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攻打柏林時,在火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還傷亡了三十萬人?

廣水世友地板2


有一點想說一下,雖然蘇聯打到了柏林,但是在進行柏林攻防戰的時候,火力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由於希特勒的鼓動,防守柏林的德軍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意志,再加上巷戰本來就是異常殘酷的戰鬥,所以在柏林攻防戰中,德軍和蘇軍戰鬥意志都非常強烈,而且也都出現了重大傷亡。

在進行柏林攻防戰的時候,希特勒號召德國人保衛柏林。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納粹德國獲勝的話,那麼德國人也肯定會拍一部電影,名字叫《柏林保衛戰》,因為在蘇聯軍隊打到柏林的時候,德國雖然處於劣勢,但是也集中了所有的力量來保衛柏林。

希特勒在這最後的時候,仍然沒有承認自己的失敗,仍決議堅守柏林,此外他還企圖把柏林打造成為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意圖在柏林城下擊敗蘇聯軍隊。於是基於希特勒的要求,柏林城在蘇軍到來之前,已經被堡壘和機槍眼佈滿,這導致了在柏林攻防戰中,蘇軍和德軍都出現了重大的傷亡。

由於希特勒至死都沒有離開柏林,所以在柏林進行防禦的德軍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意志,幾乎所有的防守部隊都戰到了最後一個人。

比如蘇軍的坦克部隊進攻柏林的蒂爾花園區的時候,遭到了400多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ngend)隊員的阻擊,這些青年團其實都是未成年的德國人組成的孩子兵。

當時的蘇軍統帥朱可夫曾經試圖解除這些孩子的武裝,但沒有成功,因為這些孩子們拒絕投降,蘇軍出動了坦克將這些孩子兵全部消滅在陣地上,朱可夫在時候曾語氣沉重的說:“誰會把孩子推向必死無疑的境地?只有瘋子才這樣做!”

這場戰爭從4月16日正式爆發,5月8日結束,在此次攻防戰中,蘇聯軍隊參戰人數約250萬,而德軍防守人數約80萬,等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傷亡37萬,而德軍在這場戰役中也付出了48萬人的慘重代價,並在希特勒自殺被傳出之後,德軍防守部隊開始逐漸放棄抵抗,走出堡壘向蘇聯軍隊投降。


落下m


蘇軍在柏林戰役付出大量傷亡代價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巷戰本身的殘酷性,其二是德軍的頑強抵抗,其三是蘇聯為了和美國競爭,不惜代價發動猛衝。

1945年4月中旬展開的柏林之戰,蘇聯投入250萬兵力,4萬門火炮,5000多輛坦克。對手的德軍總兵力是100萬正規部隊,1萬門火炮,1500輛坦克,另外還有二三十萬的預備部隊。

從裝備和人數上,蘇軍擁有2倍的兵力優勢,4倍的火炮和坦克優勢,確實佔據絕對優勢。而在最後勝利前付出了8萬人陣亡,20多萬人受傷的代價,確實較為慘重。

為什麼如此呢?

第一是巷戰的殘酷性。

巷戰,不同於平原甚至山地的戰鬥,大街小巷和樓宇都成為陣地,攻擊方的優勢兵力和火力很難充分發揮,戰鬥被分割為一條街、一棟房屋的爭奪,原本優勢對劣勢的合圍殲滅也轉化為持久的消耗戰。尤其士氣高昂的防守方,可以從每一堵牆,每一個下水道口發動伏擊。在平原上所向無敵的坦克,也可能被來自下方或者後方的集束手榴彈幹掉。

實際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的巷戰一點不比柏林要輕。美軍和伊拉克武裝分子的差距何止萬倍,但他們在伊拉克十年下來也傷亡了五萬人。


第二是德軍的頑強抵抗。

第三帝國到了最後關頭,留在柏林的很多都是希特勒的死硬分子。尤其過去在蘇聯犯下的罪行,使他們也不指望得到蘇聯的寬恕,因此戰鬥意志格外頑強,給蘇軍帶來重大傷亡。


第三是蘇軍為了和美國競爭而發動猛攻,增加了己方傷亡。

當時,蘇軍和美軍比賽,都想搶在會師前多佔領些德國領土。德國首都柏林,無疑是分量最重的籌碼。因此蘇軍統帥部和各級指揮官都下令不計代價猛攻。這樣在縮短戰爭進程同時,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傷亡。

不過,柏林戰役也沒有部分人渲染那樣,好像蘇軍就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實際上蘇軍總共傷亡30餘萬,其中陣亡7萬,只佔整個戰爭蘇軍死亡人數的千分之四而已。德軍100餘萬則是被全殲,即德軍損失是蘇軍的3倍以上,死亡的比例更高。

要知道,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蘇軍節節敗退的三個月,蘇軍損失也不過是德軍的六七倍而已,現在在這個城市裡進行殊死血戰,付出只有敵人三分之一的傷亡,其實也沒那麼誇張了。


巴山夜雨涮鍋


1945年的柏林攻防戰,也是一場經典戰役,蘇軍在最後的一場戰役首先是輕敵,斯大林想把攻陷柏林的榮譽留給朱可夫,但是朱可夫的部隊被阻隔在澤洛夫高地,損失慘重,也一時無法突破德軍的陣地,而科涅夫的部隊和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多路突破德軍陣地,向柏林市區開進,而朱可夫的部隊經過連日血戰也突破陣地攻入柏林市區,蘇軍在柏林與困獸猶鬥的德軍進行一場僅次於斯大林格勒的巷戰血戰,德軍的守備部隊在德國陸軍元帥凱德爾的指揮下,用鐵拳反坦克火箭還有工兵鏟以及橫貫全城的堡壘和壕溝迎戰了蘇軍,蘇軍和德軍一條街一間房屋的開始爭奪,蘇軍的坦克裝甲車和大炮空中支援全都起不到作用,單兵為主才是作戰主體,也是蘇軍傷亡大的原因,尤其是帝國大廈的攻防戰最為慘烈


龍龍88416331


蘇軍攻打柏林時,納粹德國已經日薄西山。但是面對蘇軍的猛烈攻勢,德軍並沒有放棄抵抗。他們的頑強反擊,讓蘇軍損失慘重。

德軍之所以在最後關頭,還能如此頑強,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希特勒還在。

他們的精神領袖就在他們的身後,他們一定會奮不顧身地反抗。

二是蘇軍的殘暴。

事實上,蘇軍佔領德國之後也造了很多孽。據說,蘇軍把見到的德國女人都強姦了N次......

面對這樣的敵人,與其投降不如在反抗中戰死。

三是美英聯軍離柏林並不遠。

德國人其實更想向美英聯軍投降,而非蘇軍。投降美英聯軍,還能有戰俘待遇,投降蘇聯人,其實只有死路一條。

而德軍統帥部也正在與美國人談投降的問題。

基於以上原因,德軍的反抗空前激烈。


吉林大福圓


在柏林周邊的奧得河到尼斯河,德軍集結了45個師進入防禦戰。此外還有大批主要裝備反坦克火箭筒的人民衝鋒隊營。還有一批黨衛軍和衝鋒隊,武裝警察指揮的希特勒青年團。

德軍在陣地上的部隊超過100多萬人。其中包括5個裝甲師,3個裝甲擲彈兵師。德國守軍是45個師,而進攻的蘇軍則有193個師。

雖然,奧得河左岸的野戰防禦工事,由於使用了民間志願人員,構築得十分堅固。儘管這些土木工事配置得有一定的縱深,但它們基本上是一線式防禦配系。另外還在柏林市郊和遠郊構築了幾道粗劣的外圍防禦工事。

德軍已沒有機動裝甲部隊在敵軍坦克集團軍一旦突破防禦時能殲滅敵人或阻擋他們的進攻。它也沒有保衛首都的作戰計劃,更沒有指定執行這一任務的部隊。德軍炮兵支援力量不足,空軍只剩三百架飛機執行支援任務。

但是儘管如此,要想全殲100多萬防禦狀態的德軍,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特別是德國第9集團軍的防禦工事構築在陡峭的山坡上,由88毫米高炮掩護,還有構築良好的反坦克壕。

落入蘇軍之手的德軍俘虜說,有命令說,任何德軍士兵自行後撤便當場格殺勿論,所以蘇軍將領預計,在他們通往柏林的道路上將是寸土必爭。

黨衛軍、以及軍事警察建立了所謂的戰地飛行軍事法庭。無需任何證據或不經審訊就可以將逃兵處決或絞死在街上。因此,蘇軍在柏林戰役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


深度軍事


希特勒在柏林外圍設有三道防線,柏林市內有多重防禦設施,德軍頑固抵抗,導致蘇軍損失幾十萬人。

巷戰的可怕

古代打仗圍城,一般都是三面包圍,放一個活口給敵人逃跑,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瓦解敵人的心智,給敵人一條生路,求生的慾望是人之常情。如果四個城門全部圍死。敵人會置之死地而後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蘇軍攻克柏林,跟德軍展開巷戰。你都攻擊到人家首都了。德軍當然跟你拼命。

巷戰是蘇軍在明,德軍在暗。蘇軍長途跋涉,德軍以逸待勞,蘇軍當然損失慘重。再說,蘇軍當初進了柏林,軍紀並不是很好,據史料報道,蘇軍展開了報復。跟日軍在南京的獸行有過之無不及那是,肯定是不得人心的。

美國正是吸取蘇軍教訓

美國正是看到蘇軍攻擊柏林巷戰的慘重代價,沒有讓美軍在日本投降之前登錄日本本島,而是採取空襲等措施。給日本施壓,無效後,美國才拿出原子彈轟炸,也是不得已二為之。為的是不登錄日本而讓日本投降,減小損失。

日本自作自受

日本成為歷史第一個被原子彈空襲的國家,本來就是自作自受。這就是南京大屠殺報應的因果循環。


愛分享的小兔兔


蘇聯紅軍不僅僅是在攻克柏林時,傷亡巨大。幾乎每一場勝利,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取得的。究其原因,除了德軍精於防守又英勇善戰之外,蘇軍紅軍方面也有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蘇聯紅軍的所謂名將,指導思想大多是憑藉著壓倒性的人海戰術、火力裝備的絕對優勢而打敗對手,有戰略戰術修養的紅軍將領,屈指可數。

其二、紅軍士兵們也崇尚“烏拉衝鋒”、踏屍前進!勇敢是勇敢,但是傷亡也驚人!

因此,歐洲軍事家們給俄羅斯軍隊(包括蘇聯紅軍在內)取了一個綽號:“歐洲壓路機”,在這個稱號中,既包含有歐洲人對俄軍兇悍勇猛、不計傷亡的恐懼,同時也包含有他們對俄軍笨重不堪、缺乏變通的輕蔑。



臨時客


柏林戰役,在世界軍史詩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背水一戰,困獸之鬥。

這樣的敵人當然可怕,傷亡的這些紅軍才是最悲傷的,他們倒在了勝利的前夜。

當時的德國軍隊是絕望的,雖然絕望,但是命令下達後,一百萬帝國最後的部隊依舊進入防禦點,等待最後時刻。

雖然二戰日本和德國一個是軍國主義思想加武士道洗腦,另一個是納粹獨裁加法西斯主義,但是就軍隊來說,德軍和日軍基本是命令下達,就戰至彈盡糧絕方才投降。

戰爭不值得提倡,反人類的主義和思想應該唾棄,但是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柏林戰役德國戰敗是必然的,由蘇聯清洗柏林而不是英美先到也是必然的,但是那些最後的德軍抵抗真的是毫無意義嗎?

或許他們只是死在希特勒絕望而又偏執的命令上。

但是數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回望那些軍人,他們自己當時可能都不會意識到一件事情:

這場戰鬥,是從數百年前開始,條頓騎士團的英靈,勃蘭登堡的餘暉,普魯士的軍魂,直到1945年為止,德意志容克軍官團徹底走下了歷史舞臺,不再回來。

舞臺上留下的,是七百年的鐵與血。


歷史區的哈士奇


蘇聯紅軍對於柏林的圍攻始於1945年4月16日,當時數以千計的喀秋莎和大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在最初的進攻中遭遇了海因裡希的頑強防禦,還沒有進城蘇軍便折損超過2807輛坦克。蘇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他們將大炮瞄準了柏林城,沒有退路的德軍也展開了絕望亦頑強的反擊,雙方的巷戰變成一條條街道和一間間房屋的爭奪,截止5月2日德軍條件投降,慘烈的柏林戰役造成約9萬名蘇軍陣亡和28萬蘇軍受傷。

1944年8月蘇軍發動巴格拉基昂行動,次年1月份便奪取波蘭華沙,德軍在不斷的敗仗中節節縮退,最終將有生力量保留在柏林城外的防線中。雖然德軍距離最終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希特勒並不認輸,他最終召集了包含百姓在內的約120萬人做最後的掙扎。盟軍最初計劃用傘兵突襲柏林,但是艾森豪威爾認為最後的柏林攻堅戰會造成巨大損失,所以他們決定隔岸觀蘇軍的表演。

殺紅了眼的斯大林絕不會放棄在德國國會山升旗的機會,拿下柏林被當做一場政治任務,不計成本的攻城戰是導致重大傷亡的最主要原因。蘇軍為了攻克柏林集結了250萬士兵,6250輛裝甲車,7500架飛機和4.16萬門火炮,他們在最終的攻城戰中,向柏林傾瀉的炮彈重量比盟軍轟炸機投下的總和還要多。單即便如此,蘇軍還是遭遇了異常頑強的抵抗。

德軍在海里因希的掌控下和蘇軍開始了短兵相接的巷戰,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雙方僅相隔數個房間,晚上都能聽到相互的交談。戰至4月30日德軍彈藥幾近枯竭,當天晚上9點50分,蘇軍將勝利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樓頂,雖然這一刻很榮耀,但是這是建立在傷亡30餘萬士兵的代價上。


航空之家


很簡單,柏林早有準備!而且已經準備好用巷戰來與德軍周旋,因為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就是靠巷戰埋葬了德軍。所以在蘇軍進攻柏林之前,納粹守軍便開始做準備。


蘇軍發動柏林戰役的時候,火力確實是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隻對柏林外圍工事產生一定影響,在攻克外圍工事後,像喀秋莎這樣的火箭炮和重炮就失去了作用。進入市區後,等待蘇軍的就是暗堡,和無處不在的冷槍。

蘇軍進入柏林市區後,基本上是靠犧牲來發現火力點,然後在由坦克掩護,步兵靠近後用爆破或者噴火器一個個消滅。所以戰役打的非常艱難也就正常了,但是德軍方面代價更大,有幾十萬的平民被炸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