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餘生繁華似錦


朱元璋晚年不重用劉伯溫,原因如下:

一、劉伯溫性格直爽又孤傲、任性。

性格決定命運。你先看劉基是怎麼加入朱元璋的陣營的。

至正二十年四月,胡大海攻下處州。胡大海奉令去請葉琛、章溢、劉基。前兩個受到邀請,立馬就到。而劉基卻不尿他,胡大海上報朱老大,朱老大得知劉基懂天文,親自派使者孫炎去召,劉基竟回贈一把寶劍給孫炎,孫炎一臉嚴肅: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劉基光棍不吃眼前虧,暫時夾著尾巴來到朱老大身邊。

當太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應天,朱老大所有謀士都主張放棄應天,只不過大多數謀士主張逃跑,少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

當問到“算命先生”劉基時,劉基歇斯底里地叫喊:那些說要投降和逃跑的人應該立刻殺掉!你們就這麼膽怯嗎?先誘敵深入,再伏兵攻擊即可打敗陳友諒!一味逃跑,無臉稱臣!

這個主張無疑是正確的,但你初來乍到,把自已當朱老大啦,真是不拿自己當外人!

再看劉基和朱元璋在建國後的一次關於丞相李善長接任者人選的密談。

楊憲如何?有才無量,不可以。

汪廣洋如何?此人淺薄,不可。

胡惟庸如何?他現在是頭小牛,將來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朱老大冷冷說:看來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劉基答:我不是不可以,但我嫉惡如仇,皇上慢慢選吧!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洪武三年,朱老大把他趕回了鄉下。

二、朱元璋較信任的還是淮西集團,朱老大是董事長,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頭領,朱元璋讓他任御史大夫,只不過是用他來制衡淮西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善長等家鄉元勳。

朱老大開國大封爵,同為文臣,老鄉李善長授韓國公,被稱第一功臣,年俸四千石;算無遺策、屢立戰功的劉基只被封誠意伯,俸祿二百四十石。朱老大是想用劉基來抗衡李善長的。

三、劉基軍事政治上的前瞻性不亞於朱老大,甚至有時還超過朱老大。

上文提到的,在老大與陳友諒第一次PK時,他力主誘敵深入、伏擊友諒。最終利用康茂才詐降,在龍灣設伏幹掉陳友諒二萬多軍隊、俘獲大船百餘艘。

在張士誠降元進攻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所在的安豐時。朱要救,擺出兩條理由:韓林兒是我名義上的皇帝、安豐是南京門戶。

劉基堅決反對,也擺理由:韓林兒沒利用價值,救出來不好處理;主力打安豐,陳友諒來,咋辦?朱老大氣吼吼去啦,結果安豐失守,韓林兒救回,後來儘管廖永忠下手讓韓林兒溺亡,但老大總難逃弒君惡名。而陳友諒直赴洪都!幸虧朱文正名將風流,拼著老命守住洪都!

……

劉基為元璋稱帝獻計獻策,打天下時他被元璋當成智囊,老大坐穩天下後,自然對劉基深為忌憚。因為劉基已對皇權構成威脅。怎麼可能真正重用劉基呢?你劉基有大本事、再有大權在手,到時哪頂才能壓住你?我決不能讓你坐大!





蒼茫大地顧煒斌


在韓信死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城已破、謀臣亡。這句話完全可以提現在劉伯溫的身上,天下未定之時,朱元璋急需大量人才輔佐自己,所以那時對劉伯溫加以重用、言聽計從。可是明朝開過以後,朱元璋就開始對功臣百般冷落、甚至殺戮。說明朱元璋就是典型的那種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之人。

朱元璋為人本來就生性多疑,對自己手下的朝臣並不放心。再加上有些開國將領居功自傲,於是朱元璋起了殺心,大肆屠殺功臣。有一天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問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做?朱元璋讓朱標拿起了一根棘杖,朱標看仗上好多的刺,很是為難。朱元璋回答只有把刺砍掉才能拿起來,可見大殺功臣也是為朱標繼位鋪好的道路。可惜朱標早逝,朱元璋選了朱允炆繼位,知道這位皇太孫生性善良,肯定鎮不住手下的人,所以更不放心。

而劉伯溫也受到朱元璋的冷落,告老還鄉,算是保住了性命。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讓胡惟庸送去補藥,吃過藥的劉伯溫病情加重,最終因病去世了,有傳言是朱元璋下的毒。


柯南AP4869


號稱知前後五百年的軍師劉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張良,可是在幫助朱元璋奪取江山後卻很快被其冷落不得不告老還鄉,後來更是被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來的御醫給毒死了。

被民間神化的劉伯溫(劉基)原本是一名進士出身的元朝舊官吏,後來因為看不慣元朝統治腐敗就辭官回家了,而此時正處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的元末時期,劉伯溫在蟄伏期間也密切關注著天下的局勢。

當佔據應天(南京)的紅巾軍一支起義軍領袖朱元璋邀請他出山時,劉伯溫馬上獻上了自己醞釀已久的“時務十八策”這樣的大手筆,制定了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的總方針,從此就如漢時劉邦的張良一樣不斷獻出奇謀幫朱元璋奪取天下。


其中就包括了分析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人性格特點針對性的提出先取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避免兩線作戰,趁劉福通韓林兒在中原和元軍主力決戰脫離他們自立但仍打他們旗號,先定東南再揮師北伐一舉消滅元朝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性方針政策。

尤其是當陳友諒大軍大舉進攻朱元璋之時其它人都主張投降或者逃跑,唯有劉伯溫指出陳友諒是在自取滅亡勸朱元璋趁機一舉將其消滅,後來朱元璋果然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人一統東南建立明朝,然後趁元軍兩大主力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混戰之機出兵北伐輕易的滅亡了元朝。



明朝建立後擔任御史中丞的劉伯溫又幫助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和衛所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後來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劉伯溫沒有理會李善長的求情處斬了其犯法的親信李斌,遭到了尖酸刻薄的李善長記恨於是就聯合了一大幫人不斷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壞話誣陷他。


而朱元璋也因為劉伯溫提出的乞雨措施執行後依舊沒有下雨而遷怒於他,於是就開始逐漸疏遠起這位幫其打下江山的軍師了,看到苗頭不對的劉伯溫趕緊以妻子病逝為由告老還鄉了,而巴不得他滾蛋的朱元璋自然是很快放行了,此後劉伯溫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了。

其實劉伯溫被逼告老還鄉表面上是因為乞雨失敗被朱元璋遷怒,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劉伯溫在黨爭中屬於失敗的一方,當時朝中存在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兩大政治勢力,而朱元璋顯然是更偏向於由自己老鄉組成的淮西集團,因此對浙東集團採取打壓態度,只不過最終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對淮西集團也沒有放過。

而劉伯溫後來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後也最終難逃朱元璋的毒手,一次當劉伯溫感染風寒後朱元璋派就故意派其政敵胡惟庸帶御醫前來給他治病,結果劉伯溫在吃了御醫的藥後反而身體不舒服病情加重了最終病死,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是朱元璋派御醫毒死了這個比自己還聰明的軍師。

死後的劉伯溫被民間傳的越來越神乎其神逐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傳說其是神仙下凡得了天書前來輔助真命天子平定天下的,還能夠預測未來創作了和推背圖齊名的燒餅歌這樣看起來有點荒誕的奇書,總之關於劉伯溫的傳說許多都近於神話和鬼怪奇談。


執斧傳播開天名


但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基個人才略過人,博識善謀,多年為朱元璋爭奪天下出謀劃策,為建朝立國早於立下汗馬功勞,其的威名早於植入軍政要害,其的美名早於播向天下百姓的言談間,其的門生故舊早於遍佈朝野上下。朱元璋相比劉基,才弱之,謀欠之,名小之,心中對劉基早於是又忌又恨,一句話就是朱元璋是皇帝,皇權至上,在他的眼中不允許有任何人強過自己,凌駕於自己之上。這也是朱元璋加強和鞏固王中央集權(皇權至上)統治的迫切需要。



對於以上觀點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對此我拿三點依據做佐證:

一、論出生道出朱元璋骨子裡的自卑:劉基自幼聰穎,年少已有“神童”美譽。而朱元璋只是個為生存發愁的窮小子。朱元璋並不喜歡聽到他的過去,更不想知道他的過去與他人相較是如此的不堪。而在劉基面前,他的過去是如此的不堪。儘管劉基從來並未挑釁過朱元璋的王權、皇權,但打心底朱元璋早於不喜歡這個人,所以不宜任用已是無疑的事實。

二、 這段歷史有一個細節,就是劉伯溫似乎僅是被冠以“謀士”的角色,朱元璋比之為子房先生(就是大漢劉邦的謀士張良),從攻、定、固國開朝的方方面面來說,劉伯溫的功勞不亞於李善長、藍玉等人,但始終劉伯溫自始至終並未位列三公九卿之首。其功名與賞賜並未相稱。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朱元璋看人、用人多是戴著“有色眼鏡”的。劉伯溫擅長象緯之術,能言善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能可與天齊。但因此卻讓朱元璋對劉基有所輕蔑,他一直以劉基為術士之流而心中有所嫌隙,自然有不苟於術士之行之說


三、劉伯溫是朱元璋奪天下和穩天下時期的中流砥柱。破陳友諒、張士誠,驅除元兵、固新朝劉伯溫都功不可沒。在此其的能力也是得到充分發揮的,當時與三國諸葛孔明是相齊的。民間素有“前朝諸葛亮,今世劉伯溫”之說。按此說劉伯溫位於丞相之位也不為過,但歷史上並未如此,不但並未如此,同時也並未允以高官要位,多是次職。為何如此,就一點大明天下已定,朱家江山已固,你劉伯溫的謀略已不在首當其衝,並非那麼重要了。自然也就不在重用。

再次,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事實:自古君臣這對關係戶就很複雜,二者共同點在於手中都集結著天下最毒人的東西――權利。君王和臣子什麼時候相處的最融洽,自然是君主的權利沒被大臣所威脅和侵犯,大臣的權利沒被君主所剝奪,否則二者完全有可能頃刻間翻臉。朱元璋一統天下後,逐步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皇帝至高無上,皇權高於一切)。作為皇帝最不喜歡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臣子的勢力太大,擁有龐大的黨羽和門生宿將,從而威脅自我的統治。儘管劉伯溫並不會結黨營私,拉幫結派,但其功名顯赫,朱元璋防著劉伯溫也很正常,統治階級意志只會圍繞著統治階級統治需要而發生轉移和變化。這也正是“在其位謀其政”之說。朱元璋要強化自我權利,勢必想方設法削弱官宦階級的權利和利益。



川翔寫人生


劉伯溫在大明的建立過程中,給朱元璋出謀劃策 ,居功至偉。朱元璋曾贊氣為“我之子房”。朱元璋稱帝后,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實際上就是言官的頭,專門提別人意見的。因為劉伯溫嫉惡如仇,又直言不諱,得罪了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集團。而這些人在抓住劉伯溫的一點小過錯後,便肆意擴大,詆譭。朱元璋應該心知肚明,但淮西集團勢力過於強大,他又不敢輕易得罪,只能對劉伯溫“賜歸”。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八個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江山平定,太平時日,國家無內憂外患,這些驕兵悍將,足智多謀之人沒有用處了,所以棄之而且還不放心。


春易盎然


劉基只是一個謀士,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算不上和君王共過患難,他最後只封了一個“誠意伯”。劉基的本事被小說家誇大了。劉基如果太突出,估計死的會更慘,能在家鄉走完人生旅途,不錯了。


靜夜思160519196


就憑他自己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說明他很狂妄。皇帝都不喜歡大臣居功自傲,他反了皇帝大忌!還有就是朱元璋本身就有飛鳥盡良弓藏之心,在亂世需要陰謀家,在和平之世,陰謀家就是一種威脅,不懂張良和范蠡的退隱,就是他的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