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軍事工業強大,為何連一艘航母都不造?

ataman


這道題的前半句說的很好,二戰時德國的軍事工業的確十分強大,在戰爭時期德國依然能保持每年生產四萬架飛機,可見德國軍事工業的強大,但是後半句說的不對,能造出四萬架飛機會造不出一艘航母?希特勒1935年決定建造兩艘航母,1938年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就下水了,另一艘雖然最後沒有建成,卻並不能說德國連一艘航母都不造。

這個問題可以看作是,德國在二戰期間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航空母艦?

戰爭給德國發展航母的時間並不多

從德國僅僅三年就造出航母的情況來看,德國想要建造航母並非難事,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還是夠用的,中國在民國時期奉軍打造的鎮海號飛機母艦,能夠載8艘水上起飛的飛機,堪稱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鎮海號就是一戰時期德國海軍運輸艦退役後變成商業運輸船,又為奉系獲得。

由此可見德國的造船業其實還是很發達的,德國沒有大力發展航母,從時間上看也來不及,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遭到了英法等國的嚴厲制裁,尤其是在武器發展上,嚴格控制德國的發展,別說航母這樣具有攻擊性的武器了,就連戰列艦都有一定的排水量要求,一句話,謹防德國再次發動戰爭。

除此之外德國的經濟也遭到重創,從一戰到二戰之間的時間,德國一直過的並不好,希特勒在1933上臺也是利用了民族復仇的情緒。

從193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給德國的準備時間只有不到七年,德國打算同時建造兩艘,可以說全力以赴了。

航空母艦需要配套的海空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就有了發展航母來改變海戰格局的趨勢,希特勒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不過希特勒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海軍和航母。

航空母艦並不單單只是一艘船那麼簡單,航空母艦搭配飛機可以在海上增加很多的戰鬥力,儘管當時很多海軍默守陳規,依然相信鉅艦重炮的策略,但是航母的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希特勒看中的也是這點,在戰略戰術上,德國的理念一直都處於超前地位不可能錯過這樣的發展機會,只不過在建完航母后,還需要配套的海空軍。

航母需要各種護衛艦形成一個戰鬥群,在航母上面又需要搭載眾多的飛機,可以說,一艘航母並不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而是圍繞航母形成一個戰鬥群,這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尤其當時的德國空軍已經是獨立的軍種,想要把空軍受制於海軍簡直是痴人說夢,當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就堅決反對德國建造航母,在日本,空軍只是海軍的一個軍種,完全聽從海軍調遣。

所謂,十年陸軍,百年海軍並不是開玩笑的。

航空母艦不符合德國的整體戰略

另外,從德國建造出航母而沒有投入戰場,除了缺乏一定的訓練,主要因素還是航空母艦並不符合德國的整體戰略規劃。

航母說到底在海軍當中是一座運動的飛機場,具有極高的攻擊力,對於英美日這些海權意識比較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須具備的,然而對於德國來說,本身海外殖民地就少,建設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對於德國的整體戰略意義並不大。

而且,採用進攻性的海軍發展思路,德國勢必要在不擅長的領域去和英國對抗,這是十分愚蠢的行為,因此,德國把重點放到了陸空結合上,作戰的對象放在了法國和蘇聯這兩個強大的敵人身上。

換句話說,德國如果不打敗法國和蘇聯,就去爭霸世界,始終是把屁股留給敵人。

所以,在海軍上,德國選擇了彎道超車,大力發展潛艇專門來剋制英國的海軍,通過對英國本土的封鎖以取得最後的勝利,如果沒有美國參與的話,英國未必能戰勝德國。


史論縱橫


二戰納粹德國並非沒有建造航母,早在戰前的1935年,希特勒就宣佈建造航母,基爾造船廠一口氣就開工兩條,1938年,首艘“齊柏林伯爵”號下水,就是上面這張照片,希特勒興奮得還給它敬了一個納粹軍禮。

這艘航母長262.5米,排水量3.35萬噸,最大航速35節,最大航程1.4萬公里,可以搭載50架戰機,戰鬥力絕對屬於上乘,然而,一直到納粹戰敗,二戰結束,這艘航母也沒有任何作為。

納粹德國海軍當然是希望航母早日服役,但是偏偏碰上個霸道又得寵的空軍司令戈林,這傢伙認為,只要是德國能飛的東西都應該屬於他管轄。如果海軍擁有航母,那海軍航空兵顯然不是他管得了的,所以戈林想方設法阻撓。德國議會同意海軍造航母,空軍負責艦載機和陸地機場方面的研發和建造,結果航母造好了,機場和艦載機根本沒有搞好,技術問題遠遠沒解決,希特勒也不管,海軍一看沒指望,只好去搞千艘潛艇狼群計劃。到1942年,面對盟軍海上航空力量,德國海軍又希望搞航母,戈林還是阻撓加糊弄,給了幾架沒法在艦上起飛的飛機了事。

戰後,這艘德國唯一的航母被蘇聯人擄走,最終被當作航空兵實彈射擊的靶子擊沉於海底。如果“齊柏林伯爵”航母有靈魂,一定悲嘆自己生不逢時空有志向的悲慘命運。(N)


聯合防務


以德國的軍事工業能力,德國有實力建造航母。但是,奈何受限於不利的地理條件,德國沒有完成航母的建造。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水面艦艇的噸位受到了嚴格限制。

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噸位為10160噸的戰列艦(艦炮也被限制為280毫米);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潛艇更是明令禁止建造的。除此之外,德國還不能組建空軍;陸軍只能有10萬人,不能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

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一直沒敢“僭越”。直到希特勒上臺以後,1935年3月,德國在經歷多次試探後才開始宣佈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和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但是,對於軍隊建設有一句諺語:“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海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德國在1936年12月28日,開始建造第一艘航母---“齊柏林伯爵號”。

這是德國復興計劃的一部分--"Z計劃"。按照計劃,德國本來打算建造兩艘航母,"A航艦"和"B航艦"。齊柏林伯爵號就是"A航艦",在1938年12月8日下水。其滿載排水量 31,367噸 全長 262.5米 全寬 31.5米。

但是,由於德國空軍和海軍的矛盾,以及缺少航母建造經驗和沒有專屬的海上飛行大隊,這艘航母的建造並不順利。更別說組建航母艦隊了。

等齊柏林伯爵號用了三年時間下水後,它也只是完成了85%的建造進度,(之後德國再也沒有繼續完成該艦的建造。)。離組建一支由42架艦載機群組成的航母戰鬥單元,還有很長的距離。一直到1943年2月2日希特勒迫於戰爭壓力,宣佈停止建造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時,沒有完工的“齊柏林伯爵號”被送往奧德河河口的斯特丁準備拆除。

等到德國戰敗時,沒有被完全拆除的“齊柏林伯爵號”被德軍鑿沉。1946年時。蘇軍將沉船打撈上來,改造成靶船,用於研究如何擊沉航母。最終,在1947年被擊沉。

德國糟糕的地理條件是制約德國發展海軍的關鍵!

德國的出海口被英國掐著,德國海軍要想進入大西洋,必須突破英國的封鎖。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海軍都是被動挨打局面。也是因此,德國對於發展海軍一直很謹慎。

尤其是在空軍如此發達的二戰時期,如果海軍航空兵形不成戰鬥力。德國海軍貿然出海的話,就是英軍艦隊和飛機的移動靶子。

正是存在地理上的不利缺陷,德國在海軍方面,最終確定全力發展潛艇,搞狼群戰術。德國在1935年6月18日,就和英國簽定了迴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協議書,發展海下武裝力量----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的57艘,共計1188艘潛艇。這些潛艇擊沉了盟軍3500艘艦船,成為盟軍艦船在大西洋上的噩夢。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中的主要參戰國,也是二戰爆發的挑起國,更是在二戰中打的歐洲為之膽寒的強國,但是德國這樣的工業強國,連俾斯麥這樣的4萬噸級戰列艦都能造,卻為何不肯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呢?

圖為德國海軍齊柏林號航母的命,德國海軍的齊柏林號航母在二戰前開始建造,二戰結束時已經接近建成。

其實這個問題也簡單,因為德國有一戰的經驗和教訓。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是世界上僅次於英國海軍的大型公海艦隊,也發展出自己的遠洋海軍軍事學說,也曾經想要利用制海權來發展自己的海上力量,但是德國終究是一個大陸主義國家,強大的海軍除了好看和花錢,擴大了德國影響力外,在一戰中實際上並沒有起到該有的戰略作用。

圖為建造中的齊柏林號航母,後來被蘇聯帶走。

德國海軍當時雖然強大,但是一戰中德國海軍除了日德蘭海戰敢於出海一碰外,基本也就在港內了,於是德國還是避免不了在海上被封鎖的現實,海軍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資本,結果有他沒他其實是一個樣子。當然,也不是說完全就沒有用,也不能說完全可以不要海軍,但是一戰告訴德國人最大的道理就是,如果不是一個必須要海軍保護的海洋國家,那就不要那麼大的海軍。

德國海軍能造戰列艦,是因為戰列艦還有支援陸地的強大火力,以及單獨開展破交作戰的能力。

但是其實德國也還是可以造航母的,德國也確實造了,齊柏林號航母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沒有建成,但是他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建造了,而且還迎接過德國後來的敵人,也就是蘇聯的工業代表團來參觀學習,學習德國建造航母的技術,因此,德國完全是具備技術的,也是有這個工業實力的,只是軍事戰略是對抗陸地上的法國和蘇聯等國為主,只要拿下歐洲大陸啥都好說,因此沒有在航母上多費心思而已。

和德國一樣,蘇聯也不是很重視海軍,其海軍在二戰中也只是裝備有馬拉級這樣的老式戰列艦。

和德國一樣的國家還有很多,比如蘇聯,二戰中蘇聯也是個軍事強國,也是個工業強國,能爆出幾萬輛先進的T34坦克來,能給一個集團軍配備4500輛卡車來運輸物資,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別說是航母了,連戰列艦都沒有幾艘,僅有的幾艘戰列艦,還是一戰中的沙俄留下的無畏艦馬拉級,因此國家軍事戰略決定了海軍的強大與否和發展的重點。


海事先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二戰德軍的總體戰略決定的。

大體三點

第一,沒有時間建成強大的海軍,也就沒有必要製造航母

所謂十年空軍,二十年陸軍,五十年海軍。

海軍的建造需要漫長的週期,不可能速成。

而希特勒是1935年才開始廢除凡爾賽合約對德軍的限制,等到戰爭爆發式才有4年時間。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德國宣佈不需要考慮該條約,尤其發展海軍大型軍艦,2年後戰爭爆發。

這麼短的時間,是絕對不夠組建強大的海軍的。

即便希特勒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也不能速成。

當年一艘戰列艦的建造是漫長的,以俾斯麥號戰列艦為例,建造就花費了2年多的時間。

所以,德軍在二戰中不可能組建一支很強的水面艦隊,那麼也就沒有必要製造航母。

實際上,希特勒計劃建造2艘航母,其中的齊柏林號已經制造百分之八十,但最後沒有投入使用。

第二,即便建造航母,也不可能和敵人對抗

當時德軍的主要敵人英法美都有強大的水面艦隊。

法國投降前,英國將法軍大型軍艦基本擊毀。

而不談美國,僅僅英國海軍就非常強大。

1939年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

在當年,英國海軍是世界最強海軍。美軍也是到太平洋戰爭以後開始下餃子造艦,這才超過英國。

以英國如此強大的水面艦隊,德軍就算拼盡全力,也不可能超過英國艦隊,不能和他們有效對手。

大家看看俾斯麥號戰列艦被圍毆沉沒,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德軍制造出齊柏林航母,也一樣是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下場,被英軍8艘航母圍毆。

第三,德軍資源有限,必須有所捨棄

德國資源不如美蘇那麼多,工業實力也沒有太強。

以現有的工業實力,必須在三個軍種進行取捨。

在希特勒來看,陸軍是最重要的,空軍其次,海軍雖然也非常重要但只能放到最後一位。

即便是空軍,也側重於研發戰鬥機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為的是給陸軍提供必要的支援。

因為德軍首先必須爭霸歐洲,就必須建立強大的陸軍,不然連自保都很困難。

而德國空軍沒有研究戰略轟炸機和成熟的重型轟炸機,也是沒有資源。這最終導致不列顛空戰的慘敗,入侵英國失敗。

其實大家看看蘇聯即可。

蘇聯二戰後已經成為超級大國,但是海軍從45年開始發展,直到70年代才能算的上遠洋海軍,可以和美軍正面對抗,花費了長達30年時間。


薩沙


如果你知道二戰德國一共造了18萬架飛機、6萬輛坦克(包括1355輛虎式坦克和6000輛豹式坦克還有480輛虎王坦克等等)、1188艘潛艇還有裝備精良的百萬軍隊,那麼,你就不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了!我還要說的就是:他們有兩艘航母!名叫 齊柏林伯爵號!





1號1941hhh


納粹德國海軍在1935年提出了重振德國海軍的“Z計劃”,這項計劃的主旨內容是大幅度翻新並重建德國海軍的軍事力量,通俗點講叫做造船計劃。在這項計劃當中,建造航母也被包括在了其中,而且這一造就是兩艘,分別是齊柏林號和彼得.斯特拉塞號;其中齊柏林號航母早在1938年12月8日下水,在1945年4月25日被德海軍鑿沉前已經接近完工。而彼得.斯特拉塞號在1938年開始建造,但出於某種原因,這艘航母被迫於1939年9月19日停止建造,在1940年2月28日被拆毀前已經建成一半以上。所以,與其說是德國不造航母,不如說是德國沒能造出航母。

那德國為何在整個二戰中都沒能完成對航母的建造工作呢?我個人認為有這三點原因,第一是因為當時海軍作戰體系的潮流導致德國對航母的不重視、第二是由於德國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導致了德國對海軍的輕視、第三是因為戈林對航母計劃的阻撓使航母計劃最終遭到擱淺。

首先來說海軍軍事理論的問題。雖然在現代戰爭中,航母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一戰剛結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各國海軍都極力推崇“大戰艦”的海戰理論,即建立一支以戰列艦為艦隊核心的遠洋海軍;並且,由於當時海軍艦艇都遵循著“口徑即是真理”的發展潮流,因此各國海軍在當時對戰列艦的重視要遠遠超過其他水面艦艇。而航母這種新型海軍艦船由於剛剛出現沒多久,因此各國海軍對其並不重視,只是將其當作是輔助作戰的船隻來用。

而以航母為艦隊中心的戰術思想,是一直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逐漸被各國所重視。順便一提,以航母為艦隊中心的首創者是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而這種戰術的首次應用,便是直接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珍珠港偷襲。而珍珠港偷襲在1941年末才爆發,此時德國都已經放棄英國去打蘇聯了,再加上德國海軍開始推崇以潛艇為核心的“狼群戰術”,此時再建設航母已是無用之功了,這也就是為何德國在後來放棄航母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說說德國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德國海軍不被重視(或是相對於德國陸軍來說不被重視),就是因為德國在地理位置上來看一直是一個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不同,海權國家的資源主要靠殖民地通過海洋來進行輸血(比如英國,日本),而陸權國家的資源獲取則主要靠固有國土和佔領地。所以對海權國家來說,海軍的重要性要遠遠比陸軍大;而陸權國家恰恰相反,陸軍的重要性要遠遠比海軍要大。

通俗一點講,如果海權國家處在戰爭期間,為了使本土不受侵犯並且要保住殖民地輸送的資源,就必需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來支撐;而一旦海軍玩完,那麼這個海權國家也會玩完。首先沒了海軍的掩護,一旦敵方海軍封鎖了海權國家的全部海域,必將導致殖民地無法向其本土運輸資源,沒了戰略資源的支持,再加上敵方陸軍通過海域向其本土發動登陸戰成為了可能,海權國家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陸權國家則完全不用擔心海洋被封鎖的問題,但是陸權國家必須應對身邊鄰居的威脅,並且還必須考慮本土以及佔領地資源產出的問題。如果本土以及佔領地的資源產量不足或是被敵方佔領和破壞,那麼這必然會導致國內出現饑荒或是軍隊供給不足的問題;一旦問題被放大,這也勢必會導致陸軍戰鬥力的滯後和國內局勢產生混亂。而如果陸軍過於弱小,那麼被周圍國家碾壓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德國作為陸權國家,從地緣政治上來看,相比於英國,西面的法國和東面的蘇聯才是對德國最大的威脅,這也是德國不重視海軍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後來搞放棄英國的原因)

最後是哥布林阻撓的成分在裡面。作為德國二號人物兼德國空軍老大,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負和愛吹牛逼,這也讓他利索當然的認為德國一切能夠飛的東西都歸他管轄。而這也導致了當海軍上將雷德爾向希特勒建議組建海軍航空兵來配備到航母上時,受到了戈林和其領導的德國空軍的強烈阻撓(畢竟海軍航空兵不能被戈林管轄);這也就導致了航母的建造工作由於沒有合適的艦載機和配套的飛行甲板和其他設施而被迫停止。航母艦體早都造好了,但是飛行甲板和艦載機卻遙遙無期。

儘管後來在希特勒的干預和調停之下,戈林最後與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妥協,但是妥協可不代表我就同意和配合你組建海軍航空兵。在戈林的操控下,德國空軍開始不斷的挑海軍的刺,比如什麼飛機的起落架不合格、什麼飛機的質量不合格之類的藉口來阻撓海軍。這也就導致那艘完成度較高的齊柏林號航母一會停工,一會又再繼續造,最後拖到了1945年還沒造完。而為了使齊柏林不落在蘇聯人手裡,德軍最後鑿沉了這艘未建造完的航母。


二戰吐槽君


德國確實擁有非常發達的軍事工業,從理論上來說,建造航空母艦對德國工業不算什麼難事,也許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經驗的問題,實際不算什麼麻煩,真正的問題是,德國沒有機會來建造完成。

德國海軍戰備計劃完成情況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好,德國在航空母艦技術領域沒有什麼積累可言,幾乎就是在30年代中期,德國進入全面重建軍備時,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動作上要比其他艦艇慢了,再上經驗方面的問題,德國第一艘齊柏林號航母建造工程並不快,沒等建成,德國就捲入了二戰當中,在這種背景之下,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被推遲了。

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德國海軍優先解決的問題還是潛艇,大型水面艦艇不是第一名的,所有的建造工作者受到了影響。對德國海軍來說,即便有航空母艦,也難以發揮什麼巨大的作用,因為這是由德國地理決定的問題。一艘二艘航母壓根不解決什麼問題,還不如潛艇的效費比高。

德國必須優先發展潛艇,航空母艦的建造自然就排到了後續,多次中斷建造工作,事實上德國人沒有機會完成了,自己在制定計劃將航空母艦的計劃推後了,直到戰敗時也沒有建成服役。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受現實條件影響的問題,德國沒法把它列為第一需求。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當然能造,德國連俾斯麥級這樣的戰列艦都能建造,自然能夠建造航母。而德國確實投入了力量去建造,甚至連相應的艦載機都造好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德國放棄了這艘航母。

二戰中德國建造的就是其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其在當時的各國航母之中屬於比較一般的水平,也是當時希特勒為了加強海軍實力的措施。其能夠搭載Me109艦載版戰鬥機和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兩款戰機都特別生產了專供航母使用的版本。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1941年,俾斯麥號戰列艦在破交戰中被英軍擊沉,此戰也讓希特勒看到了海軍的水面艦艇力量的薄弱,因此立即停止了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建造工作,其甚至下令將德國海軍的大型戰艦全部拆除用於建造潛艇,好在最終被鄧尼茨阻止。此後,齊柏林伯爵號航母一直沒有完工,在戰爭後期,蘇軍即將來臨時,被德軍炸沉,後又被蘇軍打撈起來,研究之後又將其摧毀。

不得不說,航母其實對於德軍而言實在是沒有必要的武器,德國最為需要的是陸軍和空軍的力量,德國海軍很難在總體實力上擊敗英國海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建造完工,也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取得像樣的戰果。


前沿陣地


德國人是有技術,有資源造航空母艦,但是時間不等人。要了解近代德國海軍,就必須知道那位名聲被繼任者鄧尼茨遮蓋了的海軍元帥雷德爾。



雷德爾是極其推崇水面艦艇發展的,也十分希望能夠等到海軍的z計劃完成後,海軍徹底發展起來後再和大英帝國海軍決戰。裡賓特洛甫和雷德爾曾經一道拜訪過山本五十六,德國的亨德爾公司向後者轉讓了He70的俯衝轟炸機技術,而山本也因此將其旗艦赤城後航空母艦的技術向德國展示出去,德國因此建造成了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但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沒能使德國在二戰中動用這一海上霸主級的武器。



第一就是海軍航空兵發展遭到了空軍掌權者戈林的極大阻撓。戈林是空軍制勝理論的堅定擁護者,因此,後來有了兩次大笑話——一次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其承諾空軍即可消滅英法地面部隊,所以希特勒停止了裝甲部隊的前進,一次是第6集團軍被圍,其又信誓旦旦保證能夠靠空運的方式給第6集團軍運送足夠的補給。這些倒不是在錯誤的戰略決策上推諉責任,但足以證明戈林對自身部隊的缺乏瞭解以及短淺的戰略目光,如果沒有艦載飛機和空軍的支持,那麼航母計劃只能擱淺。



第二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戰績遠遠不如潛艇部隊,因此務實的希特勒自然會越來越傾向於鄧尼茨的狼群戰術。


希特勒看待水面艦艇,不僅建造週期長而且戰果還小,由於數量上的劣勢很難面對英美海軍取得輝煌勝利。在萊茵演習行動後,俾斯麥號的沉沒給了讓希特勒對水面艦艇喪失了最後的信心,因此將希望寄託在鄧尼茨的潛艇部隊身上了。

納粹德國海軍的決策是正確的,在z計劃完成之前提前發動戰爭,德國水面艦艇不光是船隻實力還是海軍人員素質都不佔優勢,以弱點搏擊英國的強勢自然不行,倒不如用性價比更高,德國更擅長的潛艇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