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王偉整理)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泉鎮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物華天寶, 鍾靈毓秀。 先民勤勞勇敢, 不畏艱難,百折不撓, 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這片古老而 神奇的土地上,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 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譜寫了一曲曲雄壯而華麗的樂章。 龍泉玉石街和美麗歌謠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體現了龍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和追求。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金圈子,銀臺頭,

玉石街,鋪龍口;

天齊廟,萬丈高,

家雀下蛋掉下來,

落不到中間就出飛了;

鍋不生火鍋自滾,

磨無人推磨自轉;

北莊橋,橋上橋,

人從橋下走,

水從橋上流。

……

這是過去流傳於龍泉一帶的一首歌謠,它形象地描繪了過去龍泉古鎮的富庶和美麗。

龍口南面的鄰村圈子村非常富庶,遍地是金,臺頭村則遍地是銀,也非常富有,而龍口莊更是富甲天下,用青石鋪街。

行人沿街向北漫步,首先映入眼簾是“萬丈高”的天齊廟,歌謠裡的“家雀下蛋掉下來,落不到中間就出飛了”是說家雀下了蛋,從廟上面掉落下來,還沒落到廟的中間,小鳥已經破殼而出,飛走了,極言天齊廟的高大。

過了天齊廟,有一座兩邊立有石獅子的高大的“清孝節華”牌坊;再往前就是錯落有序的“連五壩”,皆因地勢南高北低,龍口大街到了這裡連續出現了五道斜坡,並且兩邊有五個平臺,是商家的門面,所以名為“連五壩”。在龍西湖的東岸,還有一湍急的水流,水上有“水打磨”,即水力推動的石磨,當然就不用人力推動,真是——“磨不推自轉”,當時的“ 水打磨”每天能夠磨面千餘斤。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過去龍口村是淄川境內有名的富庶大村鎮,也是一個商貿重鎮,號稱“小蘇州”。 龍口大集幾經變遷,位置多次變動,據一些老年人講,龍口西門外設過大集,小東門、北門、小南門也設過大集。解放後主要設置在龍口莊的玉石街上。再後來就是龍口大南門外,湖南路東龍二村場園處,龍二村農貿市場。集期也有變動,人們能夠說上來的有農曆四.九,五.十,三.八,現在是三.八為集日,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一.六兩個小集日。龍口大集是淄川地區最早的集貿市場之一。過去龍口大集的規模僅次於西關大集,因繁盛而享譽淄川大地。

龍口大集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是方圓數十里的文化貿易中心,據說有的商人從遠方趕著駱駝來龍口集上做買賣,這也成為一大奇觀,可見龍口大集的對外影響是非常大的。

龍口大集設有:糧食市.山果市.雜貨市.鞋帽市,氈帽市,日用陶瓷市,砂鍋市,布匹服裝市,傢俱市,家禽市,牲口市.豬市.青菜市……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每逢年集更是熱鬧,人群摩肩接踵,時有說書的,耍把式的,演木偶戲的,玩魔術的,拉洋片的,測字算命的,捏泥人的,賣糖瓜的,賣玻璃玩具的,賣鼓當的,賣陶藝口哨的、賣紙風車的,整個集市熱鬧非凡。那時物價也便宜,據說油麵饃饃才兩毛多一斤,小孩吹的鼓當一毛錢買三個,有句口頭語:鼓當鼓當啪,一毛錢買仨。

龍口玉石街這裡是一條集衣、食、住、行於一體的商貿文化街,龍泉地區的陶瓷、煤炭、氈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家雲集此地,龍口大集也更加繁榮。顯然“玉石街鋪龍口”的美妙歌謠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口玉石街位於村中央,平整寬闊的玉石街從兩個南城門而入並匯合,穿越村莊後,從北城門而出。過去龍口玉石街一直是龍泉古鎮的商貿、文化中心。當時的玉石街到處店鋪相連,字幡招展,可謂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片生意興隆、歌舞昇平的繁華熱鬧景象。龍口村的大戶人家也大都住在這條街上,他們沿街建有高大的門樓,青磚灰瓦,飛簷斗拱,裡面大都是連著長長過道的三進院落,主院一般是四合院。再沿街往北,就是高高的龍口牌坊,牌坊前立有一對巨大的石獅子。在玉石街的後半段往西有一岔路,一直通向龍口村西城門。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口牌坊的來歷(珍貴歷史資料照片)

村裡的老人們說這個牌坊是明朝的一位皇帝(具體是那位皇帝,有待進一步考證)為龍口村的一位老太太立的。據說當時龍口村一戶姓司的人家死了丈夫,妻子才十九歲,還有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這女子溫順善良、貞潔賢淑,從此未再嫁人,一人含辛茹苦地上侍公婆、下撫幼兒,並讓兒子從小讀書上進,以博得個好前程,孩子長大後果然考取了功名,並做了官。後來皇帝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感念這位官員的母親仁孝賢良的品行,親賜老太太四個字“清孝節華”,並頒佈聖旨為老太太立了這座牌坊。龍口牌坊為石牌坊,有三個門洞,三個門洞中間大兩側小,玉石街從三個門洞穿過,牌坊朝北一面的上邊刻有“聖旨”二字,朝南一面的上邊刻有皇帝的賜字“清孝節華”,下面還立有一對巨大的石獅子。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去從明朝一直到清朝,除了結婚坐轎的新媳婦外,無論你是厚祿高官還是平頭百姓,打此牌坊經過時,一律都落轎下馬,步行過去。甚至到了民國和解放初期,村裡的人們還保留著這個習慣,坐轎的和騎自行車的人經過牌坊時,都要自覺下來步行過去。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川民營煤礦早期開辦人

張平三,本名張子佩,而張子佩這個名字,在淄博地區鮮為人知,但一提起張平三,則幾乎婦孺皆曉。張子佩,字華田,乳名平,行三,人們習慣叫他張平三。淄川區龍泉鎮渭頭河人,生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卒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 張平三出身貧農,半生坎坷。青年時因家貧下過山西,回來後與人合夥做份子井(規模很小的煤井)維持生活,然後又自己做井。因資金短缺,無力維持而自殺過。由於他經歷奇特,留下了不少傳聞。

開始張平三在渭頭河西山做北架子井,接著又做了紅透頂井,都沒有出炭。積蓄花光了,新欠外債已無法償還,窮到賒半斤餅充飢都辦不到的地步。有一次,他到一個飯攤去賒半斤餅,嚇得攤主說:“我做這點小買賣沒有本錢,要吃你到別的攤子上去賒吧!”飯攤主把他拒之門外。 張平三打了兩口井都未出炭,還要繼續挖下去,又在楊家園開土打井。由於他做井光賠本,外邊對他的閒話很多,家產早已蕩然無存,但他仍堅持要幹。家裡人看他碰了南牆也不回頭,就和他吵架,逼他罷手。他既不願這樣下去,又想不出法子擺脫當前困境。生活的艱難,願望不能實現,周圍的冷嘲熱諷,家人的白眼吵鬧,債臺高築,舉借無門,出炭無日,逼得他跑到楊家園去跳了井。當時,正是秋後,莊稼人把不要的玉米秸、高梁秸扔到井裡,所以他跳下去沒有摔死,被人救了出來。後仍不死心,繼續在北架子井打下去。工錢付不出,只好再厚著臉皮借,這時已無人敢借錢給他。他本家的張子樹問他:“你的井打到哪裡了?”他說:“僱工的工錢是每人每天一吊錢,還需要一百五十吊。”張子樹給他出面借了三百六十吊錢,只花了一百吊,北架子井就出炭了(一說此時恰巧一黑狗掉進張平三做的井裡,路人下井救狗,發現狗扒出了炭。此人告之於張,張從此發了煤炭財)。自此他以北架子井出的煤作本錢,又做了龍口油坊後井、南門外井、大奎山青石板井,光在淄川礦區做的井就佔地一萬餘畝,成為當時民營煤礦大戶,在淄博至今仍傳有“北有王懷祺,南有張平三”的說法。 張平三做井出了名,被博山的肖應春請了去,在博山秋谷馮八峪開辦了大成煤礦和安上、後峪義和煤礦,兩礦佔地七千餘畝。為了站穩腳跟,也為了應付敲詐勒索、互相吞併及意外事故,他特將博山地方勢力石金聲(清朝進士,作過道臺)請出作後臺,給石加入了好漢股份,另外還送給清朝進士、做過縣官的張煥宸一所靠街房子。從此張平三有了靠山,在博山就能順利經營了。 光緒年間,德國人藉口“曹州教案”出兵青島,強迫清政府簽定《膠澳租借條約》和《華德礦務章程》,強佔淄川礦區並在洪山建礦,以後又沿白塔經奎山、龍口北至膠濟路劃了一條紅線,紅線以西為德國人的範圍,不準中國人在紅線以內做井開礦,張子佩的礦界移到紅線以東變小了。

張平三的父親家裡很窮,其父去世後,沒錢打墳,就在梨溝一塊山地的堰根摳了土達墓,用薄材裹著屍體葬於此。後來,張平三發跡後,有錢有勢,找風水先生擇了塋地,準備把他父親遷走。挖開土達墓,一看他父親全部用金黃色的楠木纏身,其實是人們慣叫的赭果赭條黃色的根纏繞。這不是金絲纏身嗎。回想發跡的緣故,這裡才是風水寶地。

民國六年,張平三去世,為他出面應官兼教子讀書的大先生王廷光(清秀才)取代了他在大成的地位,擔任總辦,通過礦政委員會又把後池、李家兩地礦權人改為王廷光,從此張的礦權逐漸由王代替。

據淄川龍泉鎮老人講述,張子佩一生娶了十三位夫人,養育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於潤,小兒子張於漢。

據張氏民國19年修訂族譜記載; 他做煤井掙錢後,樂善好施,救濟鄉民,相鄰有事相求,有求必應,同時也為了煤炭運輸方便,先後在1890年至1896年,聯合當地鄉紳商戶先後在淄川渭頭河村修鋪石路3500尺。獨資修建淄川龍泉鄉臺頭村南至龍口村南門外鋪石路1000尺;由龍口村北門外平津橋至麓村莊南門外修鋪石路10000尺;【文革以前在麓村山路旁有碑文記載】由奎山莊東門至青石板修鋪石路1000尺,在大奎山祖師廟籌建義學20餘間,修建泰山財神廟,大奎山十大夫財神廟。1909-1917年任南大成煤礦公司經理期間所修,博山倒流河至五龍橋修鋪石路8000尺;由擔山橋至秋谷南頭鋪路2000尺、後峪莊至香礳橋西首3000尺。張氏族譜最後介紹,張子佩除修路以外還做了許多善事,善事之多無法用筆墨述之。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歌謠裡說的“玉石街”,就是現在村中央的一條古老的青石街,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全部是由方方正正的大塊青石整整齊齊地按照一定的規律鋪成的。時間久了,青石由於被歲月的風雨侵蝕和幾代人的穿梭磨礪,已變得十分光滑,頗有玉的溫潤,更加透出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和幽幽古韻。說到龍口玉石街不得不提及張平三其人。據傳:龍口玉石街首先是由張平三出資修建的。根據有關資料介紹,張平三所修的玉石街其實是一條大道,起點在渭頭河,終點是淄川西關大集,沿途遇水架橋,全長25華里有餘,途徑龍口,即現在的淄川區龍泉鎮。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現在的玉石街除了龍口這一段保存的比較完整外,臺頭、渭一隻是殘存了一部分路段,而其它地方的青石路早已被毀壞貽盡,不見了當年的蹤跡。

今天的玉石街退去了昨日的繁華,留下了一百多年的美麗故事和人文積澱,更顯古韻幽幽。龍泉鎮要對玉石街進行保護性開發,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怎樣才能挖掘好玉石街的亮點,保留住玉石街的魂,彰顯玉石街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讓歷史與現實找到一個適當的契合點,讓古老的玉石街能得到新時代陽光的沐浴,散發出新的活力,並推動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確實值得好好研究和斟酌,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這一代龍口人共同的責任。

古風·詠龍口玉石街

古街赫赫傳名遠,如今踏上好清幽。

青石板上轍印深,老屋頂端灰瓦留。

八十老驅門前站,細說“玉石鋪龍口”。

清代商戶捐資建,民國平三曾續修。

起自南門通北門,一直鋪到淄城頭。

別看如今甚冷清,那時車馬如水流。

運煤運貨運大缸,青石磨得光溜溜。

兩旁店鋪密密排,百業興旺商賈稠。

淄城南邊繁華地,縣誌上邊寫春秋。

轍印條條記輝煌,“玉石”美名有來由。

聽罷細述深震撼,邊行邊思慢悠悠。

世事變遷不可擋,何去何從令人愁。

古蹟如何長留世,說與眾人共獻謀。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歷史上的龍泉 隨民族興衰繁衍

先輩墾荒農桑為主 挖煤製陶做氈紡棉

祛溼禦寒龍泉氈帽 最受江南客戶喜歡

清末朝庭腐敗無能 列強侵略喪國辱權

水深火熱生靈塗炭 德日強盜罪惡滔天

為求解放出生入死 壯烈犧牲多少兒男

響井堰邊追憶烈士 天台山上緬懷李幹

你再看那礬場劈山 有條龍溝南北蜿蜒

那是一段鐵路留痕 篆刻礦業起步的艱險

一九二四年動工開鑿 開路架橋鋪設專線

烏金滾滾走出深谷 煤炭市面叫響淄川

六十年代開辦客運 解決礦工徒步之難

資源枯竭輕軌拆除 一段歷史載入檔案

青石鋪路通般陽 商賈芸集人煙稠

和莊出土青蓮尊 北齊陶藝憑考究

民間傳詠唱富庶 文化燦爛史書留

當你走近龍泉 去尋覓製陶淵源

從北齊溯到明末 渭頭河窯業連片

一部電視劇窯神 瞬間拍攝千年

鏡頭重現了原始 牲口拉動著石碾

巧手塑造了形態 泥土煅燒出經典

折射古人的求索 再現過去的辛酸

劇中陶瓷匠人 愛上心中紅顏

只因封建阻隔 月老紅線難牽

把愛塑作陶俑 雙雙飛入火焰

朝代興衰繁榮 陶藝世代相傳

解放人民翻身 華夏挺直腰桿

難忘大鍊鋼鐵 浮誇害人不淺

製陶機械作業 產量數倍翻番

最火此地大缸 銷往塞北江南

盛滿五穀豐登 富了農家小院

更有豪麗爾潔具 青睞飯店賓館

出口走向五州 外賓翹指稱讚

當你走近龍泉 感受時代震撼

社會文明進步 各業全面發展

大水泥料倉磅礴日出 熟料塔英姿高聳雲端

地域建材電子玻璃化工 遠銷日美 跨海揚帆

當你走近龍泉 去欣賞疊彩山川

雖無名山高寺 確有遍地資源

熟石山青石山 不是 就是炭

東青龍群山凝黛 西臥虎層嶺梯田

增福峪流水彈琴 鳳凰翅景色悠然

山麓間樓群錯落 般河畔遍佈清泉

湖南省道貫穿南北 百業興旺富庶民安

晴日時有隆隆雷鳴 那是禮炮喚醒群山

看那亙古陶土料石 乖乖服從工人調遣

粉碎積壓煅燒出爐 優質建材品種齊全

裝點時代高樓大廈 眾多名牌炫耀龍泉

當你走近龍泉 看那成片的飯店

休閒餐飲旅遊 組合形成亮點

綠樹叢林飄彩旗 草亭竹廊有洞天

天寶峰壁食山珍 天晴彎裡品芝蘭

蘋果園裡景色美 福祿山莊鹿肉鮮

席座舉杯瓜棚下 舉目曠野秀可餐

農家飲食多特色 花樣樸實誘人饞

柴雞河蝦野韭菜 兔肉地皮柴雞蛋

菜餚原料多綠色 炒燉煎炸加涼拌

村姑亮出絕手活 味道勝過吃海鮮

多少賓客帶家口 驅車來此找悠閒

登山攀崖攬風光 涉水閒逛蟠桃圓

孩童頑皮捉蟋蟀 戀人漫步般河畔

瓜果飄香任君嘗 釋放情感最浪漫

喧囂煩惱去無蹤 流連忘返神盈然

春天踏青賞桃花 酷夏避暑游龍潭

金秋漫山看紅葉 隆冬溜冰賞奇觀

畫家來此潑青墨 文人舉筆寫靈感

當你走近龍泉 看看村莊容顏

樓房別緻屬圈子 綜合配套水電暖

電話寬帶通全球 新型家電樣樣全

街道寬闊路燈亮 村內公園景幽然

吃穿住行奔小康 城市化進程是樣板

志士仁人捐善款 綠化開發天台山

恢復民俗辦廟會 屆時去逛奇好看

四莊八村聚香客 載歌載舞祈豐年

當你走近龍泉 會找到創業的樂園

民風淳樸人和善 投資環境宜發展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人作為會名響宇寰

走近龍泉 融入龍泉 盡情書寫壯麗的詩篇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在龍口大街沿街牆面上鑲嵌著的一塊石碑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淄川邑邊,率傾側,少坦途,而龍泉鎮尤其衢通,南北往來甚多。舊有石壩數處,久而傾圮,行者每苦之。諸善士依山近石便咄嗟立辦,因修補之後增益之,於是稱康莊。慶其樂,其易成,也是以記之:天乙堂1千;誠濟堂1千;通順河1千;吉順堂1千;張洪思5千;司延尊8千……以上共計得錢六十九千七百文——大清光緒二十一年巧月立。”筆者之所以費盡周折抄來這段碑文,其用心有二:一是要說明當年張平三修路的花費很大,只修補了一下村內大街的“連五壩”就用錢“六十九千七百文”,更何況是一條20餘華里的青石路!二是從這段碑文中足可以看到當年的龍口是何等的繁華,僅僅一個村鎮之內就有帶字號的店鋪4家以上,更有那出資8千文的大戶司姓人家。老街的南端還保留著一塊石碑,刻於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碑文清晰可辨,碑名為《白衣神祠重新建築並塑神像碑記》,但其中所記載的白衣神祠卻已蕩然無存。這又是玉石街當年繁盛的一個明證。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白衣神祠重新建築並塑神像碑記

南海波平,紫竹現既空之色;西湖月朗,白蓮聞入妙之香。說法現身,一塵不染,隨緣度世,萬象全歸。白衣大士,由來久矣,吾巷兩首舊有白衣廟,創造何年,重修幾度,歷時最久,隨善無徵。然而寶樹婆娑,殷仲文同茲興嘆,滄桑變幻王方平也,自驚心,鸚鵡籠開,一片之斜陽欲墮;鴛鴦瓦解,三秋之蔓草成堆。加以狂童之狂,使法相莊嚴等於狂瀾既倒。幸而大士之念眾生妄誕,猶是大度能容。於是,一鄉善士共議重修。七月良辰,從事改做,高廣悉如舊制,無須給孤園之佈施,規模非出新裁,近取關聖祠為標準。想當年車停門下故址,嘆逼近街心,賴比鄰地,捐階前新祠,齊等牆角,以視寺開宜壽。包信令是叚暉宅舍,永興許詢交愛禪侶。地之廣狹雖異,心之慈悲則同;行見覺路宏開,金原布地。若問迷津安度,佛即在心爾,乃滿月摹形,慈雲渲色,宛降鸞軿。恍依獅座成珠顆,果然一串牟尼,寫出金容定是,三生迦葉龍旌,系九子之鈴。問誰家釋迦,旦送鴿影,分八功之水。願眾生彼岸同登,例應記敘,藉志歲年。僕以白髮屬文,等張草聖之閒事;人願青珉壽世,待李北海之鉅題。

里人 張良弼 撰文 李芳棠 書丹首事人 張良弼 蘇殿英 孫惟立 張新萃 張良灼 張洪玉

中華民國拾五年歲次丙寅八月上浣穀旦立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口最古老的道路

北起淄川古城(般陽縣城)的南關橋(位於般陽河上。現淄川區公安分局西門外路,向南即到),過城三村,繞今城南鎮公孫莊向東至今淄城東路南端路口,再向南走今麓村勞教所西側翻越麓村山,遙望麓村北門遺址,向南穿過該莊即到南門(門已毀)。此路為龍口方向進入淄川城的必經之路。

過去麓村莊四面都有石頭圍牆、城門,居民全住在城內,東西南北各有一門方便出行。村莊的南、東兩面有天然護城河——般陽河;向北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唯有西面為低山脈,有小道相通,雖不便於防守,卻有利於退卻隱蔽。南門內過去有泉水出露,能為南來北往的客人提供水源,今已乾涸,遺址無從訪得。南門外過去是小石板橋,橋西側有入河的臺階。今橋系在原橋址處重建,比舊橋亦寬亦高,由水泥混凝土澆製而造。

從麓村南門向南可到尚莊;向麓村東南方向,沿南園自然村(現行政山屬麓村)西側至淄川區供暖站(龍泉電廠)西側,向南跨過鐵路線(洪山——龍泉礦鐵路線)。再向南走即到古龍口莊北門(為三合土夯築而成的拱形門,高而闊,古代的車馬通行無阻。今門已毀,遺址可辨)。從龍口北門向西可到達西莊(和莊)。

從龍口北門進,東門出,走今龍泉大集(屬今龍二村),爬過龍二村的槐樹山,就到折河口(因青龍河道在此由南北走向受此山阻隔轉而向西近似垂直彎折而得名)。沿河灘向南過黃嶺根村到達龍灣峪村,從該村向東依次經西坡地村、中坡地村、東坡地村到達西河古村。從龍灣峪村向南折而向東可達馬家莊,再向東到翟家崖、張莊村,從馬家莊向南依次可達北平村、南平村、瑤峪村。

從龍口北門到龍口南門的路,不止一條,也沒有一條是直的。但北莊橋(全部由青石壘砌而成,東西走向,橋兩邊有石欄杆、石柱、倚石等附屬建築,其上多處有凸形石刻,依稀能辨。民諺說:金圈子,銀臺頭,鋪石路,鋪龍口,北莊橋,橋上橋。是必經之地。從北莊橋往南走名為“大街”的街道,過五聯壩,即到南門(門已毀,遺蹟難辨。南門外為今龍泉礦屬居住地),此路段是古龍口大集。

從龍口南門向西再偏南,下皂莢樹崖,進臺頭村,過石橋,走土門道(兩村間有高大土嶺橫亙東西,阻斷南北交通,遂在嶺下打隧道以通南北,隧道又不長,似門,俗稱“土門”, 百年前毀)到圈子村。從圈子向東南跨過石橋(位於般陽河上,不知橋名,今已毀)穿渭頭河村經泉頭村可達礬場村,再走萬山村,向西南達博山縣城或向東南達西河古村。從圈子村向南走熟石凳繞大嶺可到大奎村,再下西到崑崙古鎮。

從龍口南門向東再向東南即走今龍泉鎮政府北側和東側,到老龍泉鎮醫院門口,走靠西的南北方向路,向南過石華橋(位於青龍河上,青石橋),經今龍泉變電站東牆根向南到今圈子銀母池,向東南到東山,盤旋而上,路走向變為向南,走長嶺山路,過豬食槽, 向南到西坡地村,向西南經中坡地村、東坡地村到達西河古村。

古官道為土石路,無路面,晴天崎嶇難行,雨天更是泥濘不通。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口莊很大,是大莊。包括(龍一龍二龍三龍四村莊)是現在龍泉鎮各村莊的統稱。龍泉地區有南北走向東山山脈青石結構,和西山熟石結構地貌組成。青石山熟石山之間山川蘊藏礦產資源煤炭,從古至今龍泉都是富饒之地。有龍則靈,靈秀的龍泉是兩條騰飛的巨龍!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龍西湖周邊四季景色似錦

春天,湖邊的楊柳綠了,湖裡的蓮藕、水蓮也綠了,一片生機勃勃;

夏天,湖裡的荷花開了,堤壩上綠樹成蔭,蟬在陽光下長鳴;

秋天,湖水碧波盪漾,蘆花隨風飄蕩,水鴨水鳥在湖裡暢遊,南飛的大雁從湖上飛過,真是長風萬里送秋雁;

冬日天冷,水淺的湖面會結冰,雪後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西寺(又名湧泉寺)始建於唐朝,過去西寺廟宇恢宏,雕樑畫棟,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各路菩薩像、十八羅漢像等一百多尊,可謂香火鼎盛。在西城門的左邊有一巨石龍口中噴水而下,池水被那噴泉傾瀉就像鍋裡的開水一樣翻滾沸騰,因此才有了“鍋不生火鍋自滾”的說法。西寺的對面是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龍口大戲臺,龍口戲臺和其它地方的戲臺不同,它是建在水上的戲臺,戲臺下建成橋洞的形式,“龍頭”噴出的泉水形成溪流後就從這戲臺下的橋洞流過,然後流出西城門,匯入般陽河。

村裡的大戶人家逢年過節或遇有喜事,經常請戲班來唱戲,請得最多的是“鮮櫻桃”鄧洪山的五音戲班。請戲的東家就坐在西寺上面看戲,寺內有鋼絲與戲臺相連,每當演到精彩處,東家就將賞錢包好了,用鋼絲上的夾子夾住錢包,往下一推,那錢包就傳到了戲臺上,得了賞錢的演員就會更賣力地演唱。那時的“鮮櫻桃”扮相俊美,常常吸引得村裡的小媳婦、大姑娘魂不守舍,戲演完了,還圍著戲臺不想走,只為了能看一眼卸了妝的“鮮櫻桃”。那時戲臺周圍綠樹成秀,溪水潺潺,由於戲臺是建在流水的上面,戲班在這裡唱戲時,那唱聲就特別悠揚清脆,餘音繚繞,大半個村都能聽到。龍口戲臺也因此被文人墨客賦予“琴彈流水”(倒唸為“水流彈琴”)的雅稱,並被書成匾額掛在戲臺上面。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鋪石路多少塊青石

從渭頭河到淄川城,多年來形成了一條長25華里,寬近2米的貿易之路,路面由方方正正的大塊青石板整齊鋪就,是遠近聞名的“鋪石路”。

其中經過龍口莊裡的一段被形象的叫做“玉石街” 。

這條路路過尚莊後在麓村北要翻過一坐小山崗。

這條路,不知承載了多少汗水流年與歷史滄桑!

現在,石板路上車軲轆壓碾出的一條深深的溝痕仍清晰可見。

有人好奇心勝,要數數從渭頭河到淄川城這條舗石路一共舗了多少塊青石板。

幾個人各數一段,數一遍不準,再數一遍。前後數了數月,才得出個準確數:一共37870塊!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留住玉石街就是留住鄉愁

鄉愁,是孩童牽牛吃草的一脈青山,是炊煙裊裊裡的一片瓦屋,是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走在玉石街這條斑駁的百年古道上,似乎能感受到木輪滾滾,騾馬嘶鳴,一群身著青衫布衣的人,將陶瓷的溫熱和煤炭的光芒,運向遠方。一條老街,將一個古老村鎮的華麗舊夢,留在青石板上的磨痕中。這是歷史生動亮麗的鐫刻,看到它們,就能將時光拽回百年前。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留住玉石街,就是留住一段歷史,一段鄉愁。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出了北門,就是北莊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流傳了千百年。即便是在玉石街已經失去了昨日輝煌的今天,仍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天南地北的龍泉人在吟唱這段歌謠時,自然會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渭頭河一段保存完好的玉石街路

淄博淄川 玉石街鋪龍口

渭頭河一段保存完好的玉石街路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