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2013年索尼發佈第一代全畫幅微單A7,第一次把全畫幅傳感器塞進了比常規單反體積小1/4,重量輕一半的微單機身中,並配備了比A卡口更緊湊的E卡口,從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全畫幅微單革新時代。在全畫幅微單發佈初期,索尼也和現在的主流單反廠家一樣,強調會同時重視微單和單反產品線,但全畫幅微單產品線5年9個型號說明了一切。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A7作為索尼全畫幅微單中的“基準”型號,一直在強調高像素的A7R系列和強調高感的A7S系列中間尋求平衡。早期的A7雖然帶來了很多變革,但也被吐槽無數,操控、續航、耐用性等方面都是槽點無數。但是三代過後,A7系列終於迎來了全面開花的時期,A7M3以其超“基準”的配置迎來火爆銷量,就連一直以“嚴苛”著稱的國內專業影視租賃市場,也出現了相當多的A7M3身影。根據市場銷售數據統計,A7M3各個套裝組合一共佔據日本全畫幅無反市場38.4%的市場份額,如果再加上上一代A7M2各個套裝組合的12.7%,則一共是51.1%,佔據了過半江山。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隨著新的競爭對手加入全畫幅微單戰局,A7系列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不過索尼還有先發優勢,而且A7系列三個型號目前都還在銷售,可以隨時通過價格槓桿應對市場變化。A7系列三個型號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爆款的?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文只針對A7系列,不涉及A7R系列和A7S系列。)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核心組件CMOS傳感器

A7系列三個型號都採用了2400萬像素左右的全畫幅傳感器,6000 X 4000的像素配置可以均衡照片和視頻性能,一方面可以獲得夠用的照片分辨率,另一方面不會因像素過多給無裁切超採生成高質量視頻帶來太多負擔,堪稱黃金搭配,相信這個像素配置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依然成為主流,包括索尼專業電影攝影機也採用了類似的像素配置。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A7前兩代傳感器為Exmor技術,第三代進化為背照式Exmor R,極大的改善了高感性能,標準ISO為ISO100-51200,靜態圖像可擴展至 ISO50-204800,第三代圖像整體質量比第二代提升約1.5倍,直逼暗夜之神A7S2。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通過下圖的動態範圍表格可以看出,黑色代表的A7二代比一代只有少量改進,而藍色代表的A7三代則有明顯的提升。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鏡頭卡口

索尼E卡口最初應用在NEX系列APS-C微單上,E卡口在發佈之初為最短的18mm法蘭距,具有最大的鏡頭轉接空間,但這個記錄被後來的尼康Z卡口16mm法蘭距取代。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最初的E卡口為體積和重量都相對較小的機身和鏡頭設計,所以卡口材質和牢固性都受到了質疑,也成為了早期單反PK微單的重要槽點。到A7第三代,索尼改進了卡口材質並將卡口鎖定螺絲從4顆增加到6顆,增強了牢固性。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視頻功能

索尼一直重視視頻功能的開發,A7系列自然也以全畫幅視頻為起點。在第一代A7上,索尼實現了在5年前在相機上還是相對罕見的1080/60P,同期的相機視頻都還在1080/30P水平。時隔一年就發佈的A7二代雖然延續了1080/60P,但在記錄格式上從低碼流的AVCHD提升到XAVC S的50Mbps,而且還有提升視頻記錄寬容度的S-Log2,以及面向視頻應用的時間碼和無壓縮HDMI輸出等功能。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比第二代隔了三年半才發佈的A7第三代在視頻功能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個飛躍的硬件基礎就是前面提到的背照式CMOS和新的配套前端LSI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BIONZ X影像處理器,這三個硬件在影像的採集、讀取和處理三個環節分別提升了A7M3的性能。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提升光線採集效率的背照式CMOS實現了高感低噪的影像讀取,提升傳感器讀取速度的新前端LSI為1080/120P的高速升格打下了基礎,提升了處理速度的BIONZ X影像處理器則為高數據量的4K分辨率視頻和無裁切的全像素讀取無像素綁定提供了強勁處理引擎,再加上為HDR視頻製作準備的S-Log3以及HLG,一環扣一環最終為A7M3的視頻功能比肩A7SM2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A7M3採用8比特420,4K視頻碼流為100Mbps,或許會成為A7M3視頻功能唯一的槽點,但同時也讓我們對A7SM3的視頻功能更加期待。


機身防抖功能

單幀照片拍攝可以通過高速快門解決抖動問題,但連續的視頻尤其是手持移動拍攝則對於防抖性能要求較高。索尼從A7第二代開始在機身中加載5軸防抖功能,通過和CMOS傳感器整合在一起的防抖元件實現了4.5檔的抖動修正,在A7第三代上提升為5檔,進一步提升手持拍攝穩定性。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相位自動對焦

相機不斷完善的自動對焦性能正在改變人們的拍攝習慣。前兩代的A7採用類似的117點相位檢測和25點對比檢測結合的混合自動對焦系統,第二代比前代在AF響應速度上提升了30%。A7M3在自動對焦性能方面走的更遠,採用了目前索尼微單系列裡面對焦點最多的693個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和425個對比檢測自動對焦點的配置,覆蓋93%的範圍,比第二代又提升了約兩倍的響應速度。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此外還有觸摸屏自動對焦以及在120P升格時的連續自動對焦,讓視頻拍攝時的自動對焦易用性得以極大的提升。


機身體積與重量

隨著功能的增加,A7系列的機身體積與重量不斷增加,5軸防抖系統、雙卡槽、大電池等等都在不斷增加機身負擔,微單有開始走向“巨微”的趨勢。你有何吐槽,歡迎文後留言。

5年磨一劍,索尼如何一步一步打造出爆款全畫幅微單A7M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