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

勝利在招手


關於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崇禎曾下令三路大軍起兵勤王,一直以來人們將救援不利的鍋甩給了吳三桂,實際上吳三桂在後有清兵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已經動身進京勤王了,只不過走的慢一點,而當時手握重兵的左良玉,乾脆來一個按兵不動。

縱橫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來說一說左良玉為何沒有進京勤王。

一個武將對文官政治的失望

明朝出現過太監和文官為爭奪權力互相傾軋的局面,但卻很少出現武官割據一方的局面,這也是明朝將近三百年國祚,地方武將造反的事情很少見,明朝的制度是以文臣制約武將,最終形成重文輕武的局面。

從明朝末年諸多失敗的戰役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不是士兵不能打仗,實在是武將根本就沒有發揮的空間。在明末戰爭頻發的時代,相繼湧現了楊鎬、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等人物,如果你打開每個人的簡歷就會發現,這不典型的扯犢子嘛!哪有一個不是科舉文官出身,所謂外行領導內行不過如此嘛!

但是左良玉並非文官出身,而是實打實的靠著自己的戰績一步一個坎走出來的,在《明史·左良玉傳》中記載左良玉由於幼年孤苦伶仃,沒有辦法讀書,只能通過練武建立軍功,然而在明末腐朽的軍事體制下,左良玉深知在文人掣肘的情況下,根本很難有效發揮軍隊真實的戰鬥力,對於科舉出身的無能文官,左良玉更是深惡痛絕。

明朝的武人出身的大帥並不多,毛文龍算一個,朝廷還賜予尚方寶劍,結果被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拿尚方寶劍一劍就給剁了,想想這其中武官的地位到底有多低。

當時李自成號稱百萬大家來勢洶洶,崇禎號召左良玉率兵勤王,左良玉當時的表情肯定是搖頭苦笑,現在你想起我們武人了,你的文官集團都哪去了?

而左良玉是一個武人出身,對於傳統的忠君思想非常淡薄,再加上朝廷的不公平對待,這種根植於骨子裡對明朝文官政治的反感,使得左良玉不想出兵去救崇禎,並且想借李自成的手將明朝和文官集團一起葬送了。

一個軍閥對中央政府的絕望

當然,說到底,在打擊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左良玉擁兵自重已經形成了軍閥的雛形,為了保全自己,他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往往並不賣力,有的時候甚至“養匪為患”。

左良玉曾經就說過“吾即盡賊,安所見功乎!”就是說,在平定了農民起義後,還能重用我嗎?

這種鳥盡弓藏的思想不能不說具有前車之鑑,像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被完全鎮壓後就遭到清政府的打壓。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左良玉在追剿張獻忠的時候本來有機會除掉張獻忠,但是張獻忠對左良玉說過,孫傳庭擒住高迎祥後是什麼結果,再想想我被擒住後,你們會是什麼結果。

在左良玉已經掌握三十萬兵馬的時候,卻只是一個總兵,可見,朝廷對左良玉並不信任。

所以,從骨子裡,左良玉對於明廷是不抱有任何希望的,尤其是在袁崇煥起兵勤王后,竟然被崇禎凌遲處死,這對於擁兵自重的左良玉來說勤王是一場無法預估的冒險。

儘管當時左良玉已經擁兵三十萬,亦深知並非李自成的對手,明朝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左良玉乾脆來一個靜觀其變,做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再說。

在明朝滅亡後,武將獲得了割據一方的政治軍事勢力,這大概也正是左良玉一直所想要得到的,說到底,左良玉不起兵勤王,主要還是個人野心的膨脹。


史論縱橫


這個不能怪左良玉,因為他的駐地距離北京太遠,而且朝廷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他。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距離李自成攻破北京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崇禎皇帝下令,進封遼東總兵官吳三桂為平西伯,進封平賊將軍、總兵官左良玉為寧南伯,薊鎮總兵官、右都督唐通為定西伯。

同日,崇禎皇帝正式決定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顯然,崇禎皇帝並沒有徵調左良玉支援北京,因此不能責怪左良玉見死不救。

朝廷如此決策,原因主要有下面這一些: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錢的問題。

從二月份開始,邊鎮的軍餉就沒有運送到北京來。京軍三大營的士兵的軍餉也沒有著落,而皇家內庫也一片空虛,無錢可用。

此時如果徵調外地援軍到北京來,他們的軍餉如何解決?軍餉不能保障,招來的援軍很快就會變成劫匪,非但不能幫忙,反而製造新的麻煩,這方面的先例實在太多。

朝廷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並不是要他們進入北京城,比如薊鎮總兵官唐通帶領八千人馬最先趕到,崇禎皇帝給了他一筆錢,派他去鎮守居庸關,結果他很快投降李自成,沒起任何作用。

徵調山東總兵官劉澤清,也不是來守衛北京,而是扼守真定,拱衛北京。

顯然,朝廷那些決策者判斷,並不認為北京本身缺兵。從後來結果來看,北京守軍缺的是錢,而最缺的是信心和士氣。

再說說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生得威武高大,很有勇力,而且射術精良,可以左右開弓。他曾經在關寧軍中做過將官,頗有謀略,也會籠絡人心,部下將士很願意替他賣命,算是崇禎年間比較難得的一員戰將。

後來左良玉參加中原剿匪戰,在對張獻忠作戰時,戰績不錯,幾次將張獻忠重創。但在對李自成作戰時,戰績不佳。最慘的一次是崇禎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鎮會戰,左良玉率領十萬大軍,與丁啟睿、楊文嶽等部聯合,號稱四十萬大軍。李自成、羅汝才一方號稱百萬。

結果左良玉率先逃走,被李自成一路追殺,損失慘重,多年培養的將士大部分被殲。左良玉逃往襄陽,重整旗鼓。兵馬的數量很快達到幾十萬眾,但是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軍紀極差,戰鬥力更差,左良玉對他們的控制能力很弱,根本不能和他的舊部相比。

經過多年剿匪實戰的歷練,左良玉越來越奸滑,玩寇自重,不聽調遣。在戰場上根本不聽督師、巡撫的號令,只顧保存自己的實力。

這樣一個左良玉,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想過調他來北京,而且左良玉留駐襄陽,可以應對張獻忠和各地的土寇。


於左


左良玉在崇禎朝前十一年還行,算是為明朝盡忠效力了,左良玉打仗是逢張(獻忠)必勝,逢李(自成)必敗,號稱是張獻忠的剋星。

左良玉曾經追殺張獻忠,親手砍傷張獻忠臉面破了相,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在湖北谷城投降,左良玉知其詐降,多次請求總理熊文燦除掉獻賊,熊文燦不准許左良玉攻擊張獻忠。

一年後張獻忠復叛,熊文燦急令左良玉進攻,不成想中了張獻忠的埋伏,左良玉軍大敗,損失上萬人,左良玉兵符印信俱失,在崇禎十三年的瑪瑙山之戰中,左良玉總算報了仇,大敗張獻忠,本來可以追殺殲滅張獻忠,結果左良玉接受賄賂養寇自重。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受朝廷調遣,率部到河南朱仙鎮與李自成決戰,遭遇慘敗損兵數萬人,一路逃到襄陽,從此以後畏懼李自成如虎,左良玉就不再為明朝效力了,為求自保拼命的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招收流寇“過天星”惠登相等人,號稱擁兵八十萬,實數大約有三、四十萬人。

崇禎吊死以後,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權,這左良玉不去攻打流寇、清軍,卻要率軍去南京清君側,殺馬士英,最後吐血一大臉盆而死。


流賊聞之心膽搖


祟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真有這麼一回事嗎?絕對不是這樣的,明朝未期的所有官員,已找不出幾個清官了,都是大貪加小貪,朝政極端腐敗,崇禎帝隨歷經圖志,力保大明江山,但也維遲太晚,祟禎帝自己過著拮据的生活,死時身上還穿著打補子的內衣,連闖王看到這副情景也有傷心之感,並且厚葬了祟禎帝。作為明朝的將領,接到皇帝的救駕詔書,那個敢不行動,前提是戰事末開,糧草前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際的情況並非左良玉不發救兵,也是在等朝庭發奉餉銀,無錢怎能籌備糧草,餓著肚子能打仗嗎?據野史記載,李自成圍北京城數日,守城官兵已無力站直,飢餓難當,祟禎帝曾數次朝議時,哭訴苦衷,向大臣們錯錢救國,然而連崇禎帝的岳父大人都不肯出錢,都說自己窮得叮噹響,沒一個帶頭捐款的,真是無錢難倒英雄漢,祟禎帝無回天之力了,北京淪陷,一個個貪官向闖王捐款慰勞,臆想躲過一劫,其結局可想而知,不是被殺,就是受到無窮盡的折磨,老老實實把平日貪的銀子全部交出,當時交款的地方,金銀財寶堆積如山,闖王哈哈大笑,嘲笑他們“難怪大明江山不倒",後來闖王不好把掠奪來的財寶帶走,就用火熔成大餅,用馬車裝了幾十車才運走,可見金銀之多。明朝最後亡在無錢救國,史官們責怪那些不發救兵的將領有用嗎?



夏普洱


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逼得崇禎想上吊,但此時寧南伯左良玉手握重兵為何見死不救呢?難道此時左良玉無將可調無兵可派嗎?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看看明朝當時還有哪些值得一提的部隊。

一、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關外與清軍作戰,但是那個時候只是中下級軍官,後來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義軍,多次擊敗張獻忠,這才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左良玉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三十餘萬。

二、提起吳三桂可謂赫赫有名,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世人皆知,當然這是後話。

當時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遼東總兵吳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關寧鐵騎,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兵馬共有五萬人左右

三、山東總兵劉澤清,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手握重兵四萬左右。



四、高傑,字英吾。崇禎十七年(1644年),高傑升任總兵官。手中握有五萬左右的兵力。

由此可見,崇禎並不是無將可調,但就是這些平日拿著大明朝的奉銀,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卻找出了各種理由,進行拖延和搪塞,以至於耽誤了戰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為了籠絡左良玉,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救駕成功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左良玉這才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了。

也就是左良玉壓根就沒有發兵救援北京。

接下來看看遼東總兵吳三桂是怎樣救駕的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此時吳三桂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命令軍隊遲緩行動。

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山東總兵劉澤清我接到了崇禎的加急聖旨了,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

以上這幾位手握重兵的大佬不是提附加條件,就是直接拒絕。總之一句話,大明江山,崇禎坐不成,不是還有李自成嗎?


就憑手中的軍隊作投名狀,轉投李自成一樣可以封官進爵。

但高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儘管他知道大明江山易主李自成,他是萬萬不能投靠闖王的。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高傑是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為盜,原為李自成部將,綽號翻山鷂。

高傑因作戰勇猛,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了,自然去李家比較頻繁。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聰明,負責管理軍用物資,每天分發軍糧、兵器供應作戰。高傑到邢氏的營帳中交符驗合,邢氏看高傑相貌英俊,二人眉來眼去,日久生情,於是兩人私通了,他們擔心被李自成發覺,就策劃著嚮明軍投降。

高傑後來帶著邢氏投降了明政府,後參加對李自成的追剿,因功升任總兵官。

高傑可謂與李自成有奪妻之恨,就算李自成登基後,放過誰也不會放過他。

即便如此,高傑都擁兵自重,拒不發兵。

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

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

綜上所述,崇禎在被圍的最後階段,雖然還有能力對抗李自成,但將軍們各有各的打算,幾乎沒有勤王之師。想想這些,看看崇禎的所作所為,加之當時的形勢,這些武將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面對崇禎皇帝殉國,吳三桂從關外率兵救駕,也許確實是路途太遠,人未到明朝已亡。而左良玉手握雄兵,路途近了許多,但仍然為何見死不救?

說來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面對崇禎的不信任,左良玉已心灰意冷,加上家族被滅、有知遇之恩的侯恂被貶,他已沒有扶大廈於將傾的雄心。其二是左良玉的親信、嫡系部隊已不復存在,他對手中大軍沒有絕對控制力,救駕對他來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1、左良玉始終無法得到崇禎信任

左良玉率軍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得到崇禎的信任。早年,他在河南與李自成交手屢獲戰功,崇禎的嘉獎沒到,派出的巡撫、總兵官和6000名京營部隊卻到了,還讓宦官監軍。在大臣提醒下,崇禎才給左良玉安排了個援剿總兵官職務。

袁崇煥死後,清兵威脅京城。左良玉率兵援救,走到半路崇禎卻詔令他回師去河南。破罐子破摔的左良玉沿途大肆掠奪百姓,崇禎下詔讓他戴罪立功。數月後,左良玉在羅猴山大敗被貶官三級。1年後,經督師楊嗣昌推薦才被重新起用為平賊將軍。

2、左良玉與上級始終不合

也許是侍長傲物,左良玉同數任直接上級始終不合。李自成奇蹟般從車箱峽逃出生天後,左良玉、陳永福等人分兵據敵,但防線過長,兵力過少又缺乏糧餉。左良玉在懷慶與督撫產生矛盾,拒不執行軍令,放鬆對李自成的追剿,還收留了大量降兵降將。

1636年5月,盧象升派祖寬、李重鎮和陝西總督洪承疇西進,左良玉不聽調遣,偏將趙柱的防區被調換,後被巡撫楊繩武彈劾。1637年1月,應天巡撫張國維3次要求左良玉進霍山、潛山圍剿李自成,左良玉拒不奉命。此後熊文燦到來,左良玉同樣不聽徵調。

1640年,督師楊嗣昌到來。在追擊張獻忠時,左良玉同楊嗣昌就進剿計劃發生爭執,不願服從調遣。後來,楊嗣昌借賀人龍制約左良玉的計劃敗露,左良玉乾脆放跑張獻忠。而在入川追剿張獻忠時,楊嗣昌九次命令左良玉策應,左良玉均不奉命。

3、左良玉的知遇恩人被貶

左良玉從軍於遼東,曾因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殺而牽連丟官。後恢復官職,因戰功被派到昌平督治侍郎侯恂手下任職。大淩河之戰後,左良玉被侯恂推舉做了副將。

1642年4月,李自成兵臨開封,在黨爭中入獄7年的原尚書侯恂被起用為督師。面對知遇之恩的舊主,左良玉在朱仙鎮畏敵,沒等交戰就逃跑導致大敗,侯恂下令他率敗兵匯合,左良玉也未聽從。隨後,侯恂被崇禎再次被免職丟官。

1643年,左良玉率兵到達武昌,開設軍府,穩定了軍心。但與江西巡撫郭都賢不和,甚至發生了郭都賢下發文書,命令左良玉率兵離開的事情。此後,崇禎把解職在家的侯恂逮捕入獄。左良玉深知恩人這次入獄,緣於自己的河南之敗,也更加悔恨、自責。

4、左良玉已失去對部下絕對控制力

崇禎殉國前,儘管左良玉手握號稱百萬大軍,但實在是一群烏合之眾,主要由降兵降將組成,主要副將惠登相就是降將,當年率農民軍起事時綽號叫“過天星”。左良玉軍分為十營,前五營是過去的官兵,後五營全是降兵。

朱仙鎮兵失敗後,跟隨左良玉數十年的精兵基本打光了,眾多降兵降將缺乏親信的有力掌控,左良玉的軍令常無法通達。退兵武昌時,各營都通宵達旦的歌舞。而在之前1638年許州兵變中,左良玉全家老少被亂兵所殺,家族滅門。

面對崇禎要求進京勤王的命令,一向桀驁又孤苦無助的左良玉,已是心灰意冷,常言道:哀莫大於心死!他恢復明朝江山的雄心早已不再。同時,從軍多年的他深知,憑藉過去手中的精銳尚不能打敗李自成,如今所率的烏合之眾更難有作為。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左良玉面對崇禎的殉國,儘管手握重兵仍選擇了見死不救。


指動濟南


左良玉這個人真的不好說,說是奸臣吧,在聽到崇禎死了之後也是抱頭痛哭,說是忠臣吧,不光是在崇禎死的時候見死不救,而且在後來的弘光政權的時候,也是以清君側為由造反,我覺得左良玉還是奸臣比較多,而且左良玉完全就是一個小人。

左良玉這個人確實挺傳奇的,一開始鎮守遼東,不過沒有多大的建樹,後來就去鎮壓農民軍,但是他這個人不知道怎麼了,打張獻忠呢,一打就贏,但是打李自成呢。一打就敗。

要說左良玉沒有將才的話,但是左良玉的兵卻越大越多,權利越打越大,又開始鎮壓農民軍的時候據說只有幾千人,到後來手握三十萬大軍,明朝末年,左良玉算是最強大的一支部隊了,崇禎死的時候左良玉就有30萬大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這個時候也才五萬多人,山東總兵劉澤清也只有4萬多人,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明朝末年其實實力還是有的,但是偏偏就亡了,可以說和這些手握重兵的人不無關係。

那麼左良玉有這麼多兵馬為什麼不救呢?

首先左良玉可以說在鎮壓李自成的時候,沒有一點建樹,反而放李自成越來越強大,當然他也確實打不過李自成,所以他也不敢北上去和李自成去打。一開始在湖北的時候和李自成屢次交手,都是敗多勝少。等到李自成佔領北京的時候,他肯定也是不敢去的。

其次就是崇禎自己了,這個人也對得起亡國之君的名號吧,崇禎這個人感覺就是奸臣就使勁的用,相信他,忠臣呢就使勁的打壓,殺死。大明能不亡嗎?就說袁崇煥,乙巳之變的時候,袁崇煥勤王把清軍打退了之後馬上就被崇禎下獄了,這件事難道對左良玉沒有影響?

還有就是前面說了左良玉本來就是一個小人,說他是忠臣那就侮辱了忠臣這個詞。左良玉肯定是想保存實力的,大明已經亡了,崇禎死了,這個時候不管是繼續在南方抗清,還是說準備投降,那都要有實力,不然即使投降自己也落不到一點好處。


小伍講歷史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君王,雖是亡國之君,歷史上對這位皇帝卻相當寬容,甚至抱有幾分同情。

主要是因為崇禎並不是個不理朝政的昏君,相反,他應該是歷史上所有末代皇帝中最有抱負的一位亡國之君,當江山岌岌可危之時,末代皇帝們所做的就是等死或被俘,而崇禎卻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扭轉局勢,想讓沒落的明朝重新崛起。

崇禎坐上皇位之時,大明王朝已經變成一個爛攤子了,前任們沒有留下一個大好江山給崇禎,還養了一大批的閹黨。所以崇禎一上臺,首先要做的就是剷除了魏忠賢一干人等。

不僅如此,崇禎在位期間,兢兢業業,面對外敵入侵,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節儉,勤政,但此時的大明朝已是病入膏肓,單憑崇禎一人微弱的力量,是無法力挽狂瀾的。

再加上崇禎性格中有致命的弱點,即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而且他既沒有秦皇漢武的魄力,也沒有唐太宗的能力,空有雄心壯志,所以即便勤勉,也無法扭轉明朝衰落的局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率領農民起義軍猛攻北京。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迫周皇后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今景山)用上吊了結了一生,保全了最後的尊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就此滅亡。

在此危難之際,左良玉手握重兵八十萬,按理說完全可以擋住李自成進攻,就算抵擋不住,也可以拼一拼,保崇禎一條生路,主子有難,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軍隊缺錢

明朝到後期時國庫已經窮得叮噹響,自然沒有錢撥給軍隊。而左良玉是“有奶便是娘”的實利主義者,朝廷給錢就效力,沒錢沒糧就做土匪。1642年,崇禎皇帝曾東拼西湊拿出來五十萬兩白銀給左良玉,讓他出戰去攻打李自成,在此之前,左良玉多次以軍費不足拒絕出戰。但朱仙鎮一戰,左良玉大敗,部隊損失慘重。如若要再打李自成,左良玉就得招兵買馬,但軍餉又該如何解決呢?

2、畏懼心理

說出來可能有些令人不信,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從心裡畏懼李自成。左良玉最大的對手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但奇怪的是,左良玉和張自忠打戰時,常勝,而跟李自成交手時,被李自成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往往都是以失敗收兵。

李自成就是左良玉的夢魘,所以左良玉拒絕再跟李自成交戰,也不願意跟李自成對著幹,左良玉不傻,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實力無法跟李自成相提並論,再去打會輸得更慘,而且說不定某天李自成稱帝后,還得投靠他呢,所以他選擇了養寇自保。

3、擁兵自重

左良玉原本是一介武夫,被人賞識,逐漸嶄露頭角,並被朝廷重用,也可算是當時的一代梟雄。隨著左良玉的戰功日益突出,他的驕橫也逐漸顯露出來。他不斷擴大部隊,憑著手中的軍隊,驕橫跋扈,為所欲為。

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禎為收買左良玉,下昭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並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

開出如此高的價碼,就是要求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但左良玉卻故意拖延時間,上奏推辭,沒多久李自成就攻進了北京城,崇禎自殺了,據說得知崇禎殉國的消息時,左良玉痛苦了一場。

左良玉行武出身,沒有讀過書,也沒什麼文化,說到底也就是一介武夫,精忠報國對於他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他雖然是明朝一員大將,但其實更像是一個軍閥。所以,崇禎殉國,他也只會痛哭一場。

左良玉部隊最後的下場是被清軍編入漢軍正黃旗,同時調轉矛頭,對付起他們原來的宗主南明王朝來。


有書共讀


北京城破、崇禎殉國時,左良玉之所以見死不救有兩個原因,一是路途遙遠不及相救,二是左良玉一貫擁兵自重保存實力,不會為了社稷江山而消耗自己的兵力。

1.李自成攻破北京時左良玉遠在湖北,不及相救。

1644年李自成打破北京城的時候,左良玉擁兵二十萬,正在湖北。李自成從陝西往北京打,由於騎兵多,進軍速度相當快。一月在西安稱帝,二月初二渡過黃河進攻山西,二月初八攻破太原,修整八日,三月初一攻克寧武關,十一日進宣府,這時候崇禎皇帝調遣的救兵是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然而根本來不及了。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抵達居庸關,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開門投降,中午李自成從德勝門入城,崇禎皇帝自殺。

而這時候,左良玉遠在湖北,主要任務是對付張獻忠(已經進了四川),距離北京千里之遙,根本來不及救援,朝廷也並沒有下詔讓他救援,畢竟朝廷想不到李自成來的這麼快,而且張獻忠也是心腹大患。就在這個月,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還許諾滅張獻忠後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左良玉為了應付還專門做了一份出兵計劃,結果剛交出去就聽說北京被打破了。


2.左良玉素來擁兵自重,不會努力救援。

以上分析了左良玉客觀上根本來不及救援北京。那麼,假設北京不是那麼快被困,崇禎下令左良玉北上勤王,他會不會來呢?個人覺得,左良玉大概率是敷衍了事,不會全力奔赴。

左良玉在十年時間,從擁兵一兩千人的新進副將,成為擁兵數十萬的一鎮實權諸侯,再加上明末重文輕武的背景,顯得尤其難得。與左良玉齊名,甚至兵法更強的大將曹文詔、賀人龍等都掛了,反而他卻日趨肥壯,地位越來越高,兵力越來越多,這除了因為左良玉本身具有一定軍事才能外,不能說不與他比較狡猾和圓滑的處世手段有關。

簡單來說,左良玉面對農民軍的方略,首先當然選擇最有利的戰機。他認為時機不利時,寧可違抗督撫的命令,也要拖延、敷衍,避免正面迎擊,保存實力。只有等官軍處於保勝不敗的有利時機,或者農民軍主力已退,他才出來撿漏。這樣,既能夠產生一些斬獲功績,又保存了實力。即使因為貽誤戰機受到上級的指責,憑藉他保存的兵力和斬獲部分農軍的功績,他也能夠躲過嚴厲處罰。這麼下去,哪怕戰局糜爛,左良玉自己是步步高昇。

當然,這樣的行為也不能光怪左良玉。畢竟明朝末年,文官、太監瞎指揮,不聽富有經驗的武將建議,最後把局勢搞砸的事情是很多的,左良玉自己也曾遭遇過。所以,採取這種“我行我素”的態度,也可以說左良玉為了自保。但不管如何,作為一個將領,自身勢力的損益放在國家安危和全局之上,還是值得詬病的。

比如在崇禎七年(1634年)的圍剿中,左良玉就不勇猛追擊農民軍,反而趁機收編降將,擴張勢力。甚至督撫以文書徵調他的軍隊,也不準時應徵。崇禎八年(1635年)九月,左良玉尾隨農民軍到達郟縣的神篨山,因為見農民軍勢大,就停止進攻。崇禎九年(1636年)二月,明朝總兵湯九州約定與左良玉夾攻剿農民軍。左良玉中途逃回,湯九州孤立無援,戰敗而亡,左良玉卻把此役作為勝利上報朝廷。

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左良玉在六安擊敗農軍後,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發檄文要左良玉追剿,左良玉卻不理睬,縱兵在當地擄掠婦女。屯居舒城一個多月後才北去,這時農民軍已經轉移,隨後淅川陷落,左良玉因此被罰,朝廷讓他戴罪立功。農民軍東下襲擊六合,攻佔天長、瓜洲、儀真、盱眙,左良玉堅決不肯去救援。十月,總理熊文燦到達安慶,左良玉公然違抗兵部旨意,的部隊歸他統領,左良玉瞧不起熊文燦,不肯聽他徵調。

崇禎十三年(1640年),督戰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為了約束左良玉,暗中拉攏賀人龍,許其取代左良玉。左良玉得知後懷恨在心。此後川陝一戰中,楊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農民軍,九次傳檄,左良玉袖手旁觀,導致張獻忠從容攻克襄陽,楊嗣昌自殺。崇禎十四年(1641年)朝廷又只得將左良玉削職,使其戴罪立功自贖。因為此時江漢之地只有左良玉兵力最強了。

崇禎十五年(1642年),朝廷發帑五十萬犒賞左良玉部下,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李自成圍困開封,左良玉不敢出戰。李自成攻打襄陽,左良玉撤兵至武昌,掠奪武昌的錢財,然後退到九江,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後來張獻忠克武昌,殺死楚王,朝廷嚴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這才出戰。他一戰擊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之後又按兵不動。等張獻忠由楚入蜀後,這才出兵收復空城武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朝滅亡前夕的幾年,左良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身的兵力保全和壯大。在1642年朱仙鎮大敗後,左良玉還敢和張獻忠打,但已經不敢再和李自成打了。李自成到開封,到襄陽,左良玉一路避戰南撤。那麼李自成從西安出發,兩個月打到北京,號稱擁兵百萬,左良玉就算來得及救援,只怕也是不敢率大軍北上的。


巴山夜雨涮鍋


有網友問:在李自成大軍突向北京的時候,為什麼手握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看著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畢竟駐軍武昌的左良玉號稱有80萬大軍。

左良玉這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非常奮進的,在遼東戰場多年,雖然談不上多大功勞,但是,勤勉努力,敢於戰鬥。後來在1632年,帶領明朝昌平京軍到關內鎮壓農民軍。

左良玉在山西,河南多次打敗農民軍,從一個副將逐漸成為了一個總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也就是1634年,左良玉就開始大肆收編投降的農民軍,逐漸擴大自己的實力,並且開始逐漸驕橫。

隨著,盧象升,祖寬,曹文詔等等在關內作戰的大將逐漸死去,一貫保存實力的,左良玉開始迅速做大,開始不聽調遣,包括督軍楊嗣昌的命令都不服從,到了最後為了讓他出戰,在1642年的朱仙鎮大戰開戰前,先付了左良玉50萬,結果一開戰,左良玉就首先奔逃,導致明軍慘敗。

但是明朝朝廷已經拿左良玉沒有辦法了,畢竟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人可用,左良玉的20多萬軍隊都是自己招募的,又不服從朝廷,只服從左良玉一人。現在的左良玉要地盤,要爵位,要糧餉,就是不出戰。

因為,左良玉知道這個部隊就是他全部的本錢,他絕不會輕易拿去損失的。自然,左良玉也絕不會跑去北京護駕的,左良玉要當武昌王,要朝廷允許左良玉家族世代據守和擁有武昌以及附近地區。

崇禎死後,更加沒有權勢,左良玉更加不放在眼裡的福王繼位,為了拉攏左良玉,讓其駐守長江上游,加封太子太傅。 左良玉是當時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

左良玉就找了一個藉口,在崇禎皇帝剛死,李自成大軍向湖北開來,清軍從北方壓下的關鍵時刻,反而集合所有部隊和人員,號稱80萬東進南京,要是奪權奪利。結果這位,多智謀,善於帶兵,左右手都能射箭,文字方面是半文盲的左良玉就在路上病逝了。

總體來說,左良玉就是勇於虐民,怯於大戰。因此,也得到了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的評價。他的兒子左夢庚更是厲害,直接一槍不放,80萬大軍向1萬清軍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