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希特勒不惜大代價強攻莫斯科與斯大林,為何他不強行登陸英國?

wazglimiz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是沒有辦法登陸。

英吉利海峽雖然最寬不過180公里,最窄只有幾十公里,但也是難以逾越的。

德軍要想大規模登陸,必須驅趕強大的英國艦隊。

當時英國海軍擁有包括8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內的強大實力,比德國海軍強大十倍。

自然,德國空軍可以通過轟炸趕走海峽的英國軍艦,但前提必須掌握完全的制空權,必須擊潰英國空軍。

如果英國空軍哪怕佔據局部制空權,德軍登陸船隊就會成為英國軍艦的活靶子。

以英國海軍的實力,隨便用幾艘大型軍艦就能把德軍登陸船隊打成馬蜂窩。

所以,希特勒發動了海獅行動,試圖打垮英國空軍。

然而,英國空軍的實力遠比希特勒,還有戈林胖子估計得要強大。

經過苦戰,英軍 損失1,956人,飛機995架 ,但德軍損失2,500人,飛機超2000架,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

從1940年7月殺到1941年6月,也就是入侵蘇聯開始,苦戰1年,德國空軍不能勝利,也就無法登陸英國。

退一步說,即便德國陸軍能夠登陸英國,還會面臨著數量近百萬的強大英軍以及數百萬地方武裝力量。英國人也是日耳曼民族,強悍好戰,不是好惹的。

英國自從崛起以來,幾乎沒有打過什麼敗仗。有人統計過,列強中打仗勝率最高的就是英軍。

德軍登陸英國以後,必將陷入苦戰,是否能夠打贏也不好說。

後來諾曼底登陸,盟軍不但完全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還出動了280萬部隊群毆德國守軍38萬。即便如此,諾曼底登陸也是步履蹣跚,還被武裝黨衛隊“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這種小孩部隊,在卡昂殺得落花流水。

一旦陷入持久戰不能自拔,強大的蘇軍就會躍躍欲試,趁火打劫。

相比隔著海峽的英國,當然是陸地相鄰的蘇聯威脅更大。

所以,希特勒只能放棄攻打英國轉而閃擊蘇聯。


薩沙


希特勒的不攻打英國就是一個戰略性錯誤,這是在歷史上已經成為定義,希特勒與蘇聯在1941年的6月開戰,本身就是希特勒操之過急的結果,其中希特勒還夾雜著私人原因,因為希特勒本人就對蘇聯人社會主義存在很大偏見,認為蘇聯是德國波蘭戰役後的最大威脅,這是德國對蘇聯提前開戰原因,當時的德國幾乎就是虎狼謀皮,誰是虎誰是狼德國人心裡很清楚,按照當時的蘇聯與德國關係發展蘇聯人同樣也是二戰初期的侵略者。

希特勒為什麼放棄攻打英國,把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變成對蘇聯欺騙行動,最大原因就是德國在不列顛空戰中落敗了,沒有奪取英國的制空權才導致德國最終放棄了對英國入侵的計劃,基於這個因素才是當時影響德國改變戰略重心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什麼德國沒有拿下英國的制空權就打不了英國呢,當時的德國在西歐可以說是陸地第一軍事強國,沒有制空權對德國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確實當時西歐各國在沒有絕對制空權下,德國照樣可以照打不誤,但唯獨英國不行,原因就是英國是個島國,有大西洋作為戰略堡壘。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英國人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日不落帝國海軍艦隊,制海權還牢牢掌控在英國海軍的手裡,所以德國在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攻打英國本土無疑是難上加難。

這也是當時發動德國為什麼發動不列顛空戰的原因,德國想奪取制空權之後,在總攻英國本土就容易得多了,結果德國在1939年和1940年的空戰行動中,戈林的空軍部隊在有絕對優勢情況下海居然拿不下英國制空權,遭到完敗損失將近2000架戰機,而英國才損失900多架,這一點當時德國空軍元帥戈林負有主要責任,毫無疑問當時希特勒身邊精兵強將是不少,但關鍵是飯桶也很多戈林就是其中一個,如果戈林有隆美爾或者古德里安一半戰略戰術才華,對二戰進程影響將是巨大的,德國在1941年種種原因之下才選擇了下下策對蘇聯提前開戰,如果當時德國擁有強大海軍那麼情況就不同了,可惜的是德國在戈林空軍元帥的影響下,連唯一的德國航母都沒有完工而被德國放棄,把鋼鐵扔在英國的本土之上,結果還是以慘敗收場。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德國陸軍可以平推歐洲,事實上也做到了。德軍的閃電戰,如入無人之境,連老牌強國法國,沒記錯的話抵抗了個把月就戰敗投降。至於其他小國,抵抗基本論天數。



但德國是內陸國家,當時陸軍綜合作戰能力應該排世界第一。但其海軍較弱,空軍一般。不是他不想盡快佔領英國,可拿中間的英吉利海峽沒轍。試過了,主力艦隊與空軍輪番上,但都被老牌海洋強國英國成功阻止了,無法登陸英國。



那怎麼辦?不可能就停戰吧?東線磨刀霍霍,做足了準備,難不成等?恐怕拖下去,考慮後勤與經濟,不用打都得拖死自己。此外,不打等冬季來了再進攻莫斯科?儘管希特勒認為自己吸取了拿破崙的教訓,事實上卻無奈重走了法國皇帝的老路,冬季一到,蘇聯反擊,兵敗莫斯科!直到戰爭結束,德國人都還沒登陸上英國本土呢


中外雜談



兔哥42928


由於英國法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希特勒佔領歐洲的的決心,在他佔領法國之後,他更想要佔領英國,因為英法聯軍的殘餘部隊經過敦刻爾克撤退已經撤入英國境內,所有重武器裝備全部丟棄,他想要趁英法軍隊元氣大傷時最大限度消滅英法聯軍的有生力量,以減少自己的威協,所以要趁熱打鐵,一舉佔領英國。 但是經過了大不列顛空戰之後, 德軍,空軍海軍損失慘重,補給困難,丟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也使德軍認識到海空實力簡直和英軍無法相提並論,更別妄想把橫掃歐州的陸軍運送到英國本土作戰了。

所以德軍總結出了幾條不利於自己的條件①英國是英吉利海峽的實際統治者,因為它是一個島國,它的海軍必然是最強盛的,要不然他不能維持英國這幾百年的統治,就是靠強大的海軍才沒有人敢去侵略他,幾次轟炸倫敦空戰也沒有摧毀英軍,使德軍相信英國海、空軍仍然是比自己強大N倍的。②英國人在丘吉爾首相的帶領下,同仇敵氣,抗德士氣高漲,所以德軍寸步難行,③英國人以逸待勞,德國人是長途奔襲,並且是在法國的領土上再進攻英國,那將是多麼困難大家可想而知。④還有法國當地的民眾正在進行抗德的鬥爭,它們想要速戰速決來解決英國的這場戰爭,沒有很大的物資貯備和安定的後方來也是不可能的。⑤想要把內陸的強大的德國陸軍運送到英國的本土作戰,發揮陸軍優勢也是困難的。更何況海岸線上還有英法聯軍的抵抗。海面上還有英國軍艦和航母的阻攔。沒有強大的制空、制海能力德軍大部分都要被消滅在大海中。⑥另外,德軍的傘兵在以前的戰鬥中已經損失的沒有戰鬥力了,沒有傘兵的配合。德軍也不能很好的發揮戰鬥力,佔領住已經轟炸並佔領的灘頭陣地。就算德軍在英國的灘頭陣地站住腳跟然後再從德國本土調集陸軍支援也會陷入長期和英軍作戰模式,這和希特勒閃電戰的構想背道而馳,負擔是德國難以承受的,更何況英國憑藉著它四面環海的優勢。他的海軍兵力肯會肯定會保存下來的,隨時都有可能在海上和陸上給德軍造成兩面夾去之勢,沒有強大海軍和空軍支援一定會使德軍全軍覆沒,所以德軍放棄攻佔英國,改為進攻北極熊蘇聯。

在希特勒看來佔領蘇聯在當時有這幾方面更適合德國。①當時蘇聯在斯大林進行大清洗運動後,戰將缺乏,雖有雄兵百萬,卻無誓死效忠之將領②德軍陸軍在歐州大陸所向披靡。被自己的閃電戰術的勝利衝昏頭腦,覺得在冬季來臨之前就能佔領莫斯科。③蘇聯有豐富的資源。是進行武器的加工生產的主要資源,佔領後再生產軍工產品,再用於戰爭,這是他最需要的。④還有他出於戰略考慮。從東西兩頭夾擊蘇聯。西側他進攻佔領莫斯科,消滅蘇軍主力。然後繼續東進。東部,日本從西伯利亞往西進攻。東西夾擊完成戰略合圍後把蘇聯變成他們的武器生產庫。⑤因為蘇聯地廣人稀,符合希特勒宣傳的德國擴大生存空間的宣傳目的。

希特勒盲目擴張的瘋狂想法使德國冒著兩線作戰的兵家大忌,踏上了征服蘇聯的道路,也標誌著希特勒第三帝國短暫輝煌後沒落的開始。


家電達客


德國有打算登陸英國作戰的,但是在克里克島戰役之後德國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打算,因為德國沒有那個軍事實力。

在克里克島戰爭的時候,德軍曾派遣海陸兩軍去參戰,但是當時駐守克里克島的是英國部隊,以及英國的地中海艦隊。然後在戰爭的第一天德軍的登陸艦就被英國艦隊給打光了,有4000多名德軍陸軍在翻船中連同裝備落海,並陣亡2000多人。這直接引發了希特勒的尊嚴大戰,希特勒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佔克里克島。這使得德軍採用了空降的方式去進攻克裡克島,當時的德軍有傘兵5個營大約4500名士兵,一個機降師大約12000名士兵乘坐6000多架運輸機,滑翔機直接空降克里克島,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最大規模的由空降兵決定勝負的戰爭。最終,德軍獲勝!但是整個戰爭導致德軍損失各型運輸機4000多架,損耗超過3分之2,士兵傷亡過半,德軍空降兵跟機降師失去戰鬥力,並直到1941年底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

所以,克里克島直接改變了希特勒的想法,一個是英國海軍仍然很強,德軍無法登陸;一個是德軍的空降部隊損失殆盡,即便想要藉助空降部隊來完成任務,那麼德軍也沒有那個實力了。


優己


在一定程度上前蘇聯帶給希特勒的威脅,其實比同在西歐的英國要大得多,如果說英國是兄弟鬩牆,那麼前蘇聯相對於德國希特勒來說就是亡國滅種的威脅。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樣說絕不是危言聳聽,雖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那麼窮兇極惡,但前蘇聯的野心一點不比他們少,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前蘇聯就有萬兩坦克組成鐵甲洪流踏平歐洲的計劃,當然只是紙面上的計劃,但如果當前蘇聯認為時機成熟的話,難保斯大林和莫斯科不會強力推進。

什麼是合適的時機?敵弱我強不就是很好的時機嗎,從歷史教科書來講,德國在佔領西歐之後,可謂是實力大增徐,也就是說德國一直在做加法,實力隨著侵略觸角的伸展而得到了增強。


但不可否認的是直到進攻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德國都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而英倫空戰可以說是德國閃擊戰開始走下坡路的標誌,德國空軍不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是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與英國空軍的幾輪空戰打下來,不但沒沾到什麼便宜,還損失了不少空軍實力,最糟糕的是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仍然在英國空軍手中,沒有制空權,德國的海軍部隊就不可能渡海佔領英國,貿然進兵,那英吉利海峽就是德國海軍的最佳墓地。

強行登陸只會是兩敗俱傷,而且這時候前蘇聯已是虎視眈眈,近似蠢蠢欲動,前蘇聯空軍在東歐的活動異常頻繁,隨時都在準備進兵西歐,而且他已經通過從海上支援英國間接的投入到了對德作戰之中。

一旦前蘇聯抓住時機,那麼紅色的鐵幕就會真正的降臨到整個歐洲,這是希特勒不願意看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進攻前蘇聯,把前蘇聯拖入戰爭的泥潭,獲得至少兩敗俱傷的結果,而不是希特勒種樹,斯大林乘涼!


歷史三日談


首先英吉利海峽瞭解下,船隻登錄不易,德國的海軍是希特勒上臺以後重新組建的,一戰時的軍艦都自沉了。德國不是沒有想過登錄英國,英國的海軍是sss級,那麼德國最多就是b–..德國的海軍序列受限於特種鋼材和對歐陸作戰的需要,德國海軍建造序列一直在最尾端,為何小鬍子打完法國轉頭攻擊蘇聯,因為斯大林在蘇德邊境已經陳兵百萬虎視眈眈,小鬍子不開戰斯大林也會打過來的,在歐洲蘇聯從來都是大家共同的敵人,小鬍子是想把英國打回談判桌前,大家都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是世仇,但是丘吉爾怎麼說,勇氣有餘,政治敏感度不夠,讓歐洲淪為陪襯就是因為站錯隊和美蘇媾和的結果,所以不是小鬍子不想打,斯大林,美國都不會願意看到鐵板一塊的歐洲共同體存在的,如果小鬍子先打英國,用不了幾個月,老毛子就在柏林灑滿伏特加了,英國受限於海軍,和有龐大的殖民地不是那麼好拿下來了,小鬍子也要代表歐洲去打共同的敵人,革命輸出狂熱者蘇聯也就不奇怪了


看的淡一點2745


德國是旱鴨子,面對世界第一的英國海軍,德國不是沒有試圖登陸。不列顛空戰就是德國做出來的努力,持續一年才放棄,德國空軍雖然重創英國城市,但始終未能徹底擊敗英國空軍而掌握制空權。而沒有制空權的德國海軍完全不是英國海軍對手,登陸艦隊去多少都是白送死,所以德國於1941年初放棄了海獅計劃,專心籌備對蘇聯作戰。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

一,納粹本就是反蘇反國際起家。二,蘇聯經過肅反,戰鬥力下降,打芬蘭都那麼狼狽,德國認為自己能夠獲勝。三,蘇聯同樣在做戰爭準備,拖延下去只會令德國付出更多更慘烈的代價。四,美國已經在擴軍。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美國陸軍只有十來萬,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前已擴張到140萬。美國必定將拉攏英國蘇聯來合力圍剿德國,因為租借法案在1940年5月就出臺,也正因為美國的物資與武器才支持英國抵抗下去。而美國顯然不會與一個強大的德國合作。


四川達州


首先在當時人眼中蘇聯並不強大,之前的蘇芬戰爭讓各國都把蘇軍當做弱雞,德國人更是不把蘇聯放在眼裡。德軍情報部門對蘇聯的情報蒐集非常差勁,提供不了具體的蘇軍力量和蘇聯國家實力的準確報告。另一方面,德軍的海空力量不足以登陸英國本土,希特勒本身希望用封鎖餓死英國,逼迫強硬抵抗的丘吉爾下臺,促成英德媾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