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如果不打東夷,而動用主力攻打西周,歷史會改寫嗎?

小吳34346351


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王,名字叫做子受,是帝乙的少子。他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叫做子啟,一個叫子衍。子受還是王子時就天資聰穎,勇猛果斷,有撫梁易柱、倒曳九牛之力,很受父親帝乙喜歡。

從商湯弔民伐罪,鳴條一戰建立商朝,傳到帝乙時,已經有500多年了。奴隸制度在商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人的價值不斷被認可,使得商王朝的維護奴隸制度的成本越來越高。以前,商王朝強迫各諸侯國進獻奴隸,後來各國都不願進獻了,商王朝因此發兵去攻打。戰勝了各個部族之後,將他們全部罰沒做奴隸,用於為商王朝提供無償的勞動力,在祭祀的時候用於犧牲。

(商湯廟:商朝是一個崇敬鬼神的神權國家)

商王朝崇敬鬼神,盛行原始的祭祀,而且習俗多以殺死奴隸來完成各種儀式。奴隸是財務符號,不具備任何人格,因此,商王朝的貴族也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整個社會都對此都沒有道德概念。一旦奴隸不夠用了,就到周邊各個部族去抓奴隸。商王朝自恃強大,從來不重視睦鄰關係,長此以往,商王朝與周邊部族的關係越來越差,到紂王時,已經四處皆反,無歲不徵了。

與之相比,周王朝雖然也流行人祭,但是規模要比商王朝小的多,這是因為周人已經不像商人那麼迷信鬼神,他們對鬼神敬而遠之。由於沒有那麼多的奴隸需求量,因此周人也就相對而言是仁慈的。周人遷到周原後,抱上了商王朝的大腿。周人在帝乙時有一個首領,名叫季歷,很是勇猛。他們為商王朝戍邊,打了很多勝仗,抓了很多俘虜,都送給商王朝了。可是帝乙卻因季歷過於勇武,擔心周人難制,把季歷詔到殷都,以祭祀神靈的名義逼殺了他。這在商王朝看來,是正常的應對邊疆威脅的辦法,沒有什麼不妥。

(帝辛是神權王國的合格君主)

商王朝的政權架構並不複雜,其運轉特別倚重“大人”,可名之曰“核心人物”。“餘一人”是君王的專稱,類似於周朝後的“寡人”。不過,商王朝的“餘一人”卻全然沒有周人警惕“寡德”的自我約束。商王朝的祭司階級地位崇高,王朝重臣都是祭司。在神權社會里,君權神授,因此商王不需要考慮政治好壞,都可以高高在上。神嘛,本來就是不用負責任的。

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帝辛開始進行了中央集權的努力。南邊的虎方、北邊的鬼方、東邊的夷方、西邊的羌方,還有後起之秀的周人,都是商王朝的勁敵。一路領先的商王朝此時發生了變化,因為商王朝的上帝不管用了。因為不管帝辛怎麼虔誠地祭祀,商王朝的敵人也不會變的更少。所以,紂王採取了更為務實的態度,將神權和王權結合為一。這雖然有利於商紂王調發商朝的所有資源發動對外戰爭,但這種違背商人對上帝信仰的做法,使得祭司階層與帝辛離心離德,民眾也視帝辛是一個對鬼神不敬的國王,因此商王朝反而形不成合力。

除此之外,帝辛以少子即位,違反了商王朝的“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可以想見的是,他的兄長並不支持他的政權。帝辛的兒子武庚發動對周人的起義時,微子和箕子就沒有參與進來,而且武庚被鎮壓之後,微子還被封在宋地,以繼商祀。可見,微子和箕子應該是採取了與周人合作的態度,甚至可以大膽地推測,微子和箕子是開門揖盜,幫助周人打敗了帝辛。

(武庚之亂:商人並沒有認命)

帝辛得不到祭司階層、王室家族的支持,為了挽救越發敗落的商王朝政權,他進行了改革,從民眾裡提拔了很多人才。以前商王的妃子都是貴族階層,而帝辛的妃子甚至出身於奴隸。這樣一來,帝辛雖然獲得底層人們的擁戴,卻失去了貴族階層的支持,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帝辛艱難地維持著商王朝的運轉,他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超出奴隸制帝國的圭臬,相反,他的所作所為,還有一些改革的新意。然而,奴隸制度下的神權政治,在沒有徹底的改革之前,帝辛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帝辛的所作所為,在今人看來是非常殘暴的,“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祭祀荒廢,刑殺嚴苛,橫徵暴斂,民怨鼎沸,連帝辛的哥哥微子都說天帝要降災於商,亡國不遠了,趕緊棄暗投明吧。

所以,整個商王朝,只有帝辛在勉力維持著這樣一個行將落幕的王朝,商王朝的貴族們早已做好了迎接國家滅亡的準備,他們在精神上早已崩潰。重新建立起精神信仰的,是來自西方的周人。他們的信仰歸結起來,即是“王政”思想,以禮服人,懷柔遠人。這種溫情的政治,與商王朝的殘暴的“神權”政治相比,更加讓民眾信服。因此,儘管周人以封建制度行殖民之私,但仍然為各個周邊民族所容忍,儘管有很多“不服周”的部落存在,但是與商王朝面臨的全國皆反的情形相比,已經是好太多了。

(周朝的王政取代了商朝的神權)

所以,商王朝的沒落與帝辛實際上沒有多大關係,這是一場制度的革命,按照社會發展的演進角度來說,這是先進對落後的勝利。帝辛在他的奴隸體制內,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然而早熟的周人,卻作弊一樣的新開了一局,名字叫做“封建”制。所以,牧野之戰很短暫,只一個上午就結束了,商王朝毀滅的悄無聲息。如果不是武庚後來的叛亂增加了一點血性,商王朝500多年的統治就好像從沒存在過。

帝辛征伐東夷,本意乃是整合後方,然後逐一削平各個方向的敵人。商人出自東夷,因此帝辛此舉頗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意思。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帝辛的執政顯得很是殘暴。因此,表現出來的就是外戰頻頻,內政不修,亡國之象已成。

所以,帝辛如果不派兵征伐東夷,主力進攻西周,商王朝依然會滅亡。周人善戰,帝辛大軍不能一戰而下,而東夷為禍日久,內部敵人虎視眈眈,商王朝隨時都處於崩盤的危險中。只是帝辛的最後一擊,沒有砸向周人,讓周人撿了個現成。也正因此,周人流血最少,才有更為寬鬆的心態實行“王政”,給中國的政治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路徑。


而知而行


帝辛繼位的時候,商朝是個什麼狀況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以國都為中心的八百鎮諸侯,盡皆朝拜商朝,一言以蔽之:商朝就是扛把子,誰不服就扁誰。

大概帝辛繼位第七年的時候,北方有一個諸侯,拉著72路諸侯造反了。帝辛是怎麼做的呢?派老將聞仲出征,殺了他個片甲不留。

這裡就有了一個疑問,既然帝辛繼位時

國泰民安、四夷拱手,為什麼北方還有72路諸侯造反呢?就像題目裡說的,為什麼東方蠻夷也要造反呢?東方和北方都反了,南方和西方為什麼會沉得住氣呢?

看來,商朝這個扛把子不過是徒有虛名,在帝辛繼位的時候,已然是誰也不服他了。北方和東方的暴動,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更多的暴動在等著帝辛去忙乎。

此時的大商帝國,雖然沒有商湯時那麼強勢,可畢竟朝中仍有聞仲、黃飛虎等一干謀臣武將,並非哪個小諸侯可以滅掉的。

說到這些小諸侯,有必要解釋一下。在商朝一個諸侯國,差不多類似於一個村莊那麼大。武王伐紂時的盟津之誓,明面上是諸侯國開會,如今看來也不過是北方某區域村長動員大會。

商朝建立之初,大家都是一窮二白,村裡人也都是窮的叮噹響。甭說造反了,連吃都吃不飽,哪有力氣揭竿呢?這些窮逼有事沒事還要去商王那裡討飯呢,要不指定餓死。

後來,在商帝國創立的和平穩定的環境下,所有的村子都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得到了大規模提升。

人有錢了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所謂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層次是實現自我,次一級的才是讓別人尊重自己。所以呢,有錢了的村長,根本就不在乎被人尊不尊重自己了,他們有更大的夢想。

村長們的夢想,就是不被商王朝奴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惜造反。終於在帝辛繼位之後,這種情愫被積攢到臨界值。故而,彼時的商朝雖然國泰民安,帝辛也是雄心大志,可耐不住朝野上下的暗流湧動。

如果帝辛不攻打東方,而去攻打西方,就算滅掉了西伯侯,能保證繼續滅掉東伯侯嗎?還有北伯候和南伯候呢。滅掉了四鎮諸侯,還有八百小諸侯呢。難道帝辛還有本事把他們全滅了?

那麼,帝辛選擇死守都城,能不能守得住呢?只能說很難,雖然他有最精銳的部隊,也擋不住敵人的人海戰術。帝辛並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人,愛的越深傷的越狠,所以帝辛才會選擇自焚以謝列祖列宗。













下面是人畜分界線


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畜


祗樹


商末的歷史,有沒有今人無法看到的一面呢?這沒有文獻的印證,不好回答。所以,要分析一下,也許就會明白一點。

商甲骨中,從無商與東夷的戰爭,與羌方、鬼方、人方,多有呈現。巜竹書紀年》中,卻有。

所以,甲骨屬專業卜辭外,的確有針對性。即與東夷戰爭,不在卜辭中。

晚商,與東夷的戰爭,很複雜。帝辛顧不過來,先周壯大中,最後滅商。這是客觀事實。

分析《尚書》,也許能夠看到相對明白些。

這樣說,確實要分析中才能得到。

見笑了!


愚人


帝辛有雄心,卻無大略,征戰外族導致內部空虛,被周王偷襲朝哥而亡。

商朝末年已經風雨飄搖,強敵環繞,諸侯有異心者比比皆是,帝辛想重新集權非常之難,不管他攻打誰都有可能被人偷襲,不去攻打又會喪失權威,可謂是進退兩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