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娘娘廟

解放前,四川通江縣城東門溪有一明代建築,俗稱娘娘廟,其實它不是廟,而是一座依據皇家規格修建的陵寢。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陵區前方有一石牌坊,高6米,寬約15米,一字排開呈三道大門。中門比兩邊側門寬大,上端正中有一塊高約2米的豎匾,匾的四周是鏤空龍紋浮雕,匾額刻“皇恩寵賜”4字。中門石柱上刻陰文楹聯:徽音永著儀容杳,聖德昭彰遺蹟留。”牌坊外側石柱也有一幅陰文楹聯:水秀山明,山疊水,水疊坡,龍飛鳳舞;物華天寶,天連物,物連根,玉砌金雕。”左右側門橫額分別是:“賢媛貞靜”、“流芳千古”,左石柱下方刻“正統十二年竣工”,細算起來,這陵寢已經有500多年了。

經過牌坊不遠,有兩根高約5米的華表,華表後方是主建築娘娘廟,雕樑畫棟,飛簷翹角。進入正殿,有石桌石凳,四周繪五彩壁畫。正殿內有耳門可通後殿,後殿僅設祭壇,祭壇後是緊閉的兩扇銅門。整個建築莊嚴緊湊,富麗堂皇。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1954年,通江拆除娘娘廟,修建看守所。民工進入陵園,毀牌坊,砸華表,砍花木,撬銅門。可他們用盡各種辦法也沒有將銅門打開。有人急了,就用炸藥炸門,轟的一聲,門是炸開了,但點炮的人手,也被炸傷了。

一座近600年的名勝古蹟轉瞬成了瓦礫場。

打開銅門,裡面是石砌的墓室,一口黑漆大棺安放在墓室正中。打開棺木,裡面有一具骨骸和一些金玉飾品。

這位墓主叫何玉蘭,曾做過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妻子,在死後30年才被明英宗朱祁鎮封為金貞娘娘。

建文帝朱允炆到哪去了呢?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地道出逃,化裝成和尚,逆長江而上,四處躲藏。現在雲南、四川、重慶不少縣市的地方誌上都有關於建文帝遺蹟的記載。

《通江縣誌》還記載了他與何玉蘭結婚的故事,

並記載了玉蘭死後,朱允炆寫的兩首詩:

閱罷嚴楞磐懶敲,笑看黃帷寄曇瓢。

北來嶂嶺千層回,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裝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時知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含悲哭未休。

《明史紀事本末》又說建文帝於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主動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報名姓,要官府將他送往京師當時首都已從南京遷到北京)。英宗不辨真偽,派老臣吳亮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吳亮就直呼其名。吳亮開初否認,建文帝就說:我當年進膳時扔了一片鵝肉到地上,你吳亮像狗一樣爬到地上吃了,你記得嗎?”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吊死了。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建文帝最後被迎入宮中直至老死,葬於西山,不封不樹。這一記載倒與《通江縣誌》和清乾隆版《何氏族譜》的記載相符。

建文帝之謎雖有多種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於1402年失位後並沒死,娘娘廟的修建就是力證。在明朝,修建陵墓有極嚴的規定,如果玉蘭不受冊封,不與朝廷沾邊的話,享有這樣的陵寢是要犯“僭越”罪的。

建文帝25歲時被奪位,為了躲避叔父的追殺,到過許多地方。他不敢去繁華的都市,只能到窮鄉僻壤的山區小縣,逃到通江時,他已是30多歲的中年人了。

通江位於大巴山南麓,人少地廣,風景秀麗,民風淳樸。

建文帝到了這裡後常到玉蘭母女開的一小酒店吃飯,借酒澆愁。時間一久,他對玉蘭產生了好感。

玉蘭雖是農家女子,卻也長得如花似玉,冰清玉潔,且舉止沉穩,樸實溫柔,很快打動了建文帝的心。

這個多年在外漂泊,沒過一天正常生活的中年男子多麼渴望有個溫暖的家呀,於是,他輾轉向玉蘭求婚。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玉蘭的父親何思良是個廩生,曾任山陽簿尉,官場不得意回鄉閒居,聽說有個做生意的人向女兒求婚,便高興地接待了他。這生意人自稱姓褚,父母雙亡,房屋遭火災,田產被叔父霸佔,只好離家做點生意。何思良見他儀表堂堂,言談舉止很有大家風度,雖然落魄,眉宇間仍存儒雅之氣,於是答應了這門親事,擇日為他們舉辦了婚禮。

婚後,建文帝成天守在家中讀書寫字,大門不出,二門不進,什麼活也不會幹,更別說做生意了。時間一長,家人對他產生了懷疑。玉蘭見他成天讀書倒也暗自高興,晚上揹著父母勸他去考取功名,建文帝心事重重,沉默不語。在玉蘭一再好言勸慰下,建文帝只好悄悄向玉蘭說出了自己的身世秘密,並說現在朝廷還在查訪他,萬萬不可讓外人知道。這時玉蘭方知丈夫曾是統管天下的君主!

為讓家人釋疑,建文帝假裝外出做生意以掩人耳目。他對玉蘭說:“外出以一年為期,若一年未歸,就可能被官府抓獲,那就必死無疑了。若平安無事,一年之內我必然回來。”

天不亮,玉蘭就起床為丈夫收拾行囊,依依不捨地送他到江邊,一再囑咐他早日歸來。化裝成雲遊僧的建文帝與妻子告別後上路了,他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到各處廟宇消磨時光。

光陰似箭,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

有一天,建文帝正和佛羅寺住持品茶論經,一陣秋風,落葉滿地,他猛然記起“一年為期”的事來,便立即辭別住持往通江趕。趕回家時卻不見了玉蘭,家人哭著告訴他,玉蘭以為他遭不測之禍,一月前在送他分手的江邊遙祭一番後就殉節自盡了。建文帝聽後扼腕長嘆,痛悔失約,親至玉蘭墳前弔唁。想到玉蘭殉節,想到自己流落山野,真是萬念俱寂,只好重新回到寺廟削髮為僧,暮鼓晨鐘以度殘生。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時間年復一年地過去了,朝廷從南京遷到北京,奪他帝位的四叔當了22年皇帝后死了,四叔的兒子朱高熾繼位當了一年皇帝又死了,四叔的孫子朱瞻基接著當了10年皇帝也死了。到1436年,四叔的重孫朱祁鎮當皇帝時,建文帝已是58歲的老人了,朝廷對他的存在與否早就不關心、不重視了,受他牽連的舊臣也都已平反昭雪了,政治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時他才請地方官送他回京。

講通江故事|娘娘廟——通江曾經有座皇家陵園

英宗朱祁鎮是建文帝的侄孫,年輕的皇帝見叔爺已是風燭殘年,心裡生出無限悲憫,在西山為他新建一宮,讓他頤養天年。有時也召建文帝進宮閒聊,瞭解民間生活,建文帝順便講了玉蘭的故事。英宗很受感動,在叔爺的請求下,於正德十年(1445年)封玉蘭為金貞娘娘,令內務府撥白銀10萬兩,黃金1萬兩,按皇家規格修建陵寢,令通江縣劃公產20畝地以資四季香火費用。

陵園兩年後建成,玉蘭重新入礆安葬。從此,每年清明時由地方官員舉行公祭,然後何氏家族舉行家祭,這一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1949年才停止。


現在,這一名勝古蹟早已不復存在,

只能從《通江縣誌》、《子貞何氏族譜》、《諾水長流》等文獻中找到一點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