,具體到蘇聯問題,就是美國有意為之,讓德國日本打破傳統歐洲舊有次序尋求崛起,他的目的達到了,唯一的意外就是蘇聯也崛起啦。

二戰,毫無疑問是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影響最深遠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地區,20億以上人口捲入戰爭,作戰面積約2200萬平方千米,軍民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經濟損失。

這就是二戰的損失,而將數據指向蘇聯做對比之後,我們在看看蘇聯的損失。

二戰前蘇聯人口為1.6億,戰後人口1.33億,二戰蘇聯損失2700萬人口,受傷接近2000萬,二戰後,蘇聯壯年男子幾乎人人帶傷,於人口損失相對當然是經濟損失,二戰中蘇聯,首都莫斯科以西黃金地帶,幾乎都被德軍佔領。工業基礎損毀殆盡,因為二戰損失實在太巨大,造成影響至今依然存在,那就是男女不平衡問題一直困擾蘇聯。也因此,每一個二戰紀念日,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特別重視,原因很簡單教訓慘烈。

有得不有失,和失去相對的就是得到,那麼在如此慘烈的損失之下,為何二戰後的蘇聯反而能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這點要感謝一個國家,二個對手,蘇聯的貪暴,和格局的變化,自身的努力。

此話何解,容我細細說來。

首先感謝美國:

作為冷戰時期,蘇聯最大對手,二戰時期美國無疑是蘇聯最大夥伴,原因無他,海量的支援,從裝備到軍需,戰略物資,甚至衣食住行,軍工生產線,美國給了蘇聯需要的一切。坦克,飛機,大炮,軍用罐頭,衣服,這一切都是美國為了戰爭的勝利無償或者優惠給予的。

除蘇聯自身努力外,沒有美國幫助,蘇聯無法在戰爭中不斷擴軍,最後擁有一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二戰中蘇聯總共動員了約3440萬人參戰,至二戰結束時,蘇軍總兵力為1280萬。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

有句話叫做尾大不掉,一個如此龐大的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是稱霸的基礎,被打殘廢的歐洲如何抵抗?被打殘廢的中國如何抵抗?這就是蘇聯崛起的武力保障。

其次感謝二個對手

蘇聯的對手主要是德國,這個大家都知道,戰爭後期才對日本動手,而感謝這二個對手的原因則有不同,感謝德國是因為作為世界最強的德國軍隊成了蘇聯的練兵石,蘇聯軍隊除了龐大之外,戰鬥力也因此不斷提升。

不僅如此,蘇聯還在和德國戰鬥的過程中一路掃蕩,最後將德國和德國盟友的所有能搶走的東西全部打包帶回來蘇聯,不僅是設備,還有科學家,這就是彌補蘇聯的損失,也是蘇聯戰後崛起的關鍵,搶掠無疑是最好的打擊敵人補充自己的手段。

感謝日本原因又不同,主要不再作戰而在搶奪,打擊日本關東軍之後的蘇聯大軍,在屬於同盟國的中國領土上一樣不含糊,整個東北地區工業設備被蘇聯連根拔起,全部打包帶走,僅留下一點破銅爛鐵,給當時中國的反抗武裝。

二個戰敗的對手,成為蘇聯的工業設施生產商,德國工業體系和設備,那是全世界第一,日本雖然不咋地,可是當時的東北工業,已經超過日本本土,是亞洲第一重工業基地,這就是蘇聯戰後崛起的工業基礎,搶掠出來的工業基礎。

再次,感謝蘇聯的貪暴。

貪暴是二個詞的組合,一個貪婪,一個暴力。

這是俄國至古以來的傳統,他們對土地有著永無止境的貪婪,對土地上的人民有著一如既往的暴力,這也是俄國崛起的原因之一。

而戰前戰後的蘇聯完美的詮釋啦這一點,並在戰後國際格局中寸步不讓,將這一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戰前的蘇聯為了建立所謂北方緩衝區,“現打擊芬蘭,後打擊匈牙利,最後打擊羅馬尼亞,之後跟德國一起攻擊波蘭。“緩衝區如願以償構築。

戰後的蘇聯同樣如此,西方,在中歐地區因為戰爭大肆擴散勢力範圍,整個中歐東歐都是蘇聯勢力範圍,東方,面對國民政府強硬要求外蒙古的獨立,還有東北地區特殊利益。以及在朝鮮的存在感,最後也在東方構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而完成這一切的就是貪婪和暴力,因為貪婪他們對利益和勢力範圍無比渴求,因為暴力他們讓英美中屈服。進而建立起了戰後華約組織的核心框架。他勢力範圍內的地區都是華約國家。

再次感謝世界格局的變化

世界格局,因為二戰而被徹底打亂,站前,世界的中心是倫敦金融城和紐約金融城,還有巴黎,英法美才是站前世界的主角,但是戰後情況又如何?

受損失最大的蘇聯,反而越大越強大,而法國,那就是個笑話,54天被滅國,依靠非洲殖民地苟延殘喘,能得到五常席位不過因為英國的需要,美國的可憐。英國就更慘,一個世界性的殖民大國,因為一場戰爭,幾乎國家被打破產,最後殖民帝國瓦解不說,連帶著英鎊體系也崩潰,最後讓位於美元體系,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德國是戰敗國,國土被分裂,不管戰爭中如何強大,戰後的他們也是待宰的羔羊,意大利更不值一提。中國,也是慘勝,國家還在分裂狀態,也決定不了世界走勢。

如此殘破的歐洲,如何能面對傭兵千萬的蘇聯?唯一能和蘇聯抗衡的只有美國。

美國當然對此心知肚明,其實這一切都是他們設想中的,只是沒想到蘇聯會變的如此強大。

最後感謝蘇聯人自己

第一:工業基礎還在。

蘇聯頑強讓蘇聯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在斯大林領導下,戰前蘇聯已經通過斯大林模式改造工業,在三個五年計劃指引下,完成國家”重工業化建設“計劃經濟優勢在蘇聯得到體現,被打殘廢的蘇聯依然有健全的工業基礎,在加上蘇聯本身就有的無盡的戰略資源和礦產資源,這都是蘇聯崛起的經濟基礎。

第二:特殊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作用,計劃經濟體制下恐怖的動員能力,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難以辦到的,因為自身努力無需外力支援的蘇聯就不需要受制於人。最後蘇聯的獨立性就更強。完全無需像德國法國英國一樣看美國臉色。

第三: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原子彈的發明。

之前介紹過蘇聯在德國境內掃蕩,不僅有設備還有科學家,沒有原子彈的蘇聯是沒有底氣和美國抗衡的,而世界二級格局的產生,最關鍵就是蘇聯儘快研製出來原子彈。因為蘇聯本國科學家和德國俘虜科學家的努力蘇聯於1949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有了原子彈的蘇聯終於挺直腰桿。隨後他們的科技井噴開始,1957年,人造衛星,1961年宇航員上天,無數額科技成就問世,成為蘇聯成就二級的最大助力。

超級大國的崛起,契機很重要,二戰就是蘇聯的契機,雖然慘烈但是被打破的格局需要新的代言人,對手很重要,對手讓自己更強大,掠奪雖然不被提倡但是也很重要,暴力是打破國際格局進而崛起的關鍵,而自身努力更重要,沒有以上的所有,超級大國不會誕生,這就是蘇聯崛起之路。


阿斗不傻


蘇聯的崛起是必然,因為二戰德軍摧毀了歐洲絕大多數的強國,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再無能力抗衡強大的蘇聯。就拿二戰開始之初來說,當時的蘇聯還只是一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向西、向南都有強敵,而向東則有日本在阻礙。可以說當時的蘇聯處處受到了約束和限制,至少在歐洲蘇聯的戰略空間是被英法德所壓制的。

而二戰一開始,是德法兩大強國的對決,這場戰役以英法軍的潰敗而結束,可以說從這時候開始,整個歐洲都被德軍的鐵騎所踏破。對於蘇聯來說,此時要面對的只是德軍而言,而且德軍還是兩線作戰的德軍。這種力量的轉變極大的使得蘇聯的戰略空間擴大,尤其是當時蘇聯已經意識到了蘇德戰爭的爆發,佔領了波蘭,並且將工業後遷。

到了二戰末期,亞洲的日本國力大損,強大的德軍也被蘇聯人民所耗死。此時蘇聯瘋狂的向各個方向擴張,硬生生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大到了東北亞、東歐、中亞、西亞和中東。這就是二戰結束之後對於蘇聯的大好局面,此時蘇聯還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陸軍更是強大到可以橫推西歐。

所以蘇聯能夠崛起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原先的對手都在這場戰爭中元氣大傷,只有一個隔海相望的美國在制約著蘇聯,然而蘇聯強在陸軍,這是美國無法抗衡的。冷戰一開始,部署在東德的鋼鐵洪流就在威脅著西歐的戰略安全,這種情況之下,西歐幾乎是無法對蘇聯形成實質性的威脅。不過昔日強大的蘇聯,最後走向瞭解體,也著實令人唏噓。


小司馬遷論史


原因很簡單,其他國家損失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兼有雙重屬性,首先是世界人民為爭取自由和獨立進行的反法西斯侵略戰爭,其次是老牌強國之間進行力量博弈和重新構建世界秩序的爭霸戰。

日本、德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理所當然被排除在新的世界體系(即雅爾塔體系)構建者範圍之外;而在構建新體系的主要國家當中,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蒙受的損失最為嚴重。

二戰的一大成果,就是打破了殖民帝國傳統的世界秩序,促使傳統上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走向獨立。在這一過程當中,英法兩國幾乎丟光了全球所有的殖民地——英國還有個“英聯邦”可以作為遮羞布,法國則乾脆連與本土一海之隔的阿爾及利亞都保不住了(當然了阿爾及利亞獨立是1962年的事了)。而相比之下,蘇聯雖然在二戰中損失了超過千萬的軍民、物資損耗更是不計其數,但由於衛國戰爭的勝利,原有的基本實體範圍並未縮減,蘇聯的基本盤得以保留。

相反,由於蘇聯在反攻過程中解放了東歐各國,其勢力範圍還得到了極大擴張。通過在東歐各國扶持親蘇勢力,蘇聯事實上做好了此後建立華約體系的準備,這可以看做美蘇爭霸的“前奏”,也即丘吉爾進行鐵幕演說的背景根據。可以說,雖然二戰令蘇聯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相比於蘇聯從二戰獲得的戰爭紅利,其損失可以視為是可以接受的。這種結果既植根於蘇聯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也與國際力量對比的顛覆密切相關。


軍機圖


蘇聯在二戰後,不但沒有像歐洲那樣衰退,反而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成長為超級大國,這裡有多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其實蘇聯在二戰爆發前也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二戰只是加速了蘇聯崛起的步伐。

圖為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蘇聯的國家力量就算是在現在也是超級大國級別的。


蘇聯確實在二戰中損失很大,但是蘇聯的工業基礎並沒有遭受到滅頂打擊,不像德國和英國那樣,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恢復階段,蘇聯的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規劃經濟體系,因此在二戰中大量的歐洲部分工業基礎被轉移到了蘇聯東部地區,催生出共青城等一批新興工業城市,成為蘇聯日後發展的基礎。

蘇聯率先實現了載人航天,在人類探索史上留下了重大貢獻。


另外,蘇聯在二戰中取得了大量的土地,所謂蘇聯的軍隊來了就不走了,很多土地就此落入蘇聯手中,蘇聯取得了這些土地,也同時取得了豐富的資源,取得了直接壓到西歐附近的國境線,強大的蘇聯軍隊出過門就能打德國,威脅法國,這樣的巨大壓力導致歐洲長期處於戰雲密佈的緊張狀態,蘇聯的國家地位和威望進一步提高。

蘇聯的廣大國土面積,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工業佈局。


戰後,隨著西方列強的衰退,世界上掀起了一陣國家獨立圖強的浪潮,大量的中小國家脫離原來的歐洲列強控制,成長為新的國家,而這些國家都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很多都建設了類似於蘇聯的政權,就連以色列都曾經獲得蘇聯鉅額資助,差點走上蘇聯的道路,可見蘇聯對於戰後的世界格局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和指導力,也因此成為了蘇東陣營的核心,也由此成為眾星捧月一樣的超級大國。

圖為蘇聯的機車製造廠,蘇聯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可以製造出至今依然可用的機車,使得蘇聯的國土可以有機的組合在一起。


超級大國不是吹的,是實打實的做出來的,蘇聯率先邁入航天時代,率先實現載人航天,率先研發成功洲際彈道導彈,率先開發出燃氣輪機軍艦,率先發展出區域防空艦,率先採用垂直髮射系統,建設了大量的大型工程,構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洲際海上通信網絡,這樣的國家也確實在軟硬實力上都崛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了。

蘇聯的裝甲軍團曾經是令西風震撼的力量。


海事先鋒


蘇聯是二戰時期人口傷亡最多的國家,有2000多萬蘇聯人死於二戰,對於戰後重建,按理說非常不利,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在二戰後成為令美國頭疼的超級大國,他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呢?



第一,人口基數大。

蘇聯傷亡人數的確很多,但是相比於歐心疼國家,它的人口更多,在戰爭之初,蘇聯有近兩億人口,即便戰爭中死去了兩千多人,但是他的人數遠遠高於英法這些老牌大國,加上蘇聯把大量日軍俘虜抓去做工,最苦最累的都是他們做,不用支付酬勞,吃喝也很不好,而且糧食如果不夠了,可以隨意殺掉他們節約糧食,在戰後重建上,整體而言,影響也不是太大。



第二,適時的國家制度。

當時的國情非常適合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對於剛剛結束戰爭的蘇聯來說,計劃經濟的威力要比自由經濟高得多,那個時候的人們思想相對單純,一心一意響應國家號召,很大程度激發人們的勞動積極性,讓人們投入到建設國家上來,蘇聯得以迅速恢復國力。



第三,利益掠奪。

蘇聯通過二戰,還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和資源,把佔領地的工業設備都拆除帶回蘇聯,同時還拉攏了一批外國專家為蘇聯服務,這些都不花什麼成本,就是順手的事。



雖然蘇聯崛起,但是它注重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發展模式,導致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比較低,超市的貨架上空空蕩蕩沒有東西,到處都在排隊購買物資,這種犧牲人民利益的發展模式,為日後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