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日軍是唐朝軍隊的4倍,為何最後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Kiss_譽


大唐顯慶元年(660年)三月,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高麗聯起手來,多次發兵攻入新羅,大肆燒殺擄掠。新羅勢單力薄,無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朝派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0萬討伐百濟。

唐軍進入半島後,一路勢如破竹,大敗百濟,殲滅和俘虜其軍一萬餘人。百濟國王扶余慈攜太子扶余隆向蘇定方投降。唐軍蕩平百濟後,在其國設立熊津等5處都督府,仍舊任用百濟的酋長們擔任都督、刺史。

龍朔元年(661),百濟和尚道琛和百濟軍舊將鬼室福信把另一位王子扶余豐從倭國(今日本)迎回國內,並擁立其為百濟王。

之後,扶余豐舉兵叛亂,並揮軍圍攻唐朝留守軍隊,掀起了百濟復國戰爭。唐廷接到百濟守將劉仁願的告急文書後,派大將劉仁軌率大軍出征百濟,聯合新羅軍一起攻伐扶余平。

龍朔二年(662年)七月,劉仁軌率聯軍大破百濟軍,解救了被圍困的劉仁願部,並攻佔了真峴等重鎮。彼時,蘇定方圍攻平壤已久,卻久攻不克,因戰事不利,士氣低迷,加上天降大雪,氣候嚴寒,遂退回國內。劉仁軌自願留守百濟。

百濟國王扶余豐猜疑大將鬼室福信欲陰謀篡權,遂將其誅殺。聽說唐朝大軍即將大舉襲來,扶余 豐急忙派使者到倭國(日本)、高麗求援。

龍朔三年(663),倭國將領毛野率二萬七千人渡海攻擊新羅,唐廷派衛將軍孫仁師率軍乘船渡過渤海來到百濟,與劉仁軌會師。唐軍因而士氣大振。

這年八月,劉仁軌率唐軍在白江口與倭軍遭遇,唐軍以寡擊眾,連勝四戰,焚燬倭軍戰船四百餘艘,殲滅敵軍無數,以至於“煙焰漲天,海水盡赤”,倭軍大敗虧輸。百濟王扶余豐逃往高句麗,王子扶余忠勝等人率百濟軍、倭軍殘部投降。

史載,白江口海戰參戰的唐朝水軍約七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軍萬餘人,戰船千餘艘。倭軍雖然在數量上多於唐軍,但因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科技、製造水平遠超倭國,所以唐朝製造的艦船以船體巨大,性能優良而著稱於世。

唐朝水軍的戰船數量雖遠遠少於倭國,但在質量以及作戰效率上卻完勝倭軍戰船。

由於唐軍率先抵達白江口,加上艦船性能上的優勢,劉仁軌採取以逸待勞之策,先搶佔有利位置,嚴陣以待。倭軍艦船開到後,立即發起進攻,卻被劉仁軌擊退。《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倭軍主將在首戰失利後,仍盲目高估自己的實力,不久又發起了兇猛進攻。劉仁軌充分利用唐軍艦船的噸位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艦船夾住,使其無法左右迴旋,再施以火攻,遂大破倭軍。

唐軍四戰四捷,取得了白江口海戰的輝煌勝利:焚燬、擊沉倭軍戰船四百餘艘;陣斃倭軍主將樸市田來津,逼降百濟太子扶余忠勝和百濟、倭國殘兵敗將。只有百濟國王扶余豐僥倖逃往高句麗。接著,百濟諸城接連望風而降,百濟再次被唐軍平定。

平定百濟後,唐高宗詔令劉仁軌率軍鎮守百濟。劉仁軌派官員前往百濟各地宣佈政令,安撫民眾,勸課農桑,恢復經濟,還積極訓練士卒,準備攻打高句麗。

唐軍以少勝多,以摧枯拉朽之勢兩次平定百濟,並在白江口乾脆利落的擊敗了前來增援的倭軍,此後倭國數百年不敢入侵朝鮮半島。後來高句麗發生內亂,唐朝乘機派兵討伐,歷時兩年激烈鏖戰,終於平定了親倭且好戰的高句麗。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唐將劉仁軌實際上是個文人,並不是將軍,所以實際上率領一萬軍隊孤軍追擊百濟和倭國軍是一次軍事冒險,實際上是被百濟和倭國重重包圍。但是當劉仁軌發現被包圍後,小心翼翼的打開艙門觀察敵情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倭國軍隊,只發現了數千艘漁船,最開始還以為是百濟的漁民也被動員起來了。後來發現這幾千艘漁船即是包圍圈,實實在在的倭國水軍。這時候劉仁軌信心大增,命令幾十艘軍艦一同開火,對敵方進行了擊潰,幾乎就是屠殺,成就了劉仁軌大唐一代名將的威名。倭國君臣在白江口之戰之後一度以為唐軍要跨海滅國,所以好多人都在收拾細軟,這是倭國曆史記載的。不過當時唐朝並不認為倭國是一個開化的文明人國家,以為還是野蠻人部落,所以不值得征討。同時東北崛起了高句麗這個中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和韓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後來的王健高麗王國是附會高句麗的名字,另外渤海國大祚榮是滿人祖先,也和朝鮮或韓國人無關),唐朝要對付這個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無暇征討倭國。


馬六甲的春天


首先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唐軍和日軍,在軍事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毫不誇張說,此時唐軍領先日軍,何止一個身位。

首先一條叫當時日軍抓狂的,就是唐朝水師戰艦絕對的技術優勢:當朝鮮半島的親日勢力勾結日本,以四百艘日本戰艦的規模猛撲白江口時,卻見唐軍一百七十艘戰艦早已嚴陣以待。看似數量少得多的唐軍艦隊,卻擺出了長二十丈以上三層城樓的“樓船”,且以先進的橫隔艙技術建造,鑿船之類的小伎倆都不好使。另外還有裝備有五十尺拍杆的巨型“拍艦”,巨大卻靈活的海鶻戰艦,好似各式兇猛魔獸,朝著日軍霸氣撲來。

而比起唐朝的“魔獸”艦隊,擁有四百艘艦艇規模的日軍,戰艦水平卻是寒酸,最大陣仗的戰艦也不過十幾米長,更沒有唐朝先進的造船技術,基本是一撞擊就散架。這樣的艦隊來和唐朝掐架?簡直就是往魔獸嘴裡松肉。於是白江口戰一開打,唐軍艦隊全力衝擊,瞬間就把日軍撲得七零八落。

當雙方進入短兵相接的血拼環節後,唐軍各種武器裝備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海面上呼嘯揮舞的唐軍巨型“拍杆”,就是一雙雙鐵手,分分鐘就把張牙舞爪的日本戰艦“拍”粉碎。另外還有各種型號的勁弩,特別是海戰專用的大竹竿弩和伏遠弩,用絞車發動重型弩箭,對白江口的日本艦隊進行密集射殺。好些日本戰艦還沒回過神來,就在密集箭雨裡被射了滿身窟窿。

而且為了迎接日本“新朋友”,這次白江口大戰,大唐王朝更亮出了新型軍工科技成果——火油葫蘆。鋼簇的弩箭上掛著引火的油袋,點燃後以強弩射殺出來。這種唐朝版的“火箭炮”,叫被擠壓在白江口的日本艦隊徹底上天無路。熊熊的烈火燃了一大片,四萬多日軍在烈火中哭爹喊媽。所謂叫板大唐王朝的雄心壯志?活活燒成了炭。

比起這絕對優勢的裝備戰力來,此戰日本敗的如此慘,卻也還有另一個原因:點兒背——跟誰打不好?偏偏碰上大唐虎將劉仁軌。

在將星雲集的唐高宗時代,劉仁軌的名氣非常低調,雖然在隋末時就以學問著稱,但官場生涯卻是七葷八素。不但常年仕途慘淡,還幾次做了背鍋俠,多次被陷害下獄。朝鮮半島戰事爆發時,他更因獲罪被貶為平民,送到軍中效力贖罪。卻又憑著戰功一步步升上來。偏巧唐軍主帥王文度患急病意外亡故,劉仁軌也就火線接任,陰差陽錯成了唐軍主帥,受命指揮這場中日之間的首次碰撞。

如果沒有這番陰差陽錯,甚至如果指揮這場戰役的還是王文度,那麼日軍就算敗,也未必會敗到這地步。因為這位半生坎坷的劉仁軌將軍,就是唐高宗年間,最擅長打殲滅戰的智將。

於是,當不自量力的日本艦隊惡狠狠殺來時,劉仁軌的腦筋早就全速轉動:本來唐軍其他部將,都主張先攻朝鮮半島叛軍盤踞的加林城,卻見劉仁軌慨然拍板:打這幾個叛徒有什麼意思,要揍就先揍日本人盤踞的周留城(韓國扶安)。搶先趕到的唐軍艦隊,卻更不急著登陸,卻在白江口張開了大網,果然輕鬆網住了日軍四百艘戰艦,摁住揍得片甲不留。

挑釁大唐也就罷了,偏偏還招來了劉仁軌這麼一位算無遺策的恐怖殺星。日本艦隊的全軍覆沒,當然也就不意外。

但比起這兩條無解原因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日本人從自己身上找:誰給了日本人這樣的豹子膽,竟敢挑戰大唐王朝?

其實,比起當時唐朝人對日本的一知半解,當時的日本,卻正是自我感覺相當膨脹的時候。剛剛經歷過大化改新的他們,經濟軍事實力都是空前暴漲,賊手也早伸進了朝鮮半島。膽敢跟唐朝上躥下跳的朝鮮百濟政權,就是日本多年來的馬前卒。當唐朝大軍霸氣碾壓百濟時,信心爆滿的日本天智天皇,自己也打起了鬼主意,竟派重兵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歸國叛亂,卻被唐朝一記重拳打花——挑釁大唐?你還差得遠!

可是,對比這不自量力的過程,值得後人警醒的,卻是幾百年後的歷史:明末的時候,完成統一的日本,再次把手伸向朝鮮半島,挑起萬曆朝鮮戰爭。清末的時候,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故伎重演,又在朝鮮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每一次自我感覺良好後,他們都會瘋狂亮出侵略獠牙。這一條,才是後人值得牢記的歷史經驗。

當然,同樣值得牢記的,還有白江口之戰打完後,韓國伏安郊外的雷人一幕:數萬日本殘兵敗將全數趴倒在泥淖之中,在大唐軍人的威武看押下不住顫抖。這是大唐軍人的榮耀一刻,也同樣縮影了日本侵略者們,近一千五百年來不曾變的脾性——不打不服!


我們愛歷史


題主所說日軍在白江口之戰中連褲子都輸掉,還是有點言過其實,戰後活下來的鬼子還是穿著褲衩逃回了日本。白江口戰役,日軍方面兵力達到了4.2萬,擁有戰船1000艘。反觀唐朝軍隊,只有1.3萬人(另一數據顯示唐朝軍隊只有7000人),而且擁有的戰船數量也遠遠少於日本。理論上,這場戰役唐軍肯定必輸無疑,但白江口之戰的戰勝方卻是唐軍。

眾所周知,日本是大唐的粉絲,多次大規模派遣使團前往中土學習各方面先進的知識,後來還想挑戰老師。很大程度上,正是白江口之戰,唐朝以劣勢兵力將日軍精銳部隊打得懷疑人生。在這之後,日本對中國心服口服,一千多年都不敢輕易招惹中國。在白江口之戰前夕,半島上面分成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家經常打來打去,也就是互相搶地盤。後來新羅國抱上了唐朝的大腿,一直都願意當唐朝的藩屬國。高句麗和百濟不爽了,於公元655年聯手準備滅了新羅國,而後者趕緊向唐朝求援。這,就是白江口之戰的大背景。

看這架勢,新羅國單獨抗衡肯定不是兩國聯軍的對手,於是向唐朝求援。唐朝當然不會坐視小弟被欺負不管,於是派遣大將軍蘇定方率軍前往救援。蘇定方沒有直接攻擊高句麗,而是選擇攻打百濟。百濟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打得亡國了。百濟餘黨就跑到日本搬救兵,很快日本就以援助百濟為藉口出兵半島。這時候,唐軍主力部隊在北線與高句麗作戰,南線留下的兵力並不多。

公元663年,唐軍南線主力部隊與日軍決戰於白江口地區。在這場戰役中,唐軍水師雖然戰船數量少,但戰船的技術水平遠高於日軍戰船。唐軍的戰船高大堅固,日本的戰船則是體積小,經受不起打擊。在白江口地區,唐軍與日軍分別對立展開。日軍耐不住性子,率先發動了進攻。日軍的船隻注重數量,而不是質量,並且沒有發揮出數量優勢。日軍當時可以使用多艘小船圍攻大船,但日軍卻一股腦往前直衝。唐軍抓住戰機分出戰船兩翼包抄,將日軍死死圍困在中間。這時候日軍水師的兵力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唐軍卻充分發揮出船高又堅固的特點,一舉殲滅日軍水師主力部隊。

參考文獻:

1.柯勝雨:《大唐帝國東亞戰記》

2.佚名《那一年,我們打殘了日本》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白江口之戰,唐軍加上新羅聯軍,大概是兩萬人,日本加上百濟,接近5萬,沒有4倍那麼誇張。而且,這個是海戰,戰鬥地點是白江口(今天韓國的錦江入海口),海戰勝負,裝備的作用比陸戰要大,哪怕是冷兵器時代,同樣如此。那個年代,中國的大型戰船,主要是樓船,古人說,檣如城,就是說,船舷的高度和結構,象城牆。日本呢,主要是浮舟,低挨,優點是製造簡單,比較抗風浪。這樣,當雙方戰船接觸後,唐軍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弓箭手可以居高臨下的射擊,日本船必須仰射。第二個是方便唐軍的拍杆發揮作用。拍杆的主要原理是將重物安裝在大木上從船的高處放下,然後用繩索收回,重複使用,適合對付靠近樓船的小船。下面附一張隋代五牙樓船的復原圖(隋唐時代比較接近了,手頭的唐代樓船圖片沒有這個合適。),可以清晰看到首尾的拍杆和檣如城這兩個特點。



說完兵器,再講講戰鬥過程。畢竟偉人說,不能唯武器論。

劉仁軌率領唐水軍從山東榮城出發,具有一定的戰術突然性。歷史記載,日軍堵塞江口,百濟騎兵在岸上來回奔馳。顯然,日軍是無準備的。唐軍戰船一字擺開,封鎖江口。日軍船隻決死突陣,但是,以倉惶之師,零散的衝擊堂堂之陣,結果也可想而知。天公作美,日軍處於下風,唐軍的火箭逞威,日軍戰船被火勢所逼,紛紛後撤,但後面的戰船仍在向前突擊,場面一片混亂,《日書本紀》記載,艫軸不得旋。日軍海軍全軍覆沒。

海軍覆沒,日本陸軍成了無源之水,命運也就註定了,百濟的復國迷夢也破滅了。鑑於問題只是白江口之戰,就不多做發揮了。

爪機打字不容易。。。


和螺螄


打仗打的是生產力。

倭國遠道而來,船矮而小,遇上唐軍大船隻有攀附仰攻,而唐軍持長梢坐大船,往下刺殺非常方便,這是其一。

倭國當時使用的是漢代流傳過去的環手刀,當時還沒有學到唐橫刀的製作方法,武器差著代呢,這是其二。

倭人地小物貧,所穿戴的盔甲大多使用竹木編成的扎甲,高級的武士也只有漆皮甲,這種盔甲勝在輕便,但防禦力在唐刀面前不堪一擊,往往好不容易登上唐艦對戰,倭人一刀斬在唐軍盔甲上只是一陣火花,而唐軍一刀卻要了倭人性命,這是其三。

白江口一戰打醒了日本人,開始全面學習漢家,從文化到軍事,從服飾到風俗,不過這倭人向來賊心不死,學習你只為超越你。


1314吐槽星君


白江口之戰是一場不能被遺忘的戰役,因為這場戰役徹底打服了日本,讓日本挑釁中國的狂妄之心徹底燒成了灰炭。從此以後,近千年時間裡,日本一直將中國奉為學習的老師。

而這場戰役的背景,跟萬曆年間那場戰爭一樣,也是因為朝鮮而展開。

當時的朝鮮,分成了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以及新羅。一開始,高麗軍聯合百濟出兵,討伐與中國親近的國家——新羅,於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討伐。日本一聽就坐不住了,因為唐軍強悍,一旦百濟與高句麗崩潰,日本的海岸線就暴露在大唐的視野下了。

為此,日本出兵四萬多人以及上千艘戰船,與大唐的一萬水隊對峙於白江口。其洶洶來勢,似乎以為自己能一口吞下大唐。不過日本沒有想到,戰爭的最後,是他們自己提著褲子落荒而逃,以至於隔岸的日本權貴害怕大唐跨海滅國,甚至暗中收拾細軟、也準備逃跑。

那麼,為什麼四倍多的日軍,會被唐軍殺得片甲不留呢?

一、大唐造船技術先進

最為直接的原因是雙方的軍事裝備差距大。由於當時大唐的造船技術先進,所以大唐的戰艦比日軍戰艦強大很多。日軍以四百艘戰艦的規模直撲白江口時,看見大唐堪堪一百七十艘的戰艦卻嚇懵了。

原因無他,大唐的海軍艦隊實在威武。大唐戰艦不僅船沿高,樓船也長達二十丈、有三層城樓,另外還裝備有巨型的“拍艦”以及使用橫隔艙技術建造,攻守兼備。所以大唐的戰艦數量雖少,戰鬥力卻遠遠超過了日軍。

二、戰略差距大

另外在戰略上,日軍也比大唐軍隊遜色不少。開戰的時候,日軍四百艘戰機不知道出於什麼戰術編排,全部聚集成了一團。當時的大唐指揮官一看,樂壞了,這不是可以上演一場“火燒赤壁日軍版”嗎?

於是大唐亮出了一個新型的戰爭利器——火油葫蘆,利用弩箭將引火的油袋,射到聚集在一起的日本艦隊上。四萬多的日軍還沒正面抗擊到大唐軍隊,被被大火帶走了一大波。等到日軍真正對上以逸待勞的大唐軍隊後,直接被訓練有素的唐軍碾壓。

三、大唐主帥劉仁軌

唐高宗時期大唐將星雲集,能征善戰者輩出。白江口一戰中的大唐主將劉仁軌,也是如此。在其他將領都主張先攻打朝鮮半島的加林城時,我們的劉仁軌將軍卻決意先攻打日本軍隊駐守的周留城。

於是劉仁軌率領大唐水軍從山東榮城出發,面對日軍堵塞江口。將軍命令戰船一字擺開,封鎖江口。又逢天公作美,大唐的火箭將日軍燒得倉皇失措。最後大唐軍隊將四萬多日本軍隊全軍滅殺於白江口,造就了劉仁軌將軍的盛名。

《日書本紀》

《朝鮮白江口之戰──中日曆史上的首次軍事交鋒》 ,馬鈺,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WarOH協虎


首先是日本遠征,國力和唐朝差距太大;其次,是豬盟友軍中譁變;再有,出兵名不正言不順。最後也是最主要的,趕上了大唐名將如雲的年代,武器裝備和戰船噸位和大唐都沒法比。先看看白江口之戰的原因。

我們斗轉星移,直接把時間跳到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年間。當時高句麗是東北亞地區的小霸王,大將淵蓋蘇文大權獨攬,與百濟國聯合侵犯新羅國。新羅國勢單力薄,只能求助大唐帝國。大唐當時是國際仲裁者,肯定給小弟撐腰。於是蘇定方率十三萬大軍水陸並進征討百濟。戰鬥結果,大唐勝。18天打殘百濟,百濟宣告亡國。

唐軍押解百濟君臣一萬兩千餘人回國。在半路上,百濟敗將鬼士服信召集舊部譁變。唐軍措手不及,留守的唐軍或戰死或被俘。10月,鬼士服信把一百多名唐軍戰俘送到倭國。蠱惑倭國聯合百濟殘部與大唐開戰。倭國二話沒說,同意。

倭軍兩萬三千人,戰船四百多艘,耀武揚威的殺向硝煙瀰漫的半島。在半路上,百濟內部爭鬥,鬼士服信被百濟風障王子給殺了。以至於百濟軍心動搖。而我方大唐軍隊連連報捷,猛攻百濟殘部。

在名將劉仁軌的率領下,唐水師一萬多人,170餘艘戰船,行至白江口遭遇到倭國和百濟聯軍。於是雙方擺開陣勢,中日第一次海戰,白江口之戰打響了。

戰鬥共較量了四個回合。前三個回合焦灼,雙方沒有取得決定性戰果。第四回合分出了勝負。首先,劉仁軌命唐軍大船分左右兩路撞擊倭軍小船。,使倭軍指揮系統混亂。然後唐軍又給小日本兒來了個“火燒赤壁”。倭軍四百餘艘戰船盡數被焚燬。燒死燒傷不計其數。最終倭軍不得不丟盔棄甲,慘敗而回。唐軍控制了半島局勢。

公元666年。大唐名將李績率軍進攻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進行有效統治。

白江口 一戰,倭國感受到了盛唐的強大,以後幾百年,都派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經驗和技術。

壯哉!威威大唐。我們會一直驕傲歷史上的強漢盛唐。但那些華夏的屈辱史我們也要以史為鑑。這才是我們看歷史,愛歷史,學歷史的原始初衷。衝仔只是歷史初級愛好者,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樣的風平浪靜。唯一不同的,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海戰即將上演。倭軍(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大寶律令》後才稱日本)一千餘艘戰艦,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共計五萬餘人,氣勢洶洶的向熊津江口殺來。不料,卻被大唐劉仁軌不足萬人的軍隊,打的大敗,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百濟投降,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戰”。

一、“量”多“質”差,艦船落後

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場大海戰中,倭軍坐擁戰船千艘,五萬之眾,防守的唐軍戰艦不過二百餘艘,人數更剛過萬餘。那為何,在人數、戰艦數量上都處於碾壓的倭、百聯軍,居然會在這場戰爭中完敗呢。首先,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戰爭並不是依靠數量取勝,更不是靠無腦“暴兵”取勝,而是依靠著軍隊“質量”。雖然倭軍在數量上碾壓唐軍,可唐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戰船的質量上都“反碾壓”倭軍。

首先,我們來看兩國的士兵。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歷二十餘年的貞觀之治,北逐突厥、西討高昌,正是國勢鼎盛,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此時的倭國剛剛在中大兄皇子(日後的天智天皇)的領導下推行“大化改新”,剛剛邁入“律令國家”的行列,甲兵裝備都還在初級階段,不過是由各地豪族糾合起的烏合之眾,對上裝備精良又久經戰陣的唐軍,自然是落於下風。

其次,就是海戰中至關重要的“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不及唐軍,連戰船也完全遜於大唐。唐軍雖然只有戰艦170艘,可均是樓船、艨艟。樓船高達三層,巨大無比,勘察7世紀海上的“航母”,艨艟則包覆牛皮,用以衝撞敵船。日本呢,儘管有著千艘戰艦,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長不過20米,寬則7米,和樓船、艨艟比起來,簡直就像小漁船。其後的戰爭中,也再次證明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小漁船”被唐軍的“航母”們一艘艘包圍、擊沉,猶如一場屠殺。

二、戰術失當,前後失顧

當然,軍隊的素質與質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有時只要戰術周密、指揮得當,還是華麗可以“屌絲逆襲”,以弱勝強。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倭國(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主帥,望著自己所統領的千艘“戰艦”,再看了看對面唐軍區區兩百艘戰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們的大軍(皇軍)繼續前進,他們就會後退逃跑!”

正是在這樣的滿目自信下,倭軍千艘戰船就毫無組織,亂哄哄的向唐軍的樓船、艨艟發起了衝鋒,企圖用衝擊戰術擊垮唐軍。可是,倭軍的這些“小漁船”對唐軍的衝鋒,就像蚊子叮一個包般,毫無作用。再加上倭軍戰艦的爭先恐後、毫無組織,千艘戰船都擁擠在狹窄的熊津江口,宛若巨大的“停船場”,唐軍戰艦也迅速抓住戰機,包圍倭軍,個個擊破。

三、君臣離心,臨陣殺將

倭國軍隊素質、裝備底下,戰鬥指揮一團亂麻就算了,自己內部居然還不團結,臨陣殺將,堪稱作死。

白江口之戰前,倭國盟友百濟國內發生政治動盪。百濟國王扶余豐因為其大將鬼室福信戰功卓著,害怕他會殺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給他扣了頂謀反的”大帽子“將其誅殺。可這個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濟國內最能打的將軍,更是百濟、倭國抗擊唐軍的棟樑。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倭國不僅痛失將才,更是鬧得百濟國內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後塵。

倭國、百濟聯軍坐擁著如此”質量“的軍隊、如此”自信滿滿“的主帥,再加上內鬥不斷,臨陣殺將的“豬隊友”,如果不輸給唐軍,那恐怕才是歷史最大的笑話了。白江口一戰也徹底打消了倭國東亞最強的美夢,天智天皇驚呼於大唐的強大,立馬將倭國改名“日本”,並派出使者向大唐學習。

馬鈺:《朝鮮白江口之戰──中日曆史上的首次軍事交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歷史研習社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總結過傳統時代的水戰要訣:

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

注意哦,這裡完全沒說多人勝少人,所到底,傳統時代的水戰、海戰是一個技術比拼,實力比拼,而不是人海戰術起作用。

白江口之戰,其實是唐代為代表的大陸力量和日本這個海島力量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唐朝的海船製造技術,上接南北朝、隋朝的傳統,已經能夠製造出在船上能跑馬的鉅艦,而日本(倭國),當時的船隻製造水平,不過是從朝鮮半島傳過去的小船造法。

唐軍1萬人,分乘170艘艦船,平均每船50人以上,而倭國是1000艘船,5萬人,也就是每艘船能裝50人,標準上,相當於三國時代吳國的艨艟,也就是江船的水平。(抱歉之前寫錯了,雙方平均人數差不多)

平均人數雙方看似差不多,但是構成是不同的,隋唐的水軍是大小搭配,以鉅艦為戰鬥核心,周圍分佈輕便小船遊擊殺傷對手。

而隋朝的造船水平已經非常之高,隋朝楊素的五牙大艦,船高5層,內裝800人,從規制上,唐軍的艦隊很有可能就裝備以此類似級別的大艦,再夾雜一些輕便的小船在外圍遊擊。

而由於大艦的船舷高,倭軍的小船弓箭可能根本射不上去,夠不著人。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的日本,還沒有所謂的武士,作戰的主力裝備也不是我們熟知的日本刀,而是弓箭,而日本弓極其長大,近距離殺傷力不弱,射程就很悲劇了。

哪怕是日本人被打服了,後來開始大派遣唐使,他們的渡海船隻的質量仍舊不行,只能仿造唐人的船隻,哪怕如此,因為山寨技術的差距,在到寧波、山東的短距離海路上還屢屢沉船。

所以,無論是船,還是海戰武器,日本人面對唐朝人都是孩童一般,根本不足以對抗。

這就是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