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自從1960年代,在自家住的膠州路常德路口的老洋房裡拍下第一張照片之後,攝影師陸傑實際上就開始進入了記錄上海的過程中。也許那一刻他端起海鷗相機的行動只是出於對周邊的人的興趣,對周邊人的生活的興趣,那時的鏡頭捕捉,其實是無意識的。

陸傑小時候會有一段日子離開上海,坐火車到遠離這座城市的祖母身邊生活,上海,便又成為一個有些陌生感,新鮮感的城市。隨著火車的來回,沿途的景色也開始變換,都和祖母身邊的安靜的生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景象,而來來往往間,上海本身,也開始了景觀的變化,這些變化,也許沉浸其中的人日日目睹倒並不驚心。

陸傑的名字,最近突然在網絡上被許多人知曉,正是因為他追拍了整整三十年的上海影像,那些曾經無比熟悉卻又被城市飛速發展滾滾而過的車輪無情碾碎的弄堂和飛奔的童年,那些幾乎已經沉入了許多人記憶深處不再輕易開啟的光影,讓網絡上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討論與補充的隊伍,景觀背後的故事被一次次進行了個人經驗的補充,愈發充盈了關於這座城市溫暖的細節。

三十年,“非專業攝影師”陸傑手裡的相機從海鷗變成了羅萊、哈蘇、萊卡,暗房裡的神秘氣息和在紅光裡的顯影等待,讓他始終堅持著使用膠捲與這個城市進行著溫情而無言的交流,數以十萬計的底片,就像無意間進行的一個穿起城市的跳躍瞬間的大型紀錄片。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靜,物質並不讓人眼花繚亂,但那是個知足而親近的年代,那時,背個包走在街上,就能進入人群,與人交流。”這些1980年代的照片,也正是這樣得來的。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1年,八一建軍節,人民廣場上進行的閱兵式,三輪摩托車陣。當時背後的大樓是市人大常委會所在地,參觀閱兵式的有機關人員、勞模,領導、陸海空部隊人士也會參加。1984年之後,這樣的閱兵式就取消了。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2年俯瞰南京東路,尖頂是和平飯店,旁邊是中國銀行,黃浦江對面的高樓大廈都沒有建立起來。當時的上海,整個城市尚未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連馬路上的汽車都還保持著1970年代的慢悠悠。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0年時的“第一灣”,黃浦江對面的陸家嘴彼時沒有東方明珠,沒有環球金融中心,沒有金茂大廈,也沒有香格里拉,黃浦江輪渡碼頭上來,延安東路口的過街天橋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橋,後來改建過幾次。過了這個天橋就是東風飯店,後來開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館收銀臺,那些燻火腿、紅腸麵包等等,都不超過一塊錢,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錢。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4年,華亭路服裝市場上集中了很多外貿服裝,成為當時上海的時髦發源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外面世界的氣息首先從人們對美和潮流的認識上開始。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於當時最高級的國際飯店,價值二三十元,茅臺酒8塊錢。這桌酒席的規格很高,當中的是什錦火鍋,旁邊的是茄汁鯧魚,有鴨蛋圍邊的是霸王鴨,蟹粉豆腐、燻魚、紅燒蹄髈。飲料桔子水,喝了之後舌頭上會留有黃黃的一層。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4年,人民公園,沐浴著晨光看書的女子,髮辮上繫著的蝴蝶結和椅背上掛著流行的軍用書包,都是那個時代的特有。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5年,志丹路68路車站。每年夏天暴雨剛過,上海大小馬路都會“水漫金山”,上下班的人們急於上車,互相幫忙讓擁擠的車廂再能多擠一個人。

親愛的上海,八十年代

1986年的人民廣場,“外教”是個新生事物,他們與戴著紅領巾的學生們一起溜冰,現在,他們身後的看臺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劇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