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文史愛好者


明太祖朱元璋確實將許多蒙古人安置在明朝境內。

例如,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軍掃蕩甘青、燕山和陰山地區的故元勢力時,將歸降的鞏昌守將汪靈真寶、達魯花赤張虎都帖木兒的軍隊,以及元豫王屬眾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

洪武三年(1370)開始,隨著明、元戰場的北移,明朝發現北伐消滅蒙古,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決定採取招撫政策,收編參元勢力。隨後,不斷有蒙古人歸附明朝,包括:

元陝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獻元所授金銀牌印,與鎮西武靖王卜剌納以諸部來降;

故元參將脫火赤等自忙忽灘來歸;元宗王也先帖木等自大同來降;

這些記錄是數不勝數。明朝採取設立衛所、授為達官的方式,安置這些來歸的蒙古人。

從時間來看,這時元大都早已淪陷,談不上“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至少以中原內地而論,蒙古的勢力已經被推翻。

除此以外,如果我說當時有相當數量的漢人士大夫,以元朝為正統,認為明朝得位不正,是不是會有人感到驚訝?

事實上,這恰恰是明初社會的潮流,漢人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因為他的身份,就獲得了當然的正統性。



這就說明華夷之辨並非元末明初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才會出現蒙古人相助漢人,漢人懷念蒙古統治的情況。


HuiNanHistory


因為蒙古人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

在元朝,蒙古上層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蒙古人,一類是漢化蒙古人。漢化蒙古人進入漢地較早,主要集中在中書省周邊,而傳統蒙古人大多居於草原。這兩類人的關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互相看不順眼,而且在漢化蒙古人看來,儒士比傳統蒙古人還要親近,再加上這幫人沒少和漢人大族通婚,所以他們對漢人並不排斥。

再一點,元朝底層蒙古平民過的還不如漢人,底層蒙古士兵為了出征,要麼借貸,要麼典賣妻子兒女,非常悽慘。許多破產的蒙古平民被典賣為奴,甚至被賣到海外,所以他們很難對元朝有什麼認同感。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為什麼元惠宗北去的時候只有六萬戶蒙古人跟著了,剩下44萬戶蒙古人選擇了給明朝扛活。道理很簡單,因為跟著明朝混更符合他們的利益。首先朱元璋需要騎兵,而蒙古騎兵是他的最佳選擇,整個明朝騎兵都是蒙古風格,甚至元朝的服飾制度也被明朝所繼承。同時只要翻閱歷史就可以發現,朱元璋清洗了大量的漢族軍官,反而蒙古軍官則大量保留了下來。再者,在朱元璋看來,他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那麼蒙古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明朝上層社會,很多貴族都是蒙古貴族。最後,對於這些蒙古人來說,元朝對草原採取的事空心化政策,這點對於他們來說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不會為了那點君臣大義而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對於漢化蒙古人來說,與其去草原繼續和傳統蒙古人撕逼,還不如留在內地,畢竟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們更認同儒家思想,而明朝這個儒家王朝對他們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他們也可以有一展身手的空間,雖然他們也認同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總的來說,不論古今中外,政治認同並不和自身身份認同發生衝突,就比如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民雖然也說德語,但是他們依然維持對法國的認同。所以以民族來區分人的政治認同是最愚蠢的事。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真有這事的話,(反正我沒聽說過)應該是在朱元璋攻下大都,將元順帝趕回草原放羊, 那時候吧。

朱元璋制定了一條法律,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人人平等,如果是蒙古人,將免除兵役,草原上除了羊牛什麼都缺,又沒什麼娛樂節, 當然是去明朝好啊,就這樣成千上百萬的蒙古人搬進了明朝。

蒙古人戰鬥力強悍,是有可能明朝用大量金錢讓他們入軍。

這僅是我的看法。


才京說歷史


然而並沒有,朱元璋的明朝騎兵並不是純蒙古人,更多是我們漢人或者蒙漢混血的騎士!由於蒙古人有大量養馬,在中原地區都有馬廄;蒙古人還蓄養奴隸,這些奴隸大部分是漢人或者通過其他手段蒐羅來的,蒙古人讓他們養馬。而朱元璋起義以後,這些人帶著他們養的馬匹便投奔朱元璋,併成為朱元璋的騎兵。

至於蒙古人,當時的蒙古人還是很團結的,基本上純蒙古人有可能會拒絕為元朝皇帝打仗,但是還不至於反水倒戈相向。元朝末期蒙古人依然是少數民族,整個元朝有人口5700萬人,蒙古人只佔了300萬,蒙古人與漢人的比例不到一個零頭,他們的兵力也是很少的,比如明朝北伐的時候,純蒙古騎兵也不過50000人,其他的後勤部隊20萬人實際上都是各個民族組合成的雜牌軍。在徐達北伐的時候由於蒙古軍缺糧,那些雜牌軍一路撤退一路當逃兵。基本上被徐達招降收攏去了。到了河北地界,元軍敗局已定。雙方短兵相接,元軍將領王保保帶領兩萬騎兵截擊,掩護元帝撤退,最終王保保戰敗兩萬騎兵損失殆盡,而元帝則帶領30000人逃亡草原。

元帝逃亡草原之後,大量的蒙古人滯留在明朝境內,由於朱元璋奉行民族平等政策,又加上元朝已經滅亡,這些蒙古部落便歸降明朝。


優己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並由子孫們弄了個元朝出來。作為蒙古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統治下的中國版圖也是各路蒙古人最想要搶奪的地方。但是當年蒙古人太能打了,最西邊到了多瑙河的下游,包括現在的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等地區,中壓五國地區,甚至印度北部都是蒙古大漢國的一部分。等到成吉思汗一死,廣袤的領土一夜之間便四分五裂了,中壓地區以及現在的新疆地區,那是察哈汗國的地盤,現在中國絕大部分地盤和西伯利亞地區屬於成吉思汗子孫——忽必烈一支的地盤,還有佔領了伏爾加河流域的一支,等等。

所以蒙古人的結構就好像狼群一樣,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統領還能團結,當出現了幾個都很強大的統領時,那便只有分裂一條路了。

即便入主中原的元朝蒙古人,在統治國家的過程中,也逐漸分裂成幾個勢力,互相不服氣,甚至元順帝都被架空了,幾方勢力互相拆臺,爭鬥不休,最後也造成了嚴重的國力損傷,給南方的農民起義軍以可乘之機,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這時候的其他蒙古汗國也壓根沒有施以援手的想法,可見一斑了。

在元末起義反對元朝的戰爭中,很多蒙古人被俘虜,這些俘虜在朱元璋的控制下集中到了北京附近,再加上早早嚮明朝表示臣服的朵顏三衛等部落,一時之間明朝掌握的蒙古人騎兵部隊也已經不在少數。

這些蒙古騎兵,大家千萬別以為像別的明軍主力部隊一樣,只拿薪水的,他們是正兒八經的“僱傭軍”體制,不但要拿平常的薪水,而且要明朝政府單獨給他們包紅包的。

後來這些蒙古部落在發現明朝政府沒有那麼強大了的時候,便又開始興起反叛明朝,重建大元的夢想,明朝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所以朵顏三衛後來也被明政府給清理掉了。這也給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諸部”提供了發展空間,此是後話了,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阿慶還是阿慶


元朝壓迫的是廣大的底層勞功人民。不是單一的一個民族。元朝的既得利者是蒙古貴族和色目貴族,普通人過的並不比漢族平民好基至還不如。元王朝東往西討蒙古士兵需要自備糧食和武器,很多蒙古士兵因此傾家蕩產大有人在。在和平時期很多蒙古貴族會將手中的蒙古屬民賣給漢族地主為奴。普通蒙古人對蒙古貴族也是非常痛恨的。在元末朱元璋對待通普蒙古士兵住往是比較寬容的。無論是蒙古人還是色目人只要能夠遵循明王朝的法律。是和普通漢族一樣對待。明軍中蒙古將領也有很多,蒙古投靠過來的士兵更是比比皆是。元王朝的腐敗和黑暗是被全國各族人民痛恨。這樣在元王朝不得意乃至被壓迫的蒙古人為明王朝效力也就不奇怪了。





上上落水


你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他們的國家”?

另外,國家不等於政府,國家不可能被推翻,能推翻的,是政府。

所以,每到王朝末年,為啥總有揭竿而起要“推翻政府”的?

以及,曹操為啥要推翻漢朝政府?

以及,那些投降的,為啥要推翻原來的組織或者“政府”?

其實,你為什麼會有“蒙古人都是為了蒙古這個統一國家而甘灑熱血”的信仰呢?話說他們還都是人類呢,怎麼不為了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呢?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那都是明朝建國後 收納的投降的元朝軍隊 整編而來的 在北伐滅元的時候 還並沒有使用。 北伐時候朱元璋有自己的騎兵 先前劉福通的北伐 最終被元朝從草原地區調來的精銳騎兵打得大敗 劉福通部隊以步兵為主 在河南平原地區根本擋不住元軍騎兵的大舉衝鋒 最終潰敗 朱元璋聽逃出來的劉殘部彙報後觸目驚心 因此籌劃組建訓練一支自己的優秀騎兵部隊 以備將來抗衡元騎兵。所以朱元璋下令 每攻取一地 所獲馬匹必須上交 不能私藏 也不能殺馬 吃馬肉 否則以罪論處 平時專設官員 對戰馬進行飼養 繁衍 所以北伐之時 朱元璋麾下已有了相當多的戰馬與騎兵 加上神機營對元軍騎兵的壓制 明軍順利攻下北方中國 將元朝驅逐回草原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不知道你從哪裡聽來的,蒙古騎兵真正開始為明朝效力,應該始於朱棣靖難之役,這些蒙古騎兵來源於當時親近明朝的兀良哈,又稱朵顏三衛,最初是在寧王朱權麾下,但卻被朱棣收買過來,並在之後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明朝京師三大營中三千營的前身,便是這些蒙古騎兵。三千營是純騎兵部隊,因創立之初是由三千蒙古騎兵組成,因而得名


Andy蘇州


朱元璋在抗元初期其所屬的隊伍中並沒有所謂的蒙古人,更談不上幫明政府推翻自己過國家的事,如果非要說明軍有蒙古部隊存在的話,那也是發生在明朝建立後的事。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將在捕魚兒海大戰中投降的部分蒙古部落從新整編並且授予新的番號,它們就是著名的朵顏三衛,它們第一任老闆是塞北的寧王朱權。可是這群蒙古蠻子從始至終與明政府存在的關係都是僱傭關係,給錢就幹活,有奶就是娘誰給我錢誰就是我老闆,誰讓我吃奶誰就是我媽!。所以他們反覆無常,背信棄義,對明政府也是幾降幾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