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區:依託“六大融合”謀劃區域融合發展

望城區融媒體中心2018年12月7日訊 作為長沙向長江經濟帶的過渡帶和結合部,望城區域融合發展怎麼做?記者2018年12月5日獲悉,望城區土地發展與城鄉規劃委員會審查通過《望城區區域融合發展規劃研究》,將望城定位為省會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省域開放融合新支點、長沙濱水空間展示新窗口、國家新型城鎮化新示範。

作為長沙的重要組成部分,望城該如何定位?

區位層面,望城致力打造融江先鋒,將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建立長沙通江達海、接入長江經濟帶的公鐵水空樞紐,成為長沙輻射湘中與長江中游的動力樞紐;產業層面,望城致力打造智造之都,將建立長沙向北聯動岳陽,向西打通益陽、寧鄉的空間聯繫,融入長嶽、長益常發展帶,帶動湘北經濟協同發展的前沿載體,成為長沙智能造中心的核心構成;自身特色方面,望城致力打造文旅高地,將以長沙窯(銅官窯)為湖湘標誌性文化基地,融合湘江古鎮群的歷史積澱與山水洲垸的獨特風貌,塑造長沙完整韻味的文化歷史名片,打造長沙休閒與文旅全新高地;城市品質層面,望城致力打造湘江上城,將以高標準謀劃濱水新城城市建設,聯動湘江新區,打造濱江高尚配套,承接未來長沙人口外溢,高定位控制濱江區域發展,拉起北部居住配套窪地。

如何發揮望城優勢,將長沙引入長江時代?

發揮空間優勢,為長沙謀劃新的發展空間,實現空間融合。空間融合策略主要著力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內縫合,通過現有望城中心區域的提升品質,聚集片區活力、產業、人口,打造強有力的望城中心,推動空間的雙向融合;二是對外拓展,為長沙謀劃未來戰略拓展空間,進一步加強長沙對外的輻射能力,構築區域聯繫的開放樞紐,向北走進長江時代、詳細強化長益常發展帶。

打通聯絡通道,溝通重要區域聯繫,實現交通融合。交通融合戰略旨在使望城區成為長沙向湘西省域腹地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輻射的交通樞紐,縮短與長沙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實現交通無縫對接。一是對內互聯,加強與長沙主城區的交通聯繫,縫合長沙北部的跨江阻礙;二是對外互通,強化長沙鐵港樞紐地位,打通長沙向北向西的區域聯繫。

發揮產業特色,形成錯位發展態勢,實現產業融合。一是建設北部自貿區。打造長沙北部自貿區,接入長沙競合,打開外貿口岸;在丁橋片設立丁橋自貿新城,成為長沙北部自貿區金融商務的核心載體。二是推動創新轉型。尋求園區差異化發展,打造產業新增長極,在十一條產業鏈基礎上,錯位融合,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融入長益常產業發展帶,打造西線智造區。三是服務提升行動。重點打造望城現代服務業中心,推動文旅全域發展旅遊。

以重大公共設施引領,普惠基礎性公共設施,實現設施融合。建設湘江古鎮群文旅設施集中區,以新康港-銅官-靖港-新華聯作為泛北文旅示範區的中心,結合各古鎮特色,建設多樣的文化體驗類設施;以濱水新城和高鐵西城片為依託打造兩大現代服務設施集中區;建設大澤湖-月亮島體育休閒設施集中區。高標準建設“一圈兩場三道”和市政設施接駁以普惠基礎性公共設施。

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特色,實現品質融合。一是發揮望城山水人文優勢,以規劃標準引領城市品質提升,以“城市設計”為抓手,加強城市特色空間塑造,以“城市雙修”為抓手,補齊城市短板,保護歷史風貌、保留城市文脈,打造公園城市,嚴格把關重點區域城市品質。二是對外傳播“品質望城”的城市品牌,構建望城城標體系,提升城市質感。

打破市區之間的壁壘,加強對外協調,實現理念融合。一是內融,推動望城-嶽麓、望城-開福等跨行政區的整體產業、景觀等的設計與協調,對標市本級標準,制定標準導則,提升建設與治理水平,接入長沙多規合一管理平臺,推動多部門協同審批。二是外合,成立區域融合領導小組,頂層深化落實融合,加強與湘陰、汨羅、益陽的對接,加強對望城的宣傳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