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裡縣簡介

托里縣

托里一詞源於蒙古語,意為“鏡泉”。因城中有一旺泉,泉水清洌甘美,遠望猶如明鏡,故而得名。 [1]

托里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斷山區,東至塔城市,西連裕民縣,南與烏蘇縣相望, 西南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北與額敏縣交界,地處東經82°28′~85°20′、北緯44°58′~46°24′之間,東西最長180公里,南北最寬162公里,總面積21300平方公里。

托里縣地勢中間高,邊緣低。有達爾布特河、烏爾雪勒特河、恰勒蓋河、蘇吾爾河等河流。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夏季涼爽,冬季多風雪。

2011年,托里縣總人口97772人。托里縣轄3鎮4鄉,即托里鎮、鐵廠溝鎮、廟爾溝鎮等3鎮、4鄉,2011年,托里縣實現生產總值30.57億元。

2017年10月,托里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2]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托里縣簡介

托里縣

托里縣自古地處西域,秦漢時期,縣境屬匈奴、塞種、烏孫等諸多民族的遊牧之地。

西漢時期屬西域都護府。東漢時期,漢將竇先大破匈奴,鮮卑族轉據其地,縣境屬鮮卑政權的牧場。

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柔然族政權和突厥汗國。

隋時屬西突厥汗國。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置瑤池都督府,隸於安西都護府,托里受其管轄。

西遼延慶元年(1124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稱帝,建元延慶,托里區域屬西遼統轄。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7年),托里屬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封地。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托里屬土爾扈特部遊牧地。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托里受伊犁將軍府管轄。

民國七年(1918年),托里屬額敏縣轄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三區”革命政府塔城專員公署額敏縣管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30日,從額敏縣析出成立克烈半縣,屬“三區”革命政府塔城專署。

建國以後

1950年7月,克烈半縣改稱克烈中心區,隸於塔城專區。

1952年10月,撤銷克烈中心區,成立托里縣。中國共產黨托里縣委員會、托里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9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托里縣隸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專區。

1956年4月1日,托里縣人民政府改稱為縣人民委員會。

1970年3月26日,成立托里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7月,撤銷托里縣革命委員會,恢復托里縣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4月30

托里縣簡介

托里縣

日,塔城專署將額敏縣的八區、九區、十區從額敏縣析出成立克烈半縣,下轄3個區。

1950年7月,克烈半縣改稱克烈中心區。

1952年10月,成立托里縣,下轄5個區30個鄉。

1956年,始建牧場。1958年9月,撤區、鄉,5個區改建成立5個人民公社,30個鄉改建成立28個生產大隊。

1960年3月,五星人民公社劃歸裕民縣。

1984年,撤社建鄉。1990年,托里縣轄4鄉3鎮4個牧場1個農場2個林場。鄉、鎮下轄40個行政村、7個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1月,撤場並鄉並鎮。

2007年5月,托里縣人民政府作出撤銷加爾巴斯農場建制決定,將原加爾巴斯農場轄區內3個村劃轉多拉特鄉管理,多拉特鄉政府遷至原加爾巴斯農場管委會辦公地點。

區劃詳情

截至2011年,托里縣轄3鎮4鄉,即托里鎮、鐵廠溝鎮、廟爾溝鎮、庫甫鄉、多拉特鄉、烏雪特鄉、阿克別裡鬥鄉;下轄66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形地貌

托里縣東西寬闊,南北狹窄,境內屬準噶爾臺地西

托里縣簡介

托里縣

緣折皺帶,由巴爾魯克、瑪依勒、加依爾三大平頂狀山脈組成。境內多山,佔托里縣總面積的77.68%。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遞降,平均海拔1 500米。根據地形特徵可分為山地、傾斜平原、谷地三種地貌類型。山地又可分為亞高山帶、中低山帶和丘陵。中低山帶和丘陵,僅可作冬牧場或春秋牧場。傾斜平原可分為南、北兩部分。

地質

托里縣境出露地層多樣。古生界地層分佈廣泛,主要分屬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碳系。中生界地層主要分佈在鐵廠溝、白楊河谷地,分屬侏羅系、白堊系。侏羅系屬陸相湖沼沉積層含煤層,白堊系屬河湖相地層,多分佈於加依爾山、瑪依勒山。新生界地層主要分佈在托里谷地、鐵廠溝東部、阿克別裡鬥區,分屬第三系、第四系。第三系屬河湖相地層。第四系成因較為複雜,屬陪相地層。因是河流、湖沼堆積風積等組成,土層厚薄不等。北部土層較厚,托里谷地至東部白楊河區地層較薄。

氣候

托里縣地處亞歐大陸地理內心,屬溫帶大

托里縣簡介

陸性半乾旱氣候。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升溫快,但不穩定;夏季短促而涼爽,秋季降溫迅速。全年日照較多,盛行東風、南風,年平均氣溫6.1℃,一年中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0.9℃;最冷月為12月,平均氣溫為-9.7℃,歷年無霜期為155天。氣溫日年變化明顯,秋、冬、春季多冷空氣入侵,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並隨高度增加而增多,年降水量為246.9毫米。年平均日照實數為2803.5小時。新疆著名的老風口位於烏魯木齊—塔城公路要道上,南距托里縣城26千米,冬季盛行偏東風、偏西風。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托里

托里縣簡介

境內無冰川,無高山終年積雪,水資源總的特點是水源點多而徑流小,分散而面廣,季節性特強。地表水資源主要是山區丘陵融雪和大氣降水,冬夏兩季枯水季節主要由地下水補給。托里縣境內共有46條溝溪型河流,流程短,水量小,滲漏快;泉水多在沖積平原下部溢出帶,獨立徑流,直接引入灌溉區,正常年份總徑流量平均值為5 578.2萬立方米。托里縣水資源總量為3.54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24億立方米,已利用量為0.8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資源總量為1.93億立方米,縣實際能利用量為1.34億立方米,已利用量為0.45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資源總用量為1.61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儲量約為0.89億立方米,已開採利用量為0.38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11年,托里縣境土地總面積為21 300平方千米,約摺合為21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2.67萬公頃,林地面積22.11萬公頃,牧草地面積183.6萬公頃,可利用草場已達113.33萬公頃。

生物資源

托里縣除擁有優良的羊、牛、馬、駱駝等家畜外,還有野生動物200餘種。其中獸類31種、鳥類39種、魚類20種、兩棲爬行類6種、昆蟲類150餘種。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的動物有雪豹、北山羊、紫貂、天鵝、雪雞、馬鹿、黃羊、棕熊等。

截至2011年,野生植物1400餘種,其中草木植物約1300種,木本植物約150種。經濟植物藥材種類較為豐富,約200餘種,已開發利用的有50餘種。產量較大的有貝母、甘草、鎖陽、麻黃、黃芪、黨參、肉蓯蓉(大芸)、芍藥等。列為珍稀保護的樹種有云杉、胡楊等,植物有新疆貝母、新疆阿魏等。

礦產資源

2011年,托里縣80%區域處於西準噶爾成礦帶,礦業開採條件好,具有明顯開發優勢。主要礦種有煤、金、鉻、鐵、銅、花崗岩、石灰石、石棉等39種416處,其中探明鉻礦儲量約260萬噸,居全國首位;黃金的遠景儲量約500噸。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托里縣總人口97772人(不含駐縣兵團人口),總戶數28656戶,其中城鎮戶12599戶、農業戶16057戶(牧業戶為8210戶),戶均3.4人;其中男性人口數為49148人,女性人口48624人;非農業人口38601人,農業人口58931人,非常住人口240人。全年出生人數為1880人,人口出生率19.23‰;人口死亡人數513人,人口死亡率5.25‰;增長人口1 36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3.98‰。

民族

2011年,縣境居住2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2992人,佔到了總人口的74.66%;漢族人口24780人,佔總人口的25.34%;哈薩克族人口69780人,佔總人口的71.37%;維吾爾族人口1 261人,佔總人口的1.29%;其他民族人口1 951人,佔總人口的2%。

政治體制

託力肯·鐵力敢: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

李建國:縣委常委、政府常務副縣長

李德明: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

阿克巴爾·肉孜: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

蔡玉生: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

秦清濤:政府副縣長

努爾蘭·拜期克兒:政府副縣長

肖忠:政府科技副縣長

仲雲霞:政府副縣長

葉爾森·烏拉孜拜:政府副縣長 [3]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托里

托里縣簡介

縣實現生產總值30.57億元,比2010年增長17.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72:1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億元,比2010年增長3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比2010年增長43.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0.6%和17.3%。

2017年10月,托里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2] 。

第一產業

2011年,托里縣牲畜年末存欄穩定在65.6萬頭,出欄率、商品率和年末存欄適齡母畜比例分別達到81.2%、74.4%和80.9%,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到100%,新增定居牧民400戶,開設大畜冷配站18座,完成冷配牛7450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畜牧業的比重達到53%。總播面積36.56萬畝,其中小麥種植11.5萬畝,高效經濟作物種植15萬畝。改良型拱圓溫室54畝108座,新增日光溫室大棚39座,新增農業高效節水3.2萬畝。新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1個,農村經紀人達到110人,落實補貼資金751萬元。參保作物21萬畝,參保農戶3304戶。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04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867萬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托里縣工業增加值完成18.03億元,比2010年增長17.5%。實施“招大引強”戰略部署,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9個,投資總規模34.2億元,到位資金13.6億元。

第三產業

2011年,托里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億元,比2010年增長16.9%。接待遊客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00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1.1%、30%。

交通情況

2010年,托里縣投

托里縣簡介

資420萬元建設重要農村公路6.1公里,一般農村公路20.6公里(其中9.6公里S221線---沙依巴爾,2.1公里為縣城主要小的巷道),投資494萬元。 [4]

托里地處塔額盆地南部,是塔城地區北四縣及兵團農九師東進準噶爾盆地的交通樞紐和門戶,縣周邊100公里區域內有塔城、克拉瑪依兩個機場,巴克圖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縣城鎮距克拉瑪依市僅150公里,距地區首府塔城市110公里。省道221線、省道318線及省道201線貫穿全境,托里縣鄉村公路通達率90%

社會事業

科技

2011年托里縣投入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2171萬元,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專利轉化項目51項,獲得專利授權46項。

文化

2011年托里縣共舉辦百日廣場文化競賽活動、紅歌會、書畫攝影藝術展等700餘場次。

教育

2011年托里縣教育經費總投入近2億元,佔公共財政支出的21.5%。教育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投資1.4億元,新建幼兒園1所,抗震加固和更新改造教育教學用房面積3萬平方米。

主要學校有:阿克塔木小學、托里縣一中、托里縣第一小學、烏雪特鄉中心學校、托里二中、牧業小學、東風三大隊牧業隊小學、托里縣第三中學。

民俗風情

冬不拉

冬布拉在草原上流傳很廣,式樣也有很多種,鏟子形冬布拉叫“阿巴依式冬布拉”,馬勺形冬布拉叫“江布里冬布拉”。後來經不斷改革,將這兩種式樣的冬布拉加以結合,出現了一種“民族新式冬布拉”。冬布拉是阿肯手中的武器,它既可敘事又可抒情,特別當它描繪草原新生活時,那明快的旋律,充滿了濃厚的草原氣息。

阿肯彈唱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他們所唱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

哈達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風景名勝

托里縣地處亞歐大陸地理內心,省道221、省道318線穿縣而過,處在黃金線路中間,連通了伊犁、阿拉山口、阿勒泰、塔城各旅遊景點。省道318沿線有阿拉山口國際口岸、恰唐國際狩獵場、巴爾魯克山塔斯特天然林場、沙孜天然草場、野玫瑰谷、老風口野生果子溝、亞歐大陸地理內心標誌地、老風口生態園、白洋河天然林場、孔繁森紀念園、鐵列克提戰役戰場遺址和革命烈士紀念園等主要的旅遊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