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解碼灣區“合作+融合”關鍵之匙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橫跨珠江口東西岸,“一橋飛架三地”,歷經15年籌備、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伶仃洋上。10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港珠澳大橋上的“中國結”造型橋塔

從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到達珠海口岸,旅客搭乘穿梭巴士出發,40分鐘即可到達香港口岸,此時的珠港出境旅檢大廳,旅客們正在邊檢自助查驗區域有序排隊,體驗10秒鐘快速過檢。海底隧道中,穿梭巴士在最深水下46米的隧道中駛過,幾公里之外的西人工島監控中心,工作人員正從524個監控畫面中實時瞭解交通狀況,為旅客保駕護航。

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環,港珠澳大橋由三方合作共建、共同管理,各要素匯聚而成,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融合”經典範例,引發人們暢想........

機制創新為三地合作提供可借鑑經驗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粵港澳三地之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與日俱增。一座橫跨伶仃洋,飛架三地的大橋能夠應時而生,其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不言自明。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珠澳口岸人工島上的港珠澳大橋收費廣場,設有20條行車通道,是大橋的門戶。 劉澤琦 攝

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建橋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一座跨海橋島隧集群工程,除建設難度外,在大橋籌建之初還面臨另一個特殊的難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的主席葛長偉直言,“大橋涉及到‘一國兩制’,三種法律體系、三種技術管理標準,統籌協調難度非常大。”

那麼,如何保障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順利推進?

一套符合粵港澳三地發展利益的共建共管大橋建設管理機制應運而生。“在國家的支持下,專責小組的指導下,粵港澳三地經過充分協商,建立了共建共管的溝通協調機制,三級架構分為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和項目法人(大橋管理局),從牽頭到協調,再到實施,體現在大橋建設的各個方面。”葛長偉介紹說。

2010年3月,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港珠澳大橋建設、營運、維護及管理協議,明確了三地政府本著友好協商,互利共贏的原則,處理大橋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各項任務。

機制落地加速項目建設。葛長偉表示,“從港珠澳大橋2009年年底開工建設,九年間,粵港澳三方共組織召開了三地委會議25次,三方工作例會和其他各類專題會議一百多次,開展現場專題調研18次。經過九年的實踐,這樣一個共建共管的機制已被證明是成功的。”

共建共管機制體現在大橋建設過程,以及下一步的運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在大橋的運營管理方面,按照粵港澳三方達成的共識,在大橋開通前發放11000個港珠澳大橋口岸粵港商務車配額;而在珠澳旅檢樓的合作查驗特別通道,粵澳兩地檢方為過關旅客進行“一站式”查驗,正是珠澳檢方合作的創新查驗方式,以共同管理的模式維護大橋的正常運行。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珠澳旅檢樓的合作查驗特別通道。 劉澤琦 攝

“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建成,是在國家支持下,粵港澳三地齊心合力做好的,恰恰填補了珠三角‘下邊那一橫’,既是粵港澳三地合作的成功範例,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葛長偉表示。

多方資源匯聚達到最佳平衡點

在今年9月23日,香港終以26公里的鐵路線連接至國家2.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跨境列車“一路北向”。如果說廣深港高鐵讓香港走近大陸,那麼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就是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大動脈”。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青州航道橋的“中國結”造型。 劉澤琦 攝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將對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產生最直接的交通影響。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和廣東省珠海市。大橋開通將大幅縮減穿越三地的交通時間,珠澳陸路前往香港的平均出行時間將從三小時縮短為45分鐘時,瞬間拓展了港珠澳三地間的溝通交流渠道,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注入強勁動能。

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港珠澳大橋一橋飛架三地,其建設理念提出之時,就註定了不會平凡。

港珠澳大桥,解码湾区“合作+融合”关键之匙

站在東人工島上遠眺,能夠看到香港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

“在大橋建設初期,怎麼建?建在哪裡?落腳點在哪裡?所有東西都是不確定的。我們曾經做過十多個的線路組合方案,20多套的融資方案,150多項專題論證,經過反覆的論證才得出現在的大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表示,大橋建設是粵港澳三地的共同目標,也不斷促進建設者們找到最佳方案。

大橋建設彙集三地資源,還體現在項目創新的各個方面。朱永靈介紹,大橋管理局三個副局長分別來自粵港澳三地,各自管理大橋的安全環保、財務、合同招標,三方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增加了決策的透明性和科學性。“甚至在反腐倡廉上,香港廉政公署也登上港珠澳大橋來分享經驗,這在之前是很少見到的,正是因為‘大橋’的特殊性,才正向的成就了大橋。”朱永靈說。

在技術工程方面,粵港澳三地技術標準各不相同,在項目領域各有千秋,這也對大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朱永靈說,“三家不一樣,誰的標準高我們就用誰的,‘就高不就低’,整個大橋的技術標準比國內目前的水準就要高出一截,我們才能夠有更多的創新空間來做出精品工程。”

■延伸

大橋建設,每一步都是創新

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從珠海口岸乘車前往香港,在經過全長2741米的拱北隧道時,可以抬頭看向前方,或許此時此刻,在上方10米外正有千百人在拱北口岸出境、入境。

作為珠海連接線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距離地面4米的超淺埋深,336.8㎡的開挖斷面的拱北隧道在拱北口岸下方貫穿而過。拱北隧道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拱北隧道頂管成套施工技術、長距離大斷面水平環向一次凍結技術是大橋建設的新的嘗試,也填補了我國建築領域的空白。

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看來,包括拱北隧道,大橋的每一項建設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目前為止,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等。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3項,形成專著18本、技術標準60冊。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範圍應用於項目實踐,解決了工程推進中的重點難題,有力支撐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

“大橋的工程建設很多都是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從學習到試驗,再到製造,需要反覆試驗一步一步走過來,每一步都是創新。”蘇權科說。

從前期科研,到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符號,大橋的各項技術標準正逐漸走向世界。蘇權科表示,“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參建單位已經陸續接到許多國際訂單,比如挪威、塞爾維亞、美國的大橋。同時,我們的項目參建單位也在“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中標。無論是在國內、國外,港珠澳大橋的技術標準,已經被行業領域普遍認可。”

更多內容→

港珠澳大橋已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運營。通車後,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怎麼上橋?如何過關?識別二維碼,帶你上橋去兜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