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香爐為啥忽大忽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五代吳越國水丘氏墓曾出土了一大批高質量的越窯秘色瓷,在一眾盤碗臥件中,有一件十分巨大的五足燻爐,非常的顯眼。這隻燻爐不僅有66釐米高,還通體繪了褐彩如意雲氣紋,爐蓋呈鏤空狀,爐身下有五隻足,底座為環形束腰,整體造型大氣莊嚴。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越窯秘色燻爐 五代

水丘氏墓出土

這隻五足爐的體積,比我們一般見到的要大得多。而類似體型的大香爐,除了水丘氏墓以外,我們還在法門寺地宮也看到了兩隻。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銀製五足爐,通高29.5釐米,錘揲成型,紋飾鎏金。除了周身裝飾的佛教紋飾以外,還有五個獨角天龍獸足。這個燻爐和爐臺配套,被供奉在地宮後室,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佛教薰香法具。而另一隻銅製的五足爐,雖然沒有底座,但是整體高度達到了48釐米。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 唐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毗那夜迦五足朵帶銅香爐 唐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代的香爐都是如此巨大無比的嗎?正當我們為唐代香爐的超大尺寸感嘆時,又發現不同尋常的反例: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兩隻銀製香毬,直徑就僅有4.5釐米,一隻手可以包住的大小,名副其實的捧在手心裡的寶。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那這是怎麼回事呢?唐代的香爐有小如香毬,只乒乓球大小,也有大到將近50釐米,一個孩童的高度,同是薰香的器物,他們的體型為什麼會差這麼大呢?

其實,用香之事自古有之,在《詩經》和《楚辭》中,就已有大量的關於薰香的記錄,屈原的《離騷》中,更是常常描寫自己佩戴香草的樣子,“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在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也描寫過“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的薰香場景。而唐杜牧描寫的煙霧繚繞的焚香場景,是當時最常見的薰香形式。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薰香一直都是直接點燃含有芳香劑的草本植物。大約到了戰國時代,才出現了較早的“燻爐”,可以盛放香料用以焚燒。從那以後,香爐就開始流行了起來。所以這種巨型燻爐,應該就是用來直接焚燒草本香料的。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奇華宮出土五足燻爐 西漢

西安博物院藏

如果大家看過早期的青瓷,還會發現一些敞開式或者一種像魚簍,內部中空的器物,這些也是燻爐。因為直接焚燒香料的緣故,這時候香爐的普遍都做得很大。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越窯青瓷燻爐

奉化白杜南岙蟹山東漢熹平四年墓出土

寧波市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藏

那到了唐代之後,唐朝在當時世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首位,所以各國的商人都想與唐朝人做生意,他們除了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銷往世界各地以外,還給唐朝人帶來了各國的香料,比如乳香、檀香、龍涎香等,這些香料少而珍惜。西域香料的引進讓薰香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原有的大型燻爐燃燒新的香料就變得十分不合適了,反而那種做的精緻小巧的小爐子比較適用,甚至可以隨身攜帶。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銀鎏金香球 唐

法門寺出土

到了宋代,隔火薰香在流行了起來。更多的香料,更便宜的價格也讓合香取代了傳統的焚燒草本植物的薰香方式。不過,燻爐的大小不完全是香料的適用方式決定的,還有使用場景。當燻爐不受香料限制後,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來設計不同形制的香爐,比如薰衣服的香爐,在比較大的場合使用的和文人書齋案頭使用的皆有不同。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 趙佶《聽琴圖》(局部)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北宋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局部)

唐代的香炉为啥忽大忽小?

△明 陳洪綬《斜倚熏籠圖》(局部)

從漢唐到宋,薰香的方式一直在改變,香爐的造型也在不停地適應著這個改變,另外,不受香料形態的限制之後,也讓香爐的設計增加了更多可能。無論是從為了更好地焚燒草本香料設計的大型疏孔燻爐,到為了適應合香香丸設計的香毬,再到為了更方便的隔火薰香而設計的小型文房香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