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對於現實的意義是什麼?

快樂語文76626


心學的利益,是和人類存在同步,同頻共振的,就是說只要有人類存在,心學就會有大利益。

在人類活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切領域競爭,靠的是什麼?是知識還是智慧?有人說知識,實際呢?是智慧。智慧哪裡來?心學就是打開智慧的學問。

心學,在目前被定義成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因為編撰書籍的,是文字儒,雖然知識很多,可以作為人師,大師,專家,教授,學者。但是,未必開悟,內心未必證入心學的境界,自然不會懂,什麼是心學。

這個世界,從古至今,開悟的人太少,努力做到朱熹高度的大師都不多,更別談開悟的聖人?歷代領導教育系統的,可以說都是未悟的專家學者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有為法的一切教育,是有字天書,從小學到博士,正高職稱,再到諾貝爾獎,都有一套系統落地。

無為法的教育,歷代師徒之間,只是以心印心,無有一實法可得。這就難辦了。

綜上,心學是無為法的大智慧學問,掌握了可做聖人,可做軍事家,可做周易大師,可做佛學大師,可成就一切有為追求!





豐富多彩談國學


心學的現實意義有三個:

1、告誡:必須從內心修起

心學是心性之學,它的宗旨正如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提出的:

起心動念就是行動。

地鐵上的鹹豬手,法律只管實際伸出的手,但是心學卻告誡我們,只要動了伸手的念頭,就相當於採取了行動。

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處,那裡藏汙納垢,是各種齷齪行為的源頭。

現代人之所以焦慮、擔心、恐懼,全部都是心的問題。心為什麼會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起心動念處細微的惡念,以至於慢慢擴大,終於變成大問題。

現在通行的做法卻是從外部尋找方法,這雖然能夠彌補於一時,卻終將在未來再次出現。

唯有從起心動念處修起,才會釜底抽薪,永絕後患。

2、提倡:生活中的真知真行

陽明先生認為,凡是

真知必然包含行,凡是真行必然包含知,知行是合一的。

比如發生地震時,緊急之下,有老師將學生保護在自己的身體之下。因為有愛學生的真心,就會有這樣英勇無私的行為,而沒有真心,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真心愛一個人,自然會不計後果,全然付出,至於需要作出什麼樣的行動,則是因情況而定的。

所以心學告訴我們,之所以我們沒有產生行動,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知,不是真知,行,不是真行。

因為真知必然會行,而真行必然能知。真知行必然永遠合一。

3、提醒:凡沒有實踐的都是假心學

陽明先生為了突出實踐的作用,特意提出“事上磨練”一詞。

在心上用功不假,但是必須到具體的事情中去磨練。

有人會問,這豈不是矛盾嗎?

不矛盾。心上用功,可是光光一顆心,如何用功,還不是得有事情進入我們的內心,才需要我們在心裡為善去惡;

事上磨練,磨的又是什麼?就好比練字,從根本上來說,求的並不是字好,而是心正。心正了字自然就會好,而不是反過來。這個地方需要真實去體驗,不然無法明白。

所以,以上三個方面就是心學的現實意義所在。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作者陳橋


王陽明《心學》最值得學習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識和行動結合起來。這句話揭示了很多人的缺點,也指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才華橫溢的人。但卻始終沒有建樹。什麼原因呢?就是缺乏行動。

記得有個“兩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富裕一個貧窮。他們都想去南海。按說富裕的和尚,更有條件先去南海。但顧慮重重,始終沒有付諸行動。而貧窮的和尚,說到做到。一年後很快從南海回來。這更說明了:只有行動才是完成一件事的唯一途徑。

現實生活中,很多像“富裕和尚”這樣的人。萬事只是掛在嘴上,缺乏行動。不成功,也就是自然的了。天上不會掉餡餅。



江上弄舟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主要說明了內在主觀世界和外在客觀物質世界的關係問題,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種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比方說你想捉魚去哪裡啊?去池塘啊,但有的人卻去樹上,去"緣木求魚",這能得到嗎?顯然得不到。

還有的人看到別人很有錢,也想成為千萬富翁成為有錢人。於是加班,加點,並多找了幾份工作以增加收入。再這樣他就能成為富人嗎?我說不能!

為什麼?因為他只是想法和行為的改變,沒有真正從內在改變自己思想,成為一個富人。這種做法只是一事一時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要想真正成為富人或者說幹萬或億萬富翁,首先他要從內在使自己變成富人,具有富人的特質。如想法、觀念、思維方式、財商以及做事的方法等等。總之先成為那樣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做出那樣的事。此其一。

其二,就是我們練就一顆強大內心的重要性。內心強大了,我們就有了力量,就可以無所不為,無所不成。

關鍵的是練就一顆強大內心的方法。一是要多讀書學習,從中汲取營養。二是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實踐,在經歷中增長才幹。三是要有責任心,要多擔當,時時處處為社會服務和為別人著想。這樣你的動機就會強而大,就會得到和挖掘更多的能量,自己也就會變得更有力量。

如是而異。


量子讀書


心學對於一些人(大多數人)的現實生活沒有任何意義,它不過是一種以一傳十,十傳百的“假大空”,與你平時所抵抗的心靈雞湯並沒有什麼區別。

通過虛華亮麗的文字語言,把你帶入當前你的思維境界難以觸碰的層次裡面,讓你產生有如進入了新世界的假象裡面,你如飢似渴地享受著這種精神食糧,有如打了麻醉劑,日復一日,欲罷不能。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殊不知,哈哈,你的思維已經掉進了一種循環模式裡面,就像失足落入了黑暗的無底深淵,上也上不去,落也落不到地,上下不得力。再不突破這種死循環,那還不如趕緊去搬磚去,別浪費生命時間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很簡單,因為你所學到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與你的現實世界產生連接,出現了斷層,所學知識難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然而,心學對於另外一些人(修道踐行者)來說,對於現實生活意義就非常深遠了,他們通過“理悟”層面,去對接到“證悟”實踐之中,每一次小悟都可以直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這也就是王陽明強調的“事上磨”,悟一層,磨一截,而後往前走一段,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悟,不斷證,每走一步都能看得到非常明顯的效果,這才是真功夫,這才是真本事。

如此,即可達到“轉識成智”的境界,所學的東西已經緊密地融入到了他的生命裡面,最終將自己提升成為智慧的化身,一言一行皆符合“天理”的運作法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塵谷行知


昨兒就回答了個關於王陽明的問題,心學的集大成者就是王陽明,吾把它的心學思想定位在主觀唯心主義的流派上了。在一個形與神漸漸抽離的社會里,或通俗易懂點說吧,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漸趨脫離的時代,王陽明的心學大有賣場大有用處。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知善知惡是良知,是非混亂的社會環境泯滅了人的人性的話,一個人能分清善惡這就是良知,陽明說,從自己的內心屏蔽外慾,不為物轉,返歸自己的本來善心本性上來,這就是心學修行...

然後,再一步,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致知,循天理而行事,天理即良心,天理昭昭,善惡有報,否則呀,有句話,不是說嘛,人在泯滅人性的同時,人性也在泯滅他,陽明心學對於現實的意義就在心學能對善惡不分胡作非為坑蒙拐騙的現象和一些人,能積極的修正,通過心學的內觀返修,不斷學習,自正自清,自我矯正,以免呀,滑入罪惡的深坡裡嘍,可惜了一生呀;再個,如能,長期修習,體悟有得,他日豁然開朗,自能脫凡成聖,達到神乎其神的人生至高境界喔

......


弦月談


陸王心學區別於程朱理學,認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這種學說的意義在於:在紅塵中迴歸自我,堅守內心的初衷,不為外物左右,坦蕩做人,成就真我。


國學與養生


自律,行可行無損他人之道,利人的瞬間就開始產生利己的可能了,心真寬才不會消沉。世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先學會只看一、二吧。這也是心學中“觀不觀花"那一瞬間的悟。願各自領悟啦。

你能與"內在的心,內在自具的良知"對上話,你會看到“無間"可有"無厚"入。寬與窄,在每個人自己的內心,心,確實才是現代人該自觀、自察的。試試吧~


凌戰天


心學是宗教套路,鼓吹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違反科學認識。


木子哲學


沒聽過還有一個什麼學,叫心學,難道以前人們用心去學習,不是用心去學習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