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無名將,只有楊家將嗎?

潘雅靜


這就錯了,別人不說,單說北宋末年就曾出現過一員名將,把不可一世的西夏打的幾乎亡國。如果不是23歲的宋哲宗早亡,16歲的新君宋徽宗不成器,西夏已經提前100多年亡了。那一年是1098年,距離1127年北宋滅亡還有29年,這也算是大宋帝國最後的輝煌吧。他就是北宋後期將領章楶(jie),他的傑作就是著名的平夏城之役。

在討論平夏城之前,首先要知道秦、漢、唐、宋設置的蕭關位置。歷史上,蕭關是與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的,但它的位置卻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大致都在四個地區——環縣,平凉,固原,同心。翻看地形圖,很容易看到這四個地方都處在陝北高原的河谷中。固原、同心位於清水河谷,平涼位於涇水河谷,環縣則位於涇水河上游的馬蓮河河谷。

但凡有崇山峻嶺阻隔,河流的切割總是會給人們提供天然的通道,而蕭關的設置就利用了這一點。不僅是蕭關,諸葛亮北伐涉及的褒斜道、子午道等都是對此特點的純熟運用。當然,對於北宋和西夏來說,他們的對峙區域大多時候都在西起六盤山東至黃河岸邊。在此區間的黃土高原上,南北走向的大山脈有子午嶺和黃龍山。另外,西起定邊縣,東至子洲縣,綿延400多里的橫山山脈也是宋夏兩方廝殺的重點區域,亦是古代修築長城時的第一選擇地。

在宋夏廝殺的大範圍兩端,南邊是北宋控制的關中,北方則是西夏控制的西套平原。上文已述,二者溝通的通道往往會藉助河流,所以北宋攻擊西夏常利用清水河谷、涇水——馬蓮河谷、洛水——永定河谷。當然,西夏也會利用這三種通道攻擊北宋。所以北宋依次建制了涇原路,環慶路,永興軍路。就此可以看到,距離西夏心臟最近的通道便是涇原路所屬的清水河谷。往年宋夏交兵,雙方往往在橫山山脈附近犬牙拉鋸。但是,章楶(jie)修築的平夏城偏偏繞開了橫山山脈。就修在水草豐美,亦農亦牧的清水河(葫蘆川)上游,即今寧夏固原黃鐸堡鄉。

可以說,此城若修築成功,那麼宋軍就可以沿著平坦的河谷一路推進,不用擔心山地阻擋,不用擔心戈壁困擾,不用擔心缺水斷糧,完全可以一邊建城一邊打仗地蠶食到距離平夏城240公里外的西夏都城興慶府。當然,對付西夏擅長的騎兵戰,章楶針對性地創造了“堡壘”加“淺攻戰術”。即,拼消耗,拼物力,修築堡壘,步步推進。同時,派遣部隊攻擊西夏軍。鑑於以往好水川等戰役的慘敗,章楶明確規定帶兵出戰的將領不許離開據點太遠,實行見好就收的原則。

西夏向來注意防備北宋在橫山前線修城築堡,所以每當發現宋軍有修城的舉動便會出動大軍圍攻。當年的永樂城之役(米脂境內)便是西夏的傑作。於是,梁太后徵發舉國之兵四十萬前來。環慶路和涇原路的總指揮章楶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隨即,北宋軍在平夏城與西夏大軍鏖戰了十三個晝夜,擊殺西夏軍萬餘人。與此同時,其他各路宋軍紛紛進入西夏境內縱掠奔襲,一時間西夏境內烽煙四起。軍營中的西夏梁太后接到各路軍報,見取勝無望,不禁拗哭而還。章楶趁西夏軍撤退,命大將率一萬騎兵長途奔襲西夏敗軍,並俘虜了西夏兩員統兵大將。史載“盡得其家屬,俘首酋三千餘人,獲牛羊不啻十萬,種羌震懾。”

(紅色為平夏城)

西夏無奈,只能派出使節懇請遼國干預。但是北宋卻不理睬遼國的交涉,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此後20多年,宋軍先後修築許多大小堡壘,一步步地蠶食著西夏領土。1114年,童貫率宋軍擊敗青海的西夏軍主力(西部)。到了1119年,宋朝已經徹底控制了西夏賴以立國的屏障——橫山地區(東部)。此時,西夏都城僅剩銀川附近一覽無餘的西套平原(中部)。也正是這一年,北宋看到女真人將遼國摧殘的奄奄待息,遂遣使聯金攻遼,以謀求幽雲之地。西夏就此逃過滅國之劫!


大福讀史


北宋無良將的講法有些言過其實了。

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一些資歷老的將領權力,但是為了統一戰爭,他還是要用武將奪取天下,如平荊湖的慕容延釗、李處耘,平後蜀的王全斌、劉光義等等,平南漢的潘美,平南唐的曹彬、潘美等。

這中間,潘美被後世醜化為奸臣,曹彬、劉光義等人在趙光義時期都有大敗戰記錄,所以名聲都不顯。

至於楊家將,楊業只是潘美后來戍邊的助手,因抵抗外敵犧牲,成為民族英雄。

到了北宋中後期,與契丹、西夏兩線交戰及遠征交趾、平叛起義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將領更是多,如李繼隆(李處耘兒子)、狄青、郭逵、種家軍(這才是北宋第一將領家族)、折家將等等。

更不用說,王韶這位大宋開邊第一將(原本是一介書生)一直被低估。

當然,北宋自趙光義以後崇尚文人,作戰主帥不少是文人,加上趙恆時期專用府邸舊人,作戰多是失利,很大程度掩蓋了武將的光輝形象。


紀巖松


北宋立國趙匡胤為了政權和自己的皇位"杯酒釋兵權",奪去了許多將領的權力,並用文官指揮軍隊,比如辛棄疾是文人,卻指揮軍隊。造成國防廢馳,雖富可敵國,但北方小小部族都能把北宋打的人仰馬翻。確實沒有什麼良將,不過被抹黑的潘美(楊家將中潘仁美)和狄青有點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