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是如何斷定1944年日本已軍力枯竭的?

用戶63973701258


戰場形勢自然是需要判斷的,日本的戰敗是歷史的必然,只是時間問題。美軍第一次判斷出法西斯要失敗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和日本撇清關係,在此之前美國一直向日本供應各種資源,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趁機拿下東南亞,在1944年,美國再次判斷出日本的軍力已經枯竭。

那麼美軍是怎麼看出日本兵力枯竭的呢?首先最簡單的一點,日軍的裝備供應不上,這一點在戰場上就能看出來,對方的裝備補充率都是能夠直接看到的,從這一點最起碼能看出在一場戰役中這支軍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軍的軍艦其實並沒有日軍的多,可是中途島戰役後,日本只剩下兩個輕型航母。

從這之後,日本便沒有新的軍艦補充進來,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日本已經無力製造這些武器。日本已經無力打造更多的新武器,而且日本和美軍作戰的時候,美軍每次都能勝利,勝利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日本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先不說裝備,最起碼的兵力日本都無法補充上去,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日本兵力不足。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的時候開闢了太多戰場,這就導致其軍力分散,而且日軍陸軍主力大部分在中國戰場,等到日軍想將主力放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他們發現,中國一直將他們牽制住完全無法抽身,日本決定迅速抽身,於是豫湘桂戰役開始,日本出動所有陸軍開始攻佔各地,結果就是他們攻佔了許多城市,但是依然沒有打通交通線。

日軍在中國的兵力抽調不出來,這一點美軍也是看在眼裡的,通過這些都能夠分析出日本已經軍力枯竭,更何況美國參戰的時候,日本已經不行了,後期的日本說白了就是強弩之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網上有種說法,1944年,美軍攻下塞班島,在進行戰役分析時,情報部門發現被殲滅的日軍兩隻部隊的番號,日軍第50師團和第135師團,這兩個師團原本隸屬日本關東軍,駐紮中國東北,現在都被調到了萬里之外的塞班島,說明日本的軍力已經枯竭,美軍由此做出了判斷。


不過我查了資料以後發現,這個說法可能不太靠譜,在1944年至1945年間,日本從東北調出的二十一個師團中,並沒有這個所謂的50師團和135師團,而從歷年駐紮東北的關東軍所屬師團裡,也沒找到這兩個師團的名字。

下面附上1944年至45年關東軍調出師團名單。


個人感覺,經過這麼多年曠日持久的大戰之後,對日本這樣一個小國家的剩餘軍力做判斷,應該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等這些,能支撐多久這樣的全面戰爭,專業人士應該很輕易的就能計算出來,並不需要如電影般,戲劇性的從某個情節偶然發現。


人文茶客


大家應該都知道日本的侵略戰爭到了1944年的時候攻勢就已經頹廢下來走下坡路了,今天我們能知道這個事情是因為歷史是這樣寫成的,但在當時日本是牢牢的保密這個情報,但美國人最後還是發現了,那麼美軍是怎麼知道的呢?今天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美軍能夠知道日軍軍力頹廢其實也是一場意外。1944年的時候,美軍發起了塞班島戰役,在這場戰鬥中日軍損失慘重,戰後美軍清掃戰場的時候發現日軍的軍隊番號中出現了50師和135師的番號,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發現,美軍就是從這上面推斷出日軍已經不行了。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師本來是屬於在駐紮在中國東三省的關東軍,要知道東三省在日軍大本營的心中可是重中之重,現在這兩支本應該守在東三省的部隊卻來到了千里之外的塞班島送人頭,這其中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日軍國內已經無兵可派,亦無兵可徵了。後來美軍為了更加確定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又將日軍參加太平洋戰爭中的所有部隊進行對比分析,證明了日軍的確把關東軍派往了太平洋各地小島上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決定兩個國家戰鬥勝負的情報就是在不經意間被細心的美軍給發現了,如果不細心可能就會錯過這個重要情報了,大家說是不是


歷史十二郎


1944年的中國戰場上,蔣介石召開了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談到了45年開始,國軍將可以將除東北以外的全部日寇驅逐,而其自信就來自於軍統的諜報。加上當時的遠征軍和駐印軍已經在東南亞展開攻勢,只要滇緬公路重新打開,那麼源源不斷的美械就會不斷流入國軍之手。

而對於日軍軍力枯竭,美軍在1943年就有體會,因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已經是落日黃昏,日軍已經無法阻止美軍奪取瓜島和太平洋眾多島嶼,這也是美國蛙跳戰術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此時美國的轟炸機已經可以夠到日本本土,制空權已經基本掌握在美軍手裡,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已經幾乎死絕了。

所以1944年,美國確定了進攻東南亞的決策,具體就是海空軍奪取菲律賓和關島,然後空軍配合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攻取緬甸等地。可以說當時唯一麻煩的就是日本陸軍,因為日本陸軍還擁有一戰之力,不過已經比不上40年以前了。44年的時候,裝備美械的國軍基本可以同日軍硬碰硬。

其實最先知道日本兵力不足的就是中國,39年之後日軍基本無力發起大會戰,一個武漢會戰日軍就傷亡高達二十五萬,這直接導致了日軍無力繼續向四川境內進軍。而敵後戰場更是損耗嚴重,因為敵後戰場完全就是拼消耗。可以說日軍失敗是很正常的,畢竟日本區區小國居然敢東西開戰,而且面對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


小司馬遷論史


美國在1944年怎麼知道日本已經枯竭,靠的是兩個字“情報”。而情報來源於美國戰略情報局的101分隊,也稱為101特遣隊。而美國戰略情報局就是大名鼎鼎的CIA前身。

101特遣隊的部分人合影。

1939年歐戰前夕,美國陸軍只有187000人,世界戰力排名在20名開外,為了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美國開始大規模擴軍,但是對某些“情報”單位呲之以鼻,進入40年代後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面戰爭的發展使美國作出了許多改變,特別是日本採取非正統的卑鄙手段發生戰爭,比如日軍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開始集中統一自己的防務機構,於是在1941年的春天成立了一個情報機構,最先叫情報協調局,1942年以後改名為戰略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多諾萬。

101特遣隊的克欽人營長與美國營長。

1943年初,十幾頂降落傘落在了日佔領緬甸的熱帶森林裡,還有先前到達的人員,這裡共集結20人的小隊,這就是第101特遣隊。這個小隊是由美國戰略情報局派遣,主要任務是開展敵後作戰和情報蒐集,這支小隊到達緬甸後立馬蓬勃發展起來,到1943年下半年已經建立了29個活動站,並招募了大批當地人作為特工來訓練,截止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101特遣隊從東南亞蔓延到整個太平洋戰場,先後從國內情報處、反間諜處、地圖處、心理作戰處、外國事務處等部門調遣500多名間諜奔赴太平洋戰場活動,而101特遣隊在當地招募了超過1萬名本地特工為其服務。

圖為偽裝在日本佔領區的特工。

大量的101特遣隊特工滲透進了日本的勢力範圍,蒐集日軍準確的情報,並滲透進了日軍的情報網,蒐集到了大量關於日軍據點的佈防和兵力情報反饋給戰略情報局總部,特別是在1944年密支那戰役中,一舉扭轉了東南亞戰場的局勢,101特遣隊通過戰役初期做了充分的情報保障,對日軍的武力轟炸的正確引導,肅清殘餘日軍的的準確情報等,這場戰役101特遣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01特遣隊正協助救援中國遠征軍。

在1941年時,美國戰略情報局就已經破譯了日本的加密電文,但是美國壓根不信日本能跨過太平洋去襲擊夏威夷,所以日本的情報沒得到重視。直到偷襲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馬上糾正了自己的錯誤,重視情報部門,立刻開展中央協調和分析系統協助情報工作,在以後的戰役中,情報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比如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擊落山本五十六飛機等。


圖文繪歷史


在電視劇《風箏》中,軍統六哥鄭耀先通過日本的戰場動態以及日本的戰略儲備就得出了日本堅持不過1945年的定論,一語驚醒天下,果不奇然,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另外在《亮劍》中,李雲龍的老婆被日本人抓了,李雲龍為了報仇帶領獨立團的兄弟去攻打平安縣城,在戰鬥過程中李雲龍和楚雲飛都得出結論,日本軍力已經枯竭,日本戰敗只是早晚的事情。

看沒看到,我軍一般大校級別的官員都能判斷日本不行的事情!

當然,這只是影視劇中的情況,我國影視劇很少有能真正反映抗戰情形的,當娛樂劇看看就好。

在真正的戰爭中,率先發現日本軍力枯竭的是美軍,美軍的情報系統一向很發達,始終困擾美國人的一件事就是,不是有沒有情報,而是情報太多,想要在萬千情報當中獲得一份真的情報十分困難,比如日軍偷襲珍珠港前,中國軍統曾經破過這個情報並且傳遞給美方,結果並沒有受到重視,不是美國沒有得到情報,而是情報太多,來不及甄別。

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中,美軍沒有犯珍珠港時期的錯誤,在太平洋戰場中,美軍通過和日軍全方位作戰,基本已經發現日本早已經是強弩之末。

首先是在兵力補給上,在攻打塞班島的時候,發現殲滅的日軍部隊番號是來自日本關東軍,關東軍是日本皇軍之花,一直駐守在東北防止蘇聯南下,此番將關東軍調入其不擅長的太平洋戰場打島戰(當炮灰),說明日軍的兵力補給出現了問題。

其次是在後勤補給上,在長時間的太平洋作戰中,日軍被大量消耗,由於日本戰線不斷擴大,就連日本人引以為傲的牛肉罐頭都被變成了“豬食”,天天是午餐肉罐頭的美國大兵,在繳獲日本罐頭的時候,只要吃上一口,保準能夠猜測出來日軍的補給已經出現困難。

最後是裝備補給上,已經捉襟見肘,打仗打的是綜合實力,是可持續發展力,在日本研發出零式戰機後,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基本是橫掃美國空軍,然而,從此之後,日本的飛機再也沒有更新換代,除了飛機沒有更新換代之外,日本的海軍軍艦能動彈的也越來越少,這都說明,日本的戰爭資源已經枯竭。

實際上從美國切斷日本的資源補給開始,日本戰敗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美國把戰略重心放在瞭解決德國的問題上,只是用太平洋艦隊在跟日本打消耗戰。

到1944年的時候,美軍情報機構經過多方研判,最終得出日本軍力已經徹底枯竭的判斷。


史論縱橫


在這期間有一段歷史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在七七事變後不久,日本就有意和國軍和談,前後有三次秘密談判,第一次日本提出,可以恢復盧溝橋事變的前局勢,國民政府內的主和派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938年下旬,日本派出特務機關蘭機關赴香港和國民政府進行談判。



日本方面提出了六項原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的侵略方案,蔣介石派出了和日本有交涉經驗的北平社會局長雷嗣尚談判,同時透露出希特勒多次向日本致電,表示日本要和中國謀求和平,共同對付蘇聯,同時也流露出日本日本國內困難重重,沒辦法維持長期作戰,打算在軍事優勢下,以較大讓步取得和平。



不過,談判內容涉及要承認為滿洲國,同意日本在華駐兵,還狂妄的要求國民政府改組,蔣介石一直搖擺不定,到底是議和還是堅持抗戰。經過分析利弊,蔣介石認為,如果接受日本議和,將會造成許多麻煩,比如停戰後日發可能不撤兵,甚至還不交還華北,二是共產黨從中擾亂,不聽從命令,三是害怕給予日本的這些優待條件,會讓英美不高興,加上此時日本在廣東大夏灣登陸,讓蔣介石強烈懷疑日本方面和談的意圖,因此談判最終沒有成功,蔣介石也不再寄希望於和談解決爭端,其實整個事件透露出日本整個國家狀態,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理想,事實上,在武漢會戰後,日軍基本就沒有辦法再發起大規模的會戰,日本的實際國情不足以支撐他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



後來為了得到更多的戰爭資源,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的戰線進一步拉長,前期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確很難打,但是到了1943年後,日本海軍已經是窮途末路,他們無法阻止美軍奪取瓜島和太平洋的眾多島嶼,而美國的蛙跳戰術也真正開始發揮作用,日本的零式戰鬥機在空戰中已經不具備優勢,制空權已經被美國掌握,而且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傷亡慘重,短期內,日本很難培養大量優秀的飛行員,最後只能以自殺襲擊的方式做垂死掙扎。


軍事一點通


簡單回答一下,美軍斷定在1944年日本軍力枯竭是不正確的。

只是因為在1944年的時候,日本在本土和中國大陸及其它佔領區的兵力有近400萬兵力,兵力數量上還是非常可觀的。只不過有一點就是戰線和補給線過長是當時日軍的短板。在1944年末和1945年初的以美軍為主導海陸空三軍對太平洋戰場及亞洲南部進行全面反攻,跳島戰術的應用扼殺了日軍補給線之後的日子裡,再加上美空軍通過對日本主要軍工企業城市進行戰略轟炸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才把日本軍事侵略支撐點的軍工業打掉,最後鼓吹“一億玉碎”的軍國主義的軍方,已經拿不出武器來武裝軍隊和“玉碎”的國民了。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李梅轟炸”在1945.3投入大批B29飛臨日本,開始全面對各個戰略目標進行地圖作業轟炸,利用照相機對轟炸目標拍照貼在地圖上進行評估,這種技術是李梅將軍在歐洲戰場總結出來,例如火攻轟炸東京之後的通過這種技術才初步估計斷定那些家庭作坊式的軍事工業全部燒燬殆盡,由此美軍逐步確定日本的軍事工業已經枯竭,在戰場上損失的裝備無法補充,而美軍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大量生產軍事裝備,例如航空母艦整個二戰美國生產了153艘,相反日軍只有消耗極少的補充裝備。

“李梅轟炸”的後期,駐太平洋的美空軍連續高強度轟炸日本本土和主要佔領區,在1945.8.6、8.9最終動用了原子彈對日本廣島、長崎的核爆,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和國民產生的心理恐懼也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漢拿山l


日軍在1944年的時候還沒有物資枯竭,只是被斷了石油供給而已。美軍判斷日本軍力資源的辦法主要是靠統計貨輪出入,由於日本是島國,他們的所有物資全部靠海運輸入跟產出,包括煤鐵石油等等,所以只要計算下往來日本的商船貨輪就可以得出判斷。

早在1943年12月底,日軍的所有石油供給已經完全被切斷。這是因為美軍在瓜島戰役後趁勢反攻,重新奪回了被日軍搶佔的油田。從那以後,日本完全失去了石油的來源。但這時候日本從德國得到了液化煤氣的技術,並把這項技術應用到日軍的戰機與坦克中去。這是因為中國東北跟朝韓日佔區有大量的煤礦,由於蘇聯的對日中立使得日軍可以自由的從日本海運送各種軍事物資。美軍此時雖然已經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制海制空權,但是受限於戰機航程的問題,一直無法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也沒法切斷滿偽對日本本土的物資輸送。

直到1945年時候,美軍攻克硫磺島,這時候美軍轟炸機就可以自由往來日本本土,美國在日本本土投擲了大約14萬噸炸彈,其中包含了珍珠港庫存的4萬噸燃燒彈,美軍不僅炸掉了來往日本海的日本貨輪還燒掉了日本本土種植的所有稻穀農作物。


優己


  美軍是一支歷來重視情報工作的軍隊,尤其以科學縝密的戰場情報分析著稱於世,決不會僅憑一、兩次戰鬥就草率做出結論。在這兒舉一個例子。中途島戰役之前,美國海軍情報局從一艘沉沒的日軍潛艇裡打撈出JN-25通訊密碼本,隨後組織英國、荷蘭等國專家對JN-25密鑰進行了部分破解。通過監聽日本海軍與東京大本營方面的往來電報,美軍初步斷定日本海軍的下一步進攻目標是代號為“AF”的某島。在對“AF”具體位置的確定上,美軍夏威夷情報站與華盛頓海軍總部情報站的意見出現分歧,夏威夷情報站認為日軍電文中反覆出現的“AF”是指中途島,而總部方面則認為是阿留申群島。後來,夏威夷情報站的意見佔了上風,因為從破譯的日軍電文中查明,日軍總部命令從馬紹爾群島起飛前往轟炸珍珠港的飛機,必須做好規避來自“AF”上面的防空炮火的相關準備,從航線位置上分析,可以做出“AF”即為中途島的判斷。美軍的情報工作卻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由夏威夷情報站以駐中途島美軍指揮官的身份,用無線電明語方式聯絡珍珠港基地,發出“中途島淡水供應緊張”的通話內容。結果不久便截獲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命令報文,內容是“AF缺乏淡水,各攻擊部隊要備足淡水。”由此,美軍經過多方面情報信息驗證分析,最終判定日軍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是中途島。

  同樣,在斷定日本是否軍力枯竭的問題上,美軍也是在經過多方驗證、多次推斷的基礎上逐步得出的結論。因為日本戰敗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軍力走向枯竭是多次戰役戰鬥失利疊加的結果。慕什塔戈認為,美軍所以能夠斷定日本在1944年陷入軍力枯竭,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

  一是兵力派遣捉襟見肘。美軍發現,自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一直深陷於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無暇顧及戰略價值更為重要的太平洋戰場。為了急於抽身,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豫湘桂戰役。此役,日本參戰兵力達41萬,幾乎動用了陸軍的全部家底,雖致使國民黨軍一潰千里,並攻佔146座中國城市,但終究未能打通大陸交通線,更未能阻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而此時的日軍已處於強弩之末,最初組建的17個常備師團主力喪失殆盡,已經無法抽調出更多的兵力來發動進一步攻勢了。

  二是裝備補充青黃不接。對處於交戰狀態的兩支軍隊而言,通過觀察敵方武器裝備補充頻率和維修週期進行分析,是判斷其戰力能否持續的有效方法。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僅有3個航母艦隊,而日軍則有6個。經中途島一役,日軍4艘重型航母盡失,僅存2艘輕型航母,日美海軍實力對比發生逆轉。直到1944年,日本海軍始終沒有新建航母加入作戰序列,只能靠改裝舊艦或商船來拼湊出輕型航母來維持海戰,而且艦載機數量嚴重不足。美軍由此可以推斷,日本此時的軍力已經走入窮途末路。

  三是作戰保障難以為繼。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島戰役中,日美兩軍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逐次“添油”力拼消耗,最終以美軍完勝而告終。美軍清醒看到,擔負守島的日本最精銳的第2師團並不是敗在抗登陸行動上,而是輸在後勤補給上。在與美海軍陸戰隊的正面交鋒中,第2師團並不處於下風,日軍運送的補給不能按時到位,而且一次補給尚不足於維持一場戰鬥所需,這是第2師團最終被迫撤出瓜島的根本原因。通過這場戰役,美軍不難做出日本即將軍力枯竭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